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Planning》2013,(23)
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元素,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笔者先分析中国传统元素的概念,然后阐述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书籍设计中的应用方式,希望有助于书籍设计者设计出富有魅力的书籍。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22)
民族文化是书籍设计的重要资料和创作灵感的来源。书籍设计师应该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借助独特的艺术语言弘扬传统民族文化,体现书籍设计的民族风格与现代特色。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2)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绚烂多彩。其中,尽显中国文化之美的莫过于传统图形,而每一种传统图形背后都有着较为深远的语义。随着时代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转化,自身的审美意识和认知能力也逐渐提升。读者对书籍的需求不再仅仅侧重于书籍内容本身,也包括对书籍的内外设计审美需求,如图形、色彩等方面。该文作者以吕敬人书籍设计为例,通过文献分析的方法,探讨传统图形语义在书籍设计中的设计价值,即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和商业价值;同时,对传统图形语义在书籍设计中的设计内涵与应用、设计继承和创新方面进行整理与分析;最后,展望传统图形语义在书籍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6,(10)
传统的书籍由于载体单一、有限,往往缺乏艺术表现力,文章通过对新媒体时代下书籍设计教学现状的分析,提出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与多种学科相融合,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改革内容,以期将学生培养成能够利用新的设计工具创作出更加优秀作品的设计人才。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7,(9)
书籍设计教学的实践性强,讲求"短平快",以培养出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设计人才。针对高校书籍设计教学中存在的传统文化应用不足的问题,该文从传统文化在书籍设计中的应用现状入手,分析了书籍设计教学中传统文化应用的必要性和价值,并对传统文化应用于书籍设计教学的方法和模式进行了探讨,旨在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书籍设计教学,丰富设计理念、拓展设计思维、弘扬传统文化,使书籍设计不再是形式上的繁花似锦,使学生领悟传统文化精神并将其贯彻于书籍设计,令书籍设计具备形式和文化内涵上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8,(7)
吕敬人作为中国现代书籍设计界的泰斗人物,对于书籍设计一直有着独特的设计思维,对于中国书籍设计提出了"书之五感"的观点。如今很多青年设计师研究并应用吕敬人提出的"书之五感"观点,以提高书籍设计质量。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5,(11)
文章从书籍设计的多样化艺术形态中分析总结,寻找书籍设计艺术形态发展的规律,将理论和实际案例相结合,分析书籍设计艺术形态拓展的表现形式。书籍设计艺术形态多元化的拓展反映了当代书籍基于信息网络背景在电子阅读器冲击下新的发展方向,变革了书籍设计和阅读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13)
在信息时代下,电子书籍的迅猛发展给传统书籍带来新的挑战,传统阅读方式也随着电子书籍的迅速发展悄然发生重大改变。文章通过对传统书籍和电子书籍的比较分析,从书籍与读者的行为情感互动设计,书籍服务化设计和技术生态化、风格、信息化等方面比较电子书籍设计与传统书籍设计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6,(19)
书籍的出现使文化传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随着书籍的出现,书籍设计艺术也随之产生了。书籍的形态设计是在传统形式的书籍基础上进行重新认识与创新设计,从而使人们更便捷且富有情感地阅读、感知。  相似文献   

10.
现代书籍设计之于多元化的互联信息时代,亟待解决的是最优化的架起作者——书籍——读者之间心灵的桥梁,守住这片属于书籍的物质文化园地。毋庸置疑,书籍形态设计的"人性化"成为这无垠沙漠里的一片绿洲,如同雪中送炭一般。本文以如何进行"人性化"的书籍形态设计为着眼点,从"人性化"的角度对现代书籍形态设计进行二元分析,以期能充分的理解和认识现代书籍、乃至现代书籍形态设计的状况,进而有效的完成现代书籍形态的"人性化"设计。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5,(4)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是人类努力创造的成果,同时也是传播人类精神文明以及物质文明不可缺少的工具,因而书籍设计也就受到相应的重视。图案尤其是传统图案在书籍设计中的运用,使得书籍和读者之间有了良好的交流桥梁,优秀的书籍设计应当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富有特色的图案设计,文章针对当前传统图案在书籍设计中的视觉、形式美感,介绍传统图案在书籍设计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从中国画论视野出发,通过对"中国传统山水画——当代建筑设计"的创作思路的比较分析,力图将中国画论中的创作逻辑进行转译,从画论角度解读当代建筑的创作思路,旨在探索关于建筑设计的新评价视野和设计理论。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4,(13)
概念书籍设计是对常规书籍设计的一种突破,即突破传统的观念与手法,进行创造性的设计。概念书籍设计课程要求学生更新观念,创造崭新的书籍形态,对工艺进行创新和探索,丰富设计词汇,增强设计感染力。在追新求异时,不能脱离书籍设计与读者的联系,才能赋予概念书籍设计前瞻性和探索性。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3,(7)
"形"、"神"问题一直是贯穿中国画论的主要命题,"舍形重神"论只能导致绘画艺术严重地脱离自然、脱离生活,走进形式主义中去。而"以形写形"注重艺术实践,注重师法自然,注重写生,才是当今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所追寻的绘画真谛。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5,(23)
在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儿童书籍设计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在儿童书籍设计过程中,既要看到纸质传统书籍的特点,也要看到新技术对儿童书籍设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9,(4)
孙宝瑄《忘山庐日记》记载了他在光绪晚期大量阅读西学书籍的经历,从中可以看到孙氏逐渐接受西方婚育学及生理学的过程,其阅读目的在于探求强种、强国之道;日记还反映了孙宝瑄等人在接受西学思想的同时,也从传统的"异端"如颜李之学中寻找精神资源。西学书籍带来了观念的更新、知识结构的更替,以及"脑界"的逐渐打开,传统学问的框架被拆解、重构。孙宝瑄等人有关理想政体、国计民生的诸多思考,处处体现了西学书籍的影响。与晚清其他知识分子相比,孙宝瑄对西学书籍的阅读量更大、范围更广,他是在新学涌入、新词汇引进的大潮中学会使用新词汇、新概念思考的代表人物,由此可以管窥19、20世纪之交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3,(9)
"意在笔先"源于书画创作,在当今的任何艺术创作活动中,构思立意仍是第一步。文章提出了书籍设计构思具有整体性、定位性和独特性的基本原则,进而从联想、象征、符号三个方面对书籍设计的构思方法展开阐述。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6,(14)
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中最伟大的艺术之一,有着非比寻常的艺术魅力。在当下的一些书籍设计作品中,文字设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些作品忽视字体元素的设计,文字编排杂乱无章,难以获得良好的视觉传达效果,也不利于读者阅读。电脑技术、先进的印刷技术在设计领域里的广泛运用,赋予了字体设计更多的可能性,使字体设计呈现出多元化、艺术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7,(5)
封面是书籍的面孔,插图作为书籍封面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是书籍封面设计中主要的形式语言,带给读者的视觉印象和视觉记忆通常会胜过文字。富有创意和艺术美感的插图,能使书籍封面呈现出独具一格的视觉魅力。该文基于插图对书籍封面设计的重要影响,对书籍封面设计中插图艺术的创作形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9,(12)
在各种文化交融的时代下,书籍设计研究所涉及的问题比较繁多。面临此类问题,现代书籍设计需要挖掘自身的民族特色,以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书籍设计之中,而古代线装书籍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