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微波辅助提取油茶籽粕中的茶籽多糖。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利用正交实验优化茶籽多糖提取条件。并对茶籽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茶籽多糖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微波功率800 W,微波时间6.5 min,料液比1∶60,提取时间2 h,提取温度100℃。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茶籽多糖得率为(7.61±0.5)%。茶籽多糖对羟自由基、DPPH自由基和亚硝酸盐都呈现出一定的清除能力,但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和还原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2.
周丽明 《中国油脂》2021,46(2):114-118
以油茶籽饼为原料,优化脂肪酶-蜗牛酶提取茶籽多糖的条件,探讨酶提茶籽多糖的抗氧化作用。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分析酶解温度和p H、酶解时间、酶添加量、脂肪酶和蜗牛酶质量比对茶籽多糖得率的影响;测定和比较酶提茶籽多糖与水提茶籽多糖对O2-·、DPPH·、·OH、ABTS+·4种自由基的清除率;采用Schaal烘箱法研究酶提茶籽多糖对油脂的抗氧化作用。结果表明:脂肪酶-蜗牛酶提取茶籽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酶解温度35℃、p H 7.0、酶解时间2.5 h、酶添加量2.0%、脂肪酶和蜗牛酶质量比2∶3,在此条件下茶籽多糖得率可达5.83%;酶提茶籽多糖的抗氧化作用强于水提茶籽多糖。酶提茶籽多糖具有作为油脂抗氧化剂的潜质。  相似文献   

3.
采用超声波提取法提取马蔺籽油并测定其脂肪酸组成及抗氧化活性。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马蔺籽油得率为响应值,进行Box-Behnken响应面优化实验。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所得籽油脂肪酸成分及相对含量进行分析。用DPPH自由基清除法和还原铁/抗氧化能力(FRAP)法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64 min、提取温度30℃、液料比12 mL/g,在此条件下,马蔺籽油得率为10.56%。马蔺籽油中饱和脂肪酸主要为棕榈酸(7.75%)及硬脂酸(2.73%);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为亚油酸(41.57%)和油酸(38.96%),不饱和脂肪酸占比81.55%。其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DPPH自由基清除率达61.12%,FRAP法测定其总抗氧化能力相当于0.251 1 mmol/L FeSO_4·7H_2O,可以考虑作为功能性油脂产品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4.
为加快辣木籽多糖提取速率,以辣木籽为原料,采用内部沸腾法提取其中的多糖。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对内部沸腾法提取辣木籽多糖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通过自由基清除活性考察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最优提取工艺条件为解吸剂乙醇体积分数20%、蒸馏水提取温度74℃、提取时间5 min、料液比1∶27,在此条件下辣木籽多糖得率可达12.5%;质量浓度为5.0 mg/mL的辣木籽多糖对羟自由基的清除率为91.1%,质量浓度为1.0 mg/mL的辣木籽多糖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为38%;质量浓度为5.0 mg/mL的辣木籽多糖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为59.8%。综上,辣木籽多糖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椪柑籽为原料,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压榨及亚临界丁烷萃取工艺,得到椪柑籽油最佳提取条件,并对所得椪柑籽油进行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压榨法最佳工艺条件为加热时间2 min、微波功率900 w和喷水比例2.10%,出油率达到27.12%;亚临界丁烷萃取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次数4次、萃取温度45 ℃、萃取时间43 min,出油率达到10.02%。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亚临界椪柑籽油中橙皮苷含量(49.60 μg/g)和柚皮苷含量(30.07 μg/g)分别高于压榨椪柑籽油中橙皮苷含量(17.29 μg/g)和柚皮苷含量(28.30 μg/g)。当样品质量浓度为50 mg/mL,亚临界椪柑籽油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71.81%,ABTS自由基清除率为48.66%,总抗氧化能力为0.123 mmol/L。压榨椪柑籽油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24.34%,ABTS自由基清除率为15.11%,总抗氧化能力为0.102 mmol/L。因此,亚临界椪柑籽油比压榨椪柑籽油具有更强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6.
微波辅助提取牡丹籽粕多糖工艺优化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牡丹籽粕多糖(PA)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采用微波辅助法提取超临界萃取牡丹籽油后的籽粕中的多糖,探讨微波处理时间、功率、粒度和料液比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优化提取工艺,用3,5-二硝基水杨酸盐法定量分析多糖含量,用DPPH和脂质过氧化法分析牡丹籽粕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各因素对多糖提取得率的影响大小依次为固液比>微波处理功率>籽粕粒度>微波处理时间,牡丹籽粕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微波功率480 W,提取时间8 min,粒度120目,固液比1:25 (w/v),此条件多糖得率为9.21%。牡丹籽粕多糖溶液能有效的清除DPPH自由基,抑制卵黄组织匀浆的脂质过氧化作用。体外实验牡丹籽粕多糖具有一定程度的抗氧化能力,可成为一种新的天然抗氧化剂。本研究为牡丹籽粕的综合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脱脂韭菜籽粉为原料,采用磷酸盐缓冲液法制备韭菜籽蛋白。以韭菜籽蛋白的提取率、DPPH·清除率及羟基自由基(·OH)清除率为指标,对提取温度、提取时间、pH及料液比四个因素各取三个水平,进行L9(34)正交实验,确定最优的制备工艺。最优的工艺条件如下:提取温度48℃,提取时间1.5h,pH7.5,料液比1∶10。在此条件下进行验证实验,测得韭菜籽蛋白的提取率为9.87%,在韭菜籽蛋白浓度分别为1mg/mL和2mg/mL时,对·OH和DPPH·清除率分别为73.37%和25.2%,说明采用磷酸盐缓冲溶液法制备得到的韭菜籽蛋白具有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8.
以经超临界CO2萃取提油后的油牡丹籽粕为原料,研究油牡丹籽粕蛋白质提取工艺、氨基酸组成和抗氧化活性。通过Osborne分级法分离出四种蛋白质,并对清蛋白、醇溶蛋白、谷蛋白及球蛋白提取工艺进行初步优化,采用响应面法分析油牡丹籽粕主要蛋白质清蛋白最佳提取条件,分析四种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在此基础上,通过DPPH及ABTS自由基清除率评价四种蛋白的抗氧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油牡丹籽粕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谷蛋白的最佳提取条件为粉碎度100目,提取温度依次为45、40、50、30℃,提取时间依次为86、100、100、60 min,清蛋白提取率为47.02%。此外,四种蛋白质均为完全蛋白质具有较强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及ABTS自由基清除率能力。油牡丹籽粕蛋白是优质蛋白质资源,本研究为油牡丹籽粕综合利用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采用超声波法提取牡丹籽壳中总黄酮。通过单因素试验分别考察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超声功率、超声时间、提取温度对总黄酮得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波提取工艺条件。以抗氧化剂V_C为对照,采用DPPH法测定牡丹籽壳总黄酮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超声波提取牡丹籽壳总黄酮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60%、料液比1∶50、超声功率250 W、超声时间50 min、提取温度40℃,在此条件下牡丹籽壳总黄酮得率为13.66%;牡丹籽壳总黄酮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优于V_C,且其抗氧化活性与质量浓度呈一定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冷榨法、索式提取法、亚临界丁烷萃取法对接骨木籽油得率、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以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方法:以接骨木籽为原料,采用冷榨法、索式提取法和亚临界丁烷萃取法3种方式提取接骨木籽油,参考国家标准测定其理化指标与体外抗氧化活性,并利用GC-MS联用技术分析其脂肪酸组成。结果:3种提取方式中,亚临界丁烷萃取法的得油率最高(28.8%),索式提取法次之(27.6%),冷榨法最低(18.8%);亚临界丁烷萃取法所得的接骨木籽油的酸价和过氧化值最低,碘值最高;3种不同提取方式所得的接骨木籽油脂肪酸组成相似,主要成分为亚麻酸、亚油酸、棕榈酸,但含量存在一定差异,亚临界丁烷萃取法所得的接骨木籽油的亚麻酸含量最高,为46.94%;3种提取方式所得的接骨木籽油均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但亚临界丁烷萃取法的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高于冷榨法与索式提取法。结论:不同提取方法对接骨木籽油的品质存在一定影响,亚临界丁烷萃取法对接骨木籽油有较高提取率,所得油脂品质较好,是提取接骨木籽油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1.
油茶籽的综合开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力 《粮食与食品工业》2007,14(3):10-12,16
全面综述了油茶籽制油的生产工艺及茶油的实际应用,并详细地介绍了提油过程中的副产物茶饼粕和茶壳的综合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2.
油茶籽低温冷榨制油工艺实践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介绍了油茶籽的组织结构及茶籽油的特点,阐述了油茶籽低温冷榨制油新工艺,并对各工序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相似文献   

13.
我国油茶籽的综合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给油茶资源的充分利用与油茶产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综述了有关油茶籽仁、油茶籽壳和油茶籽粕的综合开发与利用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索将茶叶籽油生物发酵生产工艺引入到油茶籽油生产中的可能性,通过观察不同打浆轮次及处于不同发酵时间段的油茶籽水浆状态,深入研究了油茶籽水浆发酵分层现象的发生过程。结果表明:油茶籽水浆发酵开始时上下是浑然一体的,呈乳白色,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发酵液分层逐渐由模糊变为清晰,发酵进行到4 h左右,发酵液明显分为3层:乳白色上层、淡黄色中层及灰褐色下层;此后,各层逐渐变得坚实,到发酵16 h左右,发酵液各层厚度已经稳定,上层、中层及下层的相对厚度分别为16%、75%、9%。不同打浆轮次油茶籽水浆发酵液上层形成时间随着打浆轮次的增加逐渐推迟,发酵液上层相对厚度随着打浆轮次的增加而降低;前3轮水浆发酵液上层相对厚度之和占所有打浆轮次上层相对厚度总和的95.9%。油茶籽水浆发酵分层现象发生过程与结果与茶叶籽水浆基本相同,因此茶叶籽油生物发酵生产工艺完全可以用于油茶籽油生产。利用茶叶籽油生物发酵工艺生产油茶籽油时,只需打浆3轮就可以达到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不同品质油茶籽压榨制油工艺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双螺旋压榨、单螺旋压榨和液压压榨3种压榨工艺对不同品质油茶籽进行压榨制油,并对压榨油的常规指标及微营养成分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优质油茶籽经液压压榨制得的压榨油品质明显优于其他两种压榨工艺;普通品质油茶籽经液压压榨制得的压榨油质量稍优;品质较差油茶籽分别采用3种压榨工艺制得的压榨油品质相当;3种压榨工艺中,压榨饼残油最低的是双螺旋压榨,其次是单螺旋压榨,最高的是液压压榨。  相似文献   

16.
油茶籽的综合开发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全面综述了油茶籽制油的生产工艺及其茶油的实际应用,并对提油过程中的副产物茶饼粕和茶壳的综合开发利用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7.
中国油茶种植面积广,年产油茶籽60余万t。该文详细介绍了利用油茶籽制备膳食纤维,活性炭,木糖醇,保健食用油,茶籽油化妆品,茶籽油微胶囊,茶皂素与茶籽多糖等产品的可行性与工艺路线。  相似文献   

18.
霉变油茶籽对压榨油茶籽油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霉变油茶籽对压榨油茶籽油的影响,选择在新鲜油茶籽中,按不同比例添加严重霉变的油茶籽,分别混合粉碎后,120℃干燥至水分含量为4%~7%,然后冷却到50℃,分别投入榨油机进行压榨,称取所得油茶籽油,计算出油率,并将油茶籽油过滤,检测其透明度、气味、滋味、酸价、过氧化值、黄曲霉毒素等指标。结果表明:霉变油茶籽对油茶籽出油率和油茶籽油气滋味、酸价影响较大,但没有检测出黄曲霉毒素B_1、B_2、G_1、G_2。为了确保油脂品质,消除潜在风险,在榨油前应进行霉变油茶籽的筛选。  相似文献   

19.
吴苏喜 《中国油脂》2022,47(4):19-23
为了获得富含生物活性成分的高品质油茶籽油,采用湿法提取油茶籽仁中油脂,并采用响应面实验优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加水量12%、提油助剂添加量1%、提取温度55 ℃、提取时间50 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油茶籽仁的提油效率达86%以上,所得油脂基本不含固杂,其中的生物活性成分维生素E、角鲨烯和谷甾醇含量分别高达189.0、221.9 mg/kg和385.2 mg/kg,高于T/LYCY 001—2020《特、优级油茶籽油》中优级油茶籽油的相应指标值,为高品质油茶籽油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姚开波  周建平 《现代食品科技》2012,28(12):1726-1729
本文以水酶法提取油茶籽油后产生的工艺水为原料,研究了微生物发酵法提取油茶皂素的工艺,得出较优的菌种组合为褶皱假丝酵母和米曲霉;较佳发酵条件为:总接种量8%,接种比例为2:3,发酵时间为4 d。按此优化条件进行三角瓶液态发酵,油茶籽工艺水经发酵后蛋白质含量降低了60.99%,多糖含量降低了54.02%,从工艺水中提取的油茶皂素的纯度从发酵前的36.45%提高到发酵后的58.74%,且油茶皂素产品的颜色由原来的黑褐色变为棕黄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