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进一步研究透平膨胀机使用不同种工质时力性能的转化问题,在自行提出的透平膨胀机性能预测方法的基础上,应用人工神经网络,建立了一种新型的透平膨胀机热力性能转化方法,经实验结果验证,该方法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2.
<正>当今国际上先进的仪表都具有“三高”性能,即高可靠性、高稳定性、高智能化。空分设备由于系统复杂,一般都配备多种仪表作为工况显示和监视。目前国产空分设备所配透平膨胀机上广泛使用的传统记录仪式转速表,属通用型仪表。它的特点是配套粗略, 相似文献
3.
新型氦气体轴承透平膨胀机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重介绍所开发的新型氦气体轴承透平膨胀机的主要设计参数及关键部件的结构,该氦气体轴承透平膨胀机用于空间环境模拟的氦制冷系统,在设计中,利用多目标优化程序获得了较好的热力性能及较高的失稳转速,同时还开展了不同工质的相似模化研究,以便更好地预测氦透平膨胀机的热力性能,为了测试透平膨胀机的热力性能及机械性能,进行了多次的常温空气试车及液氮级温度低温试车,试验结果及现场实际车结果表明氦气体轴承透平膨胀机具有优异的热力性能及机械性能,满足了神舟号飞船发射前的热真空试验要求。 相似文献
4.
5.
在自行开发的以一元流动理论为基础的透平膨胀机性能预测方法的基础上,经过推导,获得了透平膨胀机使用同种工质时的决定性相似准则,即特性比,膨胀比及叶轮进圆周马赫数中的任意两个,为组织同种工质的模化试验,也为进一步研究透平膨胀机使用不同种工质时决定性相似准则的选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7.
介绍了配YPON-2000/3000型液化装置的透平膨胀机设计难点及采取的相应措施,并就现场运行情况及机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说明。该装置的研制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8.
9.
<正>靖江制氧厂于1993年10月从哈尔滨制氧机厂新购KDON-350/700型空分设备一套。该机组由笔者负责安装、调试,1994年1月3日出氧投产,产量和质量均达到设计要求。但使用的最初两个月,一号膨胀机在轴承气压力充足的情况下,间断制氧停机后再次复车时,轴承经常损坏,被迫停产。 相似文献
10.
介绍四套150m3/h制氧机改配透平膨胀机,均认真做好准备,自行安装,一次成功。严格日常管理,制订操作细则。并用氮气制动,装上消音器。运行工况稳定,年节电46万度。 相似文献
11.
12.
研制开发了一个小型透平-逆Brayton循环空气制冷机系统。简要介绍了制冷机系统的研制意义及组成,对研制的小型空气制冷机系统进行了试验研究,着重研究了高速气体轴承低温透平膨胀机的热力学性能及机械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在设计工况下研制的低温透平膨胀机具有较高的效率,且能稳定工作于设计转速。此外降温试验表明,研制的小型空气制冷机能达到设计要求的制冷温度-70℃。 相似文献
13.
14.
15.
本文利用均匀化方法预测复合材料导热性。采用这一方法给出了单向纤维复合材料沿纤维方向的导热性表达式;将该方法与有限元技术结合得到了在垂直于纤维方向上复合材料导热性数值形式的预测结果。根据这些结果我们用曲线形式给出了材料导热性同各组分体分比间的关系,分析了体分比、纤维截面形状和分布方式、纤维和基体间的相对导热系数等因素对材料整体导热性影响。注意到纤维分布的随机性,本文还研究了纤维相对位置对材料导热性的影响,指出相对位置的变化可导致材料的各向异性导热性。本文指出基体相导热性对材料整体导热性的影响比纤维相的影响更重要。和已有的理论和实验结果的比较说明,本文提出的方法是很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17.
18.
低温真空多层绝热结构热阻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低温下真空多层绝热是非常有效的绝热方式,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的科研和工程实践中。低温下真空多层绝热的影响因素很多,具体包括反射屏之间隔层的材料特性、反射屏的层数、层密度、真空度、捆扎的松紧程度等。运用热阻网络分析了间隔物为纤维材料的低温真空多层绝热结构的热阻组成,对总热阻中固体导热热阻Rconduction(solid)、辐射换热热阻Rradiation、残余气体导热热阻Rconduction(gas)分别建立了理论模型,并进行了理论计算推导,得到了低温下真空多层绝热结构总热阻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增压透平膨胀变工况转子轴向力估算的有关近似公式,通过几个典型变工况转子轴向力的计算结果,分析了增压透平膨胀机的转子轴向力随工况变化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0.
热喷涂涂层和基体中残余应力预报与控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研究了热喷涂涂层和基体中残余应力产生的原因并发展建立了相应的理论模型.依据该模型,不但可以计算骤冷过程和冷却过程在涂层/基体结构内引发的残余应力,而且首次分析了沉积过程中,基体/涂层因喷射冲击(即喷涂粒子高速撞击基体及形成的涂层表面)而产生的残余应力,以及因基体/涂层热膨胀系数不匹配产生的残余应力.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通过理论计算,可以预报涂层/基体中残余应力的大小,并根据需要控制涂层/基体中残余应力的分布.对即将进行的热喷涂工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