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提出了涌流畦灌灌水质量的评价方法,并进行了实例应用分析,这一成果为涌流畦灌的数值模拟和灌水方案优化设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合理的灌水技术要素对提高畦灌系统的灌水质量有重要作用。通过对临猗夹马口灌区典型田块的试验,分析评价了影响灌水质量的性能指标,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3.
由连续灌水流推进资料确定涌流灌溉入渗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和评价涌流灌溉条件下间歇入渗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应用周期一循环率入渗模型结合连续灌田面水流推进资料的涌灌技术要素确定涌灌入渗模型的方法,实例应用表明,该法既简便易行,又可消除土壤入渗空间异性的影响,为准确评价涌灌灌水质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采用波涌灌入渗模型,结合运动波模型,对波涌灌和连续灌进行了数学模拟。用模型对各种不同管理参数下的波涌灌效果进行分析,确定出完成波涌灌的最优周期数。提出一个波涌灌的最优化模型,给出一个可行的管理程序,对某一给定的灌水边界(土壤、沟畦规格及坡度)条件下,确定出波涌灌灌水管理参数的最优组合。 相似文献
5.
波涌灌溉灌水方案优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波涌灌入渗模型,结合运动波模型,对波涌灌和连续灌进行好数学模拟。用模型对各种不同管理参数下的波涌效果进行分析,确定出完成波涌灌的最优周期数。提出一个波涌灌的最优化模型,给出一个可行的管理程序,对某一给定的灌水边界条件下,确定出波涌灌灌水管理参数的最优组合。 相似文献
6.
7.
8.
9.
通过对大田土壤间歇入渗过程的分析,提出了单阶段双参数Kostiakov实用波涌灌入渗模型。模型以第一周期入渗开始时刻为计时起点,以累积入渗时间变量,其参数可由连续入渗资料及一定量的间歇入渗资料确定拟合结果表明,模型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0.
11.
波涌畦灌灌水技术要素的优化组合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将零惯量数学根据加续畦灌田面水流推进曲线确定的间歇入渗模型的结合建立了波涌畦灌田面水流运动的零惯量数学模型,提出了波涌畦灌灌水技术要素的设计方法,依此对灌水方案进行初步设计,然后应用模拟优化技术对波涌畦灌技术要素组合进行模拟--优化设计,最后以陕西泾惠渠区实际资料为例求得了波涌畦灌水技术要素的优化组合。 相似文献
12.
波涌畦灌灌水技术参数确定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面灌溉灌水技术参数的确定本身是一个复杂问题,加之波涌灌溉灌水过程的复杂性,给波涌灌灌水技术参数的确定增加了难度。研究表明:波涌灌节水效果的发挥直接取决于其灌水技术参数采用的合理性。本文基于笔者近年来的波涌畦灌灌水实践和波涌灌灌水技术研究,对构成地面波涌畦灌灌水过程的灌水技术参数进行了分析,对作为波涌灌灌水技术参数确定依据的间歇入渗减渗率和入渗模型及参数进行了讨论,提出了波涌畦灌灌水技术参数的确定方法。尽管其不少参数的确定是经验性的,但不失其对波涌畦灌灌水技术的研究和灌水管理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由波涌畦灌灌水资料推求土壤入渗参数和减渗率系数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根据水量平衡原理,提出了利用大田畦灌灌水资料推求土壤入渗参数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利用波涌灌水流推进和消退资料确定间歇入渗减渗率系数的方法。实例计算表明,这些方法能简单而有效地求得田间土壤平均入渗参数和减渗率系数。该研究成果为波涌畦灌技术要素设计和灌水质量评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农田灌水质量指标的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对目前常用的3个农田灌水质量指标进行了评价,并在分析其构成因素的基础上,提出用一个灌水综合有效利用的率指标来替代它们。同时阐述了该新指标与灌水有效利用率,灌水贮存率及灌水均匀度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为了提高畦灌的水分利用效率和粮食产量,进行了畦灌灌水质量评价指标对不同灌水技术要素组合响应规律的模拟研究。选取2009年杨凌渭河北岸河漫滩地的沙壤土和黏壤土畦灌田间实测数据,基于SIRMOD模型求出畦田平均入渗参数,然后通过多组合灌溉模拟分别计算出灌水效率和灌水均匀度。结果表明:畦田规格和单宽流量对灌水效率和灌水均匀度有明显的影响,在一定条件下,随着畦长的增长和单宽流量的减小,灌水效率和灌水均匀度均减小。建议该地区沙壤土畦长为40~50 m时单宽流量为6.0~8.0 L/(s.m),黏壤土畦长为60~70 m时单宽流量为5.0~7.0L/(s.m),畦宽均以1~3 m为宜。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灌水质量入手,以节水增产为目的,通过理论计算与实践相结合,总结出了畦田灌溉中技术要素的确定方法和灌水要素的优化组合的简单规律。认真分析数据,确定了古浪县经济实用的灌水要素,为类似灌区推广小畦灌溉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马香玲 《河北水利水电技术》2001,(3):34-35
膜上灌是80年代新疆发展起来的一种地面灌水技术,它改变了传统的大水浸灌浇地的方法,提出了通过株茎孔或膜孔直接浇灌作物的新思路,其灌水效果类似于滴灌,但投资与滴灌相比却相差悬殊,是一种节水效果较好的地面灌水技术。为探讨该项技术在我省的适用性,在威县进行该项技术的田间试验和研究工作。经试验,棉花膜上灌的灌溉定额为450-600hm^3,灌水均匀度达80%以上。同时在试验中对影响膜上灌溉水质量的主要因素也进行分析与研究,这为在我省大面积推广膜上灌水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