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对艺术的追求应该是无限的。画为心像、诗为曲生、文为心生,源自不同表现方式的紫砂艺术,都有一个共同的艺术特征作为创作的背景,那就是文化的融入。真正感动人心的而常在常新的艺术作品都是作者发自内心感受的表达,而非技术化的复制,从而使古老的紫砂艺术在创作者独具匠心的创意下,提升到一种真正书写灵魂深处的艺术境地,这样的作品才会经得住时间和藏家的考验。 相似文献
3.
“风雨后,百花折处,惟立一抹碧绿,沾新露。”这便是竹。这也是一直以来徘徊于脑际而挥之不去的感动。从业于紫砂艺术,不可谓不爱,然而独爱竹之风骨的情结,未曾因任何因素而减淡。故历年来,也算成就了自身一段竹型茗壶的创作情节。 相似文献
4.
宜兴紫砂历史悠久,紫砂陶作为传统民族工艺渗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在中国琳琅满目的工艺美术品中独树一帜;以其独特的材质、工艺,千姿百态的造型色彩和千变万化的装饰手法闻名于海内外;并以其整体视觉上的美感,功能上的合理,触觉上的舒适,观赏情趣和日用功能兼备而独领风骚、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5.
紫砂文化,源远流长。在以紫砂壶艺为代表的紫砂艺术创作中,紫砂文化薪火相传,凭借其特有的我国传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与艺术文化传播载体,紫砂文化以传统文化艺术为创作内涵,以传统制壶工艺为发展基础,集传统文化艺术类型之多,而又不冗杂繁琐,可谓"古韵响金石,风雅韵紫玉"。紫砂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紫砂艺术创作者特有的文化情结、情感,表达了对华夏文明的自豪感与文化艺术的归属感。 相似文献
6.
风格的形成是一名紫砂艺人创造性成熟的标志,也是一件作品达到较高艺术水准的标志,紫砂艺术风格是紫砂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同一整体所呈现出来的紫砂艺术特征。每位紫砂艺人都有自己相对自我的创作思路,时间长了就会形成自我的风格。比如何道洪的"粗嘴、粗把"、吴培林的绞泥、鲍志强的铭文刻画等,这些都是带有鲜明个人特色的紫砂风格。但是,在紫砂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很多紫砂艺人由于长期的手工制作,难免会形成一定的制作习惯,而这种习惯无论是好是坏,都是自由创作的天敌,应当无情地去掉它。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代表着高风亮节的精神修养,它与松、梅一起并称"岁寒三友"。陶都宜兴富有"竹海"美誉,竹与陶一直以来就是宜兴的地域景致,在宜兴数百年的紫砂艺术发展史上,以竹为题材的历史茗壶屡见不鲜。竹型茗壶伴随着紫砂艺术史发展前行,经历了不断创新发展的艺术成熟过程。在明清紫砂艺术鼎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历史博大精深,有着取之不尽、永不枯竭的艺术营养。宜兴紫砂源自北宋,盛于明清,经历代陶人的努力创造,发展至今成为世界上独有的传统工艺,亦是世界上公认的杰出陶艺茶具。漫长的文化沉淀使得紫砂陶艺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纯粹的文化精髓。富含丰富的文化底蕴。紫砂陶艺是我国工艺美术中造型最丰富、艺术品味最浓的工艺精品,素有“方匪一式、圆不一相”之说,其独树一帜的面貌和茶文化相结合,更增添了其特有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当前,宜兴紫砂正呈现一派百品竞新、百花争妍的繁荣景象,不少年富力强、精力充沛的中青年紫砂陶艺工作者,继承传统、开拓创新,不断推出既富传统特色,又具鲜明时代特色的紫砂陶艺佳作。 相似文献
10.
"风雨后,百花折处,惟立一抹碧绿,沾新露."这便是竹,这也是一直以来徘徊于脑际而挥之不去的感动.从业于紫砂艺术,不可谓不爱,然而独爱竹之风骨的情结,未曾因任何因素而减淡. 相似文献
11.
桃花春发,结实于夏,花果本不同枝。但紫砂艺术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艺人们运用大胆的想象创造出一个桃花夭夭、桃实累累的世外桃源。以寿桃造型为例:最具代表性的造型是清代项圣思的桃形杯(见图1),半桃切面作杯,杯廓丰肥饱 相似文献
12.
宜兴紫砂壶作为中国的民间工艺魅力四射,受到大众的喜爱,这是因为它蕴含了厚重的传统文化,具备了一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难以抗拒的美好力量,这种力量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本篇以紫砂“润竹壶”为例,谈谈该壶器的造型特点,以及壶器蕴含的智慧. 相似文献
13.
醒诗魂、解酒困、添画韵、增书香,紫砂一直给了我们最优雅的印象。宜兴紫砂器分为光器类、花货类和筋纹器类,光器又分为圆器和方器。在紫砂陶器中最常见的有壶、盆、瓶、鼎等造型,一般人认为方器没有圆器实用,其实不管是从欣赏性还是从实用性或把玩性来看,方壶丝毫不逊色于其他造型。 相似文献
14.
江苏宜兴古名荆溪、阳羡,地处太湖西岸,具有悠久的烧陶历史。宜兴特有一种澄泥陶,颜色绛紫,制品称作紫砂器,通常也简称紫砂。紫砂经过产生、发展的过程,由普通日用陶器至明代供春抟泥成器,并随着茶文化的变革而改变。饮茶,由早期的煮茶改为沏茶,随着饮茶方式演进,茶具也随之相应的发展变化。紫砂壶,首先是为了实用而造,然后向实用和形式美的方向发展,形式也由大变小、由粗变细、由细变精; 相似文献
15.
春秋楚国陶朱公兴陶蜀山、北宋苏东坡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东坡提梁壶传说、明代供春树瘿壶流传史载、南京明朝司礼太监墓葬吴经提梁壶文物出土考证、曼生十八式陈氏传承……紫砂文化继承创新、一脉相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明太祖朱元璋废龙凤团茶,兴花茶(散茶),茶具随之兴起,宜茶的紫砂茶具创作技艺日趋成熟。文人的参 相似文献
16.
紫砂壶艺术通过自身特有的形体语言承载我们的历史和文化,在塑造种种文化元素的过程中,体现了创作者自身的文化素养。千变万化的紫砂壶造型,构成了一幅幅各不相同的情景呈现,这些情景既符合自然形象的规律,又不受自然塑造的约束,需要创作者想尽办法,在抽象与具象的平衡中,包容在一把小小的紫砂壶当中。 相似文献
17.
宜兴紫砂陶瓷艺术起源于宋代,历经明、清两代而成熟,发展到今天,壶的用料更加讲究,壶的造型艺术日臻完美,壶的装饰艺术种类更加丰盛。紫砂陶土乃是天下独一的自然资源,作为一名陶艺工作者,更要珍惜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厚爱。奋发创新出多款具有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的精品。紫砂创作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大自然。来源于传统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18.
生于陶都宜兴,应该是每一位紫砂创作者最感幸运的事情。那种得天独厚的熏陶与亲厚。让艺术的种子从小就根植在我心中,成就自己的壶艺风格,使之一步步精进。在中央美术学院进修陶瓷设计时,打开了广阔的设计视野,作品构思也开始逐渐突破传统制约。取材更趋广泛,主题更趋多元,造型更趋大胆,门类更趋丰富。 相似文献
19.
宜兴紫砂自宋代初创以来,明代万历年间就日趋成熟,尤以丰富多姿的造型、古朴典雅的艺术美和独特的文化与艺术魅力著称于世,驰誉中外。早在19世纪70年代,日本一位学者奥竺田(又名奥玄宝)先生他爱壶成癖,甚至视砂壶为有生命,在其所著《茗壶图录》一书里,将我国29把紫砂名壶绘图成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