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矿粮复合区农田恢复与污染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梅臣  胡振琪  刘爽 《金属矿山》2008,38(9):119-122
矿粮复合区农田恢复与污染防治,是中国当前土地复垦的重要内容。根据中国几十年的土地复垦经验与研究进展,国家发展的需要,当前中国矿粮复合区存在的问题,提出矿区农田恢复工程与固体废弃物处理过程中的环境质量影响方式,复垦农田景观格局标准和复垦农田生态立体集约化模式;针对农田恢复工程中机械使用存在的环境问题,提出主要机械施工中应采取的环保措施;阐述了农田无污染充填与动态充填技术及环境保护要求,并提出复垦农田生态重建质量控制措施,以促进矿区农田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2.
DEM在矿区土地复垦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土地复垦是保证矿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我国的土地复垦工作开展较晚,新技术和新理论研究较少,将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应用于矿区复垦土地中有助于提高决策水平。基于DEM应用于土地复垦,可以方便地分析复垦区土地资源的状况,为合理制定复垦方案提供技术支持。基于DEM建立起复垦后的具有真实感的三维景规模型,通过三维可视化的形式,反映土地复垦前后的景观变化,对评价规划方案、展示规划效果,提高各方面人士的参与复垦的积极性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矿区生态恢复理论综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周进生  石森 《中国矿业》2004,13(3):10-12
文章简要介绍了生态恢复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综合分析了对矿区生态恢复有较大影响的理论,即可持续发展理论、土地复垦生态恢复理论、景观构造理论和高兹的生态重建理论。  相似文献   

4.
景观生态学在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矿区土地整治的主要途径是生态重建,生态重建必须在景观层次上规划和设计出合理的景观格局。介绍了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探讨了景观生态学在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安太堡露天矿区土地景观格局变化及土地复垦的原则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将矿区各期的土地利用图上的各景观类型进行面积统计,根据各景观类型的面积数据分析露天矿区景观格局的变化,根据景观格局的变化规律为矿区土地复垦提供指导性的原则。采用实证分析法、文献资料法和数学方法,计算出土地景观类型变化的总变化率和年变化及景观类型的转移量。通过对土地景观类型的总变化率和年变化率及景观类型的转移量的研究.反映了露天矿区土地景观类型变化的特点,同时在矿区土地复垦的过程中,应该着眼于技术、规划、资金、管理、生态等方面的综合因素,以利于创建持续性的矿区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6.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将矿区各期的土地利用图上的各景观类型进行面积统计,根据各景观类型的面积数据分析露天矿区景观格局的变化,根据景观格局的变化规律为矿区土地复垦提供指导性的原则。采用实证分析法、文献资料法和数学方法,计算出土地景观类型变化的总变化率和年变化及景观类型的转移量。通过对土地景观类型的总变化率和年变化率及景观类型的转移量的研究,反映了露天矿区土地景观类型变化的特点,同时在矿区土地复垦的过程中,应该着眼于技术、规划、资金、管理、生态等方面的综合因素,以利于创建持续性的矿区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露天煤矿复垦生物多样性恢复技术体系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活资源和必要的生存环境。煤矿露天开采造成矿区生态环境破坏及生物多样性丧失,但目前尚未形成基于生物多样性恢复的土地复垦技术体系。为加速矿区生物多样性恢复,提高复垦生态系统稳定性,本研究以黄土丘陵区平朔露天煤矿为例,总结现有土地复垦经验,并根据生物多样性恢复的基本方法,尝试从矿区生境再造和景观格局优化两方面探讨生物多样性恢复技术与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生境再造与景观格局优化是矿区生物多样性恢复的重要手段;对排土场平台、边坡形态进行优化,提倡建立仿自然地貌;采用有利于土壤生物多样性恢复的土壤重构技术;进行植被重建是矿区生物多样性恢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其他生态因子恢复提供生境;优化功能冲突的矿区景观,并建立生态源地和生态廊道;实施生态农业生产方式,并进行生态农业景观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8.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活资源和必要的生存环境。煤矿露天开采造成矿区生态环境破坏及生物多样性丧失,但目前尚未形成基于生物多样性恢复的土地复垦技术体系。为加速矿区生物多样性恢复,提高复垦生态系统稳定性,本研究以黄土丘陵区平朔露天煤矿为例,总结现有土地复垦经验,根据生物多样性恢复的基本方法,尝试从矿区生境再造和景观格局优化两方面探讨生物多样性恢复的技术与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生境再造与景观格局优化是矿区生物多样性恢复的重要手段;优化排土场平台、边坡形态,提倡建立仿自然地貌;采用有利于土壤生物多样性恢复的土壤重构技术;进行植被重建是矿区生物多样性恢复的重要环节,并为其他生态因子恢复提供生境;建立生态源地和生态廊道;实施生态农业生产方式,进行生态农业景观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9.
通过探讨林业土地复垦的经济学观点,指出了降低土地复垦费用的基本途径。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揭示了土地复垦在矿区土地利用优化中的作用,提出了利用土地复垦创立采矿终了后最优土地利用结构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0.
兖州矿区复垦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过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曾磊  付梅臣 《煤炭学报》2004,29(3):303-307
通过对兖州矿区农田在采矿前后、复垦前后的景观格局变化情况的分析,进一步认识煤矿开采沉陷与农田景观过程的关系以及规划设计、施工与景观格局和过程的关系,揭示了复垦农田景观演变的一般规律,提出了复垦农田景观重建方法与重建标准.得出如下主要结论:科学技术发展要求农田景观格局与其适应,演变是农田持续发展的需要;采矿条件是影响矿区农田景观格局的主要因素,积水、坡地、裂缝是开采后农田景观主要格局;生产力保持稳定和提高、景观格局与环境保持协调、降低农田基质恢复期等是复垦农田景观重建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1.
渭北嵯峨山一带历史开山采石活动造成矿山地质环境破坏和土地损毁,严重影响了大西安都市圈外围景观。以往治理工程多针对采坑底盘及工业广场等平缓场地,在原地形基础上进行植被修复,受损的地貌景观未得到根本的改观,废弃采矿用地也未得到充分的复垦利用。本次研究以嵯峨山CK1、CK2废弃采坑生态修复设计项目为依托,提出通过台阶式整治进行地貌重建、复垦利用废弃土地的综合治理方案,实现对废弃采石矿山开发式治理,修复工程产生的多余石料依规通过政府公共交易平台拍卖回收资金,形成“修复-利用-资金回收”闭环的废弃采石矿山修复模式,旨在为渭北“旱腰带”众多的废弃采石矿山生态修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矿山开采可导致多种地质灾害。研究了矿山地质灾害现状,认为地质灾害危险性集中发育区分布面积约为4.093 3 km2,地质灾害危险性一般区分布面积约为10.735 2 km2,并研究了采矿活动对含水层、地形地貌景观、土地资源等影响破坏情况及相关评价。研究得出,采空区及其影响范围内对含水层影响和破坏严重,面积1.40 km2,对含水层影响和破坏较轻,面积12.61 km2;对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程度严重区面积1.11 km2,影响程度较轻区面积12.90 km2;对土地资源影响影响程度严重区面积1.76 km2,影响程度较轻区面积12.25 km2。基于此,提出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措施,主要有采空区防治措施、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地貌景观修复及矿山复绿措施、含水层保护措施、土地复垦措施、矿山废水废渣综合治理措施,研究为后期矿山环境修复具体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在新时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背景下,对比中美两国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编制方式和内容差异,完善和优化我国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至关重要。本文以中国北方草原区与美国怀俄明州为例,系统对比了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水文恢复标准的差异,揭示了我国相关标准的完善方向。结果与结论:①我国地貌重塑柔性表达不足,可更充分体现注重恢复采前地貌和景观协调并相应调整参数范围等;②土壤重构质量控制,可考虑根据矿种和复垦方向丰富土壤质量选择性指标;③我国植被重建质量控制局限于可测指标的定量数值,宜完善植被种类和重建时限标准,设定采前参照区并使用数理统计核验复垦质量;④根据采前信息增加水环境恢复的相关控制标准;⑤推动当前行业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研究成果有助于变“末端控制”思维为全过程管理,变后端刚性指标阈值控制为参照采前基准信息,变注重生产能力为恢复生态功能,提升复垦质量管理全程化、科学化、精准化和普适化。  相似文献   

14.
昆钢大红山铁矿开采至今,对矿区范围内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为保证矿山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矿山生产可持续发展,大红山铁矿对矿山范围内土地进行了复垦。主要通过分析大红山铁矿目前对矿山范围内不同地貌类型、不同海拔的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将矿山不同地形对应的不同气候条件进行分类,对不同地形地貌和不同植被体系采取相应的土地复垦措施和生物配置方法来进行植被的重建。针对边坡、平台等地貌给出建设苗圃、有林地、条播乔灌草混交林、撒播灌草混交林、爬藤等方法,使占地面积为83.11 hm2的废石场土地复垦率达99.80%,以求达到最大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并结合国内外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经验,给出了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恢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了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减少矿业活动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的破坏,确保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以促进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社会经济、矿山地质环境的协调发展。设计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工程,主要包括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预防、矿山地质灾害治理、矿区土地复垦、含水层破坏修复、水土环境污染修复、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及矿区土地复垦监测与管护。研究对全社会的安定团结和稳定发展也有重要意义,是保证矿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6.
黄土丘陵露天矿复垦土地适宜性分区的方法与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安排露天矿复垦后平台边坡土地里利用布局是露天矿复垦的关键环节。该文以山西省吕鑫露天矿为例,根据物种生长的"适地适种"原则,分析原地貌环境下耕地、林地、草地对海拔高度、土层厚度、地形坡度、地形坡向等立地环境的要求,构建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对复垦后的平台边坡合理安排土地利用方式。结果表明:1研究区耕地分布主要海拔高度在1240m~1380m,土层厚度在100cm以上,坡度基本在6°以内;林地在各海拔高度内分布均匀,在土层厚度80cm的坡度低于25°的平台和阴坡上分布较广;草地在各海拔高度、土层厚度、坡度和坡向范围内分布均匀;2该矿区复垦后宜耕地面积约为594.47hm2,占矿区总面积的46.3%,宜林地面积约为340.94hm2,占矿区总面积的26.56%,宜草地面积约为348.45hm2,占矿区总面积的27.14%。  相似文献   

17.
矿区为大型露天开采水泥灰岩矿,矿区面积29038 hm 2,通过调查,确定评估区面积为31393 hm 2。评估区内岩石完整坚硬,总体稳定性较好,区内现状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小,预测露天采场引发、加剧崩塌、滑坡的可能性中等,危险性中等;采场整体挖损深度大于04 m,表土层全部破坏,地形地貌损毁程度为重度。分析地质生态环境修复方法,首先清理危岩体,预计清除危岩体4 000 m 3;其次采取废渣清理回填+砌筑挡土墙+平整废渣+排水沟工程等工程手段修复地形地貌景观;最后通过露天采场土地复垦、废渣场土地复垦、矿山道路两侧绿化、地表堆土场复垦等工程进行矿区土地复垦。以此缓解矿山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  相似文献   

18.
吴超  王海峰  王世东 《金属矿山》2015,44(11):128-132
为了解决传统的二维矿区复垦平面规划不能满足用户对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表达和分析的问题,研究了基于ArcGIS的矿区土地复垦三维景观模型的构建及可视化方法。利用ArcGIS 平台的3D Analyst模块,建立矿区土地复垦区的三维景观模型,并对复垦区进行坡度、坡向分析和挖填方分析,根据分析得到的数据确定耕地、林地、居民区、道路、鱼塘等景观实体在三维景观模型中的位置、面积及范围,并对三维模型整体区域进行科学合理的景观规划,实现了较大程度的真实场景规划。以焦作市冯营矿区为例,研究了通过复垦区景观三维可视化技术进行规划的应用过程。结果表明,所研究的基于ArcGIS的矿区土地复垦三维景观模型的构建方法直接准确,有助于提高矿区整体土地复垦效率及景观规划的科学性和真实性。  相似文献   

19.
杨帆  秦福锋  冯英明  张启慧 《中州煤炭》2021,(4):23-29,36
为了有效遏制矿山地质环境的恶性发展,研究了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和土地损毁评估,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主要包括评估范围与评估级别、矿山地质灾害现状分析与预测、矿区含水层破坏现状分析与预测、矿区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现状分析与预测等;矿山土地损毁预测与评估主要分析了已损毁各类土地现状、拟损毁土地预测与评估以及重复损毁情况。基于此,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进行了分区。研究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工作的部署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