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筑魂     
1 建筑评论 中国有没有建筑评论界?中国有没有建筑评论家?好象没有。街上有那么多花花样,老百姓碰上了唠叨两句,没有见到行家评论;又好象有,虽然未必成“界”或“家”。外国有专靠评建筑吃饭的,正评也好,歪评也好,言不由衷也好,无事生非也好,建筑界热热闹闹的,大家有饭吃、有事做。中国还是匠人闷干。记得一位大作家谈怎样写文章时说过,第一你一定要有话想说,第二才是怎样说。看来我们可悲之处是对自己精彩的或差劲的都无话可说,或无话也有饭吃;但对外国那几幢房子那几个人,话多得简直有点过剩。有人说中国建  相似文献   

2.
李行 《南方建筑》2001,(1):28-30
建筑三大规律之一的“地点性”是建筑区别于其他物质产品的唯一特有规律。建筑及其设计方案之成败首先在于建筑的选址即地点,在于其“特定地点性三要素”间的关系,这就是中国传统建筑观念中的所谓“风水”,这是建筑中一条永恒的真理。  相似文献   

3.
理论百家 建筑百花 建筑形式的“千篇一律”,已经上了政府工作报告,这是建筑师们很不情愿的事,人们都在议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言谈之间,许多同行认为,我们的创作上不去,主要因为建筑理论跟不上;或者说,我们缺乏指导创作的建筑理论。提倡研究理论是很有道理的:综观现代建筑运动,凡有影响的建筑师,大约都有自已的建筑理论,以支持自己的作品;或者说,以自己的建筑作品,来支持自己的理论。可是,这建筑理论究竟  相似文献   

4.
建筑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筑美柳士英编者按:本文系柳士英先生遗作,写于1961年。在那个讳言“美”的年代,先生提出“建筑美”的论题,切中忽视建筑美的时弊,突出阐明美在建筑上的作用,并完整理解和辩证统一的处理适用、经济、美观三要素,这便是一种突破,是需要学识与勇气的,也是难能...  相似文献   

5.
建筑究竟是不是艺术?可以通过建筑与艺术两者的比较考察,作出我们的回答。一建筑是什么? 马克思关于人的实践活动的三尺度思想,对于我们认识建筑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人运用“物种尺度”、“内在尺度”和“美的规律”三种基本尺度进行生产,是人的实践和动物活动的本质区别,是人的实践活动所特有的内在本质和基本特性。建筑,作为人的实践活动之一,也具有这一内在本质,也构成它的基本要素和基本特性。  相似文献   

6.
<正>"任何建构的表达都要遵循三个基本要素:技术研究、力学表现和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皮埃尔·奈尔维在任何一项建造实践中,建筑与结构的表达都是一个被反复讨论、推演的过程。追溯二者的关系,早在公元前25年,罗马建筑师马可·维特鲁威就提出了"实用、坚固、美观"的建筑三要素。时至今日,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仍然围绕着这三要素不断进行着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7.
建筑文化散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9年北京UIA第20届大会的学术主题定为“21世纪建筑学”,其分题2为“建筑与文化”这意味着关于建筑文化的研究,仍然是下个世纪建筑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我国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曾有过一段时间的“建筑文化热”:在连续几年的时间内,各种关于建筑文化的学术讨论的论文,令人目不暇接;有人大声疾呼“建筑是文化”、“是颠峰性的文化”、是“灵  相似文献   

8.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和谐 曾杰认为,现代建筑工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思想文化的艺术表现,城市社会发展的功能需求,使现代建筑在它固有的适用、经济、坚固三要素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而无论是单独的一幢建筑,还是当成千上万的建筑聚集在一起成为一个城市,消防的安全工程都与之如影相随。因为,建筑是火灾作用的场所,也是消防技术大显身手的舞台;而消防是火灾防范的法  相似文献   

9.
巫·建筑     
本文试从“场所精神”来讨论湘西苗族建筑的地方特征和民族特征。因苗文化有别于汉文化,属巫文化体系,故本文题为“巫·建筑”。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建筑实践的发展,人们已不满足于纯粹仿造地方建筑,或仅在造型上运用传统构件符号。密舍尔·科纽约尔指出:“从传统的当地建筑师那里借用的片断词汇,与地方风格的理论毫无共同之处,与本土建筑所表现的文化和社会意义全无联系,建筑的超越性不能由脱离根源的体系来解决,它的未来也不能仅以过去的片断作为伪装。”“场所精神”(genius loci)的词义源于古罗马,根据罗马人的信仰,每一个“独立”本体都有灵魂(genius),这灵魂赋予人和场所以生命,自生至死伴随着人和场所,同时决定它的特性和本质。因此,  相似文献   

10.
地点性—铁的建筑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行 《新建筑》2001,(1):40-42
“地点性”是建筑区别于其他物质产品的特有规律。建筑之成败首先在于建筑的选址即地点,在于其“特定地点性三要素”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12.
<正>在这个视觉年代,特色建筑也好,异形建筑也好,都是建筑师在天地间制造的一种惊奇,更是对传统审美习惯的一种挑战。最好的建筑应是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在技术发展日益成熟的今天,创造建筑物独特的外形已成为建筑师们彰显个性、追求艺术的表现,更是城市居民寻求极端视觉体验的产物。当越来越多充满奇思妙想的建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人们似乎也愿意赋予其超乎建筑学本身的文化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城市建筑文化——浅析旧城改造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建 《福建建筑》1994,(4):19-20
本文通过阐述城市、建筑和文化三者相互之间内在的联系,结合实际工程,探讨了在旧城改造中对诸如“现代”与“历史”、“现代建筑”与“古建筑”、“开发利用价值”与“文物保护价值”等一系列矛盾的解决办法;着重阐述了如何解决旧城改造中的交通问题;阐明了旧城改造中应树立的“保古创今”、“古为今用”的“古城新貌”观点.  相似文献   

14.
今年建筑学报第1期刊登了翟立林同志“论建筑艺术与美及民族形式”的文章,作者试图用马克斯主义辩证唯物论的哲学原理来分析有关建筑的若干基本问题,有许多论点是正确的,例如建筑的两重性;对“美”的唯物主义理解等,从理论上予形式主义和复古主义以有力的打击。  相似文献   

15.
德国现代建筑运动中新建筑思潮的寻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戎安 《建筑师》2004,(1):62-77
建筑师必须浪漫地发挥其对形式直觉的想像力去创造建筑空间,进而理性地判断其方案的可行性。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一种建筑理论对其创作行为的辩证支配关系。新建筑的出现乃是由于新思想,我们关心的不仅是形式的演化或建筑流派,而是产生这些形式的思想变化和发展过程;我们关心的不仅是建筑本身的历史,更关心的是建筑思想的发生、演变和发展过程。我们研究一种建筑现象,不仅要知道人们做出了什么,而且希望了解人们想过什么,这种想法是如何产生的;要从哲学理念和伦理观上去研究。一位中国建筑学者李承宽先生亲身经历了德国现代建筑运动和现代建筑思潮的发展过程,以他对这段历史的回顾为线索,笔者对德国现代建筑运动和建筑理论发展的有关资料多方查询、整理成文。文中就欧洲对建筑本体论和建筑本质概念进行了探讨;对空间本体论的研究,“时间-空间”四维连续性理论,建筑创过程中的格式塔理论(Gestalttheorie)和格式塔的质量标准展开了讨论。文中介绍了奠定新思维的基础:“生命哲学”、“价值伦理”.“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等哲学理念对现代建筑运动的兴起所起的作用和构成的思想架构。文中介绍了早期的德国表现主义建筑的”将人拟物”或“将物拟人”的“移入情感”、“物我同一”创作思想;介绍了德国“有机  相似文献   

16.
安东尼奥·高迪 高迪在26岁时就虔信着一条美学信条: “过去、今天或是将来,装饰一直是被赋予色彩的.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东西从来不是单色的或匀色的,草木也好,地质也好,地貌也好,甚至在动物王国里都是如此.”大自然是高迪灵感的源泉,从动物界、植物界到矿物界都是他汲取营养的地方,在高迪的建筑中反复地出现着自然的痕迹.  相似文献   

17.
寻找建筑失落的“灵魂”,正视特定情境中的社会文化对建筑生成的意义,并将其从理论认识落实到具体行动,解决当代多元文化与建筑形式风格趋同现象之间的现实矛盾,是当今建筑发展严峻和急迫的课题。论文从城市建筑的形式、风格趋同现象出发,对传统建筑生成方式提出质疑,通过回归建筑本体和意义的存在价值分析,认识到建筑师必须积极主动地以社会、文化等广泛背景为切入点进行设计,以“时间”这一全然不同的研究角度探索新思路,将社会文化“时间”作为建筑学拓展的新视野,研究建筑如何在“当代”特定社会背景和文化多元的时间维度中,营造具有不  相似文献   

18.
在柯林·罗《拼贴城市》和《透明性》的基础上,该文分别将基于城市问题层面的“拼贴”手法和基于建筑空间层面的“透明性”理论进行提炼,重点探究二者的关系。研究指出在立体主义影响下,两个理论分别在图底关系、虚实反转、维度关系等层面存在一定的区别与联系,最后对这两种理论及其内在关系进行了一定批判性反思,这将有益于有关“拼贴”手法与“透明性”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建筑,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的生理和安全需要,还应有审美意象和更深的精神内涵。安全、遗风避雨,这是起码的低层次要求,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还有更广泛的社交需要、心理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精神要求。现实生活异彩纷呈,人们的各种需要甚至是矛盾的。表现在对建筑的要求,既要求躲避风雨、安全可靠,也需要阳光、新鲜空气;要“实”的,也幻想“虚”的;既需要“动”也少不了“静”;有人爱“简”,但“繁”也有人欣赏;“暗”满足后,又渴求“明”。这种虚与实、动与静、简与繁、明与暗相互交织的关系,这种矛盾和…  相似文献   

20.
路易·康的建筑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发堂 《建筑师》2010,(5):79-84
路易·康的建筑思想是现象学在建筑学上的应用.本文先阐述了康对形式的追问.其后论述了功能的不确定的想法,指出它们与现象学“直接面对事实本身”的内在关联性。其次.把康的建筑思想与后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及安藤忠雄的建筑思想作了一个比较,以便对康的思想有个感性的把握。最后论文指出了康的建筑思想的内在可能性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