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腐植酸》2015,(1)
<正>通过调节p H值和腐植酸(H A)的含量,并采用Tessier五步连续萃取法,研究了p H值和腐植酸对土壤中重金属Cd和Cr形态和生物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p H值的升高,Cd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的含量变化互为消长,生物活性基本不变;其Fe/Mn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的含量基本不变。C r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的含量随着p H值的升高而升高,生物活性增强;有机结合态的含量减少,Fe/Mn氧化物结合态和残渣态的含量基本不变。随着腐植酸投加量  相似文献   

2.
选取贵州省某村煤、粉煤灰、土壤及农作物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砷含量研究,并采用逐级化学提取法对粉煤灰进行形态分析.结果表明:该研究区煤、土壤及粉煤灰中砷含量均严重超标,普遍超出100mg/kg;粉煤灰中砷主要以残渣态存在(57%),其次是铁锰氧化物结合态(17.62%)、有机结合态(12.08%)、硫化物结合态(11.68%)、碳酸盐结合态(0.97%)、水溶态和可交换态(0.65%);研究区居民日常燃煤的砷排放量较大,每户日均排放量高达576.22 mg,排放率为48.07%,年均排放量达到0.21 kg;高砷煤利用过程中砷已经对农作物造成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改进了Tessier顺序提取技术,系统优化了分析测试条件,以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同时测定了海洋浅表沉积物中砷锑总量及其各形态量。结果表明,沸水浴蒸发浓缩可有效消除提取液中醋酸、H2O2的影响;砷锑总量及各形态的检出限均远低于样品中相应组分的含量;海洋标准物质GBW07316中总砷测定值与参考值、总锑测定值及各形态锑之和均与参考值吻合;砷锑各形态之和与其总量的百分比范围分别为84.08%~103.90%及83.62%~103.90%;样品中总砷及各形态砷的RSD(n=3)为1.19%~7.27%,锑(除离子交换态)为0.80%~5.76%。砷锑的残渣态最高而离子交换态最低,表明两元素在所处海洋环境中生物活性较低。样品中总砷浓度(4.84~12.05μg/g)明显高于总锑(0.34~1.07μg/g);总砷、总锑随海水深度的变化趋势主要受控于残渣态,两组变量呈显著正相关,且分别在49、81 m处达到最大;而离子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分别在19、22和45 m以上及以下时,均呈现相似和相反的走势,砷锑的这些分布特征可能与其再活化能力、迁移转化行为及水中氧化还原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贵州兴仁某村煤中砷的含量及赋存状态的研究,得出研究区砷含量分布范围在17.83mg/kg~140.64mg/kg,平均值为93.31mg/kg,远高于中国(4.09mg/kg)和世界(5mg/kg)煤砷含量.其赋存状态复杂多样,煤砷各形态含量比例分布为:残渣态(56.74%)铁锰氧化物结合态(20.74%)硫化物结合态(15.20%)有机结合态(5.07%)碳酸盐结合态(1.73%)水溶态和可交换态(0.52%).煤中砷主要以残渣态形式存在,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砷含量也较高.其中一个煤样砷含量相对于其他样品较小,有机砷结合态所占比例相对较大,结合前人研究推断:此次研究的煤样多以大分子有机砷结合态存在,但不易提取,导致残渣态砷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5.
魏永军 《广东化工》2015,42(2):43-44,42
以某市三环南路沿线土壤为研究对象,经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对路旁土壤重金属Cu的形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Cu主要以残渣态和碳酸盐结合态为主;活性态含量较高,占总量的25.09%,有一定的生物有效性和潜在危害性,在土壤利用时应给予关注;p H是影响土壤Cu四种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物结合态和残渣态)含量的主要因素,除p H外,有机质是影响可交换态Cu含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与外源砷污染对土壤肥力及砷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砷浓度处理条件下,与空白处理相比,有机肥+化肥处理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增加量最多,分别增加了1.29倍~26.75倍、0.44倍~2.14倍,对土壤全氮和有机质的影响不大,同一砷浓度下土壤中各种砷的形态差异不大(P0.05);在同一施肥处理下,随着外源砷浓度的增加,土壤有效磷呈显著增加的趋势,土壤全氮和有机质的含量差异不显著;土壤总砷含量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外源砷质量分数从0mg/kg~100mg/kg,土壤总砷含量平均显著增加了81.8mg/kg,土壤可交换态砷和碳酸盐结合态砷在外源砷加入量为10mg/kg时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7.
柠檬酸对土壤中重金属形态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金属的存在形态对评价其对环境危害的大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BCR法分级提取土壤中重金属各种形态:弱酸提取态(水溶态+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可还原态(Fe-Mn氧化物结合态)、可氧化态(有机物和硫化物结合态)和残渣态,研究了柠檬酸对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中Cd、Pb、Cr的化学形态、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柠檬酸量的增加,残渣态镉和铅向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转化量也增加,残渣态铬和可还原态铬向可氧化态铬的转化量也缓慢增加,但对弱酸提取态均影响不大。说明施加柠檬酸可活化土壤中的镉铅铬,助力于植物修复技术。  相似文献   

8.
采集安徽省内某废弃矿区周边实际砷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选用生物质燃料灰渣以及氧化镁球磨改性生物质燃料灰渣对砷污染土壤进行钝化处理,以此考察钝化剂对土壤砷形态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实验组均可提高土壤pH值对土壤中有效态砷的钝化效果,从各组处理变化趋势来看,经氧化镁球磨改性的生物质燃料灰渣对土壤有效态砷的钝化效果进一步增强,其中加入质量分数4%球磨改性的钝化效果相对较好,比空白组的钝化效率约提高12%,加入质量分数6%的原生物质燃料灰渣约提高5%;各组钝化处理后土壤砷形态都在朝着无定型、晶质结合态和残渣态转换,促进了土壤中砷的稳定化,有利于土壤中的砷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9.
铝合金无铬化学转化膜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单宁酸和氟钛酸盐为主体原料,加入硝酸铜,在铝合金表面形成化学转化膜,以硫酸铜点滴试验为依据,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了铝合金非铬转化膜工艺条件:乙二胺四乙酸二钠0.5 g/L,氟钛酸钾1.0 g/L,氟硼酸铵0.25 g/L,单宁酸0.8 g/L,马日夫盐0.5 g/L,A液(含Cu(NO3)2·3H2O和氟钛酸)25 m L/L,化学转化液的p H 2.5~3.5,温度35°C,浸渍时间15 min。该工艺可在铝合金表面形成完整致密的金黄色非晶态化学转化膜,硫酸铜点滴时间达到6 min,具有较好的抗蚀性能。  相似文献   

10.
以我国某铬盐厂的两种不同污染特性铬渣污染土壤(A土和B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三种异位修复工艺(淋洗、稳定化、湿法解毒)去除铬渣污染土壤中总Cr和Cr(Ⅵ)的效果,并采用改进BCR顺序提取法分析了不同修复工艺对土壤中各形态Cr的去除效果。实验结果表明,三种异位修复工艺对铬污染土壤中Cr(Ⅵ)的去除效果为湿法解毒稳定化淋洗,湿法解毒工艺对A土、B土中Cr(Ⅵ)的去除率分别高达83.26%、92.94%;对铬污染土壤总铬去除效果最佳的是异位淋洗工艺,异位淋洗工艺对A土、B土总铬消减分别达54.87%、80.16%。异位淋洗工艺实现了对水溶态Cr(Ⅵ)、酸溶态Cr(Ⅵ)的泥水分离,是总铬消减的主要原因;稳定化工艺和湿法解毒工艺降低了土壤p H,促进了水溶态Cr、酸溶态Cr及可还原态Cr向可氧化态Cr的转化,因此土中总Cr并未发生显著消减。高浓度铬渣污染土壤经三种异位修复工艺处理后,A土Cr(Ⅵ)仍然残留736.6 mg·kg~(-1),B土Cr(Ⅵ)仍然残留245.47 mg·kg~(-1),酸溶态Cr的残留是导致三种工艺修复Cr(Ⅵ)效果受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采用盆栽种植的方式,研究工业区污染土壤中重金属Ni的形态分布及其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土壤中重金属Ni的总量与小白菜中Ni含量成负相关性。当有外来污染源进入土壤中时,重金属Ni先被固定在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强有机结合态,再进一步转化为残渣态。土壤中Ni的水溶态和离子态含量与小白菜中Ni的含量成正相关性,能真正地反映重金属Ni对生物的危害及其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12.
通过动电位极化曲线、电化学交流阻抗谱(EIS)及盐雾腐蚀试验研究了Cr2(SO4)3浓度、成膜温度和成膜液p H等工艺参数对2024-T3铝合金表面三价铬化学转化膜耐蚀性能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SEM)及能谱(EDS)对转化膜的表面形貌及其沉积元素进行表征,并以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了转化膜中铬元素的价态。结果表明,优化的工艺条件为:Cr2(SO4)3 5 g/L,K2Zr F6 2 g/L,成膜液p H=4,成膜温度40°C。在此条件下制备的三价铬转化膜具有较好的耐蚀性能,转化膜中不含六价铬。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操作简单、高效且适合某煤矿区周边土壤砷有效态的提取方法,贵州以某矿区周边土壤(4个点位S1~S4)为研究对象,选择5种提取剂(DPTA-CaCl2-TEA、KH2PO4、NH4H2PO4、NaHCO3、CaCl2)对土壤中有效态砷进行提取,筛选出高效的提取剂。结果表明:(1)5种提取剂对土壤中有效态砷提取效果差异较大,提取能力大小依次为:NH4H2PO4> KH2PO4> CaCl2> NaHCO3> DPTA-CaCl2-TEA;(2)NH4H2PO4溶液对土壤有效态砷的提取量分别为13.20(S1),10.95(S2),12.64(S3),5...  相似文献   

14.
《腐植酸》2016,(3)
正通过室内土壤培养试验,探讨不同用量腐植酸对石灰(岩)土中铅各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腐植酸各处理均能降低石灰(岩)土中交换态和残渣态铅含量,而有机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及碳酸盐结合态铅含量则增加;施用腐植酸降低了石灰(岩)土中铅的活性,且影响程度随腐植酸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大;腐植酸对石灰(岩)土中铅各形态含量在培养0~36天期间变化较明显,培养36天后基  相似文献   

15.
海南乐东海域浅表沉积物中汞的形态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改进的Tessier法及王水消解法,以冷原子荧光技术对海南乐东海域10个浅表沉积物中总汞及各形态汞进行了测定。系统考察了高锰酸钾对提取液中汞的氧化条件。样品中各形态汞的检出限范围为0.0003~0.002 7μg/g,总汞检出限为0.002 1μg/g,各形态汞之和与总汞的百分比范围为92.2%~115%。2个海洋沉积物标准物质(GBW07314,GBW07334)总汞及各形态之和的测量值均与参考值吻合。除离子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因含量太低而导致RSD大于10%以外,其他3个态的RSD范围均在2.7%~6.7%之间。9个样品总汞含量均未超过我国海洋沉积物质量第1类标准。各形态汞占总汞的平均百分比顺序为:残渣态铁锰氧化态有机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离子交换态,前三个态之和占到94.25%,后两个态仅占5.75%。总汞与铁锰氧化态和残渣态之间均具有显著相关性,后两种形态控制了总汞在不同海水深度下的走势。  相似文献   

16.
选择双氧水-聚合硫酸铁法处置含砷废料,处置后的含砷废料进行浸出毒性试验,浸出液中砷含量低于1mg/L,低于GB18598-2001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实验证明,处置后的含砷废料在3~10的p H值范围内均具有很好的稳定性,降低了处置后的含砷废料在自然环境下造成二次污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以砷含量高的石灰砷渣为研究对象,对其腐蚀性、组成、沉降性能、微观形貌,以及砷的形态分布和浸出毒性等性质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该石灰砷渣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砷主要以残渣态和可交换态存在,石灰砷渣因含砷量高[w(As)为29.3%],且砷的浸出质量浓度高于5 mg/L,需要进行稳定固化处理。同时浸出液p H值越低,砷的浸出浓度越高。硫酸根离子、醋酸根离子能够与钙离子反应,从而增加砷的浸出浓度。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固定土壤砷的有效途径,选取按GB 15618—1995三级标准10倍砷含量人工配制的污染土壤进行添加不等量的聚合氯化铝铁试验。结果表明,添加聚合氯化铝铁对碳酸盐结合态的砷含量影响很小,但可以明显降低可交换态的砷含量。添加聚合氯化铝铁的质量分数在2%时,砷污染土样浸出液离子色谱图中的AsO_4(3-)阴离子峰已经消失且砷的稳定效率能达到80%以上。添加质量分数为3%的聚合氯化铝铁,残渣态的砷含量比例从49.37%提高到88.15%。当添加聚合氯化铝铁质量分数在1%时,就能使土壤中砷的浸出浓度低于GB 5058.3—2007的限值5 mg/L。  相似文献   

19.
采用催化湿式过氧化物氧化法(CWPO)处理环氧氯丙烷生产废水,回收盐的饱和溶液,通过采用正交试验法L_9(3~4)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p H值、双氧水和七水合硫酸亚铁加入量等因素对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温度30~40℃、反应p H值3.0、双氧水加入量225 m L/L、七水合硫酸亚铁加入量27 g/L、反应时间60 min的优化条件下,回收盐的饱和溶液经CWPO工艺处理后,COD由19 050 mg/L降至5 925 mg/L。  相似文献   

20.
分别以La(NO3)3·6H2O为主盐、H2O2为氧化剂和NaF为促进剂,对钢铁基热浸Zn–2%(质量分数)Al合金镀层进行化学转化。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不同因素对转化膜耐蚀性的影响,得到镧盐转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La(NO3)3·6H2O 10~15 g/L,H2O210 mL/L, NaF 0.5 g/L,温度70°C,时间10~30 min。成膜温度和处理时间对转化膜耐蚀性的影响较大,NaF的加入有利于成膜。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得到的镧盐转化膜经过3个周期中性盐雾试验后的白锈面积分数为15%,耐蚀性明显优于未钝化试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