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董贺轩  王云静  吴巍 《新建筑》2022,(5):141-146
城市内部充斥着大量灰色基础设施,与高品质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需求相矛盾。通过对景观都市主义、基础设施景观化、生态都市主义及韧性城市等理论进行研究,对比分析国内外典型案例,从空间关系、景观形象、工程技术三方面,建立中小型灰色基础设施与公共空间一体化整合的理论框架,并提出设计策略。之后以武汉市中华路城市阳台工程项目为例进行实践检验,为城市中小型灰色基础设施与公共空间的一体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城市基础设施是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环节,智能化的基础设施管理,可以大幅提升城市运行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增加运营管理收益。文章从城市基础设施与智慧城市、市政设施智能化体系设计、万达智能化技术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技术在万达项目中设计、建设、运营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蔓延避无可避。文章从城市蔓延与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与发展现状出发,比较我国与发达国家(以美国为代表)的区别。以福州市为例,试述在城市蔓延语境下绿色基础设施的实践状况,并从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实践的出发点、规划方法、评估标准、地位四个方面与国外进行比较,希冀从中得到启示,以对后续的实践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吕飞  于婷婷 《城市建筑》2012,(8):137-139
近年来,代表城市意识形态的文化基础设施逐渐成为操控城市发展的主引擎。本文通过对文化基础设施的概念、变化规律以及国内建设现状的分析,提出构建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廊道的理念,并明晰其基本概念与内涵,在详细介绍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廊道空间形态的基础上,以哈尔滨、大庆、长沙等城市为例,提出文化基础设施廊道的建设方法。  相似文献   

5.
崔寅 《建筑经济》2022,(10):96-104
以天津市为例,对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天津市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总体上虽然不断提高,但是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主要受城市基础设施投入规模、产业结构与建设用地比重的影响。基于研究结论,本文从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快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修补更新是“城市双修”的重要工作基础,也是矿业城市实现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条件。文章以辽宁省抚顺市为例,以“确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实现长效更新、精准更新”为目标,从城市功能建设的客观规律、公众评价的主观需求两个尺度,对公共基础设施要素展开研究。以城市尺度,从公共基础设施构成要素入手,构建评价体系,并采用熵权法、云物元模型,评价分析公共基础设施各要素的供给演化规律及对比差异;以公众尺度,通过公众满意度调查,探讨基础设施修补更新现状中的不足。据此得出长期建设与短期更新的薄弱点,提出公共基础设施在城市新发展形势下的适应性更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规划师》2020,(1)
在转向"以人民为中心"、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城市交通不仅要绿色可持续,还要以人为本,满足人的实际需求,兼顾社会公平。随着城市不断扩张和交通技术进步,支撑快速交通的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在当代城市中发展迅速,与城市的人性化尺度矛盾突出,并在功能上对城市的绿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大型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尽管只是城市建设的一个局部问题,却集中反映了城市交通发展的基本理念和原则导向。文章以大型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演变为切入点,通过其在前阶段建设过程中对城市发展的负面影响分析,揭示背后城市交通发展理念的偏差,随后提出基于"复数城市"的新规划理念,总结借鉴既有规划实践的有益经验,从三方面提出未来建设绿色人本大型交通基础设施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8.
吴秀英  丁誉恒 《山西建筑》2009,35(12):13-14
阐述了生态基础设施的含义,分析了大连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战略,强调了生态基础设施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以大连湾森林公园为例,探讨了生态基础设施对城市发展的意义,从而促进生态基础设施的合理规划和建设。  相似文献   

9.
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与建设是城市空间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从城市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对城市空间增长的推动作用很显著,并且不同类型的交通基础设施对城市空间增长的影响方式和结果存在较大的区别。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通常推动城市空间以蛙跳(飞地)方式蔓延,形成远离市区的郊区制造业带,并且派生出富人区、"城中村"等空间分异现象以及"小产权房"等城市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10.
黄谦 《市政技术》2012,30(1):71-74
综合管沟是城市化和经济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综合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的一种手段,是保证城市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综合管沟已成为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更新与改造以及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趋势和潮流。对综合管沟的发展、分类、优缺点、设计、存在问题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石飞  周江评 《室内设计》2015,(1):125-129
政府和社会在城市交通发展中的导向性非常重要。文章从补贴这一独特的视角出发,试图论证当前政府对不同交通方式的补贴差异。从运营环节和基础设施建设两个角度,分别测算和对比对公交和小汽车的补贴,最后得出结论:目前全社会对小汽车的补贴远高于公交,与公交导向的城市交通发展方向相悖,并使市民的出行方式更偏向小汽车。最后,指出需去福利化和形成市场主导的停车建设和收费机制,并用补贴和税费的"正负效应"促使形成公交导向的城市交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城建设中的中央公园数量日趋增多,中央公园发挥着城市海绵体、绿色地标、发展引擎等多重功能,也是城市中心重要的绿色基础设施.为落实海绵城市理念,以沣西新城大西安中央公园为例,研究蓝绿交融背景下,肩负区域雨洪调控功能的中央公园海绵系统构建思路,提出雨水传输系统、雨水径流调蓄系统及水系净化系统并行的...  相似文献   

13.
在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助力国土空间品质优化与美好人居创建的背景下,城市设计由侧重于物质形态空间设计转向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绿色城市设计,并更加积极地从公共空间塑造走向城市全域的体系构建.在此背景下,通过回顾以绿道、古驿道及碧道建设为代表的珠三角线性廊道实践,从规划目标、技术手段及建设成效3个方面总结分析实践中的经验与不足...  相似文献   

14.
鲍璇  李雪  张昕  刘晖 《园林》2021,(5):13-16
在降水稀少、气候干旱的西北地区,水分是决定植被类型及分布的主导因素.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同的立地条件、人为干预对水文条件的优化,产生不同于自然环境的多样生境,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植物景观多样化营建创造了可能性.基于"生境+植物群落"设计模式,针对场地生境类型选择人工营建的植物群落及景观类型,探索适宜的建植与维护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5.
章明  鞠曦  张姿 《中国园林》2022,38(5):31-38
上海自2002年启动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后,于2014年底提出《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作为其中杨浦滨江南段公共空间的总设计师团队,深度介入了上海城市滨水空间的复兴。依托实践提出“八合一”理念,即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市政设计、水工设计、生态修复、智能设计和艺术设计协同合作;并在突破学科壁垒的基础之上,构建包含系统化空间营造、历史文脉延续、基础设施复合、场景节点构筑、生态环境修复和公共艺术植入的六维城市滨水空间再生体系。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郊自然开放空间在被城市空间替代的过程中,城市绿地面积的减少引发了一系列的气候和环境问题.而构建通风廊道可以通过提升城市通风能力有效缓解热岛效应和雾霾现象,近年来已成为各领域的研究热点.作为风景园林师,从改善城市风环境角度出发,在宏观层面的空间规划中考虑通风廊道构建方案,提升城市在发展...  相似文献   

17.
国标编制相关的城市公园绿地主要规划 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园绿地是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生态基础设施。在参与国家《城市绿地规划标准》的编制过程中,通过对159个中国城市(含港澳台地区)主要公园类型发展现状的大样本数据分析,提炼相关的城市公园建设主要规划指标,包括公园绿地的面积规模、绿地率和功能分区。研究表明:我国城市综合公园的建设规模多为10~50hm^2,社区公园多为0.1~5hm^2;综合公园的绿地率平均值为75%左右,社区公园绿地率平均值为65%左右。综合公园需具备儿童游戏、休闲游憩、运动康体和文化科普4项基本功能,兼容园务管理、演艺娱乐与商业服务等配套功能。社区公园需具备儿童游戏和休闲游憩2项基本功能,兼容运动康体和文化科普等辅助功能。合理地确定城市公园绿地的规划指标,有利于我国城市绿地规划理论与实践走上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8.
吴雪飞 《华中建筑》2010,28(9):26-28
发达国家已呈现城市基础设施的相对"过剩",废弃的基础设施成为人们脱离自然、记忆失落以及丧失公共空间的祸首。发达国家的诸多实践案例证明了风景园林在重新定义基础设施并使其重现活力方面具有重要的先导意义,是城市基础设施利用的重要手段,这给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东北老工业城市收缩的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东北老工业城市--四平市为研究区,应用收缩度模型在对2001-2016年四平市城市收缩度进行测算分析的基础上,借助SPSS软件,对四平市城市收缩的驱动力进行主成分分析。研究结果:1)四平市自2012年人口开始流失(SSD>0),出现城市收缩的现象,且收缩度不断上升。2)2001-2016年四平市城市收缩的的驱动力分别是经济、社会、人口因素中的产业结构、人民生活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利用与人口因子,其中,产业结构、人民生活水平是主控因子,为第一主成分,基础设施建设为第二主成分,土地利用为第三主成分,人口因子为第四主成分。并通过进一步的驱动机制分析,将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降低看作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3)四平市城市收缩的驱动因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单一的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建设、人口等其他驱动因素产生的根源所在。4)应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城市废弃和闲置用地为依托,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宜居性;出台优惠政策,吸引高精尖人才回流;调整城市用地的空间布局,打造紧凑型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城市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与居民对城市绿地的 功能需求发生着较大的变化,人们越来越重视人与自然的交流 和共处。城市绿地更新从只满足基本的生态功能向公园的共享 和花园的生活演变。而花园作为城市绿地的一种表达方式与场 所空间,在城市绿地更新中扮演着由量到质的重要角色。从分 析花园的概念特征、发展及在上海城市绿地中扮演的角色出 发,建立起以场所属性为主导的花园设计理念,进而以此理 念在上海城市绿地更新实践中进行探索,为建设花园人居城 市、改善城市公共环境、打造宜居城市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