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动教育以劳动意识、劳动精神、劳动技能为主要内容,是新时期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文科背景下,外语专业学生劳动教育面临劳动教育对象认知不高、与外语专业课程融合不够、外语类劳动教育基地建设不足、成果考核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对此,本文从外语专业学生劳动观培养体系的构建、跨学科融合劳动实践环境的创设、劳动育人协同机制和劳动教育达成结果考核的形成等方面提出了优化路径和实践举措,以促进外语专业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外语人才。 相似文献
2.
3.
王鲜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1):68-71
把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堂,是高校思政课程改革的必要手段,也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及让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时代要求。对此,通过调研广州城建职业学院部分师生,了解党史教育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现状,提出将党史素材、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将党史常态化教育融入思政党支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等理念及建议,从而提升思政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和亲和力。 相似文献
4.
实践教学环节一直是民办高校思政课建设的短板,课程思政的提出,为其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新视角,促进了思政课与专业课实践教学的融合共建。为进一步推进融合共建取得实效,从主体维度上,思政课与专业课教师需转变角色,找准自身定位;从课程维度上,要做好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验实训、专业调研、校外实践三方面的融合;从机制维度上,要提供有力的政策、组织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5.
土木工程专业是培养未来工程师的摇篮,作为土木工程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还需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因此,有必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融会到各类专业课程中,将传授专业知识、技能与培养学生内在德性和素养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为国家培养专业过硬、品德高尚的新时代优秀工程师。本文以“地下工程灾害与防护”课程为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在充分研究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现状的基础上,对“课程思政”育人价值的挖掘,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多元化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拓展和优化。力求将“专业课程”与“思政”进行实质性融合,达到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实现润物无声的效果,推动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助推“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向更深、更广的维度拓展,对进一步提升和改善土木工程专业学科育人成效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赵冬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22,(8):47-48
南水北调工程在中国水资源调配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中,南阳淅川县渠首陶岔的干部群众团结奋斗、齐心协力,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时期爱国主义精神。弘扬南水北调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也是当代高校学子肩负的重要使命。因此,文章通过问卷调查法,在高职高专教学实践中,探讨了南水北调精神的文化内涵和传播途径,以及传承和弘扬南水北调精神,讲好南阳故事,提升南阳形象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温雪秋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53-56
随着“碎片化”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政课教学跨入新阶段,教学变革面临新挑战。“碎片化”既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在逻辑诉求,也是其外在逻辑标识。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范式、思维范式和认知范式都面临系统性深层次变革。同时,把握“碎片化”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价值和建设理路,有利于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9.
博弈论视角下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的基本内涵、组成结构与基本表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运用博弈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系统探讨了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的基本内涵、组成结构和基本表征.指出制度是社会的博弈规则而非博弈参与人或组织,水法规、水政策与水文化相互作用与互相补充完善并发展了水制度.强调制度具有内生性、普遍性和多重性,政府是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的主要实施者. 相似文献
10.
现有的课程教学体系,已不能满足一流人才的培养要求,需不断优化课程教学体系,为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更坚实的人才支撑。以《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课程为研究载体,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增强“三全育人”工作质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对课程教学体系进行重构,转变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设计;从教学方法、实施手段和考核评价体系入手,构建“知识-实践-能力”转化体;采用案例式、启发式、讨论式和实践式综合教学方法,强化专业课程的亲和性、启发性、前沿性和思想性,探索建立新型“CIEM”课程教学体系,对培养融“知识-能力-素养”于一体,造就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