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按照有限元理论,分析了井点降水中承压含水层水位随时间的下降过程,并进行了算例分析。算例表明,计算结果与实际观测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2.
指出越江隧道深基坑工程施工过程中常采取减压降水措施控制承压水风险,以上海市军工路越江隧道浦东段深基坑为例,介绍了复杂地质条件下深基坑减压降水设计,采用数值计算与抽水试验相结合的方式,达到了安全、精确设计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降水可为基坑的开挖提供良好的施工环境,对周围土体加固、支护结构的稳定和水压力减小有很大的作用。同时降水也会使基坑渗流场变得复杂,可能会引起流土、流砂、管涌等灾害,还会使基坑外侧地下水位下降而导致土层固结引发地面沉降。因此必须重视基坑开挖和降水对基坑和邻近建筑物的影响。本文以上海某基坑项目为例,根据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围护结构设计深度和基坑开挖深度,建立地下水渗流数值模型,进行基坑降水设计,然后通过抽水试验调整后期的抽水运行方案,进而指导施工安全顺利的推进,并为同类型基坑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某地铁基坑工程概况,提出了基坑降水措施建议,而后采用Visual Modflow程序对降水效果进行模拟预测,获取了整个场地中降深和沉降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通过所设置的帷幕和抽水井,可以实现基坑内降深达到设计要求,同时,基坑外的降深和地面沉降都较小。  相似文献   

5.
济南轨道交通某深基坑降水与回灌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坑降水会改变基坑周围地下水位,进而引起不均匀沉降,影响周围建筑物安全性,实践证明,回灌法是解决此类工程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以济南轨道交通R1线某深基坑降水工程为研究目标,利用Visual Modflow软件分析基坑降水与回灌,分别模拟基坑在止水帷幕与回灌不同工况条件下降水与回灌对周围地下水位与沉降的不同影响效果。仅回灌模拟结果表明:回灌井设在基坑周围10 m处,保持回灌量大于等于抽水量,地下水位控制效果相对较好;回灌结合止水帷幕模拟结果表明:回灌量控制在抽水量的2/3左右,回灌井设在基坑周围30 m处,回灌在整个模型区域地下水位控制效果最好,沉降小于0.1 cm。根据模拟结果得出适用于该工程地下水位扰动最小的回灌方式及最优方案,为工程施工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王新新  郑刘卫  吴初兴 《建筑施工》2020,42(12):2226-2230
上海北横通道中山公园工作井基坑开挖深度约31.0 m,坑底下伏⑦1层承压含水层,地下连续墙墙底位于⑧2层承压含水层,且⑧2层与⑨层连通,开挖过程中面临⑦1、⑧2层承压含水层突涌风险。以此为例,依据按需降水的原则对基坑开挖过程中降水井的布设进行了合理设计,同时进行了抽水试验。抽水试验结果表明:⑦层承压水减压降水井布置能够满足降水需求;⑧2层承压水降水井开足时能满足1.05倍安全系数的抗突涌稳定性要求,但无备用井,应考虑在坑外增加2口应急备用井;⑧2层停止抽水后,承压水水位5 h内基本回弹到了初始水位,为保证施工安全,⑧2层降压井启动后现场应配备双电源供电,并确保5 min内自动切换电源。  相似文献   

7.
以西安某段电缆隧道深基坑降水设计工程实例为依托,该基坑位于灞河周边,通过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及现场监测,提出一套降水设计方案,即在基坑靠近河流侧布置2排降水井,其余三侧布置单排降水井的方法,对地下水位变化和周边环境的影响在可控范围内,从而认为该方案设计合理可靠,保证了深基坑开挖、降水施工过程安全,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与借...  相似文献   

8.
王莉  缪俊发 《山西建筑》2011,37(2):62-63
针对上海某超深基坑,通过对减压降水运营的风险源进行专家调查,结合层次分析法对减压降水运营进行了风险分析,并作出风险评价,达到了风险分析理论与工程实例相结合的效果,为进一步的风险防范和风险控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沈驰 《建筑施工》2021,43(2):176-178
东大盈港地下配套工程为上海轨道交通17号线区间隧道的中间风井,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及周边环境复杂,针对第二承压含水层的控制难度较大.为科学有效地控制承压水位,确保基坑安全,同时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开展了详细的水文地质抽水试验.对场地第二承压含水层进行了调查及分析,为降压方案的确定及后期的运行管理提供了依据,达到了降水方案...  相似文献   

10.
王江  杨智 《土工基础》2015,(3):34-37,43
以阳光新城居民小区基坑工程为背景,结合场区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基坑降水的影响半径及场区综合渗透系数参考值,在此基础上采用管井井点降水方法进行降水工程的设计计算。综合拟建建筑平面布置情况及基坑开挖深度的不同,建立完整潜水井模型分区进行了降水井的设计计算及降水系统的布置设计。验算结果表明:各系统井点数量及井点间距均能够满足相关规范及工程降水要求,可以保证基坑及基础施工安全。降水工程采用封闭矩形井点系统同双排井点系统相结合的管井井点降水方案,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可为该地区类似基坑降水工程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张英 《山西建筑》2012,38(13):67-68
针对滨海新区某基坑降水工程,阐述了基坑概况、土层分布、降水井计算、降水数值模拟和地面沉降预测值,并作了分析说明,为该地区其他类似基坑降水工程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钉形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钉形搅拌桩复合地基的承载特性,通过现场复合地基荷载试验对比分析了钉形搅拌桩和常规搅拌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与桩土应力比,以三维数值模拟分析了设计参数对钉形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影响,并探讨了钉形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现场试验结果表明:钉形搅拌桩在节省水泥用量和施工时间的同时,取得了比常规搅拌桩更高的复合地基承载力,显示出很好的加固效果和经济效益。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钉形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随着扩大头高度增加或桩间距减小而增大,随扩大头直径或桩长先增大后不变,即从复合地基承载力角度存在最优扩大头直径和桩长。钉形搅拌桩单桩承载力包括了扩大头下部土体的贡献,故可以将钉形搅拌桩等效为直径为扩大头直径的常规截面搅拌桩,按照桩、土复合的方法进行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计算实例表明该方法计算的钉形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与现场荷载试验的结果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13.
赵慎中  宋珪 《山西建筑》2011,37(30):51-52
利用国际上流行与通用的ModFlow渗流数值模拟计算软件,建立该地块地下水渗流数值模型,并对渗流数值模型进行参数识别,确定微承压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k和ss),进而利用该数值模型确定抽水试验期间地下水渗流场的时空分布规律,为今后类似工程的数值模拟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任博 《山西建筑》2010,36(11):116-117
以西安市某高层建筑深基坑工程为例,结合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基坑降水的设计参数,给出深基坑降水合理的计算方法、设计方案以及施工技术要点,以达到降水目的,实现工程施工的顺利完成,并为类似的工程提供相关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桩锚撑组合支护结构是一种复杂的基坑组合支护形式,其影响因素众多,目前设计理论尚不成熟。结合工程实例,通过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分析桩撑锚组合支护结构的受力和变形规律,并对其变形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如下:围护桩参数、内支撑刚度以及锚索参数都对该组合支护结构的变形有影响。适当减小围护桩直径以及增大围护桩嵌固深度,都可以减小该组合体系的水平向位移;增大内支撑刚度,内支撑自身承受的力增大,锚索轴力减小;增大锚索间距以及减小锚索的倾斜角都会使体系中内支撑的内力增大。  相似文献   

16.
某深基坑开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国表 《山西建筑》2008,34(7):149-150
结合工程实例,对工程的地质水文状况进行了介绍,并对深基坑的支护结构进行了选型,探讨了基坑工程施工中降水方案和基坑开挖监测方案的设计,以保证深基坑开挖的顺利进行,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成杰  常明波 《山西建筑》2011,37(30):75-76
针对某工程地基土层不同地段构成的性状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基岩起伏变化较大的特征,采用复合地基代替桩基,对复合地基设计计算作了简要论述,经验证收到了良好的技术和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18.
侯志菡 《山西建筑》2014,(26):64-66
通过双排桩支护体系对某深基坑进行支护,对土压力、降水沉降、突涌验算等主要参数作了计算,得出重要指标偏差量均在允许范围内,不仅可满足本工程要求,而且可指导类似工程的设计及施工作业。  相似文献   

19.
张惠兵 《山西建筑》2014,(31):106-107
以上海兴力达广场工程为例,结合工程情况,对基础施工中深井真空降水方案进行了研究,阐述了降水系统的设计方法,并对其施工工艺流程及技术要求作了说明,解决了该技术在施工时遇到的诸多难题。  相似文献   

20.
任瑞合 《山西建筑》2012,38(10):68-69
结合具体工程实例,探讨了深基坑加深支护设计方案选择和施工,根据基坑支护施工进展情况及加深高度,通过对三种不同方案进行了计算和比选,确定了最佳方案,并阐述了设计要点及施工工艺,从而用最节约的方案安全地完成支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