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原位同时增韧和降收缩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不饱和聚酯树脂(UPR)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是由于其固化收缩率高和固化物韧性差,使其应用受到了影响。文中在总结大量增韧和降收缩研究的基础上,合成了一系列添加剂,可以同时起到增韧和降收缩的作用。除此之外,还考察了同时增韧和降收缩的UPR体系的其它力学性能和热性能以及微观形貌。将合成的添加剂与商品降收缩剂H-870的效果进行了综合比较,结果表明,QS-MB不仅有很好的增韧作用,而且可作为低收缩剂使用,而后者则不具增韧效果。  相似文献   

2.
活性端基液体橡胶增韧不饱和聚酯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合成了丙烯酸酯封端和马来酸封端两种活性端基液体橡胶,。并且用于不饱和聚酯的增韧。探讨了这种液体橡胶的分子量,加入量,端基种类,UP种类等因素与增韧效果的关系。通过扫描电镜,DSC,抽提分析及力学性能测试研究了增韧UP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活性端基液  相似文献   

3.
PROFIBUS的指导思想──实现开放化的系统李晓清译开放系统PROFIBUS模型的描述开放系统必须符合严格的约定,这是决定其它一切的首要条件,随之而来的如何建立一个具体系统,为建立这样一个符合共同约定的开放系统,通常需要先建立一个抽象的系统模型。一...  相似文献   

4.
纳米二氧化钛增强韧不饱和聚酯树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未经表现处理和经表面处理的纳米TiO2对不饱和聚酯(UP)树进行填充改性,研究了纳米TiO2用量对不饱和聚酯的拉伸强度,冲击强度,断裂仲长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表面处理的纳米TiO2用量为4%时,材料的增韧增强效果最好,大经处理的填充的复合的Tg更高,这与力学性能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5.
改性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形态和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饱和聚酯树脂(UPR)由于固化收缩率大和固化物韧性差而影响了它的广泛应用,继合成了同时具有增韧和降收缩效果的添加剂PMB后,本文研究了添加剂的分子量和用量、添加改性后UPR体系的固化工艺及不同UPR基体树脂等因素对固化物的微现形态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MB在多种UPR中都可以产生明显的第二相结构,PMB的分子量和用量都存在一个增韧效果的最佳值,较高的固化温度有利于第二相结构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PP—EPR—PP增容PP/EPT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δ-TiCl3-Et2AlCl催化合成了三元乙丙嵌段共聚物PP-ETR-PP,作为乙丙橡胶(EPT)增韧聚丙烯(PP)的增容剂,以改善PP的低温冲击性能。实验发现,PP-EPR-PP中EPR段较长,有利于提高基增容效果,PP-EPR-RR的加入量仅为4%,就可以显著的改善PP和EPT相容性,使PP/EPT/PP-EPR-PP共混物的无缺口强度比相应的PP/EPT在-20℃时提高40%,在-40  相似文献   

7.
增韧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及其玻璃布层压板的制备与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糠醇,六次甲基二异氰酸酯和二苯甲烷双马来酰亚胺通过Diels-Alder反应合成了含有氨酯宾新型双马来酰亚胺BMU-H.用BMU-H作为二苯甲烷双马来酰亚胺BMI的增韧改性剂,BMU-H与二苯甲烷双马来酰亚胺不同比例简单混合得到增韧改性的新型双马来酰亚胺树脂。  相似文献   

8.
无机纳米粒子增韧改性不饱和聚酯树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近年来各种无机纳米粒子对不饱和聚酯树脂( UPR)增韧改性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无机纳米粒子用量、粒子尺寸、表面改性处理等因素对改性UPR性能的影响.阐述了纳米粒子增韧增强UPR的机理.指出无机纳米粒子改性UPR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碳化硅陶瓷以其优异的性能被广泛利用于各种领域,但其脆性限制了其性能的发挥,因此其增韧技术得到广泛研究并取得良好效果。综合评述了碳化硅陶瓷增韧机理和增韧方法的研究进展,包括晶须或纤维增韧、颗粒弥散增韧、表面改性技术增韧、自增韧、层状结构复合增韧的增韧机理和方法进。  相似文献   

10.
纳米ZrO2对合成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反应法”制备纳米ZrO2/UPR.是将纳米ZrO2粉在合成不饱和聚酯时加入。用正交优选试验得到合成树脂最佳配方为:二元酸与二元醇的摩尔比是1:1,饱和酸与不饱和酸的摩尔比是1:1,纳米ZrO2含量是7%,邻苯二甲酸酐与己二酸的摩尔比是1:1,过氧化苯甲酰用量为1%。经测试.纳米ZrO2/UPR弯曲强度和冲击强度分别为121.3MPa,10.1kJ/m^2.较UPR分别提高28.4%和16.1%,得到了同时增韧增强的树脂。  相似文献   

11.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增韧聚丙烯的“原位复合”增韧机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四螺杆挤出机制备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增韧聚丙烯的共混合金。研究发现,合金中UHMWPE的形态是由沿其分子链形成的串联微晶粒和松散的分子链段束组成,并在PP基体中形成一种特殊的物理“互穿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2.
Si3N4/SiC纳米复合陶瓷的制备,结构和性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金望  田杰谟 《功能材料》1998,29(5):452-457
Si3N4/SiCU纳米复合陶瓷是近年发展起来的高温高温度结构材料,它通过纳米SiC颗粒在Si3N4基体中的弥散达到强化增韧的效果。研究表明,这种增韧方法所获得的室温和高温机械性能均远远高于其它的增韧方法。本文综述了Si3N4/SiC纳米复合陶瓷在制备、结构和性能方面的研究成果,指出了尚待解决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纳米TiO2对不饱和聚酯树脂(TiO2/UPR)的改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将纳米TiO2粉加入到不饱和聚酯中进行同时增韧增强改性,在用简支梁冲击强度表征纳米TiO2/UPR的韧性时,发现树脂有明显的脆韧转变现象,在脆-韧转变点TiO2含量为6%(质量分数),纳米TiO2/UPR弯曲强度和冲击强度分别比UPR提高了55%和46%。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测纳米TiO2/UPR的冲击断口形貌时发现,在脆-韧转变点附近纳米TiO2/UPR的微观形态发生了从脆性断裂到韧性断裂的形貌特征。  相似文献   

14.
聚酰亚胺树脂及其复合材料由于其优越的综合性能成为航空航天工业领域的重要材料,但是韧性偏差是其最大的缺陷。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PMR型聚酰亚胺树脂增韧改性方面的研究进展,分别从改善主链柔顺性、共混增韧技术和层状化增韧3方面概述了其增韧的机理,通过增韧前后的性能对比体现了各种方法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几种相转变韧化机制,主要包括ZrO2相变增韧、铁电/压电性畴转变增韧、铁弹性畴转变增韧的增韧机理和研究进展。提出一种新的相转变增韧机制——铁磁性畴转变增韧机制,即利用铁磁相的磁畴转变或压磁效应来实现能量耗散,从而达到增韧效果,探讨了其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EPSON继 5月份推出 6色家用照片打印机后 ,在 2 0 0 2亚洲信息技术展览会上展出采用全新 7色“世纪虹彩”颜料墨水技术的EPSONSTYLUSTM PRO960 0 /PRO 760 0大幅面打印机。这二款大幅面打印机由于采用了一些新技术 ,色彩丰富且能在多种介质上打印 ,最高分辨率可达 2 880× 144 0dpi,拓展了应用领域 ,为各种大幅面打印机的应用定立新的行业打印品质标准 ,是打印机中的精品。PRO 760 0 /PRO 960 0的性能指标见表 1。表 1 PRO 76 0 0 /PRO 96 0 0打印机的主要性能打印机类型PRO 76 0 0PRO 96 0 …  相似文献   

17.
ZrO2在微晶玻璃中的增韧作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ZrO2增韧微晶玻璃是提高其韧性的一条重要途径,微晶玻璃中ZrO2的增韧机理主要应力诱发相变增韧,裂纹偏韧及微裂纹增韧,增韧效果受微晶玻璃中ZrO2的体积含量,ZrO2的晶型,晶体尺寸及晶体形貌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8.
田东旭  孟扬 《真空与低温》1996,2(4):214-216
为了提高检测精度,使日常检定工作方便可靠,在真空计线路检定工作中,采用IEEE-488接口组成自动化测试系统,完成了近距离高速并行数据通讯。在UCDOS汉字系统下使用FOXPRO、C语言等开发工具进行混合编程,研制出测控软件  相似文献   

19.
利用高分子设计方法及控制反应工艺,制备出具有氨基封端的硅橡胶改性体,分析其红外光谱,证实其产物具有预想结构,即改性后的硅橡胶为氨基封端,用改性硅橡胶对环氧树脂进行增韧改性,通过对增韧体的冲击强度测试结果表明,在改性硅橡胶加入量为0-15份的范围内,增韧体的冲击强度随着改性硅橡胶的加入量升高而明显增大,加入量超过15份以后,增韧体的冲击强度增势缓慢,改性硅橡胶对环氧树脂具有良好的增韧效果,文中同时对增韧体断面形貌进行电镜扫描观测,提出了增韧结构模型并进行了相应的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20.
国内外不饱和聚酯树脂技术进展(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内外不饱和聚酯树脂技术进展(下)蔡永源(天津市合成材料工业研究所300220)二、我国UPR树脂发展现状我国不饱和聚酯树脂研究工作始于1958年,当时最先从事这项技术开发工作的是化工部北京化工研究院,之后天津合成材料工业研究所和上海新华树脂厂相继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