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了探讨马铃薯全粉对面条品质的影响,通过测定添加不同比例马铃薯全粉的面筋特性、蒸煮特性、质构特性和感官评价,并结合主成分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着马铃薯全粉添加量的增加,面条色泽呈暗红趋势变化,其面筋含量逐渐降低;面条的蒸煮特性、质构特性及感官品质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说明适量添加马铃薯全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面条的食用品质。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马铃薯全粉添加量的面条进行研究,确定了反映面条品质的3个主成分因子,3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到88.35%。为进一步开发高含量马铃薯全粉面条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
以小麦粉和紫色马铃薯全粉为原料制备面条,分析了添加全粉和Na2CO3后面条蒸煮品质、质构品质、色泽的变化,通过测定面条中花青素含量和抗氧化活性探究了其对面条营养价值的影响,并从蛋白质二级结构的角度初步阐明了变化原因。结果表明,随着全粉添加量的增加,面条的蒸煮和质构品质不断降低,抗氧化活性不断增强;β-折叠不断减少,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不断增加,面条品质变差。随着Na2CO3添加量的增加,面条的断条率和蒸煮损失先降低再增大,内聚性先增大后降低;添加量为0.4%时,β-折叠显著增加,β-转角显著降低,面筋网络结构趋于紧密稳定,品质得到改善,抗氧化活性保持在较高水平。该结果证实全粉和Na2CO3的添加制得的小麦-紫色马铃薯熟面具有较好的食用品质和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3.
马铃薯面条制作工艺及品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马铃薯雪花全粉为原料制作面条可实现营养强化,丰富面条品种,是马铃薯主食化产品开发的重要途径。由于马铃薯全粉不含面筋蛋白,会影响面条的成型,而目前马铃薯面条的全粉含量在30%以下。本论文研制马铃薯雪花全粉含量较高(40%)的面条,最佳工艺参数为:马铃薯全粉与小麦面粉复配干基总重100 g时,加水量44 m L、和面温度45℃、熟化时间30 min,该条件下制作的面条断条率为0%,感官评分达到87.9分。与全小麦(100%小麦粉)面条相比,马铃薯面条的和面水温较高、蒸煮时间较短,虽然色泽、韧性、粘性及光滑性等感官品质有所降低,但具有整体可接受性和商品化潜力。  相似文献   

4.
在小麦粉中添加不同比例马铃薯全粉,测定其粉质特性、糊化特性及其挂面的烹煮和质构品质,探讨马铃薯全粉对小麦粉及其挂面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马铃薯全粉添加量的增加,马铃薯小麦混合粉的峰值黏度、谷值黏度、衰减值、最终黏度和回生值均降低;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弱化度先降低后升高,吸水率呈线性增加;马铃薯挂面的烹调损失率变大,最佳烹煮时间变长,硬度和弹性逐渐减小。当马铃薯全粉添加量≤20%时,所制作的挂面品质较好。马铃薯全粉的添加量、马铃薯小麦混合粉的粉质特性、糊化特性与马铃薯挂面的品质特性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小麦次粉营养价值高,在食品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关于小麦次粉对面粉的粉质、面条感官品质和面条蒸煮品质的影响进行探索。实验结果表明,小麦次粉降低了面粉的粉质指数,对面条感官品质具有恶化作用,但能够提高面条的蒸煮品质。小麦次粉对面条营养价值贡献较大,能够增加面条吸水率和出品率,提高面条商业价值。通过添加面条改良剂、减小小麦次粉的粒度可以降低小麦次粉对面条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麦麸粒度对面条品质的影响,该试验将麦麸通过粉碎制成不同粒度并添加于小麦粉中,通过面条的白度、蒸煮吸水率、蒸煮损失率、拉伸强度和剪切力系统评价麦麸添加对面条蒸煮特性和质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麦麸粒度的减小,麦麸持水性逐渐降低;膨胀性先增加后减小,在160目达到最大值.面条白度和蒸煮损失率随着麦麸添加量的增加分别呈...  相似文献   

7.
将马铃薯全粉按不同比例添加到面粉中制作馒头,研究了马铃薯全粉的添加量对面粉糊化特性及馒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全粉的添加量在0~35%范围内对面粉的糊化温度影响不显著,但添加量>20%时面团的抗老化能力提升;峰值黏度、衰减值、回生值随着全粉添加量的增加逐步降低;谷值黏度在20%~35%和0~15%范围内分别呈下降趋势;当马铃薯全粉添加量为10%时,所制备的馒头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8.
研究筛分得到的不同粒度区间小麦粉对挂面品质的影响。将小麦粉筛分为4个区间(140目~160目、160目~180目、180目~200目及200目以上)并分别制作挂面,研究不同粒度小麦粉的基本理化指标、面片结构及挂面品质。结果表明:随小麦粉粒度减小,其粗蛋白、湿面筋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面筋指数呈现先降低后升高;小麦粉面片中蛋白质二硫键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观察发现(180~200)目小麦粉制作面片中面筋网络形成最佳。挂面的硬度、咀嚼性、黏附性、最佳蒸煮时间随着小麦粉粒度的减小呈下降趋势,抗弯曲性能和感官评价得分呈现先升高后降低,(180~200)目小麦粉表现最佳;表面微观观察发现小麦粉的粒度越小,挂面中淀粉与蛋白质网络结合越差。综上所述,粒度范围为(180~200)目小麦粉所制得的挂面面团中有更多的二硫键,面条中蛋白质网络结构更加均匀致密,挂面有更好的耐拉伸和抗弯性能,更适合制作挂面。  相似文献   

9.
将不同种类的淀粉添加到面粉中,对混合粉制成的鲜湿面条进行色泽、蒸煮品质和熟面条质构的测定,分析淀粉的种类、特性及添加量对面条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淀粉使混合粉的峰值黏度明显增高,玉米淀粉能够有效改善面条的色泽,其次是马铃薯淀粉。随着淀粉添加量的增加,面条的干物质吸水率减小,干物质损失率先减小后增加,添加5%~10%的马铃薯和木薯淀粉的面条蒸煮品质较好;小麦和马铃薯淀粉面条的硬度和咀嚼性较高,木薯淀粉面条的黏聚性好,马铃薯淀粉和木薯淀粉的拉伸距离较大。马铃薯淀粉直链淀粉含量低,糊化性能好,可以有效改善面条的品质,但添加量不应超过10%。  相似文献   

10.
粒度对马铃薯泥面条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通过磨浆时间和磨浆强度控制马铃薯泥的粒度,探讨粒度对马铃薯面条的外观色泽、蒸煮品质、质构品质的影响,为马铃薯泥面条的生产提供数据支持。结果表明:随着磨浆强度的增加,时间的延长,马铃薯泥的粒度逐渐变小;马铃薯泥具有明显的双峰粒度分布,大颗粒所占比例比小颗粒所占比例高;马铃薯泥在扫描电镜下,呈片状结构,片与片镶嵌在一起,随着马铃薯粒度的降低,片的厚度不断变薄,片的尺寸也不断变小;随着粒度的降低,马铃薯面条的L*值降低,a*值和b*值升高,面条A的L*、a*、b*值与面条B、C、D、小麦粉面条的对应L*、a*、b*值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面条B、C、D的L*值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粒度的降低,马铃薯面条的烹调损失率均呈上升趋势,从9.38%增加至10.16%;马铃薯面条的断裂距离显著高于小麦粉面条(p<0.05),不同粒度的马铃薯面条断裂距离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马铃薯面条煮后黏度随着粒度的减小而减小;总体来说,马铃薯泥的粒度对其面条的品质显著的影响,粒度中位径d(0.5)为130 μm的马铃薯面条品质好。  相似文献   

11.
不同品种小麦粉对马铃薯面条食用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筛选出适宜加工马铃薯面条的小麦粉品种,本研究比较分析了双福02-1、永良4、奎冬5、济南17、山农15和新冬18六种不同品种小麦粉对马铃薯面条蒸煮损失、拉伸特性、TPA质构特性的影响,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内部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马铃薯全粉添加量20%,小麦粉添加量80%,面团含水量35%的条件下,济南17和山农15两种小麦粉制得马铃薯面条的蒸煮损失、拉伸特性、质构特性等品质指标均显著优于其他4种小麦粉。扫描电镜结果表明,济南17和山农15马铃薯干面内部结构更加致密,空隙率更小。由双福02-1、永良4小麦粉制得马铃薯面条感官品质整体较差。综合以上结果,六种小麦粉中济南17和山农15较适合制作马铃薯面条,而双福02-1和永良4制作的马铃薯面条加工适应性较差。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高含量马铃薯全粉与小麦粉混合对面条加工及品质评价的影响,以大豆分离蛋白和超声波协同作用的调质马铃薯全粉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不同比例调质粉与小麦粉混合体系的稳态流变特性及蒸制熟面条的拉伸特性、质构特性及感官评价,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当调质粉含量达到50%时,表观黏度随剪切速率的变化表现最稳定,流动指数值较大,表明小麦粉中添加调质粉可降低流动阻力、有利于产品加工;超声波结合大豆分离蛋白对马铃薯全粉的调质处理在改善原马铃薯全粉的延展性、可塑性以及强度和筋力方面具有积极作用;调质粉系列蒸制熟面条的质构特性及感官品质总体评价良好,咀嚼性低于小麦粉面条。证实经过调质处理的马铃薯全粉可适当提高与小麦粉的混合比例,有利于马铃薯主粮化的推进。  相似文献   

13.
The properties of potato starch and their effect on the quality of Chinese‐style alkaline instant noodles made from wheat flour and potato starch blends were investigated. Starches were extracted from nine potato cultivars, and the phosphorus content of these starches was analyzed together with the median granule size and pasting and gelatinization properties. Instant noodles were manufactured using mixtures of wheat flour and these potato starches. A Rheoner instrument was used to evaluate three textural parameters, namely, the breaking force (BF), breaking energy (BE), and ratio of the breaking force to the breaking deformation (BF/BD), of instant noodles cooked by immersing into boiling water for 3 and 7 min. The phosphorus content, peak viscosity, and breakdown were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BF of the noodles cooked for 3 min and did not significantly correlate with that of those cooked for 7 min. Other quality parameters of potato starch did not affect the BF significantly. Other textural parameters of instant noodle quality, such as the BE and BF/BD, did not significantly correlate with any of the quality parameters of potato starch. The findings obtained with the use of wheat flour and potato starch blends suggest that phosphate, which is thought to enhance starch viscosity of potato starch, is important for making instant noodles with favorable texture in hardness.  相似文献   

14.
以纯小麦粉面团为对照,通过测定9种紫薯粉面团的粉质、糊化、流变学、水分分布状态特性,探讨9种紫薯粉对小麦粉混合面团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纯小麦粉面团相比,不同品种紫薯粉面团的吸水率、稳定时间、弱化度、公差指数、糊化温度均有所增加;而面团带宽、峰值黏度、谷值黏度、最终黏度、衰减值、回生值均有所降低;储能模量、耗能模量和深层结合水基本呈现增加趋势,损耗角正切基本呈现下降趋势。紫薯粉的添加使得面团稳定性、保水性增加。不同紫薯粉平均粒径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将紫薯粉平均粒径与其面团的粉质及糊化特性进行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发现紫薯粉平均粒径与吸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稳定时间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将紫薯粉面团分为三类,第I类包括鄂紫薯12号等7种紫薯粉面团;第Ⅱ类、第Ⅲ类分别为徐紫薯8号、绵紫薯9号。本研究为小麦粉面团专用紫薯粉品种的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简化马铃薯挂面生产工艺,研究利用马铃薯熟泥代替水制作马铃薯小麦挂面,添加马铃薯熟泥(水分含量81.11%)从65 g到85 g至200 g小麦粉中,探讨马铃薯熟泥添加量对挂面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混合面团中熟泥的增加,马铃薯面条的煮熟增重率和烹调损失率均呈上升趋势;L*值降低,a*值、b*值升高;马铃薯小麦挂面的断裂距离先升高后降低,断裂强度、坚实度和剪切功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6.
调质是小麦研磨前不可缺少的工序之一,可有效改善制粉效果和小麦粉品质。本文通过改变调质水分(14.5%、15.5%、16.5%)、调质温度(25、35、45 ℃)及调质方式(真空调质、常规调质),探究调质对小麦粉粒度及其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调质水分增加,小麦粉颗粒度先变细后变粗,出粉率、灰分、总蛋白、麦谷蛋白和破损淀粉呈降低趋势,L*与醇溶蛋白增大,总淀粉先降低后升高。提高调质温度后小麦粉颗粒度、总淀粉与支链淀粉逐渐增大,总蛋白、麦谷蛋白和破损淀粉逐渐减小。与常规调质相比,真空调质后小麦粉整体粒径较大,醇溶蛋白和破损淀粉含量较低,麦谷蛋白和支链淀粉含量较高。不同调质条件对小麦制粉品质有显著差异,在调质水分为15.5%、调质温度25 ℃时,小麦粉最细、出粉率较高、灰分较低,小麦制粉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四个不同粒度区间小麦粉对半干面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粒度区间的小麦粉之间的品质表现差异性显著(p<0.05),180~200目粒度区间小麦粉的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和面筋指数均高于其他粒度区间小麦粉;破损淀粉和灰分含量随粒度减小逐渐增加;140~160目区间小麦粉的粉质质量指数最大,稳定时间最长,弱化值最小;140~200目区间小麦粉的吸水率差异并不显著。随小麦粉粒度减小,半干面的白度、吸水率、蒸煮损失率逐渐增加;140~160目区间小麦粉制作的半干面,其硬度最大,咀嚼性最好;160~180目区间小麦粉制作的半干面,其拉伸性能最好;180~200目区间小麦粉制作的半干面,其深层结合水比例最高,回复性、弹性、黏聚性表现最好,感官评分最高,适合制作半干面。  相似文献   

18.
为改善挂面品质,研究不同食盐添加量对石磨全麦粉糊化和粉质特性、面片色泽及挂面蒸煮、感官、质构特性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食盐添加量增加,全麦粉峰值黏度、衰减值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吸水率、弱化度持续下降,糊化温度、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持续增加。添加食盐后,0 h组的全麦面片亮度显著升高(P<0.05);红绿值、黄蓝值显著降低(P<0.05)。食盐添加量为2%时,全麦挂面烹调损失率和面汤浊度达到最大,分别为7.93%和0.162,熟面ABTS+·清除率和总还原能力达到最大,分别为33.53%和0.455。在0%~2%的食盐添加范围内,随食盐添加量增加,全麦挂面硬度、胶着性和咀嚼性呈下降趋势。1%食盐添加量条件下,全麦面团和挂面整体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19.
不同粒度小麦粉的实验筛理性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制粉生产中不同制粉系统小麦粉的筛理试验,探讨不同粒度小麦粉的筛理性能。结果表明:粉筛筛网的加密导致小麦粉筛出率的递减,但不同系统递减的幅度不同,心磨系统递减的幅度较大,渣磨及尾磨相对较小。小麦粉的筛净率主要为筛理时间的函数,与小麦粉的粒度呈负相关,而与筛理物料含粉率的关系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