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为提升山岳型风景名胜区的规划质量,促进其在旅游大环境中的个性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文章在分析我国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发展概况的基础上,以灵通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为例,从现场调研、规划定位、分区布局、项目设置、数据指导、精品化发展建议等方面探讨了山岳型风景名胜区特色规划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自然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回顾自然度概念产生与国内外自然度评价研究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我国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自然度评价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立足风景名胜区系统内部特征及外部干扰,进行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自然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指标评级的确定,采用G1法对评价指标进行权重的确定。最终给出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自然度等级的划分及内涵,将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自然度划分为自然、较自然、半自然、人工四种类型。本文旨在通过构建自然度评价指标体系来进一步实现风景名胜区自然度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目的】识别山岳风景特质对中国山岳风景遗产的传承、保护地域风景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首先,将山岳风景遗产作为研究对象,选择自然与文化要素进行风景特质识别,完成风景特质分区;其次,从时间与空间完整性维度进行赋分评价,总结出管护分级区域;最后,基于风景特质识别与评价结果提出保护模式。【结果】1)泰山城景表现为“自然山川基底—史前人类聚居—宗教山岳崇拜—城山风景融合”的演进过程;2)将泰山地域划分为20种典型的风景特质类型和43个风景特质区域,归纳出3类特质类型(历史遗产、自然生态、村镇聚落);3)基于时空完整性评价标准,将泰山风景遗产划分为3级管护单元(一级管护、二级管护、一般管护);4)提炼山岳风景遗产的保护模式,总结了9种不同模式的保护等级、保护对象和保护价值。【结论】定义了山岳风景遗产的内涵,提出了时空完整性视野下的山岳风景遗产保护方法,为保护地域风景、优化自然保护地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马军山 《中国园林》1996,12(1):45-47,53
因山构亭,就是依顺地形的变化而构筑景亭。在我国455个各级风景名胜区中,山岳型约占60%以上,而山岳风景又很多与亭有关。一个构筑恰当的亭,可以使自然风景得到升华;而一个不顾环境,妄自尊大的亭常成为自然和声中的杂音。因此,在对中国山岳风景构亭范例分析基础上作因山构亭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概论 自然,一般指客观的物质世界。自从有了人,自然便有了美恶之分,风景就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体会到的认为具有美感的那部分自然。也可以说,风景是人和自然共同作用的产物。由于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人对自然的作用方式、力度也有所差异。在西方,自然风景以保持原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相地、形象、空间、园林、入口等几方面探讨了山岳风景名胜区建筑的表现,又从保护、开发、管理几方面分析了山岳风景名胜区建筑的经营。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地域文化资源的构成,结合三晋地域文化视角下风景名胜区的资源特征,以山西太原崛围山风景名胜区为例,探讨了地域文化资源特色在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的实践应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从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入手,对其地形、地貌、分类、道路等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归纳出其基本特征及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针对实际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得出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可持续游道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曹如姬 《山西建筑》2007,33(36):25-26
通过对五台山风景区寺庙建筑的调研,探讨了山岳风景名胜区旅游建筑设计指导思想,并总结了山地风景区旅游建筑组织的三个要点,为山岳风景名胜区旅游建筑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从阐述生态敏感性分析应用于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必要性出发,评析国内外风景区生态敏感性研究现状;以典型山岳型风景区——武汉市木兰山风景名胜区为例,构建适用于山岳型风景名胜区的生态敏感性评价体系;从人文、自然多角度测定生态敏感性;利用GIS空间分析模块和叠置分析模块,采用空间多成分综合分析方法,进行单因子评价和多因子综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分为五个等级;进而匹配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分区、分级保护对策;探索了山岳型风景名胜区科学评价与规划对策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0.
风景名胜区保护建设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丁洪 《中国园林》1994,10(1):57-61
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山湖壮丽。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都丰富多彩,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世界驰名。我国是多山的国家,山地高原约占国土面积三分之二。因而山岳名胜区在风景区中占很重要的位置。此外,还有河湖风景名胜区、岩溶风景名胜区、滨海风景名胜区等。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又是一个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的统一国家,存留了极为丰富的珍贵文物古迹,又形成了一些以文物古迹为特点的风景名胜区。  相似文献   

11.
根据我国山岳型风景区索道建设解决的问题与产生的问题现状,以娲皇宫风景名胜区拟建索道的选址思考为例,就索道的建设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12.
尹航  张超  赵鸣 《风景园林》2020,27(2):110-115
胶东半岛凭借三面环海的地理区位,成为道家思想的重要发源地。金元时期,内丹派全真道于此创立,使该地山岳道家文化景观得以迅速发展。在半岛特殊的自然气象、资源、地貌条件影响下,山岳道家文化景观的营造呈现出"序列性"特征,且其物象与内丹修道理论密切相关,形成诸多"山地风景道"。通过田野调查、测绘、访谈,探讨该类"风景道"的环境基底特征和文化内涵,总结"风景道"的景观层次与要素组成,并对其空间特征与要素布局进行分析。研究发掘了胶东半岛山岳道家文化景观的潜在规律,为保护当地该类景观提供新的视角,亦可为其他地域该类景观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山岳风景名胜区建筑设计体现了我国古代以自然系统为基底,和谐共融的营建智慧。以嵩山为研究对象,截取清代为时间截面,通过历史资料收集和分析、实地调研、地形空间建模的研究方法,将自然系统划分为地形、水文、气象、土壤、生物5个基本要素,整理出清代嵩山内的37处建筑,并将其划分为礼制、宗教、住宅和教育建筑4种类型。分别探究在各自然要素影响下的建筑整体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各类型建筑的空间分布差异,能够加深对传统山岳开发模式的理解,为我国风景名胜区之定位及国家公园体系的本土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通过研究发现嵩山的建筑很好地适应并利用自然系统,体现出顺应自然,因势利导,依据精神追求相地择址,并最终达到自然与人文和谐共融的平衡状态的营建智慧。  相似文献   

14.
《园林》2021,(6)
自然山水本底资源是城市风景建设的重要依托,"城—山"风景是自然与文化相融合的城市风景的重要类型。当今生态文明视野下,探讨中国古代城山关系对于城市风景保护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阅读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古代城市与山岳的关系,分别从"城—山"风景蕴含的山水思想、"城—山"风景要素与类型等方面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并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次归纳"城—山"风景的组织营构相关研究,最终从现代语境探讨当下的城市山体风景保护及相关城市设计策略。未来研究可深化城市与山岳的风景体系建构和审美意象、空间图示的探讨,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以期促进现今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山风景格局的保护建设。  相似文献   

15.
徐霞客是一位伟大的旅行家、地理学家,也是一位山水美学家。他对名山大川风景资源的科学考察以及美学上的评价是前无古人的,《徐霞客游记》因而也是一部风景资源考察评价的科学巨著。文章以《游记》中的《天台山游记》为依据,以天台山风景区为例,探求霞客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评价思想,及其对建立适合我国山岳风景特征的景观评价体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山岳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诚 《规划师》2000,16(5):60-61
作者阐述了山岳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工作注意的几个问题,从规划的选址、建筑方案的审查、临时设施管理及建立健全管理法规、依法治山等方面介绍了黄山风景名胜区在规划管理工作上的做法。  相似文献   

17.
风景名胜区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与实践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景名胜区生态敏感性评价已成为风景名胜区规划的重要基础性技术工作,是提高风景资源保护利用科学性的有效手段。在梳理生态敏感性评价内涵及对象的基础上,结合山岳型和湖泊型风景名胜区生态敏感性评价案例和应用实践,探索归纳风景名胜区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包括评价目标确立、评价方法和步骤、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等;总结分析了风景名胜区生态敏感性评价现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8.
《园林》2021,(6)
正中国地域辽阔,是个多山国家,山地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3,山地城镇占全国城镇总数的一半。山岳作为重要的自然要素,成为中国传统山水城市风景营造的空间类型与审美载体。从先秦时期九镇、五岳的国土层面神山礼制秩序,到秦汉、魏晋时期国都的"城—山"轴线、地中空间模式逐渐成形,再到唐宋后风水思想蓬发下州县城邑对山水格局的重视,中国的山岳风景审美经历了从敬畏到亲和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展开名胜景区观特征的研究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有助于进一步实现自然景观和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赣州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数量较多,针对此类风景名胜区景观特征进行具体研究,符合当下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和利用的实际要求,研究成果有一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0.
《建筑与文化》2009,(4):88-93
五莲山风景名胜区 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位于市区东北与东丰县交接处,距202国道1公里,距市区中心9公里。是集仿清代皇家庙宇建筑群落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的山岳型风景旅游区,1994年10月向社会开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