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轨道交通系统沿线绿地可以有效地降低高架轨道交通噪声。选取北京地铁13号线沿线15块绿地进行高架轨道交通噪声测试实验。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对绿地噪声净衰减值与6个影响因子进行分析,提出绿地植物配置建议和噪声衰减预测数学模型。实验结果表明:绿地植物群落噪声衰减效果明显,声源高度、绿地宽度、测试点与噪声源的水平距离、植物配置指数、郁闭度和契合度各影响因素与绿地噪声净衰减值的P值分别为0.632、0.538、0.126、0.048、0.024和0.143,植物配置指数和郁闭度呈显著相关性,在降噪绿地设计时应着重考虑绿地的这2个因子。 相似文献
2.
高架车站的设计要点包括线站位选择、用地条件分析、车站站型比较、结构选型等。论文结合现阶段城际、市域郊轨道交通的发展需求,分别对轨道交通线路与道路的相互关系、车站与规划用地的适应性、车站站台的布置形式、桥梁结构的组合形态等进行分析,提出在不同的建设条件、城市环境文化下,开展高架车站设计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高架车站建筑形式较为特殊,与一般公共建筑不同,其功能、空间、结构形式及立面效果存在一定特殊性,受地铁线路走向、车站站位、站台特质等影响,其造型与形式的统一需要充分考虑车站自身功能特点。同时,高架车站因与城市整体风貌关系紧密,其外部造型设计尤其需要重视当地特色并多角度进行考量。通过对高架车站站台类型、剖面层数、站位特征、设备用房影响的分析,充分讨论影响高架车站造型的关键性因素,研究其造型设计思路及出发点,探索造型意向来源并加以分析,并结合项目实践经验进行剖析,以总结高架车站造型设计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4.
介绍武汉轨道交通1号线高架车站的设计,分析了车站与桥梁分建、合建两种高架车站结构形式的利弊,阐明了高架车站的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5.
指出城市高架轨道交通作为现代都市的产物,不仅是现代都市的重要特征,而且也是城市空间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城市高架轨道交通景观的价值,研究其发展趋势,以提高人们对高架轨道交通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国市域轨道交通、城际铁路的发展,高架站数量与日俱增,防、排水设计作为建筑设计中重要一环,对轨道交通车站有着重要影响。以金华—义乌—东阳市域轨道交通新区站为例,对标准附属外挂的路中高架车站不同水位置来源及特点进行了分析,依此对车站主体建筑、天桥出入口及附属站务用房防、排水设计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水设防等级及防水做法,同时解决了车站排水路径便捷有序及遮蔽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高架结构是城市轨道交通的重要部分,其引起的结构辐射噪声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边界元Helmholtz积分公式和有限元流固耦合系统理论,推导了结构振动加速度与辐射声压之间的声传递向量,该传递向量可通过单元辐射叠加法求得,结合采用直线电机车辆的北京首都机场快轨线某段高架桥梁段现场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使用该方法计算的声压结果与实测结果的声压频谱分布及变化趋势吻合较好,该方法可用于城市轨道交通高架结构辐射噪声的预测研究。 相似文献
8.
如果说客运港、航空港、航运港这些大型交通建筑是一所城市的门户,那么,城市的各个地面交通站便可视作为人们了解、阅读城市的流动的窗口。它们在功能上联结着城市的各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形象上折射出这所城市的品质与气息。该文通过对轨道交通地面高架站的实验性建筑设计、研究,探讨城市公共轨道交通的特殊性、时代感,以及轻型结构技术运用的可行性,为城市的未来、为世博会添彩。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13.
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交通拥堵、停车难及汽车尾气伴生的环境污染、热岛效应等问题日趋严重,已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瓶颈问题。近年来,全方位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呼声日渐升高,其中包括地下交通、地下商业空间、地下基础设施,甚至地下人居环境等,然而,人类需要阳光、雨露、空气,甚至风、雨、雪等自然生态。笔者认为,地下空间发展应该遵循的最基本原则,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生态环境的自然回归。基于这一理念,本文提出了以人为本的高架城市理念,通过人类活动空间层(高架层)、交通空间层(地面层)和地下基础设施空间层(地下层)的三层式空间结构,形成人居活动空间上移、影响人居活动的基础设施下移的城市规划建设新模式,为有效破解城市交通拥堵、人居活动空间短缺、城市空气污染等当代城市“综合征”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15.
16.
由于铁路的大力兴建,对人力、物力和财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时就需要应用一种新的模型,即 T 梁液压模型。本文对T梁液压模型在铁路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18.
结合学界和执业界对铁路分类建设与经营的既有研究,对各类型铁路投资特点、不同类型铁路的七种项目融资创新模式进行介绍和分析,最后结合我国铁路融资现状提出现阶段开展融资创新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