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1 毫秒
1.
颜培  成凯  杨京堂 《华中建筑》2021,(7):117-121
通过文献梳理及实地踏勘,对青海河湟地区传统聚落的文化空间进行分类研究,提出由"山水格局—乡村聚落—单体民居"的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级构成的传统聚落文化空间体系框架,并对该地区传统聚落文化空间的特征进行定性及定量解析.聚落的山水格局体现山水结构与民族文化特征,聚落的公共文化空间呈现宗教核心、民俗多元的特征,服务个体精神...  相似文献   

2.
基于文化空间的研究视角,运用网络文本内容分析法研究传统聚落的文化感知及其文化空间规划实践。选取前童古镇作为案例地,通过网络文本爬取、内容分析编码及归纳汇总等研究步骤,构建前童古镇文化感知维度及内容要素,其中感知维度包括文化载体感知和文化内涵感知。在此基础上,分析前童古镇文化载体、文化内涵及文化空间之间的关系,提出以文化内涵可感性提升为目标的文化空间规划策略,探索传统聚落文化空间规划技术方法,从而提升传统聚落文化可感性,促进传统聚落及其文化的活态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3.
区域历史文化聚落是一种区域集合型历史文化遗产。针对区域历史文化聚落遗产这一文化现象,解析在内生与外介不同动力机制下形成的类型,分析流域、古道、地理、海防、边关及节事六种存有形式及其空间特征。基于历史城乡景观理论的视角,提出区域历史文化聚落的理论框架和保护范式。以宁波石浦区域历史文化聚落为例,提出其保护方法。最终,提出区域历史文化聚落的保护展望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丽江大研古镇聚落形成始于唐宋,经过元、明、清的演变,到民国已确定了基本形态.本文从边界、节点、中心空间、水网与路网、建筑空间几个角度对大研古镇聚落的形态进行分析,探索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汉族文化、东巴文化、茶马文化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共同作用,形成了大研古镇聚落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由灵活的空间布局,以及富有民族特色、丰富多样的建筑特色.然而,在国际化及旅游业发展的冲击下,大研古镇聚落的发展正面临着本土居民及本土文化消失的危机.  相似文献   

5.
刘福智  刘加平 《工业建筑》2006,36(11):48-51,66
在分析民居文化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聚落生态文化”的概念,并运用生态学、景观学、建筑物理学等相关理论对其基本特征、形成机制、景观价值、空间特性及社会和经济效益等进行进一步分析,指出聚落文化发展与技术结合的重要性,人聚环境规划、开发、利用、保护的设计原则及相关对策,对目前民居聚落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国内传统聚落及民居的研究已经走向区划,整体宏观上的区划和典型文化圈层的划分已经趋于成熟,边缘文化圈层和文化交融地区的亚区细分是需要深入研究的。对海南岛传统聚落及民居进行全域调查,从自然环境、空间形态、民居类型、社会文化四个层次选取文化因子,构建海南岛传统聚落及民居文化景观区划的指标体系及地理信息数据库。通过对研究样本数据型指标的量化分析,确定了聚落形态和民居型制作为主导因子,并对主导因子进行系统聚类。将数据型指标的系统聚类结果与描述型指标的定性感观印象相结合,将海南岛划分为两个传统聚落及民居文化区和10个文化亚区。将传统的因子定性分析与量化的系统聚类分析相结合,力图使分区结果更客观、更准确,这是传统聚落及民居文化区划方法的一种新尝试、新探索。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民居聚落承载的文化为切入点,以永宁地区泸沽湖畔纳西族村落和丽江古城为例来研究云南纳西族民居,通过对文化各个层面的剖析找出民族文化与民居聚落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在民居聚落形式的变迁中,家庭文化、宗教文化、生活哲学对民居聚落的形成、布局、民居建筑的形制、建筑材料的使用都起到了指导性作用,演变为独特的民居聚落形态。在民居研究中,对建筑文化层面进行深刻的剖析是发现民居建筑形式特征根源的重要视角,为民居及聚落的保护工作在方式上提供合理依据。  相似文献   

8.
张祺  胡莹 《新建筑》2007,(5):91-94
以经济文化的全球化为背景,以实地参与三江地区传统民居改造为实例,分析了传统聚落文化保护的重要性、时代性及聚落有机更新的必要性,并以实际设计项目为例,积极探索一条地域性建筑创作之路--传统聚落文化在新建筑创作中的借鉴与再生.  相似文献   

9.
传统藏式民居聚落因其历史与自然环境呈现出独特的文化价值,若想在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同时使民居聚落文化得到有效保护,首先需要理清民居聚落产生与发展的源动力。文章着眼于聚落形态的发展与演变研究,探讨了民居聚落形态驱动力的驱动机理,包括文化因素为核心的内力,自然环境与社会人文环境为主导的外力及内力、外力交互作用的综合发展力。得出聚落形态受内力和外力共同驱动——内力决定聚落的内在结构,外力影响聚落的形态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新建筑》2018,(6)
蜀道作为我国历史上沟通西北与西南地区的交通主线路,沿线传统聚落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延续的重要载体。文章运用景观基因理论对蜀道沿线(陕南段)的传统聚落进行研究,结合典型实例建立由传统建筑特征、聚落布局特征、自然环境特征以及历史文化特征等四类因子构成的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结合景观基因识别原则及方法对传统聚落的景观基因进行识别;依据识别结果,从蜀道文化及自然地理环境两方面分析沿线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形成的影响因素,为传统聚落的后续保护与更新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1.
顾芳 《新建筑》2010,(5):12-17
以湖北省利川市鱼木寨古建筑群的测绘为基础,通过描述鱼木寨建筑现状,总结其建筑特点,指出当下古建保护和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自我原位塑造"和"软性介入"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从喀什新城主题文化构建的角度入手,探讨了喀什聚落的文化内涵与时代意义,结合喀什聚落的独特性,详细介绍了喀什聚落对喀什新城文化内涵的构建发展定位,城市形象及建筑语言建构及城市街道形态构建的意义和价值,为喀什新城的发展规划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3.
李曙光 《山西建筑》2010,36(32):124-125
对土工格栅在CFG桩复合地基中的工作机理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在不同的桩间距、垫层模量下,格栅抗拉强度EA对路基的沉降、坡脚水平位移和桩承担荷载的影响,研究表明,格栅抗拉强度EA对桩与土沉降影响不大,通过改变格栅抗拉强度EA来影响桩土沉降差远没有通过改变垫层模量来影响桩土沉降差效果好,提高格栅抗拉强度可以减小路基坡脚水平位移。  相似文献   

14.
丹巴县藏族传统聚落空间形态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丹巴地区是嘉绒藏族的主要聚居区域。本文以丹巴聚落为研究对象,以田野调查和相关资料考证为基础,结合建筑学、风景园林学、人类学等学科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探讨当地聚落的空间结构:以墨尔多神山为信仰中心,在各村寨的神山下建立起神山-公共节庆场地-村寨-农田-河流的空间模式,村寨内部则分为土司官寨的中心式聚落和普通村寨的非中心式聚落两种形态,并分析自然条件、族群历史、社会组织对其影响。  相似文献   

15.
聚落的再现——对伍重、西扎的比较阅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保新 《建筑师》2010,(1):5-15
本文从设计方法的角度,以聚落研究为基础,对当代建筑师伍重、西扎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在某种程度上伍重和西扎都从聚落中获得了启示,但最终两位建筑师的作品分别以宏大叙事和小叙事的角度再现了聚落的场景。  相似文献   

16.
在沿海软土地区路堤沉降计算中,考虑主次固结的Merchant粘弹性模型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模型,本文采用Biot固结有限元方法,对漳诏高速路堤的地基沉降进行了预测,通过计算验证了该模型预测沉降的思路和可行性,为高填方路堤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付凌云 《山西建筑》2009,35(27):266-268
通过采用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处理高速公路软土地基4年多的现场试验,对路堤填筑及预压过程中的地表沉降、横向差异沉降、深层沉降、孔隙水压力及深层水平位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处理高速公路软土地基,在软土较浅、路堤填高不大的常规工期条件下,可以满足一般路段工后沉降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系统介绍了Asaoka法的原理和利用最小二乘法对观测数据进行等时距处理的方法。结合工程实例,详细分析了时间间隔Δt对Asaoka法的预测结果及相关指标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以往在Asaoka法推算过程中,选取相关系数较好的沉降值作为最终沉降值的方法有不合理之处;将预测结果可靠性的优化指标定为两次预测的差值,选取使两次预测差值较小的时间间隔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9.
我读吴良镛     
洪铁城 《华中建筑》2008,26(5):21-25
吴良镛先生是闻名海内外的建筑学教授。他在60多年专业生涯中,从建筑走向城市规划、走向区域、走向人居环境研究,以《广义建筑学》和《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两部巨著,赢得了非常的荣誉。然而荣誉后面的重要意义是他的导师伊利尔·沙里宁早在60多年前给他的评价:他的工作中,有着一种“中国现代性的精神”。这种精神可以标志“人类文化进步”,可以标志“中国实际生活的发展”;是朝着“宜人的、可持续发展居住环境”目标前进当中,极为难能可贵的、不可缺少的精神。这就是吴良镛教授存在的伟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水土林"为核心内容的崇明自然生态建设已取得重要进展,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开始步入重点建设产业生态、人居生态的新阶段,而产业生态更是自然生态、人居生态的重要经济支撑。在借鉴日本绿色产业建设经验、分析崇明岛生态产业发展条件的基础上,构建了以生态旅游业、生态农业、新能源产业、生态房地产业、创意产业为主的崇明生态产业体系,提出了加快生态技术研发、关注生态技术产业化、设立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特区等建议,旨在为提升崇明核心竞争力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