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断裂作用对北大港构造带潜山油气藏的控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北大港构造带经历了多期构造活动,发育印支早中燕山期逆冲断裂体系和晚燕山喜山期伸展断裂体系,对该构造带下古生界古潜山油气藏的缝洞性储层发育、油气潜力以及封闭条件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与冲断作用及其相关褶皱作用形成的裂缝促进岩溶作用的进行,导致缝洞性储集层的形成;古潜山油气藏的油气源、油气成熟度和油气充注与新生代伸展断层作用有关;潜山圈闭的封闭条件是由基底卷入正断层的侧向封闭、盖层正断层发育特点及其对盖层的破坏程度确定的。  相似文献   

2.
大港油田历经40余年勘探与开发,构造带主体基本已探明,勘探难度日益增大,以前未得到重视的由凹陷向正向构造单元过渡的斜坡带将成为今后寻找地层岩性油气藏的重要领域。以位于凹陷向凸起过渡斜坡区的沙三段为例,开展古地貌恢复研究及有利砂体预测,明确空间展布范围。在沙三段油气成藏条件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该区“凹—断—坡—隆”深层岩性油气藏成藏模式,并得到钻探验证。进一步展现出北大港构造带北翼良好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3.
奥陶系碳酸盐岩潜山是歧口凹陷重要的油气勘探对象,由于其储层的非均质性强,勘探进展缓慢。在分析宏观构造背景、钻井、录井、常规测井、成像测井、试油和地震等资料的基础上,明确了北大港构造带奥陶系潜山的储层特征和储层主控因素,提出了多期次岩溶发育模式。北大港构造带潜山储层的岩性主要为白云岩和膏溶角砾岩,储集空间以溶洞、粒间溶孔、晶间孔和裂缝为主,储层发育主要受控于岩性组合,以及晚加里东期-早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3期古岩溶的综合改造。基于恢复的岩溶古地貌、试油表现、溶洞充填物和构造背景,建立了3期古岩溶改造模式,即晚加里东期-早海西期的准平原化岩溶残丘-斜坡-洼地改造模式、印支期-燕山期总体岩溶斜坡背景下的次级残丘-洼地模式、喜马拉雅期的断裂岩溶改造模式。其中,晚加里东期-早海西期是北大港构造带最重要的储层改造阶段,印支期-燕山期古岩溶储层的改造作用仅在千米桥潜山带较明显,而喜马拉雅期的古岩溶改造仅发育于古近系凹陷的边界断裂带,改造了晚加里东期-早海西期的古岩溶地层。  相似文献   

4.
为了加强对北大港潜山构造带白永头,唐北地区东营组储集层特征的认识,该文利用岩心化验数据结合大量现场地质资料,对白水头,唐北地区储集层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究,认为东营组地层为三角洲前缘砂体,储集层物性好,油气分布主要受断层控制,东一、东二段油气藏除受构造控制外,还与岩性分布有关。为该区的进一步勘探与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兴隆台潜山带结构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兴隆台潜山带内幕逆断层发育、潜山内幕岩性复杂等地质现象,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对地震、测井、钻井、试油以及分析化验等资料综合研究,对潜山结构及成因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认为:该区潜山带具有太古界及中生界双元多层结构,潜山内幕不仅有逆断层发育,且具有岩性多样、多层裂缝发育的特点;不同地区的岩性组成与结构特征具有差异性;中生代岩浆的侵入与逆断层的发育密切相关;该区太古界应归属于鞍山群;初步推断逆断层发育时期主要在晚三叠世。  相似文献   

6.
歧口凹陷三维地震资料分年度采集区块小,为此进行了连片三维地震宏观构造解释研究。提出“点-线-面-体”的解释方法,即井震结合层位标定、区域结构剖面建立、构造层序划分、井层控制变速成图等方法。将歧口凹陷连片三维地震区新生代划分为7个构造层序进行对比解释.获得了井震结合全区统层、宏观构造格局、断裂平面和刮面组合特征、火山岩发育与分布情况等成果。分析认为.该区宏观构造格局为“三横三竖”:受北西-南东向拉张应力场控制形成的北北东北东东向构造带和同沉积断层组成“三横”,由南西北东侧向挤压应力控制和同沉积断层分段活动差异形成的褶皱组成“三竖”。受中生界残留盆地的控制,在近南北向大区域拉张应力场作用下经历了古近纪扩张深陷、稳定发展和衰减3个阶段。新生代断裂类型主要有正断层和张扭断层.均为伸展断层,其分布具有明显的方向性。火山岩发育与湖盆拉张期构造活动关系密切,主要分布在主断层交汇或弯折处。根据新成果提出北大港潜山带东翼围斜构造和南翼同沉积构造为近期勘探重点目标,张尔-歧东断裂构造带为近期重点勘探区带,预期具有较大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7.
渤深6潜山带油气藏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渤深6井钻探发现了富集高产的下古生界潜山油藏,地震、钻井和成像测井资料研究表明,渤深6潜山带油气藏类型主要有潜山风化壳型和内幕型两类,储集空间以裂缝、溶洞为主。对渤深6潜山带的地层结构和构造特征以及成藏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下古生界油源充足,运移通道畅通,储层条件良好,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区块。对油气分布特点的分析表明,该区油气富集程度受距离油源的远近所控制,因此紧邻油源的潜山断块最具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渤中凹陷X构造带碳酸盐岩潜山钻探获得重大突破,揭示了该区良好的勘探前景。从渤中X构造带已钻井资料入手,利用重新处理的叠前深度偏移地震资料,通过潜山地层的类比识别、区域应力分析及断层反转强度分析,探讨了该区负反转的成因及解释模式,明确了该区潜山负反转的油气意义。这一构造的形成过程也是古潜山的形成过程。负反转对于古潜山油藏形成的主要贡献在于形成了一系列构造圈闭,同时古生界地层早期逆冲隆起后遭受长期多期风化剥蚀,形成风化壳岩溶储层,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9.
参考了构造应力场模拟成果,对北大港构造带东翼所有断裂在华北运动期、喜马拉雅运动期、新构造运动期的封闭性进行测算统计、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分布比较有限的近东西向或南东东—北西西向断裂,在华北运动期开启性最好,最有利于油气运移;分布最广的北东东向断层在华北运动期具有较好的开启性,是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在新构造运动期,这些断层张裂更明显,可促使油气进一步上升,甚至流出地表;北北东向断层在华北运动期封闭性较好,在喜马拉雅运动期开启性较好,有利于油气的运移,在新构造运动期再次为比较封闭的状态,可能成为油气藏形成、保存的有利条件;在新构造运动期新生的北东东向断层,活动性较强,张裂较明显,成为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  相似文献   

10.
黄骅坳陷北大港构造带储集层成岩作用定量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黄骅坳陷北大港构造带砂岩储集层经历了压实、胶结、溶蚀和交代等多种成岩作用。根据不同接触类型颗粒相对含量,将压实作用强度定量划分为6级,研究区储集层属中等压实(Ⅲ级)和中强压实(Ⅳ级)。胶结作用主要有石英次生加大胶结、方解石胶结、黏土矿物胶结。石英次生加大的形成深度主要在2200~3300m;方解石胶结物主要为亮晶方解石,利用阴极发光、包裹体测温、碳氧同位素等分析手段确定亮晶方解石沉淀的深度主要在2300~3100m;自生黏土矿物充填于孔隙中,其分布规律与埋藏深度密切相关。溶蚀作用主要包括长石颗粒、方解石胶结物的溶蚀。压实作用主要与埋藏深度、砂岩成分、胶结物等有关,胶结物的沉淀与黏土矿物转化有关,溶蚀作用与有机质热演化有关。图12表3参25  相似文献   

11.
八面河地区潜山勘探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八面河地区潜山的油源条件分析和储集层及盖层评价,得出中古生界储集层的发育程度和盖层条件的优劣是潜山油气成藏的重要因素。从潜山成藏控制因素、潜山成藏模式和有利区带评价3个方面进行了潜山的综合评价,得出潜山是八面河油田下步油气勘探的主要接替层系。  相似文献   

12.
渤海海域沙西北地区潜山油源及成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地质与地球化学方法,探讨了渤海海域沙西北地区潜山的油气来源及成藏特征。生物标志物参数表明沙西北地区已发现的原油位于沙河街组。曹妃甸2-1油田的潜山储层岩性为碳酸盐岩,潜山的原油具有高的伽马蜡烷指数(G/H)以及相对低4-甲基甾烷参数(4MSI),具有相对轻的正构烷烃碳同位素值(整体轻于-29‰),主要为沙河街组一段(沙一段)的油源。曹妃甸1-6油田为花岗岩潜山储层,潜山的原油具有相对高的4MSI(>0.4),正构烷烃的碳同位素值偏重(重于-29%),可能指示着以沙三为主的油源。曹妃甸2-1潜山直接披覆沙一段,沙一段源岩生成的原油可近距离充注至潜山储层中,为披覆式的源储对接成藏模式。曹妃甸1-6油田上覆为东营组,其丰度与热演化程度低,主要作盖层。歧口凹陷的原油侧向通过砂体运移侧向充注至曹妃甸1-6潜山圈闭中,表现为侧向砂体输导油气成藏特征。通过岩心观察和铸体薄片实验分析了CFD2-1-2井潜山风化壳结构特征,揭示了沙西北地区潜山风化壳结构可能不具备侧向长距离输导油气的能力,与潜山直接披覆接触的有效烃源岩或者发育沟通源储的砂体是潜山油气成藏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孤西低潜山钻遇的挤压构造进行分析,发现该区逆断层具有上盘下古生界存在地层倒转,下盘断面附近上古生界见火成岩体沿层楔状侵入,逆断层或被正断层切割或沿部分逆断层面"反转"等特征;产生了挤压构造走向与区域构造走向一致,其形成与区域构造有着密切联系,正断层活动破坏了原来挤压构造的认识;指出对挤压构造进行研究,对区域上古生界地层划分、区域构造成因分析及该潜山的进一步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石油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冀中坳陷中央断裂构造带潜山发育特征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由于独特的构造演化,冀中坳陷潜山圈闭十分发育,从而成为重要的勘探领域。冀中坳陷潜山构造带可以划分为陡坡、缓坡和中央断裂潜山构造带3种类型。根据中央断裂潜山构造带的构造发育特征、储盖组合特征、封闭保存特征以及油气供给方式,将中央断裂构造带潜山油气成藏划分为3种模式,即:以任丘潜山构造带为代表的早隆-中埋-晚稳定型成藏模式、以河西务潜山构造带为代表的早埋-中隆-晚稳定型成藏模式、以及以肃宁潜山构造带为代表的早隆-中埋-中稳定型成藏模式。研究表明,构造作用控制潜山的规模和油气的供给方式,对潜山储层的发育及油气的保存也有重要的影响。3种模式中以早隆-中埋-晚稳定型各种成藏要素匹配最好,成藏条件最佳。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综合利用地质、地震、测井资料,分析了贝尔凹陷的构造演化和基岩潜山的储层特征及其地球物理响应,结果表明:①贝尔凹陷基岩潜山的形成伴随伸展断陷盆地的三个演化过程,即初始裂陷(铜钵庙组)、快速断陷(南屯组)和断拗转换(大磨拐河组),形成了高陡断块型、宽缓背斜型、断阶型和孤立残丘型等四种潜山类型。②潜山储层类型主要有风化溶蚀型和构造裂缝型两类,其中风化壳的地震波组外部轮廓表现为透镜体、内部为弱反射特征;基岩潜山的裂缝类型主要有高角度、低角度和网格状等,其中高角度平行裂缝使双侧向测井响应幅度呈现正幅度差,低角度裂缝呈现负幅度差,网状裂缝的双侧向测井响应特征受两组平行裂缝的倾角和夹角的影响。③苏德尔特南部高陡断块型潜山及霍德莫尔和巴彦塔拉宽缓背斜型潜山带是下一步的有利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6.
油燕沟潜山带中生界火山岩特征及含油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岩石学、储层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等基础理论,对油燕沟潜山带火山岩岩化特征、储集性及含油性进行了研究,认为该火山岩为燕山期白垩纪产物,是以碱性岩系列为主的火山岩建造,具低渗微孔细喉型孔隙结构特征,及微裂隙—孔隙、微裂隙两种孔隙组合类型;同时,对原油组分、油源及含油产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火山岩油藏特征。为今后寻找该类火山岩油藏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7.
南堡凹陷西南端曹妃甸油田奥陶系潜山在沉积后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改造,其岩溶带结构与储层分布特征均有别于周边潜山油藏。受成岩期胶结作用影响,研究区潜山岩溶带并没有发育碳酸盐岩岩溶的完整模式。通过钻井、取心、测井、测试等资料分析,研究区碳酸盐岩潜山岩性以白云岩为主,但结晶程度有差异,为泥–细晶白云岩。岩溶带中储层的发育受岩性的控制和影响,主要发育在岩性以细晶白云岩为主的三个层段内,储集空间主要包括孔隙、溶洞及裂缝,为低孔低渗储层。岩溶带油藏类型为层状的岩性–构造油藏。  相似文献   

18.
沙中构造带西段历经三十多年勘探,虽然有一定的储量发现,但是储量规模普遍较小。在对该构造带整体结构及构造演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该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研究表明:高勘探区的沙中构造带西段没有取得商业性突破的主要原因是圈闭条件差及沙河街组储层发育欠佳,且西次洼与南次洼生烃能力存在差异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通过构造对沉积体系影响的研究,认为沙中构造带西段局部构造转换带及北侧近物源方向是优质储层富集的有利部位,且圈闭条件较好,勘探潜力较大,是该区取得突破的最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9.
祁连山北缘逆掩推覆带构造及成藏特征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青西油田位于祁连山北缘窟窿山逆掩推覆带的中部,其山前强烈褶皱并伴随一系列大型的逆掩断层,构造表现为断层向地表的前展式叠瓦状逆掩断裂带及其相关褶皱。为了搞清青西油田的构造特征和油气富集规律,以断裂构造剖析为主线,通过精细解释各级控油断层、构造细节、进行裂缝预测及控油作用研究,剖析了其油气分布的独特规律,指出在逆冲断层前缘形成的北东向撕裂断裂控制着有效裂缝发育带,是青西油田的高产区块。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构造特征研究基础上,对逆冲推覆构造带的发展、演化、剖面结构、层序关系和生、储、盖层组合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总结了逆冲推覆构造的4种构造模式,即台阶式逆冲推覆构造、双重逆冲构造、冲断褶隆、反冲断层.同时,对逆冲推覆构造的扩展方式、演化过程和主要特征进行了论述.指出了逆冲推覆构造带在生、储、盖层匹配较好的情况下具有良好的油气显示,是我国下步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