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目的从盲人的认知出发,以盲人的感知设计为导向,提出以多感官代偿为核心的研究思路,解决盲人在乘坐地铁时遇到的系列识别问题。方法通过分析视觉以外的各种感官的识别代偿方法,以及盲人乘车遇到的问题,将地铁空间的盲人导识系统划分为"识别无障碍"和"行为无障碍"两部分。从识别的内容入手,又将"识别无障碍"划分为"方向识别无障碍"和"信息识别无障碍",并通过分析各个部分的结果,最后提出设计建议。分析地铁空间的"地标知识"、"路径知识"和"场景知识",从而为"行为无障碍"的设计提出理论依据。结论从"导视"到"行为"是一个连续的识别过程,不能只设计"识别无障碍"和"行为无障碍",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提升盲人的导识系统。 相似文献
3.
目的导识系统是旅游城市形象的重要评价指标,融入城市环境的方方面面。分析旅游城市导识系统的视觉要素,为合理设置视觉导识指明方向,方便游客游玩,展现城市形象。方法通过分析旅游城市导识系统的视觉要素,以城市地域特色为基础,了解游客以及生活在城市中人们工作和生活的需求,对导识系统中的图形导识、文字导识、色彩导识和形态导识进行设计研究,以实现区域识别、地标识别、方向识别以及社会公共信息的传播。结果旅游城市的导识系统视觉要素设计需遵循系统性、功能性、艺术性以及文化性原则。结论基于此设计的导识系统才能用多种形式去引导游客,实现旅游城市的服务功能,提升旅游城市的亲和力与友好程度,促进城市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运用视觉心理学的原理,从视觉转移中的图形异质性导识、色彩异质性导识、肌理异质性导识三方面对具有信息引导和传达功能的视觉设计方式进行了系统化分析。分析表明,异质性视觉导识既有助于视觉设计实践中图形的具体功能的实现,又可以为视觉设计理论分析提供有效的视觉心理学方面的指导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人口的频繁迁移使得空间导识系统的作用日渐突显,它不仅为大众服务,也成为传播地方文化,塑造城市品牌的重要载体。本文立足于设计师的视角从两方向进行分析:作为引导者通过设计指明空间方位,要准确、快捷、清晰易懂,展示人文内涵;对于识别者,设计既要符合人体工程学,使人看着舒服,还要满足不同人群的差异,确保信息传达能被完整接收和正确理解。设计师需要融入更多的人文理念,通过设计尽可能使人、导识设施、空间环境三者的关系相互协调,使人们的生活环境更加舒适、便捷。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城市导识系统区域文化的彰显来激发城市的革新动力,引领城市迎接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诠释城市的历史和传统以传递城市的文化基因。方法通过城市导识系统区域文化分析来帮助人们认知和使用城市空间的信息体系。结论在全球化城市竞争的背景下,区域文化已成为评价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城市导识系统的设计和建设也已经进入了区域文化时代,在一定程度上,城市导识系统的区域文化就是城市性格的缩影,但二者并非完全等同:城市导识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同时扮演了城市区域文化的创造者、承载者、维护者、传播者和革新者的多重身份。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地铁导视系统存在的问题,结合交互设计的方法,提出解决方案。方法通过分析武汉地铁用户在站内的系列活动,得到用户在出行过程中存在的用户需求和痛点,用数字化思维对传统地铁行业进行再设计。结论构建全新交互式数字化移动地铁导视系统,将移动互联网手机APP移动端作为载体,改变传统地铁出行方式,结合移动数字化概念,对现阶段中国地铁导视系统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上海地铁建成较早,其建设缺乏基于用户体验设计下的导视系统服务设计,致使乘客在接受上海地铁服务的全过程会遇到各种乘坐体验问题。上海地铁导视系统的设计研究有助于提升乘客的整体体验感,这不仅能提高上海地铁的服务质量,同时能提高全国的城市地铁乘坐体验。运用访谈法以及观察法对乘客乘坐行为进行分析,绘制行为地图以及对触点进行分析研究,总结三大触点目前存在物理触点缺乏规范、数字触点功能匮乏以及人际触点冗余单一的不足,得出全方位构建上海地铁导视系统、智能交互功能开发满足多元导视需求,以及人性化服务优化提升情感化导乘体验的设计策略思考。 相似文献
9.
公共艺术形态下的城市导识设计探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城市起源于艺术,发展于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去寻找城市中艺术与需求的平衡点,是人们越来越关心的话题。以分析我国城市导识现状为基点,探讨城市导识设计与公共艺术的关联,阐明公共艺术形态下城市导识的设计取向。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城市导识系统中的视觉导识设计为研究对象,通过量化实验与质化访谈分析其视觉呈现方式的差异性,并提出研究展望。方法通过文献分析提出研究假设,而后运用Unity引擎搭建实验环境,构建多元化视觉呈现方式,通过量化实验与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对结果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地讨论了被试的性别、空间认知能力对动态视觉交互导识与静态视觉标志导视的影响,以及两种视觉呈现方式之间的差异。结论讨论了在城市导识系统中视觉呈现方式研究的差异性,并对后续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对未来视觉导识设计的研究提供参考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解决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相对复杂的信息识别问题,总结应用中易识别、易理解的设计原则。方法论证了空间中导识系统的客观存在与现实设计原则,通过对当下信息导识设计的认知,解析构成信息导识设计的主要元素,由此确立了导识系统的设计原则。结论良好的信息导识设计能够使信息传达得更为明确,从而便捷生活,保证人们日常的出行质量。 相似文献
13.
商业空间视觉设计中的修辞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商业空间视觉设计中的修辞方法和作用。方法通过分析情感在消费决策中的作用,指出能唤起情感的手段——修辞是商业空间视觉设计的核心,配合设计实例解析,以修辞学的观点诠释空间视觉设计的设计理念和修辞说服机制,即通过操控图像特性进行知觉冲击、通过隐喻进行潜移默化的认知引导和由移情作用实现情绪催化。结论修辞是空间视觉设计重要的指导方法,修辞技巧可以以新颖的方式说明产品或者产品特质,传达品牌个性并创造出高体验特征的消费环境。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交互性地铁公共艺术的重要作用、功能特性和设计策略。方法在交互性公共艺术介入地铁空间的基础上,提出地铁空间中交互性公共艺术最本质的功能特性,结合案例分析交互性公共艺术的设计策略。结论地铁公共艺术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交流窗口,在数字化背景下,新媒体技术和交互手段逐步成为现代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未来的交互性地铁公共艺术应结合便捷交通功能和交互媒介功能进行综合考量,并结合交互空间模式、全信息艺术设计、交互媒体叙事和数字情感体验等设计策略进行创新探索,在吸引乘客参与更多体验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地铁公共艺术的科技性和艺术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商业空间中的公共设施设计策略。方法 社会经济的大发展造就了各行各业的升级转变,同时也带动了人们的各种需求,商业空间公共设施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着自身的转变。为了找到更适合人们多方面需求、更符合发展要求的设计策略和方法,将商业空间作为突破口,从存在于其中的公共设施的价值与作用进行探寻,先对城市公共设施的内容与形式进行梳理,分析其存在的价值,之后结合商业空间的实际需求,从审美视角、功能视角和可持续视角分别进行探究,尝试各种有效的设计策略。结论 商业空间设计中有效利用公共设施可以在更大限度上突出空间的环境特色,让原本生硬的商业空间在美与功能的强化下,在可持续理念的助力下,达到一种和谐空间的艺术效果,从而更好地满足大众的多方面诉求。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导视信息设计研究提供更为广阔的思路和新的设计途径。方法以阐述空间方向认知理论为依据,分析商业外部的空间信息格局,论述导视作用下的方向认知。结论作为空间"地标知识"的商业建筑是否能吸引路人走进内部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观整体形象和空间范围内的导视信息的设计。对商业外部空间导视信息设计的分析研究,提出论证了商业外部空间中的导视信息设计的构建原则、形式和方法,为具体的设计形态拓展了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李懋 《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2014,(4):50-53
相对家用汽车来说,地铁虽然是一个更好的选择,但重要的是,这样一个脆弱系统的设计者应该意识到地铁建设、维护和运行对环境造成的影响。Mohammad Tabarra等人将地铁系统的热性能看做一个整体,分析了系统热性能对地铁运行及可持续性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地铁疏散系统设计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提出存在问题和建议解决方案,并对此领域后续研究重点进行探讨。方法 以易识性的概念为基础,结合地铁突发事件的特点,通过大量文献检索、搜集与整理,对应急疏散路径、应急信息传达、应急设施技术、应急管理技术等影响地铁疏散系统设计的重要层面进行研究与分析。结论 地铁突发事件中火灾爆炸事故、水灾事故、紧急制动事故是事发最多的三种事故形式,且具有突然性、封闭性、恐慌性、复杂性的特点;完善的地铁疏散系统设计包含了应急行为特征、应急信息传达、应急设施技术、应急管理技术等多个方面;地铁空间内应急信息的呈现和宣传应具备较高的易识性,这可以极为有利地帮助人们理解和阅读相关的重要信息,可使乘客熟知在突发情况中如何行动,防患于未然,但目前对于地铁应急信息易识性的研究较少,并未形成体系,可作为后续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