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学广 《广东建材》2010,26(7):185-186
本文通过对两座不同结构形式、不同约束条件下的人行桥的结构动力特性计算,并参照国内外相关人行桥设计规范,探讨人行桥动力设计。  相似文献   

2.
砖石古塔动力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运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对大雁塔采用三维实体模型计算其动力特性,并模拟多种因素对其动力特性的影响,以探讨砖石古塔的动力特性。结果表明,采用三维实体有限元模型计算砖石古塔结构的动力特性是可行的,采用有限元建立砖石古塔结构的动力分析模型时,弹性模量对其动力特性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网架结构荷载动力放大系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于结构连续性倒塌过程中的动力特性通常有两种考虑方式,一是直接采用动力的分析方法,二是通过荷载动力放大系数(DIF)将静力荷载进行放大,从而间接模拟结构的动力响应.本文首先对荷载动力放大系数的研究现状进行介绍,并给出了一种考虑初始状态的等效构件模拟方法.利用变换荷载路径法对一空间网架结构支撑柱突然失效,并通过线性静力和线性动力的计算比较,研究静力计算中荷载动力放大系数的取值问题.计算显示,在空间网架结构中,DIF取值为2.0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4.
姜凯  赵雷 《四川建筑》2009,39(4):149-150
基于有限元方法,以马桑溪长江大桥为例,对大跨度斜拉桥结构的空间动力计算模型进行研究,针对斜拉桥的各个结构部分建立不同的计算模型,然后进行动力特性计算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使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 idas建立了大跨斜拉桥的三维有限元动力计算模型,并分析了斜拉桥动力特性。文章采用单主梁模型简化桥面系结构,使用弹性连接单元模拟抗风支座。通过动力计算得出该桥的自振频率和振型,振型参与质量表格表明应使尽可能多的振型参与动力计算。研究成果为大跨斜拉桥的动力测试提供了理论计算数据。  相似文献   

6.
基于状态空间理论分析与计算结构动力时程响应问题,根据结构动力学方程,引入结构系统的状态变量,建立结构动力时程响应分析的状态方程,并给出非齐次状态方程的解。对于求解矩阵指数函数有多种解法,着重介绍了凯莱哈密尔顿法、状态空间迭代法和精细积分法。对结构动力时程响应问题按三种解法分别建立了计算格式,并编制了相应计算程序。给出若干数值算例,其计算结果表明,状态空间法分析计算结构动力时程响应精度好、效率高,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张拉膜结构的动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跨度结构的动力性能分析是对这一结构形式进行分析的重点和难点。计算模型的选取是对大跨度结构动力分析中的关键 ,它决定动力分析的精度是否符合要求[1 ] 。本文根据索膜结构的受力特点 ,从等强的角度提出了选取结构动力分析的简化模型的一条思路 ,并分析了结构动力性能分析简化模型选取时应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结构动力响应分析中的计算可视化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结构动力响应时程分析中,如何对计算得到的大量结果进行合理的处理和表达直接影响到我们对结构动力响应的理解和认识.应用科学计算可视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本文对大型土木工程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结构动力分析时程分析结果的图形表达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建立了相应的数据结构和可视化模型,提出了对结构动力响应时程分析计算结果的计算机动画显示处理方案,并以OpenGL作为图形工具对程序设计进行了讨论.应用所提出的三维物体表示方法和相应软件技术,建立了结构的真实感模型并完成了典型结构动力响应时程分析结果的计算机动画显示.  相似文献   

9.
主要研究巨型结构动力分析的QR法,利用QR法建立了巨型结构动力分析的新计算格式,编制了巨型结构动力时程分析的QR法程序,且利用它对一巨型结构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与ANSYS有限元分析结果比较表明,QR法计算简便,精度高,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使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建立了大跨斜拉桥的三维有限元动力计算模型,并分析了斜拉桥动力特性.文章采用单主梁模型简化桥面系结构,使用弹性连接单元模拟抗风支座.通过动力计算得出该桥的自振频率和振型,振型参与质量表格表明应使尽可能多的振型参与动力计算.研究成果为大跨斜拉桥的动力测试提供了理论计算数据.  相似文献   

11.
单层网壳结构动力稳定性分析方法   总被引:61,自引:0,他引:6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系统分析了单层网壳结构动力稳定性的研究方法。论证了对于在复杂荷载作用下非线性、多自由度复杂结构的动力稳定性问题,基于严格数学定义的Lyapunov运动稳定性理论目前尚不能提供有效的判别准则。通过理论分析和计算指出“刚度矩阵的正定与负定”不足以判定结构是否动力失稳。提出了动力响应全过程曲线的概念,并以此曲线为基础结合结构的时程响应曲线来判定网壳结构的动力稳定性。通过对不同类型荷载、不同计算条件下的网壳结构的弹性和弹塑性动力稳定性的分析,验证了本文所提判别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根据Fujino等提出的矩形TLD减振基本原理,建立了TLD中液体动水压力的控制方程,并采用有限差分法对矩形浅水TLD液体动水压力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对某四层钢架多自由度结构体系在有TLD与无TLD的情况下分别进行模拟的计算结果比较可知,即使多自由度结构体系振型比较复杂,TLD对其仍具有比较好的减振作用,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研究相符。  相似文献   

13.
材料阻尼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动力响应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应力相关复阻尼模型求解结构动力响应的方法;并在时域内考虑阻尼是一个变量,采用应力相关复阻尼模型计算一个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动力响应和结构的材料阻尼值,按相同的阻尼比,采用黏性阻尼模型计算了同一个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响应,并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两种不同的阻尼模型对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结构的材料阻尼值都表现出随应力增长而增大的特性,该特性有利于增加结构的耗能,且能有效抑制结构振动响应振幅;采用不同类型的阻尼对结构响应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结构动力测试方法的一般程序,以昆明市某写字楼车库为例,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加速度传感器测量车库的动力输出和结构的动力响应,并探讨了结构测试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以达到正确评价结构可靠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沈金生  刘杰  李荣华 《山西建筑》2010,36(21):49-50
根据非比例阻尼隔震结构的动力特性,采用分区Rayleigh阻尼模型,建立了非比例阻尼隔震结构的运动方程,并应用SIMULINK实现了系统的动态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非比例阻尼隔震结构有效地减轻了结构的地震反应,提高了整个结构的安全度。  相似文献   

16.
考虑框架结构层间分布质量,在层局部坐标系中建立运动微分方程。建立频域内的层间场传递矩阵,利用楼层集中质量动力平衡建立频域内的层间点传递矩阵。引入基础动力刚度并利用基础动力平衡,结合傅氏变换,得到结构地震反应与水平地震输入之间的关系,并给出相关求解方法。分析考虑层间分布质量的影响,显示框架结构高阶振型在地震反应中参与程度提高;结构阻尼和辐射阻尼对结构反应重要性的影响随着上部结构刚度的变化而改变。  相似文献   

17.
乔冠峰  菅倩  亢元元 《山西建筑》2009,35(20):70-71
针对高层建筑弹塑性动力分析中通常易忽略的一些因素,结合工程实例,比较分析了考虑P-△效应和楼板实际刚度与常规动力分析的偏差,以完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促进高层建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吴东平 《山西建筑》2012,(22):60-62
通过分析发现拱型结构对动荷载的响应较为明显,以单拱为例,取1/3,1/5,1/7三种矢跨比的结构,在水平、竖向两种荷载作用下,分析了结构的线性谐响应结果,得出单拱自振频率分布均匀、密集、中间无"断层",带宽较宽,类似白噪声;同时共振区段分布多,发生共振强度大,不同矢跨比对简谐荷载的动力响应程度不同,其中1/5矢跨比响应程度最大。  相似文献   

19.
朱超  庄海洋  于旭  刘帅 《岩土工程学报》2015,37(12):2182-2188
软夹层地基条件必将会对隔震结构的隔震效率及其动力反应特性产生一定的影响。鉴于此,基于软夹层地基上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反应的振动台模型试验结果,对比分析了不同频谱特性和不同强度地震动作用下软夹层地基、基础隔震层和隔震结构的振动加速度反应特征,初步给出了软夹层地基上土–桩–隔震结构动力相互作用体系的振动反应特性及其规律。结果表明,试验设置的模型地基基本上能够反映软夹层地基的地震反应特性。同时,输入地震动频谱特性及其强度对软夹层地基上基础隔震层的隔震效率及其隔震结构的动力反应规律都具有明显的影响,造成上述影响的主要原因应为软夹层地基明显改变了输入地震动的频谱特性和强度,起到了天然隔震的作用,其具体影响规律和影响程度还需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基础隔震密肋壁板大开间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微分型滞回恢复力模型模拟隔震支座的恢复力特性,通过对基础隔震密肋壁板大开间结构动力性能的分析表明,采用隔震技术可以有效降低上部密肋壁板大开间结构的地震反应,使其既达到抗震设防的要求,又满足建筑功能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