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航天软件产品日益复杂并且在系统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可靠性越来越受到关注.特别是载人航天任务对航天软件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软件设计必需在保证功能性能正确的基础上,把可靠性措施落实到位,来避免各种存在于软硬件中的缺陷引发故障,最终导致任务失败.从程序设计和数据设计两个角度,来描述载人航天工程高可靠嵌入式软件的一些... 相似文献
3.
4.
黄久忠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2005,(6):55-55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后向媒体发布信息说,中国航天科技的未来发展有两个突破方向:一是火箭技术,即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研制;二是空间技术,即研制高可靠、长寿命的应用卫星。 相似文献
5.
在永磁同步电机的空间矢量控制原理的基础上,阐述了一种双电机大功率伺服系统的控制算法及其实现;采用Simulink建立双电机控制的电流、速度、位置的三闭环模型,并利用2台1.5k W级别的样机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证明,该控制算法的正确、有效。 相似文献
6.
随着卫星系统组网及发射任务的增加,某运载火箭上面级发动机需求量猛增,试验系统和试验流程已经无法满足形势任务的需求。通过技术改造和流程优化,采用了一系列多余物控制、试验流程监控及可靠性提升等技术,实现了某试验台试验的快速、高效、高可靠,大大提高了试验效率。 相似文献
7.
载人航天意义重大 载人航天主要就是进行空间资源探测开发和宇宙研究的飞行活动.中国早在公元十四世纪就有"万户飞天"的记录,月球背面的环形山就是以万户命名的.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到地球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此,人类希望能通过空间探测开发利用地球以外的资源,探索其他星体的奥秘,从而能够补充地球资源的不足,扩大地球的领域,使人类得以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另外,现代军事发展的需要,使得人类可以通过外层空间活动实现军事打击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CZ-2F火箭是中国唯一在役的载人火箭,目前其使用的地面测发控系统已经超过10年,为了满足空间站工程的测试与发射需求,亟需开展更新改造.在分析了国内外运载火箭地面测发控技术的基础上,根据载人火箭的特点形成地面测发控系统的设计原则,兼顾继承性与先进性,提出了新型载人火箭地面测发控系统改进总体方案,并主要从地面测发控系统的... 相似文献
9.
传统大型升降装置体积大,升降速度低,同步性差、启停冲击大,可靠性低,不满足大型贵重负载的升降需求.通过机械、电子、液压一体化设计,对大型贵重负载重载升降装置的设计方案进行了对比论证,并给出了综合最优解,为某重要产品的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梁晓霞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2009,(4)
日前,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组织完成的载人火箭电子元器件标准体系的建立与应用研究成果,荣获2008年全国质量技术奖励大会一等奖,这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单位首次获此殊荣。 相似文献
11.
12.
俄罗斯2006~2030年载人航天发展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俄罗斯能源火箭航天公司提出的未来25年(2006~2030)载人航天的发展规划.该规划分为4个阶段:研制快船号可重复使用飞船、发展国际空间站俄罗斯舱段、实施载人登月计划和载人火星探索计划. 相似文献
13.
载人航天中的防火安全与微重力燃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阐述了载人航天器防火安全的重要性、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介绍了防火安全措施。对载人航天任务中所涉及的微重力燃烧研究的领域、特点及途径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14.
载人航天工程中的地面设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福全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2003,(6):38-46
概述了国外载人航天及其发射系统的特点,与我国载人航天活动发射平台作了比较,简要介绍了“921—4工程”研制的主要新型地面设备。 相似文献
15.
詹辛农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1994,(4):48-59
本文纵览人航天工程数据存储技术的发展历程,从系统应用的角度,综述各种空间记录器的主要特性,展望了国外未来载人航天任务的数据存储要求与空间数据存储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载人运载火箭测试发射控制网络是为适应载人运载火箭远距离测试和发射控制而研制。测试发射控制网络采用热备份路由及重传验证信息传输方法,实现了高效、高可靠的地面信息交换平台。本文对载人运载火箭测试发射控制网络研究背景、系统设计、系统功能、可靠性设计、关键技术实施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7.
火箭贮箱增压及连接器脱落控制是保障火箭正常发射的重要环节,对火箭发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动力控制系统不具备独立的控制执行能力,存在功能模块零散、数据判读困难等缺点。针对以上不足之处,设计了全新的火箭贮箱增压及连接器脱落动力控制系统。该系统基于分布式控制架构和热备冗余工作机制,实现了远程控制模式,并增加了单点和急停控制功能。新系统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安全性和自动化程度,为动力控制系统无人值守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