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RP-HPLC-DAD法测定茶叶籽油酚类化合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同时分离、检测茶叶籽油中酚类化合物组分和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较了流动相组成的影响,选择合适的乙酸加入量,建立最优梯度洗脱条件。结果表明,14种酚类物质在该条件下能够得到较好的分离,各物质的线性相关系数均在0.99以上。运用该方法从茶叶籽油中共检测到13种酚类化合物,包括5种酚酸、3种黄酮类和5种儿茶素类,含量分别为46.8、21.72、40.16μg/g;其酚酸类主要为肉桂酸和咖啡酸,黄酮类主要为山奈酚、槲皮素和芦丁,儿茶素类主要为儿茶素。该方法准确、可靠,适用于茶叶籽油中酚类化合物分析。  相似文献   

2.
研究比较了油茶籽油和茶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三酰甘油组成、甾醇、生育酚、角鲨烯等特征组分。结果显示:油茶籽油主要脂肪酸为油酸、棕榈酸和亚油酸;其单不饱和脂肪酸占77.50%~84.44%;茶叶籽油主要脂肪酸为油酸、亚油酸和棕榈酸;其饱和脂肪酸含量为18.86%~23.04%,单不饱和脂肪酸为56.53%~58.54%。2种油脂主要三酰甘油均为OOO、SLO、LOO,但相对比例各不相同;甾醇含量分别为1 099~2 298,499~927 mg/kg,主要组分为β-谷甾醇和Δ7-豆甾烯醇,占甾醇总量80%以上。油茶籽油和茶叶籽油中生育酚以α型为主,占总生育酚90%以上;前者角鲨烯含量为21~336 mg/kg,后者为108~198 mg/kg。研究可为油茶籽油和茶叶籽油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3.
采用微波加热茶叶籽仁粉,用超临界CO2萃取茶叶籽油,探讨了超临界CO2萃取茶叶籽油适宜工艺参数。实验结果表明:在萃取温度60℃、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时间100 min,CO2流量45~55 kg/h条件下,油脂提取率为94.1%,并测定了茶叶籽油的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  相似文献   

4.
茶叶籽制油及综合开发利用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曾益坤 《中国油脂》2006,31(1):69-71
介绍了茶叶籽及茶叶籽油的品质特点,阐明了茶叶籽制油的方法和技术关键,探讨了茶叶籽综合开发利用的途径,为茶叶籽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凤丹籽油脂肪酸成分,并通过质谱库检索,结合保留指数验证,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运用CCK-8法检测凤丹籽油体外抑制HepG2增殖活性,并绘制出不同剂量凤丹籽油抑制作用下的HepG2细胞生长曲线。结果表明,凤丹籽油主要含有α-亚麻酸(60.694%)、亚油酸(30.424%)等,不饱和脂肪酸相对质量分数高达91.494%。从细胞生长曲线可以看出,随着凤丹籽油添加量的增加癌细胞数量普遍降低,且高剂量组急剧减少甚至呈现负增殖。凤丹籽油对HepG2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呈现出一定的时间和剂量效应。结果表明,凤丹籽油主要含有α-亚麻酸、亚油酸,具有较强的体外抑制肝癌细胞的生理活性。  相似文献   

6.
茶叶籽仁水浆静置发酵分层生产茶叶籽油及淀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籽油贮藏在茶叶籽油脂体内,茶叶籽油脂体具有明显的边界膜,因此将茶叶籽油脂体从茶叶籽仁水浆中分离出来是完全可能的,利用茶叶籽仁水浆静置发酵分层现象可以实现茶叶籽油脂体的有效分离。茶叶籽仁水浆静置发酵分层现象表现为:茶叶籽仁在适宜温度条件下充分自然发酵后,发酵液自然分离为3层;上层为茶叶籽油脂体、中层为茶皂甙溶液、底层为茶叶籽淀粉;经过两次发酵,上层茶叶籽油脂体的纯度可达到95%。将纯化的茶叶籽油脂体进行加热处理,可以生产出高质量的茶叶籽毛油。利用茶叶籽仁水浆静置发酵分层现象可使茶叶籽毛油产率达16%、淀粉产率达8%;并且有效避免了茶叶籽中其他成分对茶叶籽油的污染与吸附作用,大幅度简化了茶叶籽毛油的后续精炼工作。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茶叶籽毛油为原料,通过水化脱胶、化学脱酸、吸附脱色和汽提脱臭实验,确定精炼工艺操作参数,制备得到茶叶籽精炼油。  相似文献   

8.
为揭示二元酚类复合物的抗氧化相互作用机制,采用碱解法结合有机溶剂对茶叶籽油中酚类化合物进行提取。通过单因素实验及正交实验优化酚类化合物提取工艺条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分析酚类化合物组成,并对7种酚类化合物及其21组二元复合物的DPPH·清除动力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茶叶籽油中酚类化合物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酸乙酯为萃取剂、NaOH浓度2.0 mol/L、碱解温度45℃、碱解时间5 h、料液比1∶15,在最佳条件下总酚含量可达(91.37±1.83)μg/g;共鉴定出22种酚类化合物,总含量达152.181μg/g,以酚酸类化合物(82.021μg/g)为主;6,7-二羟基香豆素与龙胆酸的复合物具有强协同作用,二元酚类复合物对DPPH·的清除速率受单体相互作用及起主要抗氧化作用酚类化合物的清除速率的影响,同时酚类化合物的相互作用在抗氧化过程中会发生改变。因此,茶叶籽油的耐储藏性与酚类化合物间的抗氧化协同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茶叶籽油、油茶籽油与茶树油的区别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茶叶籽油、油茶籽油和茶树油是不同的物质,它们很容易混淆.介绍了茶树和油茶树的生长特性、植物学分类和分布情况,并对茶叶籽和油荼籽、茶叶籽油和油茶籽油的成分和异同之处进行了分析比较,还介绍了茶树油的来源、性质和用途,以便正确区分它们.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法分离纯化茶叶籽饼粕中茶皂素的工艺进行优化,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茶叶籽资源提供依据。方法以茶皂素吸附率与解吸率为指标,通过静态吸附与解吸实验筛选最优树脂。通过单因素实验、正交实验及验证性实验,优化最优树脂动态吸附与解吸茶皂素的工艺参数。结果D101树脂的静态吸附量与解吸率分别为142.974 mg/g和98.02%,为分离纯化料液中茶皂素的最优树脂;当主要考虑茶皂素得率时,其最优动态吸附与解吸工艺参数为上样质量浓度10 mg/m L、上样流速3 BV/h、上样体积6 BV、乙醇洗脱体积浓度80%、洗脱流速3 BV/h、洗脱剂体积5 BV,在该工艺参数条件下,茶皂素得率为74.25%,纯度为84.30%;当主要考虑茶皂素纯度时,最优动态吸附与解吸工艺参数为上样质量浓度10 mg/m L、上样流速4 BV/h、上样体积7 BV、乙醇洗脱体积浓度70%、洗脱流速3 BV/h、洗脱体积5 BV,在该工艺参数条件下,茶皂素纯度为97.7%,得率为72.04%。结论 D101大孔吸附树脂是一种可应用于茶叶籽饼粕中茶皂素分离纯化的较好树脂。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云南大理宾川葡萄籽原花青素纯化及对肝癌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考察了上样液质量浓度、pH、流速、乙醇体积分数等对葡萄籽原花青素吸附及解析的影响,研究AB-8型大孔吸附树脂纯化云南大理宾川葡萄籽原花青素的条件.将纯化过程中乙醇梯度洗脱得到的不同极性葡萄籽原花青素作用于HepG2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不...  相似文献   

12.
以热水浸提法提取的茶粕多糖(TSCP)为原料,采用DEAE-Sepharose离子柱纯化,研究茶粕多糖和纯化组分的理化特性、抗氧化性以及抑菌活性。结果表明,纯化后的茶粕多糖主要组分(TSCP-1、TSCP-2)均为硫酸根多糖,主要由葡萄糖组成。TSCP-1和TSCP-2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TSCP-1和TSCP-2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直径为12.4、13.1 mm,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直径为12.5、11.2 mm。原茶粕多糖粗品对DPPH、ABTS和·OH自由基清除率均优于纯化组分,且清除率随多糖浓度升高而增大,并于10 mg/mL达到最大清除率,分别为59.15%、45.23%和50%。因此,茶粕多糖具有潜在的抗氧化效果和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为实现废弃茶叶资源的再利用以及探究信阳毛尖茶叶末活性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本研究首先利用不同的乙醇终浓度沉淀优化毛尖茶粗多糖提取,然后通过DEAE-52纤维素和Sephadex-100葡聚糖凝胶分级两次纯化,并进行纯度鉴定、分子量的测定、红外光谱分析以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的测定等。研究结果表明,90%的乙醇终浓度得率最高,为2.47%;两次分级纯化后得到XPS-5B,纯度分别为92.4%;XPS-5B符合活性植物多糖结构特征,为β-型糖苷键多糖,分子量为41208 Da;XPS-5B体外抗氧化活性随着组分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强,当XPS-5B浓度为1.20 mg/mL时对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89.18%、90.62%,总还原力吸光值为0.536,与未纯化的毛尖粗多糖相比,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4.
茶籽毛油中极性抗氧化物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茶树 (Camelliasinensis)种子经热榨制取的茶籽毛油经长期储藏仍不会氧化变质 ,在加速氧化试验中显示良好的氧化稳定性。以低级醇萃取得到的毛油极性萃取物 ,通过化学定性试剂显色及TLC层析分离证实其中含有酚类物质 ,但不含黄酮类物质。极性酚类物质的减少导致茶籽油氧化稳定性相应降低。而在RBD茶籽油中依不同浓度的添加极性萃取物 ,发现与氧化稳定性具有量效关系。极性酚类物质添加浓度 (X ,mgGA/kg)与加速氧化条件 (6 0℃ )下油样增重率达到 0 .5 %的天数 (Y0 .5% 具有如下线性关系 :Y0 .5% =0 .1419X 10 .6 4 ,(r =0 .9916 )。在添加量为 110mg/kg油时 ,使RBD茶籽油氧化稳定性基本恢复到毛油水平。证明极性抗氧化物质是茶籽毛油中主要的抗氧化因素。  相似文献   

15.
从银杏种仁中分离纯化具有抑菌活性的蛋白质,并分析其抑菌活性。结合抑菌活性分析,采用硫酸铵分级盐析、透析、纤维素DE-52阴离子交换柱层析及Sephadex G-75凝胶过滤柱层析对银杏种仁蛋白(Ginkgo bilobaseed protein,GBSP)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一种抑菌蛋白GBSPⅠ-A。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dodecyl sulfate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检测结果显示,该蛋白呈单一条带,其分子质量约为42.80 kD;Superdex G-75柱层析结果显示GBSPⅠ-A呈单一对称峰,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测定其分子质量为39.32 kD;该蛋白对肺炎克雷伯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戴尔有孢圆酵母及黑曲霉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分别为20、20、20、12 mg/mL。  相似文献   

16.
为实现废弃茶叶资源的再利用以及探究铁观音茶叶末活性多糖的抗氧化活性,以水提醇沉法提取铁观音茶末粗多糖,然后通过DEAE-52纤维素和Sephadex-100葡聚糖凝胶分级两次纯化,并进行纯度鉴定、红外光谱分析、分子量的测定以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的测定等。结果表明,90%的乙醇终浓度得率最高,为1.97%;两次分级纯化后得到TPS-1A和TPS-4C,纯度分别为96.2%、95.1%;红外光谱图谱表明两种多糖均为β-型糖苷键多糖;分子量分别为15792、21722 Da;两种多糖组分抗氧化活性均随着组分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强,当质量浓度为1.2 mg/mL时TPS-1A和TPS-4C,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95.41%、97.71%,羟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93.39%、94.21%,总还原力测得吸光度值为0.699、0.712。由此说明铁观音茶末多糖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且TPS-4C强于TPS-1A。  相似文献   

17.
添加茶多酚对茶籽油酸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多酚是茶叶中提取的一种天然抗氧剂,具有优良的抗氧化性能。本实验以茶多酚为添加剂,考察了紫外光、温度、CuCl2和KClO3对茶籽油酸值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分别用紫外光辐射和90℃加热7h,添加茶多酚茶籽油的酸值比不加茶多酚分别低22.8%和12.06%;用0.08mol/LCuCl2和KClO3氧化7h,添加茶多酚茶籽油的酸值比不加茶多酚分别低3.63%和7.63%。  相似文献   

18.
通过水提醇沉法制备薇菜粗多糖(water-soluble polysaccharide of Osmunda japonica,WOJP),并用二乙氨乙基(diethylaminoethyl,DEAE)-纤维素层析法对其进行分离纯化,获得2?个多糖组分薇菜中性糖(neutral WOJP,WOJP-N)和薇菜酸性糖(acidic WOJP,WOJP-A)。WOJP-N的分子质量为31.8?kDa,由鼠李糖、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木糖和阿拉伯糖组成,对应各成分物质的量比为9.1∶5.7∶13.3∶37.6∶5.6∶11.8;WOJP-A的分子质量为15.7?kDa,由鼠李糖、半乳糖醛酸、半乳糖和阿拉伯糖组成,对应各成分物质的量比为7.0∶56.4∶26.1∶5.2。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WOJP-N主要由β-构型的半乳糖组成;WOJP-A主要由吡喃半乳糖醛酸组成,且存在部分酯化修饰。体外抗氧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WOJP的Fe3+还原能力、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清除能力和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与VC相当,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其中WOJP-N和WOJP-A在WOJP发挥抗氧化活性时具有协同作用,两者均是WOJP发挥抗氧化活性的多糖组分。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薇菜多糖的构效关系和开发功能性食品提供依据,并为薇菜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