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IMAGIS在数字校园建模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木 《山西建筑》2007,33(9):357-358
介绍了IMAGIS的功能和工作流程以及IMAGIS空间数据的获取途径,利用IMAGIS进行数字校园三维建模的实现,并以河南理工大学北校区数字校园建设为例介绍了IMAGIS在三维景观建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对倾斜摄影测量技术与三维数字建模进行了简要介绍,从IMAGIS城市三维建模过程、采集纹理和粘贴纹理信息两方面,阐述了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在三维数字模型建模中的应用,并对采集和处理三维建筑顶面纹理信息进行了分析,从而推动城市数字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在IMAGIS环境下利用DWG格式的电子地图作为基础地形数据来进行惠州市人民政府及其周边地区城市三维景观的构建和实现,并就城市三维景观构建过程中电子地图的预处理、特殊物体的建模、纹理映射等一系列关键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4.
在旅游景区展示中,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景点展示取得的效果比使用文字和图片更生动。本文探索了利用IMAGIS软件对滨州市中海风景区进行三维建模、数据发布等展示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郝卫英 《城市勘测》2008,(1):44-45,52
研究了二维矢量数据在IMAGIS环境下,没有建模区DEM数据,利用等高线半自动赋值重新生成DEM和用等高线给山体建模构建城市三维景观的特殊方法。  相似文献   

6.
阐述用IMAGIS软件进行城市三维建模数据生产时,纹理图片的制作与粘贴是一项繁重、费时的重要工作,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如何提高作业效率、改变作业方法,针对不同纹理的制作和贴图方法,采用不同技巧,从而使操作更简便,应用更快捷.  相似文献   

7.
运用可视化仿真技术对基坑变形监测进行三维可视化模拟研究,提出了基坑变形监测三维可视化模拟系统的建模和可视化方法,开发了基于GIS平台的基坑变形监测三维可视化模拟系统。结合工程实例对天津市某深基坑变形监测数据进行模拟分析。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6)
智能制造助力钢厂提升核心竞争力。韶钢积极推进智能制造以支撑公司的转型升级和发展,韶钢时空信息基础云平台基于可视化、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建设,充分挖掘厂区总图数据的价值,实现了厂区地图可视化、涉煤气作业安全管控等业务集成应用,有力支撑公司智能化、可视化能力提升。本文介绍了该平台建设情况和典型应用实例,对钢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提炼和总结。  相似文献   

9.
金江军  潘懋  李魁星 《矿产勘查》2012,3(5):678-681
矿产资源都是三维空间分布的,三维可视化技术是提高矿产勘查水平的重要手段。文章首先分析了三维可视化技术在矿产勘查中应用的背景,介绍了国际上常见的三维地质可视化软件以及发达国家三维可视化技术在矿产勘查中的应用情况。然后阐述了矿床三维可视化流程,提出了三维可视化技术在矿产勘查中的应用流程,如收集相关资料、建立找矿模型、建立矿区三维地质模型、对三维成矿信息进行空间分析、开展矿产储量评价。最后给出了一些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0.
以孟加拉恒河主坝的标贯试验数据为基础,采用三维可视化的地质建模手段,对软基建坝可能出现的砂土液化工程地质问题进行空间分析和对比.结果表明:(1)坝区左岸的液化深度较右岸浅。(2)根据国内标贯法,闸区建基面均会液化,厂区建基面部分会液化。(3)根据国外简化seed法,闸区建基面右岸部分会液化,厂区建基面不会液化。(4)国内标贯法比国外简化seed法的液化临界深度深1~3 m,建议液化处理深度在高程-24 m。(5)对软基承载力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厂区地基不满足承载力要求。本文研究成果为建基面的选择和地基处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毛健  苏笛 《城市勘测》2012,(4):9-11
建设数字三维城市是当前的热点,本文根据已有三维可视化系统的建设经验,从最初的数据采集与处理到最后的三维可视化系统的集成,对地理场景三维可视化系统建设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2.
王胜男 《江西建材》2016,(5):145-146
当前常用的多功能检测车对沥青路面车辙、沉陷、拥包等病害的检测准确率较低,有必要采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对路面三维类病害进行检测。本文在对三维可视化路面系统功能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采用室内试验和现场试验对三维可视化路面系统检测的准确性进行验证。测试结果表明,三维可视化路面系统对沥青路面沉陷病害的检测准确率较好,满足路面病害快速检测的要求,在城市道路和公路路况检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前行业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厂区改造项目,而前期的现状测绘工作必不可少,所有的改造设计工作都基于测绘成果展开。以某厂区现状测绘为例,阐述了厂区总平面、厂区内各房屋立面、厂区内植物及构筑物定位、厂区三维建模的全过程所采用的三维激光扫描测绘技术,并在总平面的获取中比对两种不同测绘方法,详细分析各自的优缺点及特殊性。这项研究成果可以为类似的厂区改造前测绘项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水工结构工程与三维可视化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旭 《山西建筑》2009,35(1):367-368
对三维可视化主要内容及其在水工结构应用方面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并由此推出了水工结构工程三维可视化系统的基本框架,指出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的三维可视化技术将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和空间,可为水工结构工程的建设提供新的设计手段。  相似文献   

15.
王瑞瑶 《山西建筑》2014,(2):231-233
在系统总结近年来三维可视化在水利水电工程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述了水利水电工程三维可视化研究进展,对水利水电工程三维可视化的研究现状、技术路线、应用效果、应用实例和应用前景依次进行了分析,认为其应用前景广泛。  相似文献   

16.
郑宸 《福建建筑》2012,(11):25-27
本文对于当前的三维地形可视化技术进行了研究。首先,比较了现有的各种三维地形可视化技术的优劣,然后,使用ArcGis作为平台详细展示了TIN表面建模以及进行三维分析的特点,并使用了福建省的西坪镇作为例子展示整个工作流程和分析方法。最后,总结城市规划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与前沿三维可视化技术的应用支撑,来实现对于土地利用科学决策的具体方式。  相似文献   

17.
宋仁波  江南 《工程勘察》2013,(9):56-60,64
针对三维地质建模工作非常繁琐和复杂,为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和提高模型可视化效果,提出一种基于结合限定Delaunay三角剖分和OpenGL进行三维地层可视化的方法。利用限定三角剖分算法可以生成任意边界形态、任意尺寸大小或者带有多个孔洞的地层表面三角网;利用OpenGL的对象拾取机制实现钻孔数据的可视化管理和人机交互地层建模。同时将该方法应用于三维地层可视化系统开发中,系统克服了手工填加虚拟钻孔来提高模型精度的麻烦,可以显著提高三维地层建模的效率和可视化效果。最后利用南京某地区三维地质调查项目地质勘察获取的钻孔数据,进行了实际建模操作。实验结果表明,系统能够快速、准确地构建地层的三维模型,并实现多种模型可视化,为工程勘察信息的管理和分析提供了科学、高效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8.
复杂边坡三维地质可视化和数值模型构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复杂边坡三维地质可视化和数值模型的构建是岩土工程和水利水电工程中常常遇到的关键问题。三维地质可视化可以展示边坡结构面的空间组合,揭示边坡的宏观破坏模式;可视化模型与数值模型的结合和转换可以反映地质信息的仿真性和动态可修改性。基于AutoCAD平台,借助AutoLisp语言,采用滑动最小二乘法插值拟合,构建三维可视化模型,同时讨论可视化模型与数值模型的转入。优点在于结合了AutoCAD优越的图形编辑功能和ITASCA公司数值软件(FLAC3D和3DEC)的计算功能,并可根据地质信息的变化更新可视化模型和数值模型。该技术与三维可变形离散元法相结合,在白鹤滩水电站进水口高边坡三维可视化和应力变形分析中进行了应用。同时针对3DEC软件前后处理的不足,结合3DEC内嵌的FISH语言和AutoCAD的AutoLISP语言进行编程,探讨3DEC加锚方法、三维合位移等值线云图和塑性区可视化实现。  相似文献   

19.
利用IDL语言强大的数据处理与图形显示功能,应用组件编程技术并结合数字摄影测量原理,对立体航空影像对进行数字影像处理,并通过内插计算快速生成数字高程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可视化技术实现三维可视化显示及简单的可视化分析,从而完成了地形三维可视化系统的研制。  相似文献   

20.
溢洪道开挖边坡三维地质建模与稳定性分析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溢洪道的开挖边坡,与一般的自然边坡不同,属于人工开挖边坡,有着施工区内山高坡陡的特点,其边坡稳定性通常采用极限平衡法进行分析,但由于所建立的三维地质模型不够精确,剖分过程可视化的缺失以及稳定性分析计算界面的不够友好,很难做到直观性和清晰性的统一。运用NURBS技术建立研究区域的三维地质模型,并对 VisualGeo 三维地质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实现三维边坡体的自动剖分和数据提取,同时采用改进的三维可视化模拟分析系统VisualSlope进行稳定性计算、参数敏感性分析和支护措施研究。该方法可实现边坡稳定性的可视化分析与直观演示,开辟了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边坡稳定性与可视化分析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