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中"非串珠状"缝洞型储层经钻探已取得较好效果,但目前针对其储层类型及成因的研究较少。根据碳酸盐岩缝洞储集体发育程度及受风化壳和裂缝的影响程度,将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非串珠状"反射的缝洞型储层划分为3种类型,分别是内幕缝洞体规模较小的缝洞型储层、距风化壳较近的缝洞型储层以及裂缝型储层,进行正演模拟,并与实钻资料结合,详细探讨各自的地震反射特征和地质成因。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盆地北部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储集体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串珠状"强反射或杂乱反射.通过设计不同缝洞模型进行正演模拟,将地震正演响应特征与缝洞模型中的缝洞高度、外部形态等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地震分辨率理论公式计算结果,对缝洞分尺度量化表征:高度大于50 m的缝洞,可进行外部形态的刻画,开展定量刻画和体积计算,可靠程度...  相似文献   

3.
岩溶缝洞储集体已成为中国西部海相油气藏的重要勘探开发目标,地震"串珠"状反射被认为是该类型储集体及其组合在地震成像剖面上最直接的识别与检测标志。常规地震时间和深度偏移成像处理,利用平滑平缓的均方根速度体或层速度体对缝洞反射进行偏移归位处理,虽经多轮次的偏移速度调整,但依然不能保证每一个"串珠"反射都能达到最佳的收敛与归位。为此提出一种基于连续速度替换的地震聚焦成像技术,利用缝洞绕射归位对偏移速度的高敏感性,通过不同速度偏移归位时能量聚焦强度与绕射形态平直性,实现每一个缝洞储集体"串珠"反射部位最优偏移速度的准确检测。利用新的带有地层与每个缝洞建模的偏移速度模型,经偏移后每个缝洞体都取得最佳的收敛归位效果,同时获得缝洞等效偏移速度,模型与实际资料均展示其与钻探井的缝洞充填速度呈线性正相关。实际资料缝洞体的聚焦偏移成像处理结果表明,在整个三维数据体的每一个缝洞体"串珠"状反射上,不论是单个型"串珠"反射,还是组合型"串珠"反射,"串珠"能量明显增强、边界更加清晰、聚焦性更为突出,偏移速度相对低的"串珠"与钻探井钻遇的放空漏失、油气高产的有利缝洞储集体有极高吻合率,展示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4.
哈拉哈塘地区主要目的层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集层主要以缝洞型储集体为主,非均质性强,其地震响应特征主要表现为"串珠"状反射。以高精度三维叠前深度偏移地震资料为主,结合钻井、测井、地质、生产动态特征等综合信息,分析各种缝洞型储集层及其相互组合的缝洞集合体的地震响应特征,认为"串珠"状反射、片状强反射、杂乱反射是该区洞穴及孔洞型储集层的主要地震响应特征;洞穴及孔洞型储集层由于断裂和有效裂缝的沟通作用,可以形成流体能够在其内部流动的大型缝洞集合体,而大型缝洞集合体是在该区勘探部署的主要研究对象;在钻探部署的时候,优先选择缝洞集合体的高部位。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集层类型复杂多样。作为一种重要的油气储集体,岩溶塌陷是该区勘探开发的最重要目标之一。根据地震资料和实际钻井资料,将该区的岩溶塌陷分为负载型塌陷、构造型塌陷和落水洞型塌陷3种类型,依据实际参数对之进行了模型正演。正演结果表明:岩溶塌陷体在地震上反映为上部有同相轴"下凹"、内部强"串珠"状反射和杂乱反射;不同类型塌陷具有不同特征,构造型塌陷上部同相轴"错断"明显,落水洞型塌陷上部同相轴呈现出"漏斗状"特征。岩溶塌陷体正演模拟特征与实际地震反射特征吻合较好,证明设计的3种塌陷模型较为可靠。据此,可以在该区的地震剖面上识别出相应的岩溶塌陷模式。  相似文献   

6.
塔中中西部地区在地震剖面上常见"串珠状"地震反射,通过对常规地震剖面的剖析,可将研究区"串珠状"反射细分为强"串珠"反射和弱"串珠"反射。两者的区别在于反射能量的强弱,在地震剖面上两类反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从地质上解析,两者也具有类似的成因和控制因素,其分布主要受到了构造断裂、风化壳岩溶及埋藏岩溶的影响。通过对塔中中西部地区鹰山组"串珠状"反射地质特征的描述,建立起该区单井地震-地质模型,并对研究区形成"串珠状"反射的控制因素进行分析,明确了"串珠状"反射的发育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7.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高角度走滑断裂对岩溶缝洞储集体的发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了明确断裂的地震响应特征,针对走滑断裂的宽度、非均质程度、横向可分辨能力、断裂样式及溶洞发育形式分别进行了物理模型的构建及实验地震数据的采集分析。结果表明,走滑断裂在地震剖面上的杂乱反射能量异常特征是断裂带宽度及破碎程度的综合效应;断裂横向分辨能力与上覆地层无密切关系,主要受子波等因素影响,但如果上覆地层吸收衰减严重,则会导致频带变窄,地震波长变长,从而降低横向分辨能力;断裂带内部发育的溶洞无明显"串珠"特征,大规模溶洞及反射界面处发育的溶洞能产生"串珠"特征,但仍难与断裂产生的杂乱反射进行明显区分。通过模型响应结果与实际地震资料的对比,形成了关于顺北地区3种典型断裂地震响应特征的认识,即断裂弱反射、断裂强反射、断裂杂乱反射+"串珠",为该地区实际断裂的识别提供了有效参考,对类似地区走滑断裂及相关断溶体的检测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储层普遍具有"串珠"状地震反射特征,受断裂-裂缝体系控制作用明显,目前顺8北三维区内断裂对"串珠"分布的控制机制尚不明确。利用储层预测技术、人工厘定及数据挖掘等手段,研究了该工区"串珠"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进一步探讨断裂对"串珠"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工区内共厘定304个"串珠",主要分布层位为奥陶系鹰山组下段下亚段—蓬莱坝组上段,NNW向主干断裂控制"串珠"分布密度,距该断裂越近,"串珠"密度越大;深层NE向小型断裂控制"串珠"分布趋势,"串珠"多沿该断裂继承性发育;除主干断裂外,其附近的NNW向次级断裂与NE向小型断裂垂向交汇区为油气有利勘探区域。该研究明确工区走滑断裂的控储作用,可为下一步深层油气勘探及新区勘探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碳酸盐岩溶洞的“串珠”状地震反射特征形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一阶双曲型标量波动方程交错网格高阶有限差分法对薄层与溶洞的地震响应进行二维地震正演模拟,认为"串珠"状反射特征是溶洞顶、底反射以及微弱的溶洞顶、底间二次反射在偏移剖面上的响应;以塔里木哈拉哈塘海相碳酸盐岩实际地层参数为依据,设计了一个简化的水平层状地震地质模型(速度模型),通过三维地震物理模拟技术,对溶洞地震响应的瞬时振幅、均方根振幅、分频振幅和纵波阻抗体等四种属性进行了三维雕刻,得到了一种雕刻体积和真实体积的实验统计关系,认为前三种属性都将原本离散的"串珠"状转换成了连续的锥状振幅体,同时降低了纵向分辨率,而纵波阻抗剖面的纵向分辨率明显较其他属性剖面高。最后,针对各种属性剖面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新生代冀中坳陷是一陆相断陷盆地,储集类型繁多,通过地震地层学方法,识别出三大类十种储集体。第一类为高能储集体,包括深水扇、浅水扇、冲积扇、三角洲、浊积砂、塌积锥;第二类为地貌储集体,包括坡积物、凹地充填砂砾岩体;第三类为特殊岩性储集体,包括火成岩体、碳酸盐岩储集体。分别具有不同的地震相外形和反射结构,构成各自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塔河缝洞型油藏储层结构复杂,非均质性极强,试井曲线形态差异大,储集体类型难以识别。通过对试井曲线特征分析,结合单井静态地质资料和生产动态数据,认识了油藏流体的流动特征,将塔河缝洞型油藏不稳定试井曲线按形态分为六类,分别对应6种不同流动特征和储集体类型,形成了一套试井曲线与储集体类型对应的分类识别方法。应用该方法对T7井进行试井分析,认为该井所连通储集体规模较大,缝洞结构以串珠溶洞为主,产能较好,与地震等资料得到的储层特征相匹配。该方法为具有类似特征的试井资料选取合适解释模型、获取准确储集体特征信息奠定了基础,为单井合理开发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塔中地区良里塔格组的礁滩体储层具有多种反射特征,主要表现为强串珠状反射、弱串珠状反射及表层弱反射,这些不同的地震响应特征代表了不同的储层类型及储层发育模式。通过应用地震相分析、地震属性分析、地震反演等多种技术手段预测了该区礁滩相储层的平面分布。同时结合塔中地区奥陶系古地貌图,总结了不同反射特征的礁滩型储层发育规律及主控因素,为将来塔中地区的勘探和开发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3.
碳酸盐岩地区岩溶地震异常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溶储集体在碳酸盐岩地区油气勘探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横向延伸短、形状各异、内部结构复杂等特点,使得其地震响应规律性差,预测比较困难。针对研究地区碳酸盐岩沉积的特点,在以该地区地层序列为基本格架建立地质模型的基础上,刻画了不同规模的岩溶储集体,开展正演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岩溶的地震异常波及范围都大于它的实际规模,非常小规模的岩溶在满足一定条件下亦能在地震剖面上形成串珠状反射。串珠状地震反射中既有反射波,也包含有绕射波、多次波,在进行合成地震记录、子波提取、储层预测等工作时要尽量避免绕射波和多次波引起的陷阱。  相似文献   

14.
孙素琴  杨玉杰 《石油物探》2012,51(3):304-311,212
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西区块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储层埋藏深度大,非均质性强,岩体孔缝洞发育,但规模总体较小,井-震响应关系复杂,"串珠"状反射不明显,储层预测难度大。在地震反射特征和岩石物理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地质、地震和测井等资料,进行研究区奥陶系储层地震波阻抗反演,在有利区寻找低阻抗对应的缝洞发育线索,识别以蜂窝状密集分布但不足以形成"串珠"反射的小尺度、非规则溶蚀孔缝洞,结合敏感地震属性的综合分析,预测顺西区块奥陶系有利储集体的分布规律,为优选勘探目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盆地北部轮古地区构造多期活动,形成复杂的断裂体系,增强了储层空间的复杂性;奥陶系潜山岩溶发育期次多,表层岩溶作用强烈;储层类型多,地震响应特征多样,纵横向变化大,埋藏深,储集体控制因素多,这些原因造成难以有效进行奥陶系潜山岩溶储层预测。针对塔北轮古奥陶系潜山岩溶储层预测难点,通过多口已钻井统计分析,选取较准确储层参数,设计3个模型,运用正演技术方法,开展了奥陶系潜山岩溶地震响应特征研究,以便指导奥陶系潜山岩溶储层预测。结果表明塔北轮古奥陶系潜山岩溶储层地震响应特征:串珠的大小随着洞穴的规模增大而增大;随着洞穴规模的增大,串珠的主频相应降低;潜山顶部发育串珠时,在潜山波阻抗界面处出现相位上移现象;在顶部发育洞穴时,潜山顶界面处表现为弱反射。随着洞穴距离潜山顶面距离的增大,串珠状反射逐渐下移,潜山顶面也逐渐由弱反射过渡为强波峰反射。随着纵向上2个洞穴间隔距离的增大,串珠间的干涉逐渐由相消干涉过度为相长干涉,串珠纵向延伸也相应增长。  相似文献   

16.
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溶洞充填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溶洞储集体是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最主要的储集体类型,大多数高产井都属于溶洞型储集体,但溶洞充填严重。实践表明,溶洞充填物的类型及充填程度,直接影响储层的物性特征及油井的产能。利用多学科资料,揭示了机械沉积充填、垮塌角砾岩充填和化学充填三种主要溶洞充填物类型,阐述了不同类型充填物的特征及充填模式;基于测井响应特征,建立了溶洞储集体不同充填物类型、充填程度的测井识别方法;针对不同的溶洞充填物类型,建立了相应的属性参数解释模型,定量表征了缝洞体内部充填特征,为油田开发奠定了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以塔里木盆地古生界碳酸盐岩缝洞储集层为例,借助弹性波波动方程正演模拟技术,从礁滩体储集层、风化壳岩溶储集层及断裂相关岩溶储集层发育影响因素入手,探讨了各类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地震响应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礁滩体储集层地震响应主要为古地貌高部位的丘状、片状地震反射、弱反射、杂乱反射及串珠状强反射等;风化壳岩溶储集层地震响应主要为顶界片状反射、顺层片状反射、弱—强串珠状反射及弱反射等;断裂相关岩溶储集层地震响应主要为纵向长串珠、纵向多串珠状反射,片状、串珠状及杂乱反射复合,断裂交会处串珠状反射等。从储集层控制因素出发进行碳酸盐岩储集层地震响应特征分析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对深层碳酸盐岩储集层地震识别、储集层预测方法选择、勘探潜力分析及目标选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塔河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储集空间以溶洞储集体为主。溶洞储集体地震反射特征受溶洞规模、溶洞充填物类型及充填程度的共同影响,仅依据地震反射特征难以准确刻画溶洞规模。从地震、地质及钻井资料出发,建立了不同规模、不同充填物的溶洞模型,利用非均匀介质波动方程正演模拟技术,对比分析了不同规模、不同充填物的溶洞模型对地震反射振幅及频率响应的影响,提出了基于高频衰减梯度属性的溶洞储集体规模识别技术。以塔河油田岩溶古河道溶洞储集体为例,利用高频衰减梯度属性识别岩溶古河道规模,结果表明,高频衰减梯度不受溶洞储集体充填物的物性差异的影响,直观反映了溶洞发育的规模。基于高频衰减梯度属性的岩溶古河道溶洞储集体规模识别结果与已钻井结果高度吻合,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不同反射特征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震时间偏移剖面及现今构造资料,系统总结了塔河油田缝洞储集体在时间偏移剖面上的地震反射特征类型,对不同的反射特征进行了分类评价研究,同时建立了缝洞型储层地震反射模式量化识别分类标准,利用计算机识别技术对储集体的地震反射模式进行量化扫描,提高了缝洞储集体的预测精度和井位部署效率,降低了开发钻井的风险,提高了油井建产率,实现了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的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20.
非均质碳酸盐岩储层类型多样,成因机理复杂。不同成因、机理及尺度的孔、洞、缝常伴生发育,仅根据静态资料(野外露头、岩心、测井和地震等资料)难以划分储层类型。为此,以塔中Ⅰ号气田西部下奥陶统鹰山组层间岩溶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为例,以静态资料为辅、动态资料(酸压、试井和试采等资料)为主,将研究区储层划分为洞穴型、裂缝—孔洞型和孔洞型储层3种类型。结合地震正演和钻井资料,根据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将研究区储层地震反射特征划分为串珠状、片状和杂乱地震反射3种类型。串珠状地震反射储层中的小型洞穴、裂缝和孔洞均较发育,主要供液空间为裂缝—孔洞型储层,其次为洞穴型储层,片状和杂乱地震反射储层起主要供液作用的分别为裂缝—孔洞型和孔洞型储层。串珠状、片状和杂乱地震反射储层的发育程度具有较好的继承关系,部分杂乱地震反射储层受后期埋藏溶蚀作用的强烈改造形成串珠状和片状地震反射储层。此外,初步探讨了储层相对致密段的连续性及含油气特征,认为储层相对致密段的油气以吸附状态或游离状态赋存于孔隙和喉道中,且储层存在一定的横向连续性和连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