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利用群体感应抑制剂靶向干扰病源菌已成为有效控制致病性危害的突破口。本研究通过测定菌体浓度、哈氏弧菌BB170报告菌的发光值,研究不同浓度4-羟基-2,5-二甲基-3(2H)呋喃酮(DMHF)作用下单增李斯特菌(L.m)的生长与信号分子AI-2活性;通过半固体穿刺法、结晶紫法及溶血平板法检测L.m的动力、生物膜及溶血性,来评价DMHF对L.m AI-2类QS的干扰效应。结果表明,≤ 200 μg/mL的DMHF能推迟L.m的生长,且明显抑制了L.m AI-2的活性,实验组的AI-2活性值均低于阴性对照组的40%,由此可判定DMHF是AI-2类QS的抑制剂;当DMHF浓度为100 μg/mL时能明显抑制L.m的运动能力;50、100和200 μg/mL的DMHF对L.m生物膜的形成抑制率分别为29.72%、44.88%和75.27%;200 μg/mL的DMHF完全抑制溶血环的产生,本研究为利用DMHF作AI-2类QS的抑制剂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该研究考察单增李斯特菌在32℃和10℃下生物膜的形成,并以1/2、1、2、4 MIC(minimum inbibitory concentration,最低抑菌浓度)的薰衣草精油和84消毒液处理单增李斯特菌的生物膜,以结晶紫染色法、二甲氧唑黄法(XTT法)及叠氮溴化丙锭-荧光定量PCR(PMA-qPCR)等方法评估其清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单增李斯特菌在两种温度下均能形成稳定的生物膜,32℃下形成的生物膜量显著高于10℃; 4种浓度薰衣草精油处理3 h对32℃下形成的生物膜的清除率为62%~82%,对10℃的生物膜的清除率为25%~56%; 4种浓度84消毒液处理3 h对32℃和10℃下形成的生物膜的清除率分别为47%~78%和36%~56%; 4 MIC(6. 4%体积分数)的薰衣草精油处理3 h后10℃生物膜的残余活菌数为32℃生物膜的2倍以上。该研究阐明了单增李斯特菌的低温生物膜抗性更强,薰衣草精油对生物膜的清除效果优于84消毒液,对植物精油的应用以及控制单增李斯特菌残留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单增李斯特菌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极易在食品接触表面形成难以清除的生物膜,导致食品持续性的污染.细菌生物膜在形成量、活细菌数量、微观结构等方面受到环境因素及菌株自身特性的影响.在单增李斯特菌的生物膜形成过程中,多种调控机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文介绍了细菌生物膜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形成的重要因素,简述了...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3,4-二溴-2(5H)-呋喃酮(3,4-dibromo-2(5H)-furanone,DF)对荧光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通过在24孔板和硅胶片上构建生物膜模型,CFU计数法测定DF对荧光假单胞菌的最低抑制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al Concentration,MBC)以及生物膜生长曲线,在1倍MIC和5倍MIC的DF作用下的荧光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率和细菌群集运动能力,并探讨DF对荧光假单胞菌总蛋白合成及多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DF对荧光假单胞菌作用的MIC和MBC值分别为12.5μg/m L和800μg/m L;在DF浓度为1 MIC和5 MIC时,作用于荧光假单胞菌24 h生物膜形成抑制率分别为20.59%±2.91%和99.54%±1.83%,并能明显抑制荧光假单胞菌的群集运动能力,干扰荧光假单胞菌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系统而影响其总蛋白合成及多糖的含量,24 h时5 MIC的DF对荧光假单胞菌总蛋白和菌多糖合成量的抑制率分别为8.04%±0.37%和51.08%±2.71%。本研究对DF影响荧光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原因,DF对荧光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及其对QS通路的干扰具有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5.
从东北传统酸菜的12株乳酸菌中筛选对单增李斯特菌有较强拮抗作用的低温生长菌株,并分析其对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首先测定乳酸菌菌株的低温生长特征和抑菌活性;然后采用定性法和定量法分析乳酸菌菌株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生物膜形成和形态结构的影响;最终通过生理生化和16S rDNA测序对乳酸菌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菌...  相似文献   

6.
单增李斯特菌的生物膜结构可以赋予细菌对消毒剂更强的耐受性,这使得如何有效清除其生物膜成为了食品加工业的难题。群体感应与细菌生物膜的形成、毒力侵袭特性和应激响应等生理特性密切相关。因此,本文概述了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的特性,重点从群体感应(呋喃糖基硼酸二酯系统和寡肽自诱导因子系统)角度阐述了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的形成机制,并综述了当前控制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形成的可行方法及植物提取物作为群体感应抑制剂的研究现状。以期为预防和控制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的形成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单增李斯特菌增殖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研究在冷却肉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增殖以及产溶血素情况,考查与冷却肉相关的各种理化和生物因素对单增李斯特菌增殖的影响。研究表明,单增李斯特菌在所选择的温度范围内,温度越低,增殖受到的影响越大,同时低于0.93的水分活度下或pH低于5.0,单增李斯特菌失去增殖的能力。另外,初始菌数和气体环境也对单增李斯特菌产生了影响,冷却肉中存在的腐败菌和20%以上浓度的CO2都抑制了单增李斯特菌的增殖。  相似文献   

8.
运用辐照法和热灭菌法自制单增李斯特菌的免疫原、检测原,运用尾静脉免疫方法免疫BALB/c小鼠,运用杂交瘤技术进行细胞融合,制备得到抗单增李斯特菌的单克隆抗体,并对其进行免疫学特性分析。结果表明,成功筛选4株能稳定分泌抗单增李斯特菌的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株,腹水抗体效价为1∶102 400~1∶409 600,免疫球蛋白亚型为Ig G1、Ig2a、Ig2b,亲和力常数在1×107~1×1010L/mol;经测定分析出最佳配对抗体;并与绵羊李斯特菌、英诺克李斯特菌及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枯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菌属无明显交叉反应;进行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对模拟单增李斯特菌污染肉样检测其灵敏度达1×103 CFU/m L。获得高效价、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单克隆抗体,为食品中致病菌单增李斯特菌残留的免疫学检测方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初步研究乳酸钠对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作用,作者首先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不同质量浓度乳酸钠(0、2.5、5、10、20 g/dL)对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效果,其次探究乳酸钠对其生物被膜结构、胞外多糖和胞外蛋白、膜内细菌细胞活性及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并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检测其生物被膜相关基因motB、mogR、degU、flgE、dnaK、prfA及sigB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随着乳酸钠浓度的增高(2.5%~20%),其对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效果显著增强(p0.05),抑制率分别为8.34%、32.2%、46.6%、55.2%。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经5 g/dL乳酸钠处理后,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被膜结构明显变稀疏,厚度减少;同时胞外多糖和胞外蛋白质的形成量显著降低(p0.05)。此外,该质量浓度下的乳酸钠可抑制膜内细菌细胞活性及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从而抑制新生物被膜的形成;实时定量PCR结果进一步显示,与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显著下调(p0.05)。本研究为乳酸钠可有效抑制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酱油是我国一种传统的调味品,具有特殊的色、香、味,还具有一定生理活性.在酱油酿造过程中生成的4-羟基-2,5-二甲基-3(2H)-呋喃酮(HDMF)和4-羟基-2(5)-乙基-5(2)-甲基-3(2H)-呋喃酮(H EMF)是酱油酱香型风味物质的主体成分.不同原料及配比、接种方式和生产工艺的不同均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代谢...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肉桂精油对肠炎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和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的抑制效果,通过平板计数、电导率、核酸和蛋白质泄漏、显微镜观察和呋喃硼酸二酯类(autoinducer-2,AI-2)活性等分析肉桂精油对2种致病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  相似文献   

12.
二烯丙基二硫醚(DADS)是一种典型的硫醚类香料。该类香料在抗菌消炎,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等保健及药理作用方面具有显著效果。而对其在食源性致病菌中的抑制作用及相关机理研究较少。四大食源性致病菌之一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容易感染食物而引发脑膜炎、败血症及孕妇流产等一系列恶性疾病。本研究以如何高效抑制单增李斯特的生长为出发点,以DADS为研究对象,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初步筛选出其对单增能李斯特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利用RT-qPCR技术考察其对单增李斯特菌毒力基因inlA、hlyA、prfA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亚抑菌浓度下DADS均可显著抑制毒力基因inlA、hlyA、prfA的表达,且抑制作用呈现一定的浓度依赖性,hlyA及prfA对其作用更敏感。  相似文献   

13.
通过Matlab软件拟合Gompertz生长模型,研究了温度对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monocytogenes,LM)的影响;同时,研究了不同浓度(5、10、50、100、150μg/m L)、p H(1、3、5、7、9)、温度(45、75、95、115、121℃)条件下的乳酸链球菌素对LM杀菌活性的影响,旨在为LM的监控技术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低温的抑制效果明显,最大细胞密度减少了4.3455 lg cfu/m L;乳酸链球菌素浓度低于5μg/m L时能促进LM的生长,高于10μg/m L时,对LM有一定的杀菌作用,高于150μg/m L时,48 h之内几乎可以杀死营养肉汤中的所有LM;乳酸链球菌素对酸性有协同效应;并有较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以纯度为99.97%的单增李斯特菌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菌株在各培养条件下菌液的OD600值,分析了不同的NaCl浓度、pH、温度及NaCl浓度为3%~8%(梯度为1%),pH为6~9(梯度为1),温度为0~40℃(梯度为10℃)的交互作用条件下单增李斯特菌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菌株的对数增长期为8~14h,稳定期为14~18h,18h以后进入衰亡期;菌株在NaCl浓度为0.5%~3.5%范围内生长良好,其最适生长pH为7.5,最适生长温度为37℃。各因素的交互作用通过SPS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得到其p<0.01,即各因素的交互效应极显著。   相似文献   

15.
为了初步了解接种量对单增李斯特菌生长状况及生长/非生长界面的影响,本实验对单增李斯特菌在0、4、10、25℃下通过培养菌液在600nm下的吸光光度值对其生长周期曲线分别进行了测定,并分析了不同接种量的单增李斯特菌菌液在25℃下的生长周期状况,探讨了纯培养条件下不同盐度和pH下,接种量对单增李斯特菌生长/非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温度下,单增李斯特菌的生长周期有很大的差别;而在相同温度下,接种量对单增李斯特菌的生长周期有较大的影响,随着接种水平的降低,菌种生长所需的延滞时间越长,接种量为107CFU/mL时,其生长延滞期为0~4h,而当接种量减少为10CFU/mL时,其生长延滞期为0~16h;而对于单增李斯特菌的生长/非生长界面而言,接种量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其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以质控菌株ATCC 19115为对照,采用ERIC-PCR方法对从三个市场猪肉样品分离到的17株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进行了基因分型,探讨了单增李斯特菌基因型与区域分布及流行性的关联性.结果表明,17株单增李斯特菌菌株可分为六个主要基因类群,其中Ⅳ型菌株最多,为主要污染类群,而这些菌株来自于市场三;市场一和市场二分离到的菌株主要分别为Ⅰ型和Ⅳ型.因此,ERIC-PCR方法适用于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溯源分析和流行病学调查,具有简单、方便、快捷、准确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不同选择性增菌液对单增李斯特菌增菌效果及对干扰菌的抗干扰性。方法参考国标GB/T 4789.30-2016和国际ISO 11290-1-2017,将2种来源的单增李斯特菌(标准菌株、分离菌株)和2种干扰菌(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接种到4种不同增菌液中,观察增菌后菌液的生长情况。结果研究发现低浓度菌液(102数量级), Fraser肉汤对单增李斯特菌的增菌效果及抗干扰性优于LB肉汤。选择性添加剂浓度过高会抑制李斯特菌的生长,通过选择合适的选择性添加剂及改变添加剂的浓度可以提高检出率。结论在实验室日常检验过程中,需考虑样品类别,选择合适的培养基。提高检测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8.
以质控菌株ATCC 19115为对照,采用ERIC-PCR方法对从三个市场猪肉样品分离到的17株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进行了基因分型,探讨了单增李斯特菌基因型与区域分布及流行性的关联性。结果表明,17株单增李斯特菌菌株可分为六个主要基因类群,其中Ⅳ型菌株最多,为主要污染类群,而这些菌株来自于市场三;市场一和市场二分离到的菌株主要分别为Ⅰ型和Ⅳ型。因此,ERIC-PCR方法适用于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溯源分析和流行病学调查,具有简单、方便、快捷、准确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针对单增李斯特菌毒力基因inl B设计五对引物,从中筛选出一对特异性强的引物,利用反转录荧光定量PCR技术来考察毒力基因表达的强弱。在不同环境因素条件下培养单增李斯特菌,分别提取菌体RNA,继而合成c DNA,以管家基因16S r RNA为内参基因,利用循环阈值(Ct)的变化计算inl B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毒力基因inl B在温度为15℃、p H为6、氯化钠浓度为1.5%~2.0%、蔗糖浓度为0.75%~1.25%时能高效表达;温度为0℃和45℃、p H为4和9、氯化钠浓度为3.5%以上以及蔗糖浓度为0%~0.25%和2.25%以上时,对毒力基因inl B的表达起明显的抑制作用;在p H为6的条件下,酸的种类对毒力基因inl B的表达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肠杆菌间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式反应(ERIC-PCR)和Sau-PCR两种现代分子分型方法对单增李斯特菌(LM)分型的稳定性,取分离自广州市菜市场、超市及厦门某食品加工厂不同食品来源的5株单增李斯特菌进行实验,分别将这5株单增李斯特菌株进行室温放置培养和传代培养,提取室温放置培养24 h、48 h、和72 h及传代培养至第5代、10代、15代和20代的基因组DNA,然后同时进行ERIC-PCR和Sau-PCR分型,观察随着放置时间延长及传代次数增加其指纹图谱的变化。结果显示,5株单增李斯特菌在室温放置培养及传代培养后除部分条带发生缺失外均未出现条带增加现象,整体条带变化不大,两种分型方法的同源性分别在92%和94%以上,表明ERIC-PCR和Sau-PCR两种分型方法在室温放置培养72 h和传代培养20代内对单增李斯特菌分型相对比较稳定,具有流行病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