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针对东苗家滑坡体的地质条件,根据其滑坡体变形特征及多种复杂变形组合破坏形式,选用Sarma法对东苗家滑坡体在原始状态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东苗家滑坡体在自然状态下基本处于稳定状态;在Ⅶ度地震烈度条件下,该滑坡体将会失稳;地下水位的变化对滑坡体稳定性具有一定影响,但不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基于边坡锁固效应,利用离散单元法探究滑坡锁固体的分布特征对小浪底水利枢纽东苗家滑坡体的影响,重点分析了边坡的塑性区、水平方向位移及最大主应力。结果表明:岩体作用力主要集中在锁固体上,锁固体的分布特征对滑坡体的稳定性有重要的影响;随着锁固体的损伤加剧,最终发生贯通破坏,边坡失稳;模拟计算的边坡水平方向的位移与滑坡体的表部及深部监测数据吻合,模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东苗家滑坡体变形监测系统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确保小浪底工程安全运行,有效防治东苗家滑坡体地质灾害的发生,对滑坡体采取工程整治的同时实施变形监测.在滑坡体地表及深部布设变形监测仪器,建立多种方法、多种仪器、多层次的综合监测系统,通过对滑坡体变形特征全方位的监测,能及时捕捉滑移征兆,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并为制定滑坡治理方案和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针对104国道某硬质岩滑坡,为了采取安全合理的治理措施,在分析滑坡地质成因、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及边坡变形破坏机理基础上,采用平面滑动法进行稳定性分析计算.根据分析结果,采取预应力锚索为主的滑坡处治方案.监测表明,该滑坡体加固后处于稳定状态,采取的治理措施安全适当.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诸永高速公路台州段1#滑坡(K120+085~K120+169)工程地质特征的分析,指出沿线区存在很 多因修建公路引发的工程滑坡问题,然后采用边坡稳定性FLAC/Slope分析软件,对滑坡滑动前、后工况下稳定 性进行数值模拟,并对滑移后的后缘坡体稳定性进行了数值分析。剪应变率云图和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滑动 后的后缘坡体仍处于不稳定状态,又形成了新的滑坡体。  相似文献   

6.
滑坡具有灾害性大、破坏性大的特点,为了规避风险,减小损失,查明滑坡体潜在的滑动面非常有必要。采用高精度并行电阻率法,进行滑坡体数值模拟与探查实践应用,对现场滑坡进行探查解释,给出滑坡面深度等参数。结合现场钻探资料,发现并行电阻率法的探查解释结果可靠,效果良好,为滑坡稳定性评价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滑坡的失稳破坏是一个岩土体的滑动、平移的复杂过程。本文根据黄河库岸滑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建立滑坡体的颗粒流数值模型,运用二维颗粒流程序(PFC2D)分析了该滑坡体的复杂破坏特征。结果发现,该滑坡的变形破坏是一个时间过程。利用颗粒流软件可以从微观角度再现该滑坡发生、发展以及最终趋稳的全过程,为处于不同变形破坏阶段的滑坡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FLAC软件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基于强度折减法的FLAC软件对某高速公路边坡采用摩尔~库仑模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分析土质边坡的稳定性,将滑坡体的位移突变和剪应变的变化情况作为判别滑坡体稳定状态的依据,通过FLAC软件计算滑坡稳定系数,找出边坡的临界滑动面。  相似文献   

9.
丽宁公路丽江古城至宁蒗开元桥段改扩建工程k34+899~k35+860段为九贝老滑坡发育区。为保证拟建道路安全稳定,需对滑坡稳定性进行分析。在查明滑坡的分布范围、岩土体结构、变形特征、主要诱发因素、形成条件、危害特征等的基础上对滑坡活动性进行定性分析,并采用传递系数法对老滑坡两个主滑剖面在4种工况下的稳定性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在天然状态、暴雨状态、天然状态+库区蓄排水作用下滑坡体处于稳定状态,在天然状态+地震作用下老滑坡体将失稳产生新的滑动。  相似文献   

10.
为了查明的滑坡体的滑动面形态和其边界等要素,结合运用瑞雷面波法和高密度电法两种物探方法对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某滑坡体进行了详细的勘察,并简要介绍了该两种方法野外的布设情况及资料处理的基本流程,通过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解译分析得到该滑坡体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基本查明了该区域的滑床位置、大小及滑动面的埋深等地层情况,验证了实施瑞雷面波和高密度电法调查滑坡体的可行性,为进一步认识滑坡及其治理提供了地球物理依据。  相似文献   

11.
锁固型滑坡是一类典型的边坡破坏失稳模式,锁固段的稳定性控制该类边坡的整体稳定。以阿海水电站进场公路K62滑坡为研究对象,基于现场调查和地表变形监测分析结果,确定了锁固段的位置及空间分布;利用有限元及人工神经网络RBF模型反演分析了滑坡体及锁固段岩土体的抗滑参数;分析研究了剪切破坏模式下锁固段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锁固段的稳定性系数为1. 85,处于稳定状态,滑坡整体滑动面未贯通,滑坡处于蠕滑变形阶段。  相似文献   

12.
基于滑坡的发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并且滑坡中的电性参数分布和滑坡产生的电场异常都和稳定边坡有明显的不同,用频谱激电法研究滑坡存在良好的地质—地球物理前提。因此,针对勘探区含水地层电阻率和电化学活动性要素进行了分析,并开展了频谱激电法进行滑动面探测的试验研究。综合该地区边坡工程地质岩性特征和频谱激电法提供的物性信息,初步推断该滑坡体平均厚约25m,滑动界面深度在30~40m处,滑动面与岩体结构面之间的关系为顺层滑坡关系,类型属于叠瓦状岩质滑坡。  相似文献   

13.
“5·12”汶川地震滑坡特征及失稳破坏模式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5·12”汶川特大地震不仅大幅度降低了地震区斜坡的稳定性,而且还诱发了大量滑坡等地质灾害。通过对灾区地震滑坡灾害进行野外深入调查,对“5·12”大型典型地震滑坡的基本特征等进行归纳、总结,并以青川县东河口滑坡为例,对该大型滑坡的基本特征及失稳破坏模式进行分析。分析得出,东河口滑坡是一个强震作用下的高速远程型坡体运动,其运动阶段大致可分为启程滑动、近程飞越、碰撞和远程流动3个阶段。该滑坡的失稳破坏模式可简单概括为拉裂→裂纹扩展、趋于贯通→斜坡失稳、凌空滑出→滑坡解体、流动→堆积。  相似文献   

14.
滑动面的插值方法及滑坡稳定性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钻孔资料结合宏观地质调查资料分别作分段线形插值函数、拉格朗日插值函数和样条插值函数,用得出的插值函数来表征滑动面。并将插值函数与传统的圆弧滑动面假设分析对比。以南京狮子山东南坡滑坡为例,根据不同的插值滑动面,采用普遍条分法计算滑坡稳定性系数。最后,对不同的结果作了分析对比,认为过特征位置采用样条插值函数所表示的滑动面较好地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5.
汶川大地震触发了大量的大型滑坡,这些滑坡体在峡谷河流地带堵塞河道形成了堰塞湖.本文以唐家山滑坡形成的堰塞湖为例,通过离散元数值方法对地震作用下唐家山滑坡的滑动堵江机制进行了模拟,结论如下:唐家山滑坡确实为一高速滑坡,滑坡从启动到停止,其速度变化曲线具有显著的非线性特征,滑坡的最大滑速达27 m/s;直观地再现了唐家山滑坡的滑动以及形成堰塞体的全过程运动特征和滑坡堵江机制,并把其划分为5个阶段,即滑动启动阶段、加速滑动阶段、减速滑动阶段、遇阻堆积阶段和自稳成坝阶段.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初步探讨了马过河镇滑坡所引起的破坏情况和滑坡体的性质特征及稳定性,对诱发该滑坡产生的主客观因素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三峡库区土门子滑坡白1992年以来滑坡体蠕动变形持续发展,近期变形进一步加剧造成滑体内公路及房屋破坏.在分析滑坡地质环境和变形特征的基础上,对滑坡的成因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滑坡体的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滑坡体处于整体蠕动变形局部滑移,持续强降雨是诱发其失稳破坏的主导因素,在暴雨工况下,滑坡体处于欠稳定-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18.
高密度电法是集电测深和电剖面装置于一体,具有观测精度高、数据采集量大、地质信息丰富、生产效率高等特点,在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勘查中被广泛应用。本文将高密度电法应用于贵州金沙某滑坡体调查中,通过分析该滑坡体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验证了实施高密度电法调查滑坡体的可行性。调查中采用温纳装置,对该段滑坡体的地层结构、滑床位置及滑动面的埋深等地层情况的分析解释,证实了高密度电法应用效果良好,为进一步认识滑坡及其勘察治理提供了地球物理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三峡泄滩滑坡滑动带土的Singh-mitchell蠕变方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三峡古滑坡的变形和长期稳定的控制性因素在于滑动带土的力学特性的强度损伤积累和时间效应。为了滑坡建模和稳定数值分析的需要,进行了泄滩滑坡体滑动带土的三轴排水蠕变试验研究,给出了排水条件下粘性土的Singh-mitchell蠕变方程,其中应力-应变关系采用指数函数,应变-时间关系采用幂函数。该方程参数少,能够较好的拟合试验曲线。  相似文献   

20.
习酒厂址所在的古滑坡堆积体具有局部陡坎的微地形,其稳定性对今后古滑坡体上密集建筑群建造施工至关重要。在阐述古滑坡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地质勘察以及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习酒厂址古滑坡的变形演化机制及稳定性进行研究。古滑坡坡体失稳破坏主要分为3个阶段,随着土体抗剪强度折减会在局部不利地形处产生裂缝,然后会出现两阶段的滑动破坏,并且降雨条件会加速坡体的失稳破坏。研究结果表明,古滑坡堆积体不会发生整体性的滑坡灾害,但极易发生局部的滑塌,主要为局部的变形破坏,其出现的破坏模式可能为坡体中上部分的滑移-拉裂破坏以及中下部堆积体的蠕动-拉裂破坏。研究结果可为该古滑坡堆积体上密集建筑群建造活动的开展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