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万成 《烹调知识》2006,(10):20-23
在异国他乡,想要迎合华人和外国人的口味,那么就要大胆地去粗取精,用心用爱敢于开拓和研究,才能使川菜在美国的土地上更加耀眼,备受欢迎。 笔者经过多年的国外烹饪工作和在国内20几年的烹饪经验大胆地自我完善,善用香味调料,结合国外的烹饪原料和手法,使中国的川菜在美国的休斯顿中国城独领风骚,受到广大华人和美国人士的青睐及新闻媒体广泛报道,故整理成文供国内烹饪爱好者和同行业人士共同交流厨艺。[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泡菜鱼卷 味型:咸鲜味 烹制方法:卷、腌、裹、蒸、煮、灌汁 特点:质地柔嫩,味咸鲜略带酸微辣,味浓郁醇香,汤清,卷形美观,大小均匀,造型自然,是腥酒、开胃之佳品。 用料:鲜净鲩鱼肉500克,老泡菜120克,水发牛肝菌50克,金针菇50克,熟火腿丝50克,泡辣椒15克,调味盐3  相似文献   

3.
朱万成 《川菜》2012,(12):49-57
藿香回锅牛肉 味型:咸鲜味 烹调方法:卤、炒 风味特点:咸鲜味美、五香浓郁、肉质鲜美、微辣爽口、装盘新异、型美色佳。 富含多种蛋白质、粗纤维、维生素、辣红素、养颜润肤、除湿防寒、强体益身。  相似文献   

4.
5.
6.
7.
8.
《中国烹饪》2011,(1):70-71
“川菜一定会红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也一定会走上全球化。”著名餐饮经营者、麻辣诱惑创始人韩东先生在不久前面对记者专访时充满信心地说道。同样对于川莱餐饮的话题,蜀府创始人周家豪也笃定地展望:“在10-15年以后,在全世界每个城市一定都会有川菜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美食佳肴难以计数,其中不少名菜的起源都是在非常偶然的情况下被发明出来的,给菜肴平添一份传奇色彩,让我们尚未开吃,仅说起来已经口齿生香。  相似文献   

10.
最近承包了一家新开张的高档酒店。我是既高兴.又有些发愁。因为在普通人的眼里.酒店里的东西既贵又没特色,我愁的是怎么去扭转外面人的偏见,怎么去吸引客人来消费。为此,我们几位厨师专门设计了下面几道特色菜肴。  相似文献   

11.
陈海  李阳 《中国食品》2002,(22):2-12
成都仁和鲶鱼庄川菜酒楼厨政总监王建,1995年进入该酒楼参与筹建,至今天该酒楼连锁发展品牌远播,作为酒楼主管厨政和菜品开发的他,自然有着别人无法体味的苦与乐。面对当年粤菜盛行川菜低迷的局面,要想搞好一家规模不大、位置也不算好的川菜酒楼谈何容易,王建苦苦思索决定先从菜品上寻找突破。正是这种大胆尝试,为仁和鲶鱼庄川菜酒楼挣得众多名菜称号,开始了成都餐饮界新派川菜的成功之旅。王建说,能够开发出许多市场上从未有过的菜品,首先是前辈们悉心教导所打下的坚实烹饪功底。16岁就进入川菜烹饪领域学习的王建,曾先后拜成都…  相似文献   

12.
13.
川菜的风味特色是清鲜醇浓并重、善用麻辣.在川菜发展的各个关键时期,四川原产的花椒和作为舶来品的辣椒功不可没.文章不仅阐述了花椒、辣椒在川菜的形成、发展与繁荣创新等历史时期的运用状况和作用,而且对麻辣调味品的研发提出了建议,旨在促进川菜行业与调味品行业紧密合作、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川菜发源于历史久远的巴蜀与黔地夜郎,到明朝贵州建省,一直延续到新中国建立前后的大部分川厨、川企入黔,再到本世纪初川菜企业大举进军贵阳,十余年时间,却又爆冷败走7原因何在?我们需要追根溯源,从历史上川菜对黔菜的影响说起。  相似文献   

15.
大部分学习美术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对美术学院青眼加。“八大美院”这个名字就好像是武侠小说里的江湖八大门派一般,给美院平添一种权威而玄奥的光环。从毕业作品上看,美术学院的服装染织系还是与理工类大学所属服装系在风格和意识上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16.
五月,火红的月份。当我们轻轻地翻开日历,看到那一连串的节日,你会明白我们为什么把五月称为红五月,国际劳动节、中国青年节、国际护士节……无一不承载着人类那不懈的奋斗与梦想,就像本期我们为您端上的这一盘盘川菜里火红的朝天椒,把我们带到那升腾的岁月,去品味,去回味。  相似文献   

17.
陈诚 《烹调知识》2006,(12):11-12
大快朵颐是老食客们的最爱与习惯,然而碰上无可挑剔的珍馐,即便是老食客,也不舍大口大口地吞咽,反而会不自觉地一反常态,一小口一小口地细嚼慢咽,耐心体会其中滋味。  相似文献   

18.
2丝织像景艺术(民国时期)2.1中国像景织物的兴起像景织物是丝织人像、风景的总称,它以人物、风景或名人字画、摄影作品为纹样,采用提化织锦的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19.
《四川烹饪》2006,(9):6-7
手机短信(13217xxx870) 我是湖北厨师,对于上期关于《疲软》一文的讨论,我的看法是:川厨在用无聊的文字浪费纸张,顶多发一个版面就够了,何必浪费我们的精力。其实,读者要的是有价值的东西,你们在那里说来说去,不就是想证明川菜还是被大家认同的吗?我拜读《四川烹饪》有10个年头了,这一期是最让我失去兴趣的一期.为了一篇无聊的文章发动川菜“名誉保卫战”有什么用?我们这些读者只想从《四川烹饪》上面学到知识.就这么简单!  相似文献   

20.
《四川烹饪》2006,(8):7-8
马书平(河南洛阳市九都路龙凤楼酒店) 我在读了上一期的《川菜为何在郑州疲软》一文后,认为作者有的地方说的是事实,有的地方就过于言重了。我在郑州工作了十几年.比较了解这些年郑州的饮食动向。目前在郑州.川菜馆还真不少.有四川人开的.也有我们本地人开的,情况倒是有好有坏……我觉得,再好的风味菜系.也不可能开一家火一家,这当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然主要还在于管理是否到位,在于饭店老板当初的市场定位是否找准了.这也包括对菜品的开发和对员工的合理安排。不能说用了几个川厨,或者整个厨房班子都是四川人就能把事情搞好。同时,也不见得正宗川菜在郑州就全都不好使。更不可以说四川人在外面开的饭馆都不行。事实上。郑州本地人开的饭馆也有不少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