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采集了市场中的220份婴儿配方乳粉,利用生理生化和分子鉴定的方法对采集样品中的克罗诺杆菌进行了分离鉴定,检出10株克罗诺杆菌,污染率为4.55%。利用16S r RNA和omp A基因对克罗诺杆菌进行分型分析,都将10株克罗诺杆菌分为了2个簇,但是不同分型方法各个簇中的菌株不同。结果表明16S r RNA和omp A基因可以用于克罗诺杆菌的分型,但是辨识度不高。  相似文献   

2.
克罗诺杆菌(Cronobacter spp.)是污染婴幼儿配方乳粉(powdered infant formulas,PIF)的主要食源性致病菌之一,可通过辅料的添加和加工环境进入PIF,可引起新生儿严重感染,导致菌血症、脑膜炎等疾病。因此,高时效性及高精度的菌株分型技术对于克罗诺杆菌的溯源和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克罗诺杆菌常用的分型技术进行综述,包括血清分型、生化分型、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型、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多位点序列分型、CRISPR-Cas阵列分析、随机多态性扩增DNA基因分型、核糖体分型、特殊基因分型和全基因组分型,并对上述各种方法的原理和溯源能力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3.
阪崎克罗诺杆菌污染婴幼儿食品可能导致新生儿和婴幼儿脑膜炎、败血症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对其健康造成严重威胁。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肠杆菌间保守重复序列PCR(ERIC-PCR)对分离于婴幼儿配方乳粉、米粉和辅食中的阪崎克罗诺杆菌进行分子分型,计算3种分型方法的辛普森多样性指数(DI)值,评价3种方法的分型效率,以便精确和快速开展阪崎克罗诺杆菌流行病学研究。PFGE、MLST和ERIC-PCR可分别将37株阪崎克罗诺杆菌分为35个PFGE基因型、28个ERIC-PCR型和23个序列(ST)型,分型结果的DI值分别为99.55%,96.40%和98.05%。3种方法对阪崎克罗诺杆菌均具有较高的分型能力,其中PFEG分型能力最高,分型效率最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温州市市售婴幼儿食品和配方奶粉中克罗诺杆菌污染情况及分子分型特征,分析不同菌株间亲缘相关性。方法参照GB 4789.40—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阪崎肠杆菌检验》方法在食品中分离鉴定克罗诺杆菌。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对克罗诺杆菌进行分型研究。结果 2013—2017年共采集737份婴幼儿食品和配方奶粉,克罗诺杆菌总检出率为6.1%(45/737)。其中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检出率最高(23.4%,37/158)。45株克罗诺杆菌属于阪崎克罗诺杆菌(C.sakazakii)、丙二酸盐克罗诺杆菌(C.malonaticus)和莫金斯克罗诺杆菌(C.muytjensii)。其中阪崎克罗诺杆菌最多(73.3%,33/45),其次为丙二酸盐克罗诺杆菌(24.4%,11/45)。MLST共分为25个ST型,其中ST64、ST1、ST40、ST4和ST7为优势型别。45株克罗诺杆菌PFGE分型得到38个带型,未发现有明显的优势分型和聚集现象。PFGE型和MLST型结果分析表明,绝大数具有相同PFGE型的菌株也有相同的MLST型,而相同MLST型却不一定具有较高的亲缘关系。结论温州市市售婴幼儿食品和配方奶粉中克罗诺杆菌的污染状况较轻,其中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检出率最高。食品来源的克罗诺杆菌图谱具有高多态性和离散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河南省市售婴幼儿配方食品中克罗诺杆菌污染情况、分子分型特征及耐药情况,分析不同菌株间的系统发育进化关系。方法 采集婴幼儿配方食品227份,按照GB 4789.40—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克罗诺杆菌属(阪崎肠杆菌)检验》方法进行克罗诺杆菌的分离鉴定,并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分离株进行药敏实验和溯源分析,采用16S rRNA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进行种属鉴定和系统发育进化分析。结果 227份婴幼儿配方食品中检出13株克罗诺杆菌,分别属于阪崎克罗诺杆菌、苏黎世克罗诺杆菌和都柏林克罗诺杆菌。13株克罗诺杆菌药敏结果显示头孢唑啉耐药率达到84.6%(11/13),PFGE分型得到7个带型,MLST共分为6个ST型,其中ST1为优势型别,相同PFGE型的菌株也有相同的MLST型。结论 河南省市售婴幼儿配方食品中克罗诺杆菌污染以阪崎克罗诺杆菌为主,种属和基因型具有多样性,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MLST能够更好地说明种水平之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6.
闫瑞  钮冰  杨捷琳 《食品科学》2019,40(21):243-250
克罗诺杆菌是一种急性细菌病原体,最初因与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爆发的几起致死性疾病(脑膜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相关而受到人们广泛关注。近年来,关于该菌属的多样性已经有了清晰的认识,并且已经开发了多种检测和分型方法。常用的分型方法包括生化分型、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及基于DNA序列的分型(单基因分型、O-血清分型、多位点序列分型、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型和规律成簇的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cas。克罗诺杆菌属的7 个种之间毒力作用存在差异,外膜蛋白和外膜囊泡在侵染引发细胞病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唾液酸的利用可能具有临床意义。目前该属菌株毒力机制研究结论尚未统一,基因测序所揭示的大量毒力因子仍需进一步验证。克罗诺杆菌分型方法在促进该菌分类学发展的同时也为其毒力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徐州市某学校学生宿舍和食堂环境中克罗诺杆菌污染状况、分子分型及耐药特征,为预警食源性克罗诺杆菌病暴发提供参考.方法 采集徐州市某学校学生宿舍和食堂环境样品156份,分离并鉴定克罗诺杆菌,并利用基于O-抗原的血清分型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技术对分离株进...  相似文献   

8.
克罗诺杆菌属菌株水平上的快速准确的鉴定和区分对于控制由该属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的监控、预防和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也是至关重要的。越来越多的基因分型方法已经被用于克罗诺杆菌属内菌株的分子分型。为了切断克罗诺杆菌属菌株的传播途径和快速确定感染源,本综述主要针对目前克罗诺杆菌属菌株的分子分型方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简要介绍了克罗诺杆菌属分子分型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以便发生乳粉污染克罗诺杆菌属菌株时能够快速溯源,防止食物中毒事件的进一步蔓延。  相似文献   

9.
目的 克罗诺杆菌是重要的常见食源性致病菌,了解我国粮食加工品和肉制品中克罗诺杆菌的污染情况及致病性,为食品中该菌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本研究对黑龙江、北京、河北等八个省份的226份食品样品的克罗诺杆菌污染情况进行检测分离,对分离菌株基于重组和修复蛋白(recombination and repair protein gene, recN)基因序列进行种间鉴定,并针对阪崎克罗诺杆菌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进行分子分型以及对生物膜形成能力进行研究。结果 所有样品中克罗诺杆菌的检出率为18.58%,其中146份粮食加工品中32份检出克罗诺杆菌(检出率21.2%),80份肉制品中有10份检出克罗诺杆菌(检出率12.5%)。种间鉴定显示,94株为阪崎克罗诺杆菌,6株为丙二酸盐克罗诺杆菌,3株为都柏林克罗诺杆菌,3株为尤尼沃斯克罗诺杆菌,9株为苏黎世克罗诺杆菌。PFGE分型结果表明,94株阪崎克罗诺杆菌可被分为49个型别。结晶紫染色实验结果表明所有阪崎克罗诺杆菌均在36 h~60 h时间范围内达到最大菌膜生产量。结论 上述八个省份粮食加工品和肉制品中存在克罗诺杆菌的污染,其中阪崎克罗诺杆菌有多种PFGE带型,且均具有生物膜形成能力,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标准制定提供基础数据,对公众卫生和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克罗诺杆菌标准菌株和样品中分离菌株的分子特征,为克罗诺杆菌的种间鉴别和分子溯源提供一种有效手段。采用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分析对38株菌株进行基因分型。筛选出1条随机引物,每一菌株可扩增出1~7条DNA片段,片段在400-3500bp,可将8株标准菌株的种间区分开来。以相似性50%为标准,38株克罗诺杆菌按照其遗传差异可以分为8个基因型类群。所建立的RAPD技术可用于克罗诺杆菌的种间鉴别和分子溯源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营养面条生产加工环节中肠杆菌科和克罗诺杆菌的污染状况,对克罗诺杆菌进行溯源研究。方法采集某营养面条生产企业的生产原料、中间产品、环境、设备、人员和终产品等共101份样品,进行肠杆菌科和克罗诺杆菌检测。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对克罗诺杆菌进行分子分型和溯源研究。结果在整个生产过程的样品中,肠杆菌科检出率为53.5%(54/101),其中环境样品的肠杆菌科检出率最高(72.7%,16/22);克罗诺杆菌检出率为29.7%(30/101),其中终产品的克罗诺杆菌检出率最高(50.0%,5/10)。31株克罗诺杆菌分离株共获得20个PFGE带型,多样性较高,经聚类分析可划分为6个簇型。结论营养面条生产加工环节中存在克罗诺杆菌的污染状况,该致病菌污染可能与原料污染有关。克罗诺杆菌的污染问题需要引起食品安全管理部门重视,加强生产加工过程监测,制定有效措施予以控制。  相似文献   

12.
克洛诺菌属(原阪崎肠杆菌)溯源数据库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克洛诺菌属溯源分析数据库。方法应用BioNumerics软件,建立包括克洛诺菌属生物分型、抗生素敏感性、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核糖体分型、16SrDNA全序列分析等方法的溯源分析数据库。结果应用BioNumerics软件可以建立比较完整的克洛诺菌属溯源数据库,并可对所研究菌株进行系统分析,以及对各种分型方法进行比对分析。结论利用该数据库的技术基础和不断完善的数据信息,可以及时有效地比较不同地域克洛诺菌属分离株的相似性,并估计种群内部变异程度等,为克洛诺菌属食源性疾病的散发、暴发事件及常规监测中的追踪和溯源等提供有效的科学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13.
克罗诺杆菌是一种食源性致病菌,能够感染婴幼儿并导致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脑膜炎和菌血症,死亡率最高可达80%。克罗诺杆菌广泛地存在于食品和自然环境当中,并且具有极强的抗干燥能力,因此容易污染乳粉和其原料并在其中长期存在。控制克罗诺杆菌的污染需要增强食品生产质量控制,也需要开发相应的检测技术。本研究主要从生理生化检测、免疫学检测技术、核酸检测技术等对克罗诺杆菌的检测方法进行综述,对上述各种检测方法的原理和优劣势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且对克罗诺杆菌检测方法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克罗诺杆菌在婴幼儿食品中污染量低、婴幼儿食品基质成分复杂且检测要求高的特点,增菌培养是不同检测方法不可缺少的步骤并且是检测的限速步骤,未来还需要对这一环节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以提升检测效率。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婴幼儿配方米粉中克罗诺杆菌的污染情况、分子分型特征及耐药性情况,采集广西区内市售6个厂家和品牌不同配方的婴幼儿米粉进行克罗诺杆菌分离及fusA基因的扩增、测序和MLST数据库比对分析。并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菌株进行分型鉴定及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分离株对8种常见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MICs)。采集的268份婴幼儿米粉共分离到32株克罗诺杆菌,检出率为11.94%,菌株鉴定结果显示32株分离株包括22株C.sakazakii、6株C.malonaticus、3株C.dublinensis和1株C.muytjensii。不同添加成分的婴幼儿配方米粉污染情况差异明显,其中添加淮莲和果蔬的米粉污染率最高为17.78%和15.38%。PFGE分析显示32个菌株共分成32种不同的分子型,相似度为61.20%~92.30%,所有分离株对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和头孢噻肟都敏感,部分菌株(6.25%~43.75%)对氯霉素、四环素、甲氧苄啶/磺胺甲基异恶唑、头孢西丁和萘啶酸表现为中等敏感,有2个菌株对氯霉素表现为抗性。结果表明市售婴幼儿配方米粉中存在一定的克罗诺杆菌污染,尤其是添加营养成分的米粉。婴幼儿配方米粉中克罗诺杆菌污染来源广泛,部分菌株对一些抗菌药表现为中等敏感甚至是抗性,提示克罗诺杆菌对抗菌药的敏感性呈现减弱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开展乳粉原料中分离的阪崎克罗诺杆菌(Cronobacter sakazakii, C. sakazakii)鉴定分型比较研究及抗生素耐药基因特征分析。方法 采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分析、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16S rDNA测序分析,和基于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平均核苷酸一致性分析、多位点序列分型和基于全基因组的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建立了对分离的2株C. sakazakii的鉴定分型方法,并对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同时预测O-血清型和抗生素抗性基因。结果 本研究中分离菌株16-26、31-3经形态学、生理生化反应、16S rDNA、质谱和平均核苷酸一致性分析,均鉴定为C. sakazakii,可信度均在95%以上; MLST预测16-26为ST新型、31-3为ST4型, O血清型均为gnd 3型、galF 2型,均含有9种抗性基因, 2株C. sakazakii分离株的抗性基因呈现出多样性。结论 通过对分离的C. sakazakii进行鉴定分型比较研究,建立了一种基于表型和分子分型的食源性致病菌鉴定分型方法,为食源性致病菌的有效防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监管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我国婴儿配方粉污染克罗诺杆菌的主要分子分型特征,分析不同地区间菌株亲缘相关性,为我国克罗诺杆菌引起的疾病溯源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两种方法,对全国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婴儿配方粉来源的49株克罗诺杆菌进行分型研究。结果 49株克罗诺杆菌PFGE分型得到38个带型,未发现有明显的优势分型和聚集现象。MLST共获得15个已知序列型(ST型)和2个新ST型,ST4、ST1和ST64为优势型别,分别占菌株总数的20.4%(10/49)、18.4%(9/49)、10.2%(5/49)。PFGE型和MLST型结果分析表明,具有相同PFGE型的菌株也有相同的MLST型,而相同MLST型却不一定具有较高的亲缘关系。结论我国婴儿配方粉来源的克罗诺杆菌图谱具有高多态性和离散性,据此预测我国婴儿配方粉污染克罗诺杆菌导致婴儿患病以散发为主,出现多人患病的暴发事件几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