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白胡椒挥发油中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炯  陈静霞  余静  阚建全 《食品科学》2010,31(2):110-112
分别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和同时蒸馏- 萃取法提取白胡椒中的挥发油,得率分别为2.15% 和2.86%;再采用气相色谱- 质谱法从两种方法提取的白胡椒挥发油中共鉴定出32 种化学成分,其中,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白胡椒挥发油中鉴定出28 种化学成分,从同时蒸馏- 萃取法提取的白胡椒挥发油中鉴定出30 种化学成分。白胡椒挥发油中主要成分有3- 蒈烯、柠檬烯、β- 蒎烯、石竹烯、α- 蒎烯、1- 甲氧基-4-(1- 丙烯基)苯、α- 水芹烯等萜烯类物质。将这两种提取方法相结合,可以更加全面地检测出白胡椒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2.
董然  南敏伦  刘洪章 《食品科学》2010,31(10):228-230
以蹄叶橐吾和有毛蹄叶橐吾叶片为原料,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其挥发油,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并用气相色谱- 质谱(GC-MS)法鉴定其化学成分。结果表明:从两种马蹄叶挥发油中均分离得到11 个化学组分峰,共鉴定出13 个化合物,其中蹄叶橐吾鉴定出9 个化合物,占总挥发油的72.72%,主要成分为α- 金合欢烯、石竹烯、A - 法呢烯及3,7- 二甲基-6- 辛烯-1- 醇甲酸酯,前3 种倍半萜类化合物以60.23% 的总相对含量占优势;有毛蹄叶橐吾鉴定出7 个化合物,占总挥发油的67.52%,主要成分为3,7,11- 三甲基-2,6,10- 十二烷三烯-1- 醇乙酸酯(金合欢醇乙酸酯)、植物醇、石竹烯及石竹烯氧化物,后两种倍半萜类化合物相对含量为20.07%;已鉴定的化合物均首次从这两种橐吾叶片中检出。  相似文献   

3.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牡荆枝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了牡荆挥发油及挥发油中的主要单体成分对大肠杆菌、四联球菌、枯草杆菌和荧光假单胞菌的抑菌活性.结果显示,牡荆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石竹烯(43.12%)、β-榄香烯(4.03%)和桧烯(3.82%),且石竹烯和β-榄香烯对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四联球菌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是牡荆挥发油的重要抑菌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4.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路路通挥发油,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鉴定其化学成分并采用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共检测出43 个色谱峰,鉴定出38 个化合物,检出率为97.28%;其中萜类成分为28 个,占83.21%,脂肪族成分为6 个,占12.02%,芳香族成分为4 个,占2.05%;主要成分有β- 蒎烯(21.96%)、α- 蒎烯(21.32%)、柠檬烯(8.43%)、(E)-2- 己烯醛(8.04%)、β- 石竹烯(5.67%)等。采用滤纸片法进行挥发油抑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路路通挥发油对枯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黄曲霉、青霉、大肠杆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其中对枯草杆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较弱,对照组未表现抑菌活性;方差分析表明菌种间的抑菌活性差异极显著,挥发油浓度对抑菌活性影响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5.
邪蒿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 分析及抑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邪蒿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并对其抑菌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邪蒿中提取挥发油的提取率为1.33%;在最佳分析条件下,共分离出37个峰,并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出31个化学成分,占总挥发油量的93.7%,其主要成分为肉豆蔻醚(64.05%)、芹菜脑(8.98%)、2-甲氧基丁烷(2.02%)、香豆酮(1.87%)、香树烯(1.35%)、α-愈创木烯(1.37%)等;邪蒿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痢疾杆菌生长有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水蒸气蒸馏(SD)和同时蒸馏萃取(SDE)提取杨梅叶挥发油,运用GC-MS技术进行分离鉴定,并比较了各成分及香味差异。结果表明,SD和SDE挥发油的提取得率在0.12%~0.13%之间,无显著差异;通过GC-MS技术分别鉴定SD和SDE挥发油化学成分22和25种,共有成分15种,石竹烯和葎草烯是两种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其含量分别占SD和SDE挥发油的45.76%和76.56%,差异显著;低沸点成分包括葎草烯、α-蒎烯、β-蒎烯、脱氢异植物醇、氢-顺-α-可巴烯-8-醇和δ-桉叶烯等,是体现杨梅叶挥发油头香的成分,在SD和SDE挥发油中各占26.93%和35.41%;高沸点部分包括石竹烯、氧化喇叭茶烯-(II)、γ-雪松烯、β-愈创木烯、芹子烯、γ-杜松烯、氧化石竹烯、白菖烯、衣兰烯、α-荜澄茄油烯、香橙烯和1,2-苯二甲酸二己酯等,是体现杨梅叶挥发油的体香和基香的成分,在SD和SDE挥发油中各占73.17%和57.33%;SDE挥发油头香的成分含量较高,SD挥发油体香和基香的成分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7.
丁岙杨梅叶挥发油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丁岙杨梅叶的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共分离鉴定出17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0%以上.其中主要成分有石竹烯(49.79%),α-石竹烯(24.16%),橙花叔醇(16.59%),石竹烯氧化物(2.21%).  相似文献   

8.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荷花蜂花粉精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其化学成分,并测定精油的抗菌活性和金属离子螯合作用。从精油中共鉴定出44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2.74%,主要成分有十五烷、棕榈酸、石竹烯氧化物、1-石竹烯、α-松油醇、二十一烷、8-十七碳烯等。精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有一定抑制作用,对金属离子有较好的螯合作用,且样品量与抗菌活性和金属离子螯合率呈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9.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乌榄果实挥发油进行提取,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法结合计算机检索对乌榄果实挥发油进行成分分析和鉴定,经毛细管色谱分离出43 个峰,共确认了其中41 种化合物,所鉴定化合物的含量占全油的97.8%。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其化学成分主要为:1- 甲基-2-(1- 甲乙基) 苯、D- 柠檬烯、α- 侧柏烯、α- 蒎烯、己酸、己醛、石竹烯、氧化石竹烯、1- 戊醇、1- 己醇、β - 水芹烯、古巴烯、α- 蛇麻烯、2- 戊基- 呋喃、壬醛、杜松烯、(-)- 斯帕苏烯醇和[1R-1 α,4a β,8a α]- 十氢-1,4a- 二甲基-7-(1- 甲基乙缩醛基)-1- 萘醇,以上十六种化合物占其挥发油总量的85.88%。  相似文献   

10.
为了寻找高效、绿色的食品抗菌保鲜剂,本研究以水蒸气蒸馏法从河南产艾蒿、白蒿、牡蒿植物中提取挥发油,并对其化学成分进行GC-MS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三种蒿类植物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种类和含量差异显著。艾蒿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十氢二甲基甲乙烯基萘酚(16.82%)、氧化石竹烯(10.51%)、β-石竹烯(6.45%)、4-萜烯醇(5.22%)、右旋龙脑(4.60%)、桉树脑(4.55%)等;白蒿挥发油主要成分为氧化石竹烯(15.24%)、镰叶芹醇(14.34%)、桉油烯醇(6.61%)、大根香叶三烯-1-醇(6.27%)、棕榈酸(5.72%)、α-毕橙茄醇(5.19%)等;牡蒿挥发油主要成分为环己酮(30.14%)、氧化石竹烯(9.74%)、邻二甲苯(4.72%)、2-香豆酸(4.38%)、(Z,E)-α-金合欢烯(3.88%)、(E)-α-金合欢烯(3.80%)、β-石竹烯(3.31%)等。三种挥发油共有成分主要为石竹烯、氧化石竹烯、十氢二甲基甲乙烯基萘酚、匙叶桉油烯醇、萜烯醇等。采用滤纸片法对挥发油的抗菌活性进行了测定。研究表明三种挥发油对大肠杆菌、四联球菌和蜡样芽孢杆菌显示了良好的抑菌作用,白蒿和艾蒿挥发油抑菌活性优于牡蒿,不同挥发油的抗菌特性也不同。因此,蒿类植物挥发油有望成为潜在的天然抑菌剂及食品保鲜剂。  相似文献   

11.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采自西藏地区藏药大籽蒿的精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鉴定其化学成分,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并对大籽蒿精油体外抑菌能力和抗氧化能力进行测定。大籽蒿精油中共鉴定48 种化合物,占精油总量的95.36%,主要成分为红没药醇、兰香油奥、α-水芹烯、棕榈酸和薰衣草醇等;体外抑菌结果表明,大籽蒿精油对枯草芽孢杆菌、粪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新型隐球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效果,而对大肠杆菌具有较弱抑菌效果;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大籽蒿精油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自由基和羟自由基具有一定的的清除能力,且清除效果强于VC。  相似文献   

12.
樗叶花椒叶精油化学成分分析及其抗氧化活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产自贵州的樗叶花椒叶精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离并分析鉴定其成分及相对含量,并研究精油的抗氧化活性和在模拟体外胃液条件下对亚硝酸根离子的清除率。在鉴定出的52 种化合物中,主要成分为α-水芹烯(21.87%)、桉叶醇(13.12%)、(-)-松油烯-4-醇(9.55%)、γ-萜品烯(8.25%)、α-萜品烯(6.50%)、(-)-α-松油醇(6.31%)等;通过测定樗叶花椒叶精油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2,2-二苯基-1-苦味肼基(2,2-diphenyl-1-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和亚硝酸根离子的清除作用,研究精油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樗叶花椒叶精油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DPPH自由基和亚硝酸根离子均有显著的清除活性,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和清除亚硝酸根离子的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13.
付红军 《食品科学》2016,37(17):65-69
研究微波对山苍子油化学成分的影响及其抑菌活性。采用水蒸气蒸馏(steam distillation,SD)法和微波辅助水蒸气蒸馏(microwave assisted steam distillation,MASD)法提取山苍子油,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山苍子油的化学成分,采用滤纸片法测定山苍子油的抑菌活性,并对其抑菌机理进行探讨。两种方法提取的山苍子油中,橙花醛(SD:14.82%,MASD:11.50%,以上数据为相对含量,下同)、香叶醛(SD:17.95%,MASD:13.90%)、柠檬烯(SD:10.80%,MASD:5.57%)、α-松油醇(SD:5.70%,MASD:9.05%)、桉树脑(SD:7.11%,MASD:12.88%)和芳樟醇(SD:8.44%,MASD:12.65%)的含量发生了明显变化,微波作用下,单萜类化合物之间发生了化学转化。抑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山苍子油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对黑曲霉和根霉的抑制活性优于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山苍子油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黑曲霉和根霉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分别为3.12、6.25、1.56、3.12 mg/mL。山苍子油能够破坏菌体细胞膜结构,增加细胞膜通透性,从而抑制其生长。  相似文献   

14.
陈皮挥发性成分的提取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和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陈皮中的挥发性成分,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其进行分离鉴定,共鉴定出89 种挥发性成分,其中烯烃类44 种、醇类10 种、醛类10 种、酚类8 种、酯类7 种、酮类4 种、其他物质6 种,两种方法均鉴定出的挥发性成分有34 种。对陈皮香气特征贡献较大的主要有D-柠檬烯、γ-松油烯、2-崖柏烯、α-金合欢烯、对-伞花烯、α-蒎烯等。  相似文献   

15.
研究佛手精油的挥发性物质和关键香气成分。佛手经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精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结合气相色谱-嗅闻(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GC-O)技术对挥发性物质和香气成分进行分析。GC-MS-O检测出36种挥发性物质,主要成分为D-柠檬烯(34.69%)、γ-松油烯(20.42%)、β-甜没药烯(4.59%)。采用稀释法和强度法分析发现D-α-蒎烯、D-柠檬烯、β-芳樟醇、别罗勒烯、4-松油醇、α-佛手柑烯具有较大的香气强度;D-α-蒎烯、β-蒎烯、β-罗勒烯、橙花乙酸酯、α-佛手柑烯具有较大风味稀释因子。综合分析认为D-α-蒎烯和α-佛手柑烯是佛手精油的关键特征香味成分。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茶树精油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生物被膜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首先测定了茶树精油对1株MRSA标准菌株及1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菌株的MIC值为0.08%~0.32%。结晶紫半定量染色实验发现0.16%的茶树精油对MRSA生物被膜形成有抑制作用,结晶紫半定量染色实验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发现0.32%的茶树精油可完全清除MRSA成熟的生物被膜,0.16%可明显破坏其生物被膜。抗生物被膜机制的初步探究发现茶树精油可以抑制MRSA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多糖黏附素(polysaccharide intercellular adhesion,PIA)和胞外DNA(extracellular DNA,eDNA)的分泌以及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agr、ica、cid、sar的表达。因此,茶树精油具有强大的抗生物被膜作用,可能机制是抑制其PIA的合成,eDNA的分泌以及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王彤  林露  严维凌  欧杰  陈敏 《食品科学》2014,35(23):210-214
目的:研究金黄色葡萄球菌在搅打奶油中的生长以及产毒特性。方法:将不同浓度的初始接种量的产A型肠毒素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接种到奶油中并搅打成型,低接种量控制在2~3(lg(CFU/g)),高接种量控制在4(lg(CFU/g))以上。定时测量不同贮存温度条件下奶油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菌落总数以及产毒状况。结果:36 ℃条件下生长速率最快,其他温度条件下依次降低;低初接种量水平下,只有36 ℃条件下于27 h检测到产生毒素,其他温度条件下未检测到毒素产生;高初接种量水平条件下,在36 ℃于12 h、25 ℃于24 h、15 ℃于66 h检测到产生毒素,5 ℃条件下金黄色葡萄球菌既不生长,又不产毒。结论:随着温度的升高,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速率随之升高,产肠毒素的时间也随之缩短,高初始接种量水平肠毒素产生的时间短于低初始接种量水平,肠毒素的产生时间为一般在对数期的中后期,此时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总数≥6(lg(CFU/g))。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低浓度乙二胺四乙酸(EDTA)对食源性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0.2mmol/L的EDTA可有效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EDTA只能影响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早期阶段;Ba2+不能完全阻断EDTA抑制生物被膜生成,Fe2+、Ca2+、Mg2+可以阻断EDTA抑制生物被膜的效应;即使是高浓度的EDTA也不能影响成熟的细胞被膜数量;EDTA能抑制细胞之间的粘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白芷精油成分分析及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立辉  王鹏君  李伟  封丹 《食品科学》2014,35(14):180-183
为开发白芷精油在抗氧化方面的应用,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白芷精油,研究其对1,1-二苯基-2-苦味酰基
(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白芷精油产率为0.52%;经气相色谱-质谱
分析,共检测出48 种成分,鉴定出38 个成分,其中16 种非萜类化合物,22 种萜类化合物,白芷挥发油的主要成分
为环十二烃(38.705%)、1-十五烯醇(16.781%)、丁子香酚(11.559%)。DPPH自由基清除检测结果显示,白
芷精油能明显地清除DPPH自由基,在精油质量浓度为32.93 mg/mL时清除率最大为95.09%。  相似文献   

20.
黄花菜多糖的提取、结构性质及抑菌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提醇沉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黄花菜粗多糖(crude polysaccharides from Hemerocalliscitrina Baroni,CPH)的提取工艺,并利用Sevag法和H2O2氧化法提纯制备黄花菜精制多糖(deproteinizedpolysaccharides from Hemerocallis citrina Baroni,DPH),通过理化检验和紫外光谱、红外光谱、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考察DPH的性质与结构,同时还研究DPH对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假丝酵母、黑曲霉的抑制作用。正交试验结果表明,CPH最优提取条件为浸提温度75 ℃、浸提时间3 h、液固比20∶1(mL/g)、浸提2 次。在此条件下,CPH提取率为28.36%。理化性质、光谱与色谱特征表明,DPH是一种具有α-型吡喃糖苷结构的水溶性杂多糖,是由L-鼠李糖、D-木糖、L-阿拉伯糖、D-甘露糖、D-葡萄糖和D-半乳糖组成,且可能是一种与蛋白质或多肽以共价键结合的糖复合物。抑菌实验结果表明,DPH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相应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分别为10、10、25 mg/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