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常规煎炸条件下,经过不同煎炸时间的亚麻籽油营养成分、理化指标及有害物质含量,并通过主成分分析对其煎炸性能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未经煎炸的亚麻籽油不饱和度达81.77%,其α-亚麻酸的含量为47.50%,是一种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高营养价值的食用油。亚麻籽油在170 ℃连续煎炸60 h(5 d)过程中,亚麻籽油的色泽、酸价、过氧化值、折光指数、羰基价、极性组分、生育酚含量、脂肪酸组成均有显著(P<0.05) 变化,煎炸全程没有产生苯并(α)芘;5种主要脂肪酸(α-亚麻酸、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含量均呈下降趋势,C17:0以下的五种饱和脂肪酸(辛酸、癸酸、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含量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其余脂肪酸呈下降趋势。通过煎炸性能分析,煎炸35 h后的亚麻籽油的酸价超过国家限量,其他项目均在国家限量范围以内,经综合评估30 h基本到达亚麻籽的煎炸使用极限,在30 h的煎炸时间内是一种健康良好的煎炸用油。  相似文献   

2.
张栩 《中国油脂》2021,46(7):41-47
为了获得亚麻籽油的最适煎炸条件,在(180±5) ℃下,以GB 2716—2018中规定极性化合物含量达到27%为煎炸终点,对亚麻籽油和棕榈液油在油条连续煎炸过程中理化指标进行检测和比较,同时对油条进行感官评定。结果表明:在连续煎炸油条过程中,两种植物油的酸值、总氧化值、极性化合物及聚合物含量均随着煎炸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加,但在4 h以内,亚麻籽油极性化合物含量较低;亚麻籽油的极性化合物含量在煎炸13 h后达到27.78%,而棕榈液油的极性化合物含量在煎炸18 h后达到27.27%;相较于棕榈液油,在油条煎炸过程中,亚麻籽油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不断减少,尤其是α-亚麻酸下降幅度更大;亚麻籽油140 ℃下的氧化诱导期均在1 h以内,远低于棕榈液油;油条感官评定表明棕榈液油更适宜于油条煎炸。研究表明亚麻籽油适合短时(<4 h)高温煎炸,不建议长时间深度煎炸。  相似文献   

3.
针对亚麻籽油加工不当所引起苯并芘超标的不安全性,探讨了制备工艺(籽炒时间和温度)对亚麻籽油中苯并芘含量的影响,同时还考察了混合吸附剂用量、吸附温度、吸附时间对亚麻籽油中苯并芘的去除效果,并采用模拟煎炸实验对亚麻籽油苯并芘形成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炒籽温度和时间对亚麻籽油中苯并芘含量有显著影响,随着炒籽温度的升高以及炒籽时间的延长,压榨亚麻籽油中苯并芘含量逐渐增加;另外,混合吸附剂去除亚麻籽油中苯并芘的最佳条件是活性炭和活性白土用量分别为0.3%和2.0%(质量分数)、吸附温度90℃以及吸附时间25 min,苯并芘的去除率高达(90.83±1.06)%。煎炸实验表明:亚麻籽油在180℃下煎炸馒头、豆腐、苹果块及瘦肉等食材12 h后苯并芘含量大幅增加,且煎炸豆腐上升速度最快,上升幅度依次是豆腐>瘦肉>苹果块>馒头。  相似文献   

4.
以亚麻籽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亚麻籽油,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对亚麻籽油进行表征,并对亚麻籽油DPPH?清除能力、自由基清除能力、还原能力进行分析,研究亚麻籽油体外的抗氧化作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表明亚麻籽油具有典型的植物油振动吸收峰,可为亚麻籽油鉴别或定量分析提供依据。抗氧化试验表明亚麻籽油能有效清除自由基,随着浓度的提高,其清除率力增加,在2 mg/m L时,对DPPH?、羟自由基及超氧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39.40%、51.74%和31.04%。研究表明亚麻籽油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可作为天然抗氧化剂。  相似文献   

5.
段蕾 《中国油脂》2021,46(10):47-50
以油莎豆油为研究对象,以大豆油为对照,选择过氧化值、p-茴香胺值、共轭二烯含量、共轭三烯含量为评价指标,考察高温煎炸条件下油莎豆油的稳定性,同时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表征高温煎炸后油莎豆油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通过比较煎炸次数与过氧化值的关系,油莎豆油的煎炸稳定性略优于大豆油;两种油脂的p-茴香胺值均随煎炸次数增加而增大,大豆油的p-茴香胺值高于油莎豆油,大豆油与油莎豆油的p-茴香胺值与煎炸次数呈明显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82 8和0.988 2;随煎炸次数增加,大豆油中共轭二烯、共轭三烯含量均高于油莎豆油,因此油莎豆油的煎炸稳定性高于大豆油。红外光谱结果表明高温煎炸破坏了两种油脂的不饱和脂肪酸结构。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不同煎炸温度下不同构型反式α-亚麻酸(TALA)在煎炸薯条和煎炸油中的分布情况,在170、200℃下进行亚麻籽油煎炸薯条实验,比较不同温度的煎炸过程中不同构型的TALA在煎炸油中的含量变化及TALA在煎炸薯条和煎炸油中含量的比值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两个煎炸温度下煎炸油中均检测到6种构型的TALA,即9t,12c,15c-C18∶3、9c,12t,15c-C18∶3、9c,12c,15t-C18∶3、9c,12t,15t-C18∶3、9t,12t,15c-C18∶3和9t,12c,15t-C18∶3,而三反式构型的9t,12t,15t-C18∶3在整个煎炸过程中并未形成,6种构型的TALA均在200℃煎炸亚麻籽油中含量更多;煎炸亚麻籽油中TALA以单反式构型为主,约占TALA总含量的94%;3种单反式α-亚麻酸含量均随煎炸时间的延长和煎炸温度的升高呈显著增加趋势,3种双反式α-亚麻酸的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9t,12c,15t-C18∶3、9c,12t,15t-C18∶3、9t,12t,15c-C18∶3,且煎炸温度和煎炸时间对9t,12c,15t-C18∶3含量影响较大,对另外两种的...  相似文献   

7.
李娟  梁漱玉 《食品与机械》2016,32(11):225-228
近红外光谱技术具有高效、快速、无损、环保、操作简单等优点,近年来发展迅速并广泛应用于农产品的品质分析与测定。文章对近年来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在食用油的理化指标分析、煎炸过程中的变化、掺杂掺假油的分析以及品种的鉴别方面的应用进展情况进行了综述与展望。为进一步深化研究食用油品质,保障消费者的身心健康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不同煎炸温度下不同构型反式α-亚麻酸(TALA)在煎炸薯条和煎炸油中的分布情况,在170、200℃下进行亚麻籽油煎炸薯条实验,比较不同温度的煎炸过程中不同构型的TALA在煎炸油中的含量变化及TALA在煎炸薯条和煎炸油中含量的比值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两个煎炸温度下煎炸油中均检测到6种构型的TALA,即9t,12c,15c-C18∶3、9c,12t,15c-C18∶3、9c,12c,15t-C18∶3、9c,12t,15t-C18∶3、9t,12t,15c-C18∶3和9t,12c,15t-C18∶3,而三反式构型的9t,12t,15t-C18∶3在整个煎炸过程中并未形成,6种构型的TALA均在200℃煎炸亚麻籽油中含量更多;煎炸亚麻籽油中TALA以单反式构型为主,约占TALA总含量的94%;3种单反式α-亚麻酸含量均随煎炸时间的延长和煎炸温度的升高呈显著增加趋势,3种双反式α-亚麻酸的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9t,12c,15t-C18∶3、9c,12t,15t-C18∶3、9t,12t,15c-C18∶3,且煎炸温度和煎炸时间对9t,12c,15t-C18∶3含量影响较大,对另外两种的影响较小;煎炸油中检测到的6种TALA在200℃煎炸薯条中均有检出,而在170℃煎炸薯条中仅检出了5种,未检出9t,12t,15c-C18∶3;薯条中各构型TALA的含量通常低于煎炸油的,170℃煎炸时,大部分TALA在薯条和煎炸油中的含量比值随煎炸时间延长逐渐变小,而200℃煎炸时,大部分TALA含量比值在整个煎炸过程中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邵琳雅 《中国油脂》2020,45(11):84-87
在170 ℃和200 ℃下进行亚麻籽油煎炸薯条研究,比较不同温度煎炸过程中α-亚麻酸的反式异构化情况及α-亚麻酸反式异构体在煎炸油和煎炸薯条中的分布情况,并探究了α-亚麻酸反式异构体含量与其他油脂劣变指标(酸价、过氧化值、p-茴香胺值,总极性物质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煎炸使煎炸油中α-亚麻酸反式异构体含量显著增加(p<0.05),200 ℃煎炸温度下的增加趋势更明显,且温度是主要影响因素;煎炸薯条油脂的α-亚麻酸反式异构体含量小于煎炸油的,且170 ℃较200 ℃差异更显著;煎炸亚麻籽油中的α-亚麻酸反式异构体含量与酸价、总极性物质含量成显著正相关,且与前者的相关性更强,说明α-亚麻酸反式异构体的生成与煎炸油品质劣变有关,尤其是水解反应。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亚麻籽油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升温速率对亚麻籽油DSC曲线和TG曲线的影响,并分别根据DSC曲线和TG曲线对亚麻籽油的氧化进行了动力学求解.研究结果表明,升温速率对亚麻籽油DSC曲线和TG曲线的形状和氧化起始温度均有显著影响,利用TGA技术和DSC技术求解出的亚麻籽油氧化活化能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根据<食品中油脂的极性组分(PC)的测定>(GB/T5009.202-2003)方法和相关国家标准,就煎炸食品可能有的食用安全问题,对三种煎炸食品进行摸拟试验与检验分析研究.并对使用的植物油在煎炸前、煎炸后极性组分含量以及在煎炸食品中的油脂极性组分含量变化进行比较.说明煎炸食品中极性组分含量随煎炸时间的增加变化,并且与添加新油有关.通过水分、脂肪含量的测定,了解了煎炸食品在煎炸过程中油脂劣变状况.  相似文献   

12.
《粮食与油脂》2016,(8):71-75
快速鉴别食用油和煎炸油,选用市售大豆油、花生油、调和油以及不同煎炸条件下煎炸后的大豆油、花生油和调和油作为试验样品,采用Gray Eclipse荧光光度计对样品进行扫描处理,运用SPSS 16.0软件和Origin 8.0软件对样品的同步荧光光谱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食用油煎炸后,荧光峰位置发生红移;与原油相比,煎炸后的大豆油与调和油的荧光峰强度降低,花生油的荧光强度在300~400之间波动;同一煎炸温度下,随煎炸时长的增加,煎炸油的荧光峰向波长增加的方向移动;同一煎炸时长下,随煎炸温度的增加,与原油相比,煎炸油发生红移的距离增大。判别分析对食用油和煎炸油的正确判别率为100%。可见利用同步荧光光谱法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可以有效区分食用油和不同煎炸条件下的煎炸油。  相似文献   

13.
利用荧光光谱分析技术,筛选供试品溶液制备和光谱分析测试条件,建立当归提取物三维荧光光谱质量分析和判别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当归水提取物与50%甲醇-水提取物具有相似的三维荧光光谱,主要呈现出270nm/345nm、270nm/475nm和330nm/475 nm三个特征激发/发射(λex/λem)峰,但特征峰的相对强度存在一定差异;乙酸乙酯提取物的三维荧光光谱呈现了265 nm/295nm,325 nm/425 nm两个特征荧光峰。当归提取物的三维荧光光谱具有良好的专属性,能够实现当归与其同科属中药材川穹、独活、北沙参、蛇床子和小茴香的快速有效鉴别。结合SPSS 22软件计算机模式识别方法,当归水提取物三维荧光光谱能够实现对不同产区和品种当归的分类和判别,与实际结果完全一致。中药当归提取物的三维荧光光谱提供了当归荧光物质组成与含量信息;结合计算机模式识别方法,三维荧光光谱能够实现对不同产地当归的分类和判别,方法简便、快捷、准确,可以用于当归药材质量一致性评价和真伪鉴别,为深入研究和建立当归三维荧光光谱指纹图谱质控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广西轻工业》2019,(8):17-19
亚麻籽油具有较高的营养功能和食用价值。本文重点对亚麻籽油的营养成分、提取方法、生理功能及其在食品领域的应用作了详细综述,并对亚麻籽油的应用前景研究进行展望,旨在为从事亚麻籽油的科研人员提供理论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为减少亚麻籽油在贮藏及使用过程中的氧化酸败,探究维生素E(V_E)和迷迭香提取物(ROS)复合的天然抗氧化剂和新型包装对贮藏和使用过程中亚麻籽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以过氧化值和酸价作为评价指标,采用Schaal烘箱法、模拟法和新型包装形式研究亚麻籽油的氧化稳定性。结果表明:复合抗氧化剂能显著提高亚麻籽油的氧化稳定性;0.06%ROS和0.03%V_E复合效果最佳;新型包装亚麻籽油的氧化稳定性明显高于普通包装形式。V_E和ROS复合抗氧化剂和新型包装均可以有效延缓亚麻籽油的氧化酸败。  相似文献   

16.
亚麻籽油是一种具有较高食用价值和生理功能的营养保健油。本文对亚麻籽油的提取工艺和其生理保健功能进行了详细的综述,并对亚麻籽油将来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7.
拉曼光谱测定食品油脂的氧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油脂是一种在食品工业中应用广泛的主要原料,其品质和抗氧化稳定性直接影响着食品的质量。因此,建立一种快捷、可靠、灵敏的食用油质量检测方法尤为重要。作者采用普通拉曼光谱对亚麻籽油、鱼油和山茶籽油的氧化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974 cm~(-1)处代表的反式结构在氧化过程中逐渐增多,特征峰的相对强度I_(974)/I_(1442)逐渐增加;1 265 cm~(-1)处的代表的顺式双键在氧化过程中损失,其特征峰的相对强度I_(1265)/I_(1442)逐渐降低。以纳米银为基底,采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技术对亚麻籽油的氧化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以正己烷为溶剂、50倍稀释条件下得到的SERS增强因子最大。对比亚麻籽油在储存过程中SERS和普通拉曼光谱在同一位置的特征峰相对强度的变化,发现两者反映的脂肪酸结构变化信息一致,且SERS更为灵敏。  相似文献   

18.
三维荧光光谱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荧光分析技术,其与紫外荧光光谱相比,前者能获得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同时变化时的荧光强度信息,在多组分混合物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在环境、生物、化学等方面的应用较成熟,而在珠宝玉石的测试与研究中则应用较少。选取山东蒙阴矿区产出的25颗钻石样品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三维荧光和紫外荧光对其进行了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该钻石样品的三维荧光光谱特征可分为无荧光谱峰、单荧光谱峰、双荧光谱峰和3个荧光谱峰4种类型,与其紫外荧光特征呈一一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9.
以河北省张家口地区不同加工工艺的亚麻籽油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对亚麻籽油香气成分进行萃取分离,借助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别分析热榨亚麻籽油和冷榨亚麻籽油的挥发性物质构成,并结合气相色谱-嗅觉技术对2?种不同加工工艺的亚麻籽油关键性香气成分进行分析。检测出热榨亚麻籽油特征性香气成分共16?种,包括7?种醛类、4?种杂环类、3?种醇类、1?种酸类、1?种酯类。冷榨亚麻籽油共鉴定出14?种特征性香气成分,包括6?种醛类、4?种醇类、3?种酸类、1?种酯类,冷榨亚麻籽油和热榨亚麻籽油共有香气成分7?种。2,5-二甲基吡嗪、2,3,5-三甲基吡嗪、(E)-2-己烯醛是热榨亚麻籽油特有香气成分,是其烤香味、油脂味的重要来源;乙酸是冷榨亚麻籽油特有香气成分。  相似文献   

20.
煎炸食品在愉悦味蕾的同时,也面临着油种类的最优抉择和质量安全问题,众多学者在选择何种类型的油,以及煎炸的时间长短方面进行了研究。本文从统计学的角度出发,概述了常用统计分析方法在煎炸油理化指标数据分析中的研究进展。一是,表格分析方式,大多数是将多次重复实验的数据以均值加减标准差的形式放到表格里进行研究,而且分析较多的理化指标是酸值、脂肪酸和极性化合物这三个指标。二是,作图可视化方式:直条图、折线图和散点图;其中,直条图主要用来展现在不同煎炸油、不同煎炸时间、不同煎炸温度、不同加热功率等条件下理化指标的含量情况;折线图主要用来分析理化指标随着煎炸时间、煎炸温度、不同煎炸油、不同煎炸负荷下理化指标的变化情况;散点图主要用来分析理化指标受煎炸时间、煎炸次数、油样密度等的影响,以及理化指标相互之间的关系和理化指标在不同废弃油样中的分布情况等。三是,拟合方式:线性拟合和非线性拟合;其中,线性拟合主要用来分析理化指标随煎炸时间、煎炸次数、介电常数变化等的线性关系,以及用来分析理化指标和近红外光谱之间的线性关系,分析理化指标实测值和其他模型预测值之间的一致性等;非线性拟合主要涉及到多项式拟合、指数函数拟合和逻辑回归的拟合,用来分析某些理化指标随煎炸时间变化的复杂关系,以及根据理化指标将油进行好坏分类等。四是,理化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绝大多数文献是通过计算指标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进行的,少部分文献使用了指标间的线性或者非线性拟合方式来分析。五是,针对理化指标数据进行的方差分析,主要用于研究不同煎炸因素下理化指标的变化情况。六是,针对理化指标进行的主成分分析,主要用来分析各个理化指标对煎炸油质量监控的重要性程度等等。通过以上对于煎炸油理化指标的统计分析方法的进展描述,给研究者们提供对于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的选择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