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清代北京外城西部为例,基于多中心性评价模型的道路交通网络中心性分析,借助GIS和GeoD a平台,比较明清北方都市寺庙及其主要构成类型——寺庵和祠庙,以及与相应时期路网中心性的耦合性,指出明中后叶至清末,寺庙于城市中整体分布呈现"由中心到边缘"的骤降趋势,投射出北方都市寺庙城市功能重要性的急剧下降;明中后叶至清中叶,寺庵和祠庙的区位中心性"此消彼长"。  相似文献   

2.
白雪锋  许浩  江文琪 《中国园林》2023,39(7):133-138
近代南京是中国最早开启近代化建设和提出绿地系统的城市之一,园林类型主体由私家园林向公共绿地扩展,绿地的功能与权属发生变化。基于Arc GIS平台,结合空间句法和分形理论,探讨了城市化进程下南京近代园林的类型和分布演变。研究表明:1)近代园林数量呈倒“V”形生长,清末主要为私家园林和宗教园林,民国以别墅园林、城市公园、公建附属园林为主;2)清末集中于城南,民国向城北扩展;城东园林较少,近代园林南北方向扩展能力远大于东西方向;3)近代园林主要分布于城北住宅和文教区及路网整合度较高、公共交通发达且地价小于30元/方丈的区域。总结了近代园林类型、分布与城市近代化转型背景、社会生活的变迁及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影响关系,为划定近代园林保护范围、塑造“民国文化看南京”的城市品牌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由政府主导的近代南京城市绿地建设始于清末,在民国时期发展迅速,具有一定特色,值得深入剖析.结合社会史、城市史研究方法,在由封建帝国晚期向近代都市化转变背景下,分析当时城市绿地空间形态变化特征及其演变内生动力.自清末至民国,规划和政策引导改变了城市绿地属性及形态.规划上受到定量空间标准与公园系统模式等西方规划思想的引导,...  相似文献   

4.
刘园位于南京城南中华门外,为清末民国初南京私家园林中佳者。园主刘文陶抒怀古情怀,相地构园延高士精神、纳山水城之城市景观于壶中天地,构园林布局依循溪布景等均为彼时文人雅士所称道。除应园主邀约,文人雅士为刘园写成题咏集外,后陆续有中日学者到访并留下文字图片记载。故虽因战乱、疏于管理等原因刘园最终湮灭,仍能从以上珍贵资料中一探其胜景。刘园所处的南京城,因其在近代史中的独特地位,近代地图史料的发展为南京城市留下大量城市地图,从这一系列城市地图绘制背景及信息中分析刘园在始建到湮灭的 40 多年间的变化,以期获得更多园林原貌的信息。采用制图的理性信息分析结合园林题咏的理性感性升华的方法,深入去剖析刘园。  相似文献   

5.
梁宁健 《现代装饰》2023,(3):130-137
洋湖参号餐厅选址洋湖湿地公园,板块内毗邻市政公共建筑,公园主干道侧以住宅区为主。独特的区位让餐厅的定位充满多种可能性。项目与谢子龙影像馆、李自健美术馆、湘江新区城市馆距离800米,在板块区位上,俨然形成“城南三馆”之布局。相较城北长沙三馆一厅普众文化的公众表情,城南的“三馆”则具备更多独特性,从区位构成与地缘属性出发,项目定位希望通过人文艺术客厅基因的注入,承载“一厅”的属性,从而让人产生“三馆一厅”的联想,洋湖参号由此得名。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历史性城市景观的视角,分析了常州建城以来的城市形态演变过程,揭示了城市因运河而兴,城市扩张又迫使运河航路多次改道的城河互动关系。修正了既往研究中关于运河改道的具体情况、城墙轮廓、城门位置等形态要素中值得怀疑的细节。在此基础上,指出今日常州城市形态上叠加了多个历史层次:先秦以来的选址与环境因应关系、宋代奠定的总体轮廓与路网结构、明清形成的毛细路网和文化属地、近代开发导致的形态要素转变,可为常州历史性城市景观的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住宅区位空间特征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张文忠  刘旺 《城市规划》2002,26(12):86-89
在实地调研基础上 ,就北京市近年来住宅区位空间的变化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北京市住宅区位空间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呈圈层式向外扩展 ;二是城北发展明显快于城南 ;三是基本形成五大住宅扇面 ;四是CBD、望京、亚运村和中关村成为京城居住最受关注的区位。从今后住宅空间的发展趋势来看 ,奥运村地区和城南一些区域将会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相似文献   

8.
通过南京城市商业发展与中心演化的历时性梳理,指出在非西方文化语境下,传统城市是顶层设计下的空间生产机器,在特权消费与大众生产之间维持着精妙的平衡,商业则是这一复杂系统中的辅助性制度设计。近代城市工业化转型破坏了这一系统,但受地缘政治、工业基础等多因素影响,并未能在工业生产与居民消费之间重建平衡,商业空间发展两极分化。现代城市通过制度干预,重建商品生产供给与消费需求之间的均衡关系,商业空间发展逐渐回归市场机制与公共政策的双重调节,并出现中心极化。在当前大众消费需求日趋分化的趋势下,商业空间发展呈现出新特征,在新供求关系下,对城市商业空间规划从等级设定、规模预测、区位选择、主体特征以及空间组织等方面展开思考,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祠庙戏场是一种在福建地区广泛存在的典型传统建筑类型,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祠庙戏场空间功能在当代城市中逐渐失落,因此,对传统祠庙戏场空间当代适应性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选取位于福州三坊七巷郎官巷的天后宫为例,分析传统祠庙戏场空间的选址规律和布局特征,探索增强祠庙戏场空间活力提高当代适应性的途径;从文化内涵的融合与空间形态的流动等方式入手,尝试提出一些具体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0.
南京城市建设始终是中国城市建设的一个风向标。从历史学的角度看,在六朝时期的梁朝,南京已经被建成了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明朝永乐年间。南京又被建造成当时世界第一大都市。现代史上的民国,根据美国规划师墨菲的构想(如果不是因为战争原因耽误的话),南京完全能发展成为与华盛顿并驾齐驱的世界大都会。因此,对于这样的一个文明古都,一个现代都市中仅存的一个城南历史文化街区的传承与创新,全国关注不为过,全球关注亦不为过。  相似文献   

11.
潭柘寺位于北京西郊,是北京城历史最悠久的佛寺之一,相传始建于晋代,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但其建筑年代却似乎并不久远。本文在潭柘寺内外碑刻、清代《潭柘山岫云寺志》、《鸿雪因缘图记》、民国《游潭柘山岫云寺记》及建国后档案资料等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大致推测出了潭柘寺不同年代的历史格局,分析其格局变迁及这种变迁背后隐藏的影响因素,进而探讨潭柘寺的历史意义与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潘熙  陈颖 《南方建筑》2012,(6):18-21
祠堂,是宗法制度的产物,是家族祭祀祖先的场所,也是合族处理家族事务的地方。祠堂的功能使其具有独特的形制,在一片住宅群中,显得尤为突出。本文所分析的姚氏宗祠,为清初移民所修建,建筑形制保留较为完好。通过调研和测绘,有助于我们了解四川宗族祠堂建筑的特点,以及其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3.
清代皇家园林中的禅宗园林环境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芳  李士好 《建筑与环境》2009,3(3):108-110
本文从历史角度出发,以魏晋时期的市井寺庙与山林寺庙为起点,概述了寺庙园林肇端发展及历史沿革,阐明了汉化佛教——禅宗寺庙建筑的不同类型及相关的文化特色。尤以清代皇家园林为主要探究对象,从清代皇家园林中禅宗寺庙园林环境分布概况、寺庙总体布局及寺庙本身格局的园林环境阐发了皇家寺庙园林的基本特征。并从禅宗及禅文化特有的哲观和价值标准,分析了寺庙园林环境产生的思想基础、佛教禅宗精神与传统园林观之间不期而遇的契合,揭示了清代皇家园林中禅宗寺庙园林环境的设计意象,阐发了其造园目的和创作手法。最后,本文按照由自然到禅化的顺序把禅宗寺庙园林的的审美分为几个层次,并归纳、例举了清代皇家园林中寺庙园林环境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4.
在粤东梅州客家地区分布着大量的围屋式民居,明朝成化年间开基的南口镇的侨乡村,在1.5km2的范围内就分布着31座清末民初兴建的百年客家围屋,是围屋聚落最密集的乡村之一。同时这里建筑类型丰富,有民居、祠堂、学塾、庙宇等,民居建筑中又有围龙屋、杠横屋、华侨大屋、别墅洋楼等多种形式。其建筑布局和营造在节约土地、灾害防御、建筑功能和空间营造等方面均体现处独到的科学和艺术性,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借鉴和保护利用。  相似文献   

15.
佛寺作为构成中国古代城市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和意义。本文结合佛教史、城市史背景,以六朝到元代南京城市空间的发展、演变为基础,通过对南京主城范围内及中华门南至雨花台区域佛寺的文化考证、空间定位及分布特征分析,讨论其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李炎  梁晨 《华中建筑》2014,(4):142-147
南阳古城在其城市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汉代宛城、唐宋小城、明代唐王府城和清末"梅花城"的不同城市空间形态,它们勾勒出了古城历史发展的前后传承脉络。其中,城市水系作为一个重要的自然要素,在古城的选址、城市对外交通、城池的军事防御体系、城市内部的功能分区、防洪涝减灾等方面发挥了主要作用,反映出水系与城市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成为深入探研和把握古城历史发展规律与特色内涵的不可或缺的线索与路径。  相似文献   

17.
随园位于南京市清凉山余脉,清代袁枚辞官隐居,于旧园基 础之上利用山水之利建造而成,在太平天国攻占南京之时尽毁。基于对随园进行复原研究所得成果,结合史料文献,从明旨立意、相地选址、造景布局等方面对随园造园理法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与分析,探讨其造园艺术特色,以丰富清中期江南私家园林造园史的认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以南京夫子庙为发源形成的“庙市合一”,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在中国庙学发展史上是甚为罕见的,并由此带来商业、娱乐、聚居等多重城市构成元素的演变和互融,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