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严华清  黄展钊 《制冷》1993,(3):63-66
本文依据国内名牌冷冻机厂产品样本提供的氨用活塞式制冷压缩机性能数据,根据最小二乘法进行拟合回归出氨用活塞式制冷压缩机制冷量、轴功率的经验计算式,最后经过修正和经过各厂家生产的压缩机性能数据验证,得出了精度能满足工程需要的氨用活塞式单级制冷压缩机通用性能计算式,和仅适合于几个厂家生产的非通用双级制冷压缩机性能计算式。这些经验计算式可以阐明国内生产的制冷压缩机的性能和制冷系统中冷凝湿度、蒸发温度的关系。不仅为制冷系统优化设计及数值设计计算提供了数学模型,而且对制冷压缩机的变工况性能试验及制冷系统的生产管理也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试验方法研究带专用过冷装置的蒸气压缩式制冷系统的热力特性以及过冷量与制冷量增量之间的转换规律。结果显示,在膨胀阀固定开度的运行模式下,由于节流阀压降在过冷进口条件下降低的原因,压缩系统发温度、冷凝温度上升、过热度下降与系统总制冷量增大。因此,与相同工况下的无过冷系统相比,制冷量增量可超过过冷量。当过冷量从2.5 kW上升至3.4 kW时,制冷量增量与过冷量比值RICOSP由1.78逐渐减小至1.65。  相似文献   

3.
介绍制冷压缩机性能测试方法,分析制冷压缩机性能测试系统制冷量的测试方法及测试不确定度,对引起测试不确定度的因素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
经济器对压缩制冷循环影响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空调工况下R134a和R22常用制冷工质的螺杆制冷压缩机带经济器后的机组性能提高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了压缩机补气口位置、经济器传热温差、冷凝器出口过冷度和工质类型对机组性能的影响。另外,对带经济器螺杆制冷循环系统进行试验测试,得到了普通单级螺杆循环与带经济器螺杆循环在空调工况下的制冷量、耗功、性能系数的数据,并与模拟计算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螺杆制冷循环系统增设经济器以后,系统性能在某补气位置存在最佳值;经济器的换热性能越高、冷凝器出口过冷度越小、蒸发温度越低,系统性能提高的程度就越好;以R134a为制冷工质的系统的性能系数增长率高于以R22为工质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前用于测试大制冷量螺杆式压缩机的测试装置压降均较大,很难实现吸排气小压差工况的性能测试,且测试台位建造成本较高。本文提出倒三角法以满足吸排气小压差工况的性能测试,并进行测试方法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完全冷凝法,倒三角法在循环回路上的流动压降减小约150 kPa,能够满足吸排气小压差测试要求;对于额定制冷工况的测试,2种方法的测试结果基本吻合,制冷量偏差在0.03%左右。  相似文献   

6.
针对容积式制冷压缩机性能试验中影响制冷量测量不确定度的各种因素,通过对小型全封闭活塞式压缩机的热力性能模拟,分析得出了压缩机排气压力对制冷量不确定度的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7.
吴集迎 《制冷学报》2006,27(6):39-42
为了研究双级压缩制冷循环制冷量简化计算方法,分析了高低压级压缩机活塞排量比、容积效率及指示效率等参数对制冷量的影响,以活塞排量比与中间温度的关系式为基础,作一定的简化处理,理论推导出基于高压级活塞排量的双级压缩制冷循环制冷量简化计算式,并通过实例进行了验证。实例计算结果表明:根据简化计算式以及常规方法计算的结果误差较小,吻合度高,推出的双级压缩制冷循环制冷量计算式是准确的。  相似文献   

8.
付保疆 《安装》2003,(3):36-36
利用所采购制冷机组的特性来提高制冷量,并从技术经济两方面来论证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10.
过冷循环是改善单级蒸气压缩制冷系统性能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基加利修正案后可选替代制冷剂为分析对象,对带独立式过冷循环的单级蒸气压缩制冷循环的压缩机单位容积制冷量、压力比、排气温度、压缩机功耗、系统性能系数、损失和效率随蒸发温度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固定蒸发温度和固定冷凝温度时,存在最佳过冷度Tsopt使系统COP最大。在最佳过冷度下,独立过冷循环使得系统的性能系数COP明显增大,采用独立过冷循环使R744提高性能效果最明显,R717增大幅度最小。13种不同的工质中,R600a、R152a、R161、R134a、R1234ze系统性能系数COP高于R22。独立过冷循环使系统压缩机总输入功W和损减少, 效率η_χ明显增大。文章揭示了不同工质在引入独立过冷循环的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的变化规律,为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性能改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对配组式双级压缩制冷系统热力循环的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由多台螺杆压缩机组成的配组式双级压缩制冷系统,在高压级、低压级压缩机理论输气量之比不同的运行工况下,对其进行热力计算与分析,并对制冷量、轴功率、单位轴功率制冷量作综合的比较与分析。  相似文献   

12.
针对氨制冷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总结提高系统安全性的方法和途径,介绍以CO2为载冷剂的半封闭式氨制冷系统的组成及其应用。对以CO2为载冷剂的氨双级压缩制冷系统性能进行理论计算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蒸发温度为-50~-30℃范围内,与NH3/CO2复叠式制冷系统相比,CO2载冷剂氨双级压缩制冷系统的EER约高5.7%~10.8%。  相似文献   

13.
由于电子芯片技术的高速发展,集成度不断提高,芯片功耗大和散热困难的问题也凸现出来,传统的散热方法在一些超高热流密度场合已经不能:占效为芯片提供冷却。蒸气压缩制冷可望成为现代高热流电子器件及系统冷却的重要技术,国外主要电子系统公司均已采用蒸气压缩制冷来实现电子系统冷却。要使蒸气压缩制冷在电子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必须进一步研发高效紧凑的微型制冷压缩机、研制能与电子芯片紧密结合的微型蒸发器以及高效的冷凝器.  相似文献   

14.
针对高精度恒温恒湿制冷系统绝大部分时间运行在可变负荷条件下的现状,提出一种基于关键阀件联调变容技术的制冷系统。通过分析制冷系统负荷率与制冷剂流量的匹配关系,设计制冷剂流量自动分配方法,调节制冷剂在蒸发器中的蒸发量,使之与负荷变化相适应。与典型制冷系统开展性能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关键阀件联调变容技术改造的制冷系统比改造前节能25%以上,控温精度高(〈0.2℃),可以有效延长压缩机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5.
选用美国标准和技术研究所(NIST)开发的程序计算了混合工质的热力性质,在此基础上设计并搭建了三级自动复叠制冷系统实验台,进行了实验。主要对各级节流后的温度变化、吸排气温度和压力的变化、气液分离器温度的变化和一些重要测点温度的变化以及压缩机功率的变化进行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16.
采用离子液体[mmim]DMP-甲醇作为吸收式制冷系统工质对,运用文献提出的[mmim]DMP-甲醇二元溶液经验方程进行制冷循环计算研究,并将此系统的工作压力、COP等与相同工况下的溴化锂-水、氨-水制冷循环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mmim]DMP-甲醇工质对制冷系统工作压力要求适中,COP稍高于NH3/H2O系统,低于H2O/LiBr系统;[mmim]DMP-甲醇溶液对金属无腐蚀,其适用范围要大于H2O/LiBr系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设计制作了一种类似于热管、以13X分子筛-水为工质对的吸附制冷单管,吸附制冷单管直径为19 mm,吸附制冷单管由吸附床段和蒸发\冷凝段组成,其中吸附床段长800 mm,蒸发冷凝段长260 mm。吸附制冷系统由吸附制冷单管、管式电炉和数据采集装置组成,利用本装置对影响吸附制冷单管性能的循环周期、吸/脱附时间比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并利用数值模拟对分析结果进行了理论分析。研究表明:当吸附时间和脱附时间相等时,在不同脱附温度下,循环周期存在一个相应的最佳值,脱附温度越高,相应的最佳循环周期越长;适当增加一个循环周期内吸附时间所占比例可有效提高单元管制冷功率。对于此吸附单元管,在脱附温度为310℃时,吸附时间35 min、脱附时间25 min时,吸附制冷单管制冷功率达到最大值4.97 W,其单位质量吸附剂的制冷功率SCP为57.73W/kg,比吸附时间和脱附时间均为30 min时的制冷功率提高6.65%。  相似文献   

18.
提出R404A直接接触凝结换热的制冷循环,分析R404A直接接触凝结制冷循环的热力性能,并与常规双级压缩制冷循环的性能进行对比。得出结论:在一定的冷凝温度、蒸发温度和过冷液体的过冷度下,直接接触凝结制冷循环存在最佳的饱和液体温度,并在此最佳的饱和液体温度下,获得最优的性能和最小的冷凝热负荷,随着过冷液体的过冷度增大和蒸发温度升高,直接接触凝结制冷循环的性能系数增加、冷凝热负荷减少,获得最优性能的最佳饱和液体温度值提高。过冷液体的过冷度为25℃时,直接接触凝结制冷循环的最佳性能系数较双级压缩制冷循环的最佳性能系数提高6.2%。直接接触凝结制冷循环的最小冷凝热负荷较双级压缩制冷循环的最小冷凝热负荷减小1.8%。  相似文献   

19.
系统地介绍各种供液节流机构,并详细分析其组成、特点及工作原理,给出一些控制系统的使用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20.
A refrigeration system was developed which combines a basic vapor compression refrigeration cycle with an ejector cooling cycle. The ejector cooling cycle is driven by the waste heat from the condenser in the vapor compression refrigeration cycle. The additional cooling capacity from the ejector cycle is directly input into the evaporator of the vapor compression refrigeration cycle. The governing equations are derived based on energy and mass conservation in each component including the compressor, ejector, generator, booster and heat exchangers. The system performance is first analyzed for the on-design condi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P is improved by 9.1% for R22 system. The system is then compared with a basic refrigeration system for variations of five important variables. The system analysis shows that this refrigeration system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OP by the ejector cycle with the refrigerant which has high compressor discharge tempera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