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欧盟No 10/2011《关于预期与食品接触的塑料材料和制品的委员会法规》于2011年5月1日实施。新法规将多种材质多层复合材料等纳入其适用范围;规定了与食品接触的塑料材料和制品的市场准入条件;以授权物质联合清单形式对允许使用的单体和添加剂作出了规定和更新;规定了塑料材料及制品中钡、钴、铜、铁、锂、锰和锌等重金属迁移量的通用要求;规定了经营者应提供的书面声明及支持性文件要求;对迁移量测试等符合性评价的内容进行了更新,修改了部分食品模拟物的浓度和种类,增加了针对干性食品的模拟物测试要求;对不同用途产品的具体测试条件也进行了更新。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我国食品接触塑料材料及制品的相关法规、标准及监督管理制度。简述了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的食品接触塑料材料及制品法律法规、标准现状。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从原料树脂、成型品及测验方法等方面比较了与我国相关法规及标准体系的异同。可为相关企业、检验机构等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参考,加深相关人员对国内外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理解与研究,以提升我国食品接触塑料材料及制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3.
为加强国内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卫生控制及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顺利进行。解析了欧盟对食品接触包装材料的管理体系,重点介绍了与食品接触塑料材料和制品的指令、法规以及三层结构体系,阐述了各种法规及指令的制定过程。  相似文献   

4.
刘曙  李丽怡  李晨  白利强 《中国塑料》2019,33(3):120-127
主要介绍了欧盟、美国、中国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新品种申报的管理规定,包括监管法规、管理机构、申报流程、数据要求等,通过对比分析,提出了欧美法规于我国的借鉴和参考,建议建立快速评审程序,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暴露评估模型,进一步完善我国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新品种申报管理,保障我国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安全。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 1.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食品接触用橡胶制品,主要指各种适用于预期与食品接触或已接触食品的、由橡胶(包括热塑性橡胶、橡胶和塑料或其它材料的共混物)制成的材料或制品。食品接触用橡胶制品广泛应用于人们的  相似文献   

6.
李颖  姜浩  陈茹  苗壮 《当代化工》2021,50(3):753-756
针对一次性塑料餐饮具样品卫生指标中的总迁移量项进行研究,共检测150个样品,涵盖该类产品从生产到消费使用终端的多个领域,涉及PP、PE、PS、PET多种使用材质,采用乙醇、乙酸、正己烷作为食品模拟物测定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的组分迁移情况,并对其中的不合格项进行深入分析.根据不合格项产生原因,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以期从整体上提高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产品质量,从而保证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7.
食品接触用硅橡胶制品标准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食品接触用橡胶制品.主要指各种适用于预期与食品接触或已接触食品的、由橡胶(包括热塑性橡胶、橡胶和塑料或其它材料的共混物)制成的材料或制品。食品接触用橡胶制品广泛应用于人们的Et常生活,如橡胶奶嘴、高压锅垫圈,  相似文献   

8.
详细介绍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用添加剂使用标准》的主体内容、文本解构、适用范围、重要术语和定义,以及应用要点。分析了塑料助剂的生产过程和质量控制,对于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安全性能的影响。执行GB 9685,要多个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结合使用,出口塑料制品必须符合国外相关法律和法规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论述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中非有意添加物(NIAS)的来源,对比分析了中国、欧盟、美国对NIAS的监管要求,基于当前化学物质风险评估基础,总结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NIAS风险评估流程及特定物质风险评估方法。法规安全限值、传统风险评估、毒理学关注阈值是当前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风险评估常用的方法,三者各有优势,相互补充,可为我国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生产企业对NIAS的管理和控制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0.
<正>欧盟委员会发布(EU)202/2014号法规,对有关食品接触塑料材料和制品的10/2011号法规进行了修订。日前,欧盟委员会发布(EU)202/2014号法规,对有关食品接触塑料材料和制品的10/2011号法规进行了修订。主要修订内容包括:新增2种可用于制造食品接触材料的单体;明确双氰胺单体的特定迁移限量为60 mg/kg;将原有物质1,3-苯基二甲胺的限制,由单独  相似文献   

11.
姜悦  杨福馨 《中国塑料》2019,33(7):26-31
将纳米二氧化钛(Nano-TiO2)经过改性处理之后,按照不同的比例添加至低密度聚乙烯(PE-LD)树脂中混合造粒、流延制备改性薄膜,并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薄膜为外层薄膜进行复合,最终得到高阻隔性改性抑菌薄膜。对薄膜的力学、抗菌及光学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随着Nano-TiO2添加比例的递增,薄膜的力学性能和抗菌性能增强,而光学性能下降;其中,当Nano-TiO2以2.5 %的比例添加至树脂中制备得到薄膜的抗张强度和雾度较大,而伸长率和透光率较小,但其阻气性、阻水性及抗菌效果较好,可以应用于食品的抗菌包装。  相似文献   

12.
王金泳  王兴旺 《中国塑料》2019,33(2):82-85,130
通过不同分析方法研究了二乙基次磷酸铝(AlPi)受热后的变化过程。结果证实,随温度升高AlPi会通过自身挥发将阻燃性含磷物质释放到气相中;此外还存在一种热降解机理,分解后含磷物质留在固相中,降低了气相阻燃能力;进一步分析发现,在与火焰温度接近条件下,挥发到气相中的二乙基次磷酸铝会充分裂解成磷原子,进而形成含磷自由基淬灭剂起气相阻燃作用。  相似文献   

13.
郭海倩  吴晓红  李晨  王芳  刘曙 《中国塑料》2019,33(6):106-111
对食品包装材料迁移物的风险评估是控制包装材料中迁移物对人类身体健康危害的有效手段,其中暴露评估是风险评估中的关键步骤,暴露评估方法包括确定性评估和概率评估。本文针对不同暴露评估方法(包括欧盟传统确定性评估方法、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方法以及改进的确定性评估方法),进行介绍和比较,引入分层思想,选择合适的暴露评估方法。优先选择操作简单,方便易行的确定性评估方法,当确定性评估方法得到的结果无法准确判断暴露的情况,则进一步选择概率评估法进行评估。概率评估法可以得到更精确的结果,同时概率评估法需要收集更多的数据并建立模型。  相似文献   

14.
通过熔融共混制得聚丙烯/聚乳酸/纳米碳酸钙(PP/PLA/CaCO3)复合材料,考察了PLA和纳米CaCO3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热性能、流变性能与结晶形态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复合材料中形成连续空间网络结构的PLA有助于改善PP的性能,PLA含量为20 %(质量分数,下同)时复合材料综合力学性能最佳;与纯PP相比,加入PLA后的复合材料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分别提高5.1 %和54.4 %,断裂伸长率降低62.5 %;纳米CaCO3通过“滚珠增韧”和“异相成核”作用明显改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纳米CaCO3含量15 %时产生的晶粒细化作用效果最为显著,复合材料综合力学性能达到最佳,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冲击强度分别比未添加CaCO3时提升了15.2 %、2.7 %和5.6 %。  相似文献   

15.
针对固相拉伸作用对添加β成核剂等规聚丙烯(iPP)片材微观形貌、宏观物理性能的影响展开了研究。利用X射线衍射仪对片状iPP固相拉伸后的结晶行为进行了研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偏光显微镜对其微观形貌进行了研究;利用万能拉伸试验机、摆锤式冲击试验机、软化点测试仪对其物理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下,对片状iPP施加适当的拉伸作用,将改善其聚集态结构,提高力学性能;在130 ℃下拉伸时,片状iPP取向最优,片状iPP冲击强度接近于未拉伸的2倍,拉伸强度没有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6.
对2种高密度聚乙烯(PE-HD)土工膜专用料TR131和DQTG3912,在分析其力学和热力学性能的基础上,采用升温淋洗分级与连续自成核退火联用技术对支链结构及分布进行了系统表征,并与产品的力学性能相关联。高温碳谱核磁共振分析表明,DQTG3912比TR131具有更高的共聚单体插入量,支化度分别为6.7个/1000C和5.9个/1000C;DQTG3912低温级分的片晶厚度较高,高温级分片晶厚度较低;表明DQTG3912样品虽然含有较多的短支链,但在更容易插入的低相对分子质量处的分布较少,而在高相对分子质量处分布较多,更接近理想的短支链分布,有利于形成分子链间的系带分子,增强拉伸强度及耐环境应力开裂性能;产品力学性能的表征结果与链结构的分析相符。  相似文献   

17.
我国化肥行业产品质量状况及形势与对策(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刚 《化肥工业》2004,31(4):11-13,22
概述了我国化肥工业的现状以及 18年来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上海 )对化肥产品抽查的质量状况 ,同时分析了我国加入WTO后化肥行业所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当前核心大气污染物,而涂料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VOCs的排放一直得到关注。文中基于美国EPA的SPECIATE数据库和实际企业调研,研究了涂料行业重点VOCs的筛选原则与方法,确定VOCs的评分标准和量化处理方法;选取15个类型的涂料涂装工序,以质量分数、嗅阈值、饱和蒸气压、空气环境目标值和最大增量反应活性为评估参数,采用分级赋值和多参数综合评分筛选出7种(类)涂料行业重点VOCs。对重点VOCs的执行标准现状进行了调研比较,提出了修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以三聚氰胺、磷酸与类石墨氮化碳(g-C3N4)为原料,通过液相反应合成了杂化三聚氰胺磷酸盐(CNMP),再通过固相热缩聚制得杂化三聚氰胺聚磷酸盐(CNMPP),表征了CNMP与CNMPP的结构和热性能。CNMPP随后被应用在阻燃聚酰胺6(FRPA6)中,并采用垂直燃烧测试、极限氧指数测试和灼热丝法研究其阻燃效果。结果表明,与三聚氰胺聚磷酸盐(MPP)相比,CNMPP的热稳定性有所提高,起始热分解温度(热失重5 %时所对应的温度)上升了8.5 ℃,650 ℃残炭率也由34.1 %提升至60.2 %;g-C3N4的杂化还提高了MPP的阻燃性,在添加量均为30 %(质量分数,下同)时,低杂化比例的CNMPP阻燃的聚酰胺6(PA6)自熄时间变短,达到UL 94 V-0级,灼热丝起燃温度升高,极限氧指数从24.2 %提高到29.5 %;但高杂化比例的CNMPP会恶化其阻燃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