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水利》2006,(7):13-17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促进水资源的节约与合理开发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取水,是指利用取水工程或者设施直接从江河、湖泊或者地下取用水资源.  相似文献   

2.
《水利天地》2006,(4):10-13
第一条 为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促进水资源的节约与合理开发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取水,是指利用取水工程或者设施直接从江河、湖泊或者地下取用水资源。取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除本条例第四条规定的情形外。都应当申请领取取水许可证,并缴纳水资源费。本条例所称取水工程或者设施,是指闸、坝、渠道、人工河道、虹吸管、水泵、水井以及水电站等。  相似文献   

3.
《山东水利》2006,(4):48-48
日前,国务院通过了《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将于2006年4月15日起正式施行。《条例》对1993年颁布的《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作了全面修订。一是进一步完善了取水许可申请、受理、审批的程序,明确了审批权限和期限,规范了取水申请批准文件和取水许可证的主要内容、发放程序和有效期限,增强了法律的可操作性。二是明确了取水许可审批的基本依据。《条例》规定,取水许可实行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审批机关应当依据流域、区域间的水量分配方案或者协议,首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并兼顾农业、…  相似文献   

4.
2006年2月21日,国务院第460号令公布了《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06年4月15日起正式施行。《条例》对1993年颁布的《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作了全面修订,确立了《水法》中规定的两项重要制度,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费征收管  相似文献   

5.
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是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两项重要职责,也是《水法》明确规定的两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颁布后,在一定时期内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有效遏制了水资源无序开采的现象,规范了取水行为,实现了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水的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促进了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开发利用,有效地保护水资源,水资源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有序化?根据工作体会,提出了贯彻执行夸例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陈红卫 《中国水利》2006,(14):48-49,51
《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是水法规建设的重大成果,对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结合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工作实际,建议在配套规章制度时,增强取水许可的透明度,严格深层地下水取水许可管理,加强新凿深井的监督管理,强化取水计量.明晰水权转让,进一步明确取水许可审批权限,实施新版取水许可证换发,完善水资源费征收制度。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存在征收主体过多、增加管理成本、使用分配合理性差等问题分析,提出了由县级水资源管理部门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确定合理的使用分配比例等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8.
《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第49条的有关规定在实际执行中存在着以下问题:遗漏违法责任人;补而无罚,缺乏刚性约束;令行不停,边违法边补办手续;看似层层递进,实则有隙可乘。结合执法实践提出:加强对取水工程或设施施工队伍的管理,在补办手续前设定处罚。  相似文献   

9.
《给水排水》2014,(2):78
正2013年11月,上海市政府第29次常务会议曾审议通过了《上海市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并将于2014年2月1日起施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落实取水总量控制指标。根据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要求,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的约束性指标就是取用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人民政府令第126号《河南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已经2009年4月23日省政府第38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9年7月1日起施行。省长郭庚茂二○○九年五月十五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促进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根据《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和《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以及国家有关规定,  相似文献   

11.
《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取水许可管理办法》实施以来,对规范取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的取用水行为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按照《国务院关于取消一批行政许可事项的决定》的要求,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审批作为行政许可被取消,将有关技术要求纳入"取水许可"管理。结合新形势要求,回顾总结取水许可制度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完善取水许可制度设计、规范取水许可管理提出了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2006年1月24日经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自2006年4月15日起施行。《条例》的颁布实施是水法规建设的重大成果.对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促进水资源节约与合理开发利用.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将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吴江市实施“两集中、三到位”后,水行政许可工作水平得到明显提升,水行政许可职能得以理顺,使审批事项更为集中,审批流程更加优化,缩短了审批所需时间,提高了行政效能,优化了队伍结构,提升了服务水平.但针对水行政许可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仍需加强沟通和宣传,加大后续监管力度,不断进行制度创新,使之与水利现代化建设相适应.  相似文献   

14.
十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节约资源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要求加强生态与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目前。我国的GDP占世界的4%,人121约占世界的20%。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靠资源的过高消耗实现的.建立在对资源和环境严重透支的基础上.我国水泥消耗占世界的40%左右.原煤消耗占31%.铁矿石消耗占30%.钢材消耗占27%.经济增长付出了高昂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在我国这样一个人121众多、人均资源相当贫乏的国家.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是难以为继的。  相似文献   

15.
合理制定水资源费标准促进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06年价格改革的重点.是逐步理顺和完善资源性产品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要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尤其要考虑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水资源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根据国务院最近颁布的《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合理制定各类取用水的水资源费标准.对促进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当前政府价格有关部门的一项工作。结合学习《条例》和政府工作报告.下面就制定水资源费标准有关问题.谈几点个人意见.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6.
黑河干流取水许可制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取水许可制度是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实施监督的有效手段,也是水资源管理系统运转的关键措施。通过建立黑河流域取水许可制度,确立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明确流域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和水资源管理、监督职责,可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管理地区分割现象,使水资源更合理地配置,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从而促进流域内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丁民 《中国水利》2007,(4):47-48
随着国家取消农业税以及逐步取消乡统筹、村提留等收费项目,农业水资源费和农业水费问题成为当前农村的一个热点。农业水费在农业生产成本中的比例不断上升,但灌溉带来的增收效益明显。农业种粮收入低是造成农业水价改革难的关键因素。建议抓紧制定农业生产用水定额,推进节水型农业建设,继续深化农业水价改革,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强化农田水利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费政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中国实行取水政策的必要性,认为具有命令控制手段特征的取水许可证和带有经济刺激手段色彩的水资源费政策适合我国目前国情;实施取水政策既有利于政府调控,也可激励用水户采取节水技术和措施。取水政策的有效性受取水目标设计、管理机制和技术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借鉴环境政策分析框架,研究了中国取水政策的政策目标与实施机制,指出政策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相应建议:①制定清晰的取水目标;②加强中央对地方水资源管理的稽核机制;③完善流域综合管理机制;④建立信息监测与公开机制;⑤水资源费标准设置和地方水利部门的能力建设等。  相似文献   

19.
取水许可管理是落实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取水许可管理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但在具体取水许可管理过程中仍有诸多问题有待探讨,需要结合实际进行完善。通过对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审批、取水许可证的发放等取水许可管理工作中常见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就完善取水许可管理机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张英骏 《中国水利》2013,(Z2):36-38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是水行政主管部门取水许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前置条件,是科学管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手段,为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取水许可提供技术支撑。结合河北省沧州市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实际工作,总结行业政策管理和论证技术水平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