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理斌  王光军 《山西建筑》2012,38(26):155-156
运用回归分析法对陕西省7条高速公路交—竣工横向力系数SFC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其衰变规律,即横向力系数衰变规律呈二次多项式变化;运用SPSS软件对陕西省7条高速公路交—竣工横向力系数SFC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其衰变的波动范围,结果可以作为研究竣工抗滑横向力系数SFC验收标准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道路路线设计规范在定义极限圆曲线半径时,把横向力系数作为衡量车辆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车辆动态模型仿真车辆在同一圆曲线不同横坡上行驶,表明乘客的舒适度感受与横向力系数是不等同的,车辆轮胎与地面的横向力系数随着超高横坡的变化而变化。仿真结果发现比现行设计规范中所设超高极限圆半径值增加约10%才能满足车辆最不利轮胎处的横向力系数要求。  相似文献   

3.
饶志勇  陈少幸 《山西建筑》2008,34(8):301-302
探讨了SCRIM设备测定路面横向力的影响因素,进行新旧测试轮、不同轮胎气压、测试水流量、不同测试标定对SCRIM采集数据的差异性对比,考察了SCRIM设备性能的工作稳定性,以促进路面横向力系数影响因素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陈淮 《结构工程师》2003,(Z1):407-409
将列车--П形梁桥视为一个整体系统,由弹性系统动力学总势能不变值原理及形成矩阵的"对号入座"法则,建立列车--桥梁系统横向振动方程,以机车车辆转向架实测蛇行波作为激振源,计算了列车--П形梁桥系统的横向振动,算出了列车通过П形梁桥时的车辆及桥梁横向振动响应全过程(从机车进桥至车尾离桥)波形图、列车横向摇摆力和侧倾力的波形图,分析这些计算结果,可以得出一些具有一定规律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基于风场实测载荷谱转换试验载荷谱,针对风电机组螺栓开展防松双螺母、施必牢螺母等防松方案在干燥和油浸环境下高周次横向振动力防松性能试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正常载荷的横向振动下,试验件的螺栓预紧力下降不超过10%。在极限载荷作用下,螺栓预紧力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安装完成后螺栓初始轴力越大,横向振动载荷下螺栓预紧力的损失就越小。油润滑导致的接触面摩擦因数降低将明显增大振动载荷下螺栓预紧力的损失率。在几种防松措施中,防松双螺母和施必牢螺母有较好的防松性能。  相似文献   

6.
针对东北地区冰雪路面抗滑性较差的情况,详细划分了冰路面及雪路面的类型,采用实车试验法和摆式仪法,从温度、构造深度、行车速度以及轮胎胎压等方面,测量了冰雪路面的摩擦系数,指出在冰雪没有完全覆盖路面的情况下,构造深度越小,摩擦系数越低;同时随着车速提高,摩擦系数降低;冰、雪路面摩擦系数均在0℃附近达到最低值,行车安全处于危险状态。  相似文献   

7.
针对相同桥宽不同跨径的 T 梁桥荷载横向分布特性不同的现象,基于数学模型与有限元模型对比的思路,采用 MIDAS大型有限元软件,建立5片T梁的空间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不同主梁跨径的横向分布系数,并与比拟正交异性板法计算值相比较的方法,对不同跨径的T梁桥荷载横向分布系数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当主梁跨径小于30 m时,采用比拟正交异性板法计算值与空间有限元模型计算值相差不大;当主梁跨径大于30 m 时,采用比拟正交异性板法计算值与空间有限元模型计算值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8.
李迪 《山西建筑》2023,(7):153-157
以某并列式公铁两用钢桁梁桥为研究背景,利用ANSYS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研究其在列车和汽车不均匀荷载下的横向分布系数。计算获得了主梁横向分布系数,并讨论了不同板厚、不同横梁刚度对荷载横向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两根主梁的列车荷载横向分布系数分别为0.670和0.330,汽车荷载横向分布系数分别为0.466和0.600;板厚的增加使荷载横向分布变得更加均匀,但不同板厚的荷载横向分布计算结果最大相差不足1%;不同横梁刚度的荷载横向分布影响线非常接近,可以忽略此参数对荷载横向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刘路  杨全霞  范旭 《安徽建筑》2024,(2):156-158
公路建设工程应经过交工验收及竣工验收两次质量鉴定,对于其中路面抗滑指标的鉴定标准规范中仅给出交工验收标准,而未明确竣工验收标准,导致存在竣工验收标准无明显依据的问题。为研究高速公路在竣工验收中无明确路面抗滑标准的问题,文章对天津市不同交通量、不同路面状况的三条高速公路,累计211km新建路面通车两年后的抗滑数据进行跟踪观测,分析认为天津市高速公路路面在通车两年后的竣工验收标准仍可以采用交工验收时的路面抗滑标准。  相似文献   

10.
代少敏 《山西建筑》2011,37(18):176-178
针对多梁式简支梁桥,探讨了基于实测挠度计算荷载横向分布系数的方法,提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结合某小桥的静载试验,给出了相关算例,证明了该计算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以三跨简支转连续预应力混凝土T型简支梁桥为例,采用比拟正交异性板法计算桥梁横向分布系数,分析桥梁翼缘板宽度对横向分布系数的影响,得出主梁宽度与横向分布系数的关系,同时基于公路上普遍运行的3种重载汽车轮距布置最不利荷载,分析汽车轮距对横向分布系数的影响,得出汽车轮距与横向分布系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薛正鹏 《山西建筑》2012,38(15):47-48
对实际项目进行施工过程监测,得出了预应力筋的摩擦系数、锚具变形和钢筋内缩值,明确了施工过程的各项数据指标,为保证工程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滑移摩擦支座摩擦力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微分连续模型模拟滑移摩擦支座的单向和双向耦合摩擦力,表明该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摩擦力的非线性特征和双向耦合效应.同时,从计算分析也可看出,考虑双向耦合作用与未考虑双向耦合作用的摩擦力滞回曲线有较大差别,因而支座应采用双向耦合摩擦力模型,以考虑双向耦合作用对结构地震反应和支座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摩擦摆支座恢复力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微分连续模型模拟摩擦摆支座的单向和双向耦合恢复力,表明其可以较好地描述恢复力的非线性特征和双向耦合效应。由计算分析可以看出,考虑双向耦合作用与未考虑双向耦合作用的滞回曲线有较大差别,因而,支座应采用双向耦合恢复力模型以考虑双向耦合作用对结构地震反应和支座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最小地震剪力系数是隔震结构设计的关键控制因素之一。对等效周期为2~6s的单质点隔震体系在远场地震动(FF地震动)、近场含脉冲地震动(NFWP地震动)和近场不含脉冲地震动(NFWNP地震动)作用下的剪力系数分布特点进行分析,并将其与规程中有关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的相关规定进行对比,探寻在不同抗震设防烈度下,不能满足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的隔震结构的等效周期范围。以位于我国抗震设防烈度8度区的某隔震结构为例,采用三种不同的设计地震剪力取值方法,设计了6种不同的结构模型。通过模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比较了地震动的近远场特性对各模型抗震性能的影响,及其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性能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地震动的近远场特性对隔震结构的楼层设计剪力影响较大;对不满足最小地震剪力系数要求的隔震结构,采用放大设计地震剪力使其承载力满足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的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其抗震能力;不考虑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对结构设计地震剪力的限制,采用结构的实际地震剪力需求进行设计的隔震结构能够满足地震作用下的承载力和层间位移限值要求。  相似文献   

16.
采用CFD方法研究流线箱型桥梁主梁周围的风场特征,可以得到风场压力、速度以及各种气动参数。对于具有不同气动外形特征(流线性程度)的流线箱型梁模型,进行不同攻角下的三分力系数数值识别,并与风洞试验的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CFD方法的可行性;同时,通过各个模型之间风场压力、速度的变化,初步得出流线箱型梁气动外形特征影响三分力系数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廖嘉瑜 《暖通空调》2003,33(4):83-85,138
分析了影响散热器流量的因素,给出了系统流量不变、考虑重力循环作用力影响时的散热器进流系数和阻力损失计算式。  相似文献   

18.
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的一种建议:多次横向劈拉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了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的局限性,基于钻芯法提出了芯样的多次横向劈拉,并从置信区间推算精度,置信区间上、下限的差值,变差系数上限三个方面分析了增加抽样数量可以提高检测精度,缩小置信区间差值,减小变差系数的上限,以满足规范要求的优点,从理论上证明多次横向劈拉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以传统轮辐式索结构为基础,提出一类轮辐式交叉索结构,该类结构由双层外环压梁、双层内环拉索、内环撑杆、径向交叉布置的径向承重索、径向稳定索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索杆组成。采用径向索交叉布置的新形式可减小结构层高度,改善结构整体抗扭刚度,同时形成的“空间谷脊效应”便于屋面组织排水。根据内环撑杆布置方式的不同,轮辐式交叉索结构又可分为竖撑杆型和人字撑杆型两种不同构形的轮辐式交叉索结构。基于节点平衡方程,对提出的两种轮辐式交叉索结构进行预应力态分析,推导出轮辐式交叉索结构预应力态内力的计算公式。此外还将轮辐式交叉索结构的预应力态受力特性与传统轮辐式索结构进行对比,并考虑不同内环结构高度、内外环几何中心高差等几何参数下结构的自应力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轮辐式交叉索结构具有结构高度低、结构刚度大、受力合理等特点,在大型体育场等建筑中有很好的工程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