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香橼为芸香科柑橘属植物(Citrus wilsonii Tanaka),本文对大孔树脂处理后香橼汁挥发性单萜烯碳氢化合物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首先利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机(SPME-GC-MS)和保留指数(RI)对香橼汁挥发性的单萜烯碳氢化合物进行定性,共鉴定出11种单萜。然后根据保留指数的定性结果,应用顶空-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检测器(HS-GC-FID)对八种单萜烯碳氢化合物α-蒎烯、β-蒎烯、β-月桂烯、β-水芹烯、α-萜烯、柠檬烯、γ-萜烯、异松油烯,采用部分外标法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脱苦处理后香橼汁顶空中八种物质的含量分别为90.95、27.5、26.22、8.37、4.17、843.46、107.66、4.24 ng/L,约为对照样品的十分之一,并且脱苦处理未改变各单萜烯碳氢化合物的比例,均表现为柠檬烯的含量最高,其次为γ-萜烯。 相似文献
2.
香橼为芸香科柑橘属植物(Citrus wilsonii Tanaka),本文对大孔树脂处理后香橼汁挥发性单萜烯碳氢化合物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首先利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机(SPME-GC-MS)和保留指数(RI)对香橼汁挥发性的单萜烯碳氢化合物进行定性,共鉴定出11种单萜。然后根据保留指数的定性结果,应用顶空-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检测器(HS-GC-FID)对八种单萜烯碳氢化合物α-蒎烯、β-蒎烯、β-月桂烯、β-水芹烯、α-萜烯、柠檬烯、γ-萜烯、异松油烯,采用部分外标法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脱苦处理后香橼汁顶空中八种物质的含量分别为90.95、27.5、26.22、8.37、4.17、843.46、107.66、4.24 ng/L,约为对照样品的十分之一,并且脱苦处理未改变各单萜烯碳氢化合物的比例,均表现为柠檬烯的含量最高,其次为γ-萜烯。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考察离线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法(off-line solid phase 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flame ionization detector,off-line SPE-GC-FID)与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在线联用法(on-line... 相似文献
5.
以5种不同商品酵母发酵的赤霞珠干红葡萄酒为原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质(GC-MS)联用技术对其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共检测出66种挥发性化合物,定量分析了各葡萄酒中共有的15种主要香气物质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商品酵母发酵葡萄酒中香气种类差别很小,但含量差别明显。酵母BDX具有较强的高级醇生成能力,其中苯乙醇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酵母;酵母BM4×4生成的酯类、高级醇和有机酸的含量均处于中间水平;酵母D254具有较强的酯类生成能力,其中辛酸乙酯和己酸乙酯的贡献最为突出;酵母L2323的乙酸异戊酯生成能力较强;酵母RC212的酯类和高级醇生成量最低。 相似文献
6.
建立啤酒中16种有机磷农药残留的气相色谱检测方法,量取试样5 mL,外部加标后加1%酸化乙腈10 mL提取,加氯化钠分层后取乙腈层过有机相尼龙针式滤器,进气相色谱氢火焰光度检测器(Flame Photometric Detector,FPD)测定。结果表明,16种有机磷在0.03、0.05、0.08 mg/L三种不同加标浓度下的回收率在72.33%~113.00%,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在0.52%~9.92%;检出限0.0040~0.0190 mg/kg,定量限0.0132~0.0627 mg/L,线性范围0.01~10.0 mg/L;该检测方法前处理操作简捷、试剂消耗量少、回收率高、检测结果稳定,可满足市售多种品类啤酒中以上16种有机磷农药残留的检测需求。 相似文献
7.
以烟台、新疆、宁夏与北京四大产区32款赤霞珠葡萄酒作为实验样本,采用搅拌棒吸附萃取(SBSE)与气相色谱-质谱联(GC-MS)、液液微萃取技术(LLME)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定量分析了葡萄酒中59种挥发性香气成分。定量数据运用多维统计方法进行分析,通过方差分析(ANOVA)与主成分分析(PCA)选出13种代表性化合物作为葡萄酒产地判别的自变量(4-萜品醇、1-壬醇、2-苯乙醇、乙酸2-苯乙酯、3-甲硫基-1-丙醇、苯甲酸、4-甲基苯酚、α-萜品醇、癸酸、辛酸乙酯、3-辛醇、2-壬醇、棕榈酸乙酯),用这13种物质进行判别分析(DA)并建立了赤霞珠葡萄酒的原产地鉴定模型。该模型对32款不同产区的葡萄酒进行了正确的分类,交叉验证的结果显示,对未知样品归类的准确率到达100%,充分肯定了此模型对赤霞珠葡萄酒原产地鉴别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超高压处理对纳豆香气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超高压处理对纳豆风味的影响。纳豆经200、400MPa和600MPa超高压处理10min后,采用固相微萃取富集香气,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香气成分。结果表明:超高压处理后纳豆香气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变化显著(P<0.05),2-甲基-3-戊酮含量下降至未检出,并新增己醛、2-戊基呋喃两种物质;酮类、酯类和醇类含量呈现不同的增加趋势,酸类、醛类和吡嗪类含量下降,其中400MPa处理10min后,酮类、酯类和醇类含量分别上升13.11%、117.29%和46.91%,酸类、醛类和吡嗪类含量分别下降50.59%、90.92%和16.17%,纳豆香气典型,且更加突出,而对风味有不利影响的乙酸、苯甲醛等含量显著下降(P<0.05)。 相似文献
9.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6,(9):184-191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提取炖煮猪肉过程产生的风味物质,弱极性、极性两根色谱柱进行气-质联机分析,通过谱库检索及保留指数核对,鉴定出94种化合物,包括含硫化合物、含氮杂环、含氧杂环、醛类、酮类、醇类、酸类、酯类、烃类等。进一步采用稀释法气相色谱-嗅闻分析,并结合保留指数、气味特征及标准品比对,鉴定出23种气味活性物质,稀释因子较高的(log2FD≥6)有2-甲基-3-呋喃硫醇、3-(甲硫基)丙醛、γ-癸内酯、甲硫醇、糠硫醇、(E)-2-庚烯醛、壬醛、(E)-2-壬烯醛、(E)-2-癸烯醛、(E,E)-2,4-癸二烯醛、3-羟基-2-丁酮、1-辛烯-3-醇、2,4-双(1,1-二甲基乙基)-苯酚、己醛、2-乙酰基噻唑、2-乙基-3-甲基吡嗪、戊醛、苯乙醛,这些物质大部分来源于美拉德反应及脂肪氧化降解。 相似文献
10.
地形对黄土高原地区赤霞珠葡萄酒香气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7,(12):184-190
为进一步提高山地葡萄酒的质量,运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高效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对黄土高原地区不同地形(即平地和坡地)条件下赤霞珠葡萄酒的香气物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平地和坡地赤霞珠葡萄酒中分别检测出43和45种香气成分;醇类物质在种类和含量上均为主要成分,其次是酯类和脂肪酸类;根据各物质的香气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s,OAVs)和各香气活性物质的香气贡献度(relative odor contribution,ROC),2种地形下的赤霞珠葡萄酒香气骨架基本一致;平地和坡地葡萄酒的辛酸乙酯、己酸乙酯和乙酸异戊酯的ROC分别占香气活性物质总量的98.8%和99.2%,它们将赋予葡萄酒不同的果香味。 相似文献
11.
自选酿酒酵母KDLYS9-16高产β-D-葡萄糖苷酶,在葡萄酒酿造过程中,能够释放单萜烯类物质,增强葡萄酒的香气。以2015年份河北省昌黎和沙城葡萄酒产区赤霞珠和美乐葡萄为实验材料,以商品酿酒酵母F15和SC为对照菌,对KDLYS9-16酵母菌的降糖和酒精生成能力、以及葡萄酒香气进行测定与比较。结果表明自选菌比对照菌具有启动发酵快、降糖迅速、发酵周期短、酒精转化率高等优点。用该菌发酵的昌黎产区赤霞珠干红葡萄原酒中检测到32种香气物质,占总挥发性物质的98.94%,比对照菌香气物质的质量分数和种类都明显增加,显示了很好的酿酒性能和产香潜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用戴尔有孢圆酵母(Torulaspora delbrueckii SY-2-2)和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RV002)作为猕猴桃酒发酵菌株,以单接种酿酒酵母、单接种戴尔有孢圆酵母为对照组,同时接种戴尔有孢圆酵母和酿酒酵母、顺序接种戴尔有孢圆酵母和酿酒酵母为实验组,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技术测定猕猴桃汁发酵酒样产生的挥发性香气成分。结果表明,混菌发酵组获得的挥发性香气成分种类高于单菌发酵组,且顺序接种发酵组的香气成分种类(23 种)和质量浓度(336.95 mg/L)均最高。在顺序接种发酵组中,戴尔有孢圆酵母的参与提高了猕猴桃酒中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和含量,特别是苯乙酸乙酯、苯丙酸乙酯、苯乙醇、β-大马士酮、α-松油醇、桉树油醇等物质,赋予猕猴桃酒浓郁的花果香味,丰富了猕猴桃酒的香气成分。香气感官评价表明顺序接种发酵组的花香、草本香、甜香味更加浓郁,酒香和果香次之,整体评分最高。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液液萃取方法,用3 mL葡萄酒样、7 mL水、4.5 g硫酸铵和60μL 0.02%(V/V)的内标(4-甲基-2-戊醇)溶液混合,再加入0.5 mL二氯甲烷作为萃取溶剂,涡旋10 min后离心10 min,取下层提取物进行气相色谱分析,以ZB-WAX毛细柱(30 m×0.25mm×0.25μm)为分析用色谱柱,柱温40℃保持5 min后以3℃/min升温至190℃,保持10 min;载气为高纯氮气,流速1.5 mL/min;进样量0.5μL;进样口200℃;不分流模式进样,以FID为检测器。该方法能良好分离出葡萄酒中63种化合物,其中用标准物质定性了30种香气成分,包括9种醇类,11种酯类,8种酸类,2种醛酮类。所定性香气成分定量结果重复性良好,有28种成分RSD%小于10%;采用内标法进行定量分析,定量准确性高,有28种成分回收率在85~120%之间。本方法操作简便,污染小,前处理时间短,且重复性良好,定量准确度高,符合进一步作葡萄酒指纹分析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4.
15.
为降低葡萄酒中的乙醇含量,采用不同接种方式(同时接种和顺序接种)在两个温度下(13?℃和23?℃)进行扁平云假丝酵母(Candida humilis)与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发酵实验。结果表明:23 ℃时混合发酵除高产甘油外,还有效降低了乙醇含量,其中与S. cerevisiae单独发酵相比,顺序接种可降低乙醇体积分数约2.59%,降醇幅度达到17.56%。在香气方面,混合发酵能产生较高含量的酯类物质,其中顺序接种最为明显,如乙酯类物质总量和乙酸乙酯含量分别增加了18.30%和16.03%,丁酸乙酯含量提高了2.77?倍,明显增加了花香和果香;13?℃时,混合发酵显著提高了β-大马士酮的含量,其中同时接种发酵增加26.19%。结果表明C. humilis与S. cerevisiae进行混合发酵具有较好的降醇效果,可以为葡萄酒的降醇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6.
樱桃酒发酵过程中的主要香气成分及其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PME-GC/MS)调查了甜樱桃酒发酵过程中,醇醛酸酯等各类香气成分的变化情况。假定各待测组分的相对校正因子均为1的情况下,采用2-辛醇作为内标对检测出的樱桃果汁与樱桃酒香气成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甜樱桃果汁中检测到49种化合物,其中醇类以苯甲醇(2.24 mg/L)、异戊醇(2.01 mg/L)和己醇(1.27 mg/L)含量最多,酯类以乙酸乙酯(0.99 mg/L)含量最多,醛类以苯甲醛(0.99 mg/L)含量最多;樱桃发酵酒中共检测出48种香气物质,其中15 d发酵结束后的樱桃酒液中含量最大的为异戊醇(18.76 mg/L),其次为苯甲醛(5.49 mg/L)、乙酸乙酯(3.62 mg/L)、苯甲醇(3.43 mg/L)、辛酸(2.97 mg/L)、苯乙醇(2.68 mg/L);大部分醇类是在发酵前5d产生的,之后其浓度基本维持在该浓度范围左右;发酵刚开始时,醛类物质的种类较多,随着发酵过程的进行,多数醛类化合物被迅速消耗,但苯甲醛的浓度迅速升高;酯类和酸类的浓度也随着发酵过程的进行而增加。 相似文献
17.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比较不同酿酒酵母菌株(CY3079、LA-FR、LA-RA、MST、OFC)在模拟葡萄汁中发酵产香性能,并分析不同酿造条件下各类发酵香气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LA-FR酵母菌株产酯类、萜烯类物质能力最强,产香性能最好,因而选用LA-FR酵母菌株研究氮源质量浓度、发酵温度、pH值、SO2添加量对各类香气物质的影响。当氮源质量浓度从1.0 g/L增加至2.0 g/L时,LA-FR菌株所产生的醇类、萜烯类物质含量分别降低36.41%和42.56%,酯类、酸类物质含量分别增加72.92%和26.86%;当发酵温度在18~28 ℃范围内变化时,较低温度发酵有利于酯类、萜烯类物质的积累,但不利于醇类、酸类物质的合成;当pH值从3.2升高至3.8时,酯类、萜烯类含量分别增加19.50%和67.43%,醇类、酸类含量分别降低30.24%和34.16%;SO2添加量与醇类、酯类合成量呈正相关,与酸类、萜烯类合成量呈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氮源质量浓度对醇类和酯类香气含量影响最大,发酵温度对酸类物质含量影响最大,SO2添加量对萜烯类香气含量影响最大,该研究结果可为深入研究复合因素对发酵香气的影响及葡萄酒香气风味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19.
以只接种灰霉孢子自然发酵和接种灰霉孢子不同时间后接种D24酵母双菌发酵为处理,以单独接种D24为对照,研究灰霉对酒精发酵的影响;同时对感官评价最好的处理(接种灰霉孢子72h后接种D24)与对照的葡萄酒成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葡萄酒中的挥发性成分,比较灰霉接种对葡萄酒中挥发性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灰霉对酒精发酵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两个GC-MS测试样品分别检测出47、43种挥发性成分,各占总峰面积的99.20%、99.31%,相对含量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黄桃酒发酵过程中风味物质动态变化,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风味物质,结合香气活力值(OAV)确定主要风味物质。结果表明,发酵7 d制备的黄桃酒,酒精度14.50%(v/v)、总酸31.54 g/L、可溶固形物12.37 °Brix、总黄酮1.08 g/L。感官评价表明,所制备黄桃酒保留了桃果实的清香,同时又有酒的醇香和酯香。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HS-SPME/GC-MS)结合分析得到:发酵过程中共检测出70种风味物质,含量较多的是酯类(29种)、醇类(15种);发酵过程中风味物质种类变化不大,但每类风味物质含量却有较大变化。酯类、醇类物质含量在主发酵过程中呈递增趋势,后熟时趋稳;醛类、酮类和酸类物质含量逐渐减少。通过计算香气活力值(OAV)确定16种物质对黄桃酒风味贡献较大,其中辛酸乙酯、γ-癸内酯和右旋萜二烯对黄桃酒香气贡献最大,活力值大于20。在发酵过程中,酯类、醇类物质的增加赋予黄桃酒浓郁的酒香,同时保留了黄桃的特征香气物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