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竹自古与松、梅并列为岁寒三友,又与梅、兰、菊并称四君子。苏东坡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郑板桥又有诗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人们画竹咏竹,因其高风亮节而喜爱竹。宜兴素以竹闻名,有"竹的海洋"之美誉,竹文化与紫砂文化自然也融合在一起,造就了一把把栩栩如生、美轮美奂的紫砂壶,如邵大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陶瓷文化所涉及的领域深广。文学、诗词、书法、绘画、佛学皆在其内。以文载道,抒发心怀是中国传统文学的基本原则,以器明志,益世为人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基本特征。汉代《诗序?大序》中称"诗者,志之所志也。在心为志,发言为  相似文献   

3.
<正>自然界的竹高耸挺拔、摇曳多姿,一年四季苍翠欲滴,虽经雪压仍坚韧,虽经风霜不改色。古代文人多喜咏竹,并把梅、兰、竹、菊喻为"四君子"。宋代文学家王安石曾作《与舍弟华藏院此君亭咏竹》:"一径森然四座凉,残阴余韵去何长。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烦君惜取根株在,欲乞伶伦学凤凰。"诗中歌颂了竹的品质,观赏竹则诗韵顿生,并感悟到竹的品质的正直有节、坚强挺拔、风骨凛然。诗的最后两句用了一个典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对于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的称赞由来已久,自是达成共识。梅、兰、竹、菊也是历代文人骚客呤诗作画用来抒发情感的主要题材。其幽芳逸致,风骨清高,不做媚世之态;涤人之秽肠而澄滢其神骨,致人胸襟风度品格趣味于高尚之品性,深博世人爱意。梅、兰、竹、  相似文献   

5.
正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王守仁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由此可见,立志的重要性对一个人来说可见一斑。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当要培养奋斗精神,秉持理想坚定、信念执着、勇于开拓、顽强不息的精神。要视奋斗为幸福,因为幸福都是通过奋斗得来的。1939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说:"中国的青年运动有很好的革命传统,这个传统就是‘永久奋斗’。我们  相似文献   

6.
宋人嗜茶,在文人及百姓中间盛行斗茶之风,品茗、品味,比各种茶叶的色、香、味,以最佳者为胜。连宫廷中的徽宗皇帝也乐于此道,并亲自写了《大观茶论》一书。宋代的文人苏东坡、梅尧臣、欧阳修、米芾、蔡襄等都有茶诗、茶文传世。苏东坡的《天际乌云贴》中有:"杭州营籍周韶多蓄奇茗,常与君谟(蔡襄)斗,胜之"的记载。蔡襄的书法与苏东坡齐名,为"宋四家"(苏、黄、米、蔡)之一,他有茶诗"兔毫紫瓯新,蟹眼青泉煮"  相似文献   

7.
强德俊 《江苏陶瓷》2007,40(4):43-43
阳羡虽古有"陶都"之名,然亦有"竹海"美名。陶都多竹,故紫砂艺术造型中亦多有竹型茗壶造型。竹型茗壶已成为紫砂艺术中的经典造型体系,而其步入紫砂造型艺术行列,虽然与陶都地域多竹  相似文献   

8.
竹子是中国文化中的"君子",代表了中国人的精神道德追求,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竹文化"。紫砂壶创作追求雅的境界,自然接受了"竹文化"的影响,通过精湛的紫砂壶工艺重塑了君子之竹,表现了紫砂壶艺术对精神文化内涵的高度关注,揭示了"竹韵"之美。  相似文献   

9.
有关于竹的紫砂壶创作已经数不胜数,竹的形,竹的韵,让人感受到无穷的乐趣。作品"命之勃发"从生命的源头进行阐发,在飒爽清风中塑造新的韵味,不一样的竹,不一样的韵味。  相似文献   

10.
翟喈 《江苏陶瓷》2012,45(6):34
人文宜兴,素有"陶的古都、茶的绿洲、竹的海洋、洞的世界"之美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千年传承的紫砂艺术文化、习文重教的良好风气塑造出了人文宜兴大雅之性。江南水乡,山水之中又有了"竹的海洋"之誉,宜兴南部山区林木荫翳,更以"岁寒三友"中的"竹君子"为最。竹子坚韧不拔的高贵品格,清奇俊秀、疏朗颀长的形态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良工巧匠以此为题材,创作出很多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清代乾隆年间吴骞《阳羡名陶录》中《阳羡茗壶赋》曰:"竹节之清,清贞莫比。"将传统紫砂文化艺术创作中对"竹节壶"在创作中的应用作出了极高的评价,竹文化为创作"大圆竹壶"(见图1)提供了创作灵感源泉。  相似文献   

11.
正(一)南昌南昌有着二千二百多年的建城史,自古称"江城"、"洪都"、"洪城"。汉称豫章,唐称洪州,南宋称隆兴,明代定名为南昌。【豫章】以豫章自称者有:豫章王义顺。【南昌】以南昌自称者有:南昌余廷玕、南昌许达生、南昌周岐山、南昌仲生、南昌王人杰、南昌许剑缘、南昌涂菊亭、南昌涂菊清、南昌菊清涂甫、奇思轩主人南昌熊文融、南昌凤树园氏(年花鸟瓷板)、南昌乐隐山人刘锡1931任、南昌隐游山人刘锡任、南昌邹静庵、南昌徐镕、南昌竹之、南昌祺如、南昌良鋆、南昌刘以二、江西籍画家  相似文献   

12.
晟之 《陶瓷研究》2004,19(1):11-11
松、竹、梅雅称“岁寒三友”。宋代以来多见之于国画与瓷器纹饰中。苏东坡诗说“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又如文与可画梅、竹,石有题:“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是三益友也”。竹松经冬不雕,梅则耐寒而香,  相似文献   

13.
一茶一罐     
正饮茶,离不开装茶叶的器具。自古以来,国人对茶叶罐也颇有讲究,瓷、陶、竹、锡、搪瓷、马口铁等,琳琅满目。这两款茶叶罐——青云与墨玉,由刘氏竹编出品,将竹丝贴合瓷胎形体编织而成,配色雅致,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湛技艺发挥到极致。两罐均以陶瓷做胎,青云圆润饱满,墨玉硬朗结  相似文献   

14.
万亚健 《江苏陶瓷》2011,(6):25-25,28
中国的民间艺术注重含蓄,独具文人气质的紫砂艺术尤为注重含蓄,并将它作为评价紫砂艺术美的一个重要标准。"含蓄"一词较早见于唐释皎然的《诗式—辩体有一十九字》:"情,缘境不尽曰情;思,气多含蓄曰思。"所谓含蓄,也即他在《重意诗例》中所说的:"两重意已上,皆文外之旨"的命题。随  相似文献   

15.
<正>竹的自然属性受人们的偏爱,并用来寄寓高尚的情感。竹,中空有节、坚韧常青,外形潇洒飘逸,常常被人们喻为坚贞操守、有气节的象征,千百年来为我国文人醉心相向。在流传至今的咏竹、画竹的历史传说中,不乏著名的例子:文与可、苏东坡二人是最早将竹子入画的人,苏东坡爱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而"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更是一生喜竹爱竹、痴竹迷竹,指竹作诗、写竹入画、咏竹言志、画竹  相似文献   

16.
何叶 《江苏陶瓷》2011,(6):46-46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的咏竹诗。其诗歌颂了竹坚忍不拔的高贵品质。以竹喻人,表达了诗人对竹的可亲、可近、可咏、可师的文人情怀。  相似文献   

17.
竹是自然界的精灵,与松、梅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竹经历自然界的风霜雨雪仍坚韧不拔、宁折不弯,竹可入画、入诗,也可入壶.自明代起,竹的形象就被紫砂艺人应用到了紫砂造型设计上,明代万历年间的陈仲美制有"束竹柴圆壶".明代以后,竹壶的造型千姿百态、名家辈出,如清代的邵大亨、杨彭年、杨凤年,近代的赵松亭、范大生、冯桂林、李宝珍等.他们的作品有圆壶、方壶、四角抽方等,成型和装饰的技法有繁有简,但都形象生动,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塑造了竹的精神风貌.这些竹壶在成型与装饰的技法上都给予后人以艺术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8.
<正>自古文人多爱竹,并赋予它一个雅号"此君"。东坡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宜兴有"中国第一竹海",还有得天独厚的黄龙山紫砂矿源,紫砂壶和竹制品(如竹床、竹凳、竹席、竹匾等)家家都有。上世纪八十年代,宜兴紫砂陶人又将竹文化与茶文化融为一体,开拓出了一个新的"不可一日无此君"的高雅境界,以及一款俗称竹编壶(也称竹篓壶)的新宠而广受青睐。然而紫砂竹编壶制作难度大,耗时费工,因而许多艺术  相似文献   

19.
竹与板桥相遇,走进他的画里,他的诗里,他的生命里,它给了他一个无俗的世界,他永恒了它的不俗。今天,竹与紫砂相遇,走过拍打、熬过烈火,以清新脱俗之姿涅槃重生,以“无俗”之态呈现在人们面前,于世俗中,以无俗生。  相似文献   

20.
清乾隆帝一生作有大量御制诗,其中不乏咏瓷诗与题写和镌刻于瓷器之上者,在乾隆瓷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乾隆瓷艺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