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工程制图投影理论学习中学生空间想象力与空间逻辑思维能力不强 的问题,将三维CAD 造型技术适时地引入到教学内容中。作为一个新的教学理念,采用现 代化的教学手段,用三维CAD 造型技术辅助工程制图教学,帮助学生实现“平面-空间-平面” 这一过程的思维转换,即由平面视图想象三维空间形体的形状再将形体通过视图形式来图解 表达。实践证明,三维CAD 与工程制图的有机融合可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与构型能力, 并能培养图学意识。  相似文献   

2.
方清华 《福建电脑》2006,(4):206-206,42
介绍了三雏追型软件Solidworks在《工程制图》课程教学中的成功应用,采用全新的基于三维CAD技术的课堂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起到了明显的效果。同时,在《工程制图》课程教学中。应用Solidworks软件是对谊课程教学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3.
魏锋  张静 《福建电脑》2005,(6):84-85
用AutoCAD建立的三维实体模,能形象、直观地表达一个对象的三维实体与二维视图、多幅二维视图之间的关系。而在工程制图课程的传统教学中,表达或理解这种关系,往往是一个难点。作者通过实例,介绍了将AutoCAD应用于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中,从表达方式上达到一种突破。对消除学习难点,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针对如何在工程图学课程中合理地引入三维几何建模,提出了基于Inventor建模流程的融合式引入方法;指出了在引入时应以教学体系完整性和建模软件辅助性为原则,重点在于建模思想的引入,强调徒手绘图、尺规绘图和三维几何建模并重,同时应注重将软件规则和制图国家标准相融合等要点,并辅以实例进行了说明;经过教学实践,提高了学生在构...  相似文献   

5.
构建工程制图国际化教学体系是为了提高国内学生解决国际工程问题能力、提高留 学生教学质量。因此,顺应制造业数字化趋势,融合三维建模重构工程制图教学内容,重点讲解 包含基于模型的数字化定义(MBD)制图标准的各国标准及其工程应用;面对国内学生和留学生分 别设计不同的国际化教学模式;并基于云课堂平台,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案设计。  相似文献   

6.
缪盾 《图学学报》2016,37(6):826
随着建筑信息模型(BIM)时代的到来,以三维建模为载体的设计与绘图对传统制图 教育产生了较大影响。基于BIM 建模探讨了建筑工程制图教学新体系构建,突破单一的平面化 的绘图思维,在虚拟空间中进行仿真模型搭建,还原设计意图,将工程图的学习与实践和建模 过程统一,增强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体味设计、创造、创新的乐趣。  相似文献   

7.
王业明 《图学学报》2018,39(5):1009
 以“作业驱动”作为“纽带”,将《土木工程 CAD》课程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至《土木 工程制图》课程教学中,优化其教学体系,改进其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表明, “作业驱动”下 CAD 融入土木工程制图的教学,不仅可以保障《土木工程制图》教学质量不受影响,且两门课的总 课时可以适当减少;同时,CAD 教学的针对性得到加强,目标更为明确,尤其是受教学生的 CAD 实际应用能力得到了大力提升。  相似文献   

8.
建筑信息建模技术是建筑行业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以其低成本、高效率、可视化、建筑生命周期数据共享等优点迅速在欧美等国家建筑领域得到广泛地应用。中国住建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加快BIM技术的应用。为紧跟建筑行业的尖端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图学部针对社会BIM人才缺口问题,将BIM技术教学引入大学生土木工程制图课堂,将传统的土木工程制图体系转变为集手工绘图,计算机二维绘图及计算机三维建模为一体。两轮教学结果表明,引入三维教学及行业领域前沿技术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工程图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9.
白柳 《图学学报》2015,36(1):117
大自然中的物体大多都能够归纳为圆柱体、球体和正方体等的组合。构成这些立体的二维图形成为构形主义及造型设计的基本元素。基于这一论点,结合教学体会阐述在三维CAD构形思想支持下圆柱体、球体、正方体等立体的构形过程,运用计算机绘图软件将三维CAD构形思想有效融合到工程制图教学的各个环节,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构形、读图和表达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指出传统工程制图教学存在的不足,提出在工程制图教学中引入三维设计软件辅助教学,应用SolidWorks软件作教学演示,阐述SolidWorks软件在工程制图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从而快速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舒宏  高菲  陈霞 《图学学报》2012,33(1):103
针对机械类多学时传统制图教学中如何融入三维CAD 教学的问题,分析 了其融入的形式和特点,归纳了工程图表达中与投影相悖的表示法,提出分两步走的方法: 首先以传统制图内容与三维CAD 相互支撑的融合式教学,然后以三维CAD 为主线的独立 式教学相结合。在教学上,可通过Inventor 三维建模的实践,提高学生的工程图表达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和构型能力,以适应现代设计和制造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软件工程师》2015,(11):56-57
本文以弱电工程制图课程为例,探讨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课程改革的应用与研究。通过对弱电工程制图课程内涵的剖析,借鉴国内外现有实践教学的现状,将弱电工程制图课程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相整合,并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重构,设计《弱电工程制图》实践教学方案;有效地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效率,更好的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利用UG NX10.0软件对机用虎钳进行三维建模与虚拟装配,并进行仿真分析;将其引入到《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其结构组成、工作原理等,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随着时代进步,人们可随时随地获取知识。慕课(MOOC),全新的教育教学方式, 可以很好地实现知识实时、多维展示。慕课理念是适应信息时代,契合当代学生思维、性格特 征的。结合目前高等教育实际,融入慕课理念,改变传统的大学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方式,论 述了基于慕课理念的工程制图教学的改革思路。在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 优势,将课堂教学与慕课理念下“互联网+”进行有机结合,不断改进教学。实践证明“互联网+” 教学模式,有效拓展了教学时空,深受学生欢迎。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目前《工程制图》教学的形势:学时减少、多班级同时上课,但授课内容不 减。针对现状,分析了工程制图课件所应该具有的功能和特点。在课件开发过程中,综合运用 AutoCAD 和PowerPoint,充分利用二者的优点,制作出满足当前教学要求的《工程制图》课件, 该方法可以展示作图过程和作图方法。以一个例子说明课件制作的过程。该方法简单好用,需花 费较多的时间,但是总体效果比较好,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当前土木、水利工程制图教学内容体系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作者 对实现泛土木水利工程制图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设想和实现方式。具体举措如下:(1)积 极引入计算机二维和三维绘图内容,使学生尽早适应当前工程制图教学内容发展;(2)整 合传统土木、水利工程制图教学内容,提炼两大类型的公共部分,兼顾两大类型相异部分, 齐头并进,实现了泛土木水利工程制图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3)以国家标准《技术制图》 术语为基础,兼顾专业制图传统术语,妥善处理它们之间的差异。这不仅方便于教学安排, 也有益于培养泛土木水利工科人才,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7.
摘 要:在分析国内双语教学实施必要性的基础上,针对双语教学在高校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教学方法、工程制图课程教材两个方面进行探讨。通过总结作者在工程制图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和方法,给出了课前印发课程提要以克服学生畏难情绪、构建互动式课堂环境引导学生踊跃发言、鼓励学生进行自主设计三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建议,为学生营造出能够体现英语及制图课程应用价值的课堂氛围,以提高工程制图课程双语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制图测绘是《工程制图》课教学的基础性实践教学环节。论文详细论述了 自主研发的“工程制图零部件测绘计算机辅助系统”、项目教学法和项目管理与考核制度在制 图测绘周中的综合应用和实践,有效缓解学时与绘图量的矛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 求知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主动创新的开拓精神。  相似文献   

19.
将系统工程中的霍尔三维理论与工程制图课程教学体系相结合,系统性、综合性 地从时间维、知识维和逻辑维分析了课程学时、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进一步以新工科建设理念为最新要求,从移动学习、讨论课教学、创新案例教学、沉浸式学习 等方面提出了工程制图课程改革的几个方案和措施,并进行了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引入三维建模、二维计算机绘图的工程图学课程特点,比较了国内各高校所采用的3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和不足,提出了"混合式"工程图学课程的实施原则,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着重从平面图形、基本体、组合体、零件图和装配图等几个方面对三维建模与工程图学融合的切入点和教学设计进行了论述,并以120学时为例,介绍了融入三维建模的工程制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