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夏妮 《山西建筑》2006,32(20):35-36
通过分析地下步行系统的组成,着重探讨了地下步行系统规划设计的要点,指出对地下步行系统规划设计的探讨旨在创造多元化、多层次、有机的地下空间,它将成为我国各大城市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
城市地铁站点影响区地下步行系统可以带动站点辐射区域的发展,为其增加人群的聚集度,它的可达性对提高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四川成都春熙路地铁站站点为研究对象,通过Python工具获取各条交通线路的站点等地理位置信息,通过相关搜索引擎搜索与整理相关信息,以GIS为主、AutoCAD工具为辅建立该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影响区地下步行系统相关数据库和“时间—距离”模型;在基于3类主要出行方式的条件下,运用“层次分析法+GIS可视化”呈现该站点影响区地下步行网络的可达性作用机制,提出“地铁—公交—自主”出行的合理分配模式,并在此基础上为地下步行网络设计规律提供建议,为其他站点地下步行网络系统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地下人行通道总体布局规划是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编制过程中重要分项环节,其规划内容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过街地下通道的总体布局,二是重点区域地下人行流线的组织引导。确定这两方面内容,需要先划定地下人行连通重点区域,并作为分析基础。按照这一思路,本文结合实际项目,从三个方面论述其编制方法:第一,通过价值分区评价法来划定地下人行连通重点区域;第二,通过需求分布评价法来确定过街地下通道建设布点;第三,以构建连续步行空间为导向,细化过街地下通道空间落实,统筹人行地下连接通道空间布局,形成完整的地下步行网络。  相似文献   

4.
地下步行系统一般修建在中心区、大型交通换乘枢纽等城市重点地区,是城市步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地下步行系统对于解决城市交通问题,进一步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具有积极的作用.作者在对地下步行系统认识和界定基础上,分析发展地下步行系统的必要性,提出布局原则,着重从平面对城市地下步行系统的布局模式进行了探讨,并进一步讨论影响平面布局模式的制度因素和技术因素.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取拥有全球最大规模地下步行系统的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为例,分析了蒙特利尔地下城的功能、结构并回顾了其规划与建设的过程与特点。  相似文献   

6.
Toronto's underground pedestrian system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large underground pedestrian network that serves Toronto's metropolitan area of 3.5 million people. The network, which is approximately four blocks wide and nine blocks long, links 17 major developments. The article describes the three stages of the systems development, which began at the turn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present subsurface space contains about 1000 retail shops, many restaurants, and several movie theaters. Two main building types employed in the city's subsurface development—the atrium and the galleria— are discussed. Such structures have permitted the developers to exploit the potential of all available levels: above-, below-, and on-grade.  相似文献   

7.
从城市设计角度解析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的形态营造,着重从系统化、立体化、人性化三方面探讨如何进行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一体化设计.提出了从地下交通组织系统化,地下交通换乘站点立体化和地下空间环境设计人性化三方面来实现地下空间一体化,从而建立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城市形象.最后指出地下空间的开发建设实质上是城市与地下建筑的一体化设计,让地下空间系统融于整个城市环境中,实现人、城市、建筑的三者合一.  相似文献   

8.
该文回顾了现代城市步行街向城市步行网络过度的历程,系统介绍了发达国家通过步行网络复兴城市的建设实践,归纳总结了步行网络出现的原因及其空间形态和组织方式。  相似文献   

9.
缪宇宁  俞明健 《规划师》2006,22(7):57-59
上海世博会园区规划可利用地下空间塑造层次丰富的公共活动空间,建立高效的地下交通体系,设置便捷的步行网络等.世博会园区地下空间规划应全面贯彻世博会主题,坚持综合开发等原则,做好地下交通规划和地下综合体规划.  相似文献   

10.
王晓鹏 《山西建筑》2010,36(25):29-30
以某步行街地下空间开发为例,在介绍项目概况的基础上,对与步行街结合的地下公共空间形态及其特点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步行街型地下公共空间的设计要点,从而为步行街地下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地铁四川北路站城市设计,推动地区的立体化和有机化,有利于城市的集约化建设;促进地区的有序交通组织和地下步行网络形成;建构地下地上一体化的功能互补的商业综合系统,推进地区繁荣。同时结合地区特有的历史建筑保护,塑造特色意象。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蚌埠市淮河路地下街设计项目的背景与概况、设计思路与设计原则与手法的总结与分析,探索了在城市核心区的地下街规划过程中,如何在藉由地上地下一体化的设计方式,确保地下街的空间环境、人流、景观与城市活动的基础上,利用地下街的开发,让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能够扩大城市便利性、重新定义场所精神、发掘土地潜力、结合低碳技术、人防工程与城市防灾,谋求地上地下商业的共同发展,并创造出城市核心区中舒适与宜人的立体化公共空间体系。  相似文献   

13.
结合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论述了我国地下过街通道的沿革,分析了人行过街地下通道现存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最后探讨了地下人行过街通道建设的意义,从而促进地下人行过街通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地下步行空间中寻路是地下空间利用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若处理不当将影响地下空间的使用意愿、使用效率和后续开发价值。合理的寻路设计可以改善地下步行空间的使用体验,提高地下步行系统寻路效率,提升地下空间价值和品位。本文从理想化寻路同现实寻路的差异入手,分析人们在地下空间中的主要寻路期望和可用寻路依据,指出寻路期望与可用寻路依据之间的矛盾是造成寻路失败的重要原因,这种情形在多用途的地下综合体尤为显著;并以新街口商圈地下步行系统为例,调查使用者的寻路构成,分析其寻路目标与可用寻路依据之间的冲突,找出症结所在;最后,从提高地下空间寻路的角度提出地下空间的规划、设计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地下空间形态从点、线、网状发 展到空间的立体化与系统化利用,与城市发 展聚集程度密切相关。地下空间利用在城 市产生之初就具有系统性特征,柯布西耶 等提出的“垂直的田园城市”规划思想对当 代中国地下空间规划及利用具有奠基性意 义。1790至今的研究表明,“地下空间”一 词出现于1980年后地下空间的规模化开发, 2000年之后中国成为地下空间开发及研究 的主战场。中国由于城市发展状况多样、地 理气候多样,地下空间开发模式兼具世界各 国的特征,未来地下空间的开发将吸取国外 地下空间的发展经验,建立多种地下空间开 发模式。  相似文献   

16.
孙颐潞 《华中建筑》2013,(12):125-128
合理建设地下空间可以整合大都市地面城市功能和步行体系,该文通过对比分析多伦多和香港两个城市的地下空间体系的成因和空间结构特征.研究了地下空间对地面城市空间的整合作用.总结出多伦多地下城是以适应气候、方便市民出行为目的,香港地下街道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则是以轨道站为核心向外延伸,联系地面功能.  相似文献   

17.
力图以VR(虚拟现实)技术手段应用于城市地下步行商业街规划设计,来解决当前传统规划手段地下步行商业街规划中普遍存在的对其心理环境构筑的忽视和考虑不完善的诟病,以期最大限度消除规划设计中消极空间的产生,并对其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城市中心区的地下空间通过彼此建立联系以提高使用效率,从而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中心区地下步行系统规划中,不但需要顶层设计考虑系统的完整性,还要因掣肘于某一段连通工程实际施工难度,去更多地考虑协调产权、突破工程技术、消减施工社会影响等因素。因此,本文引入城市道路交通评价中的“连通度”指标。它既反映了整个地下步行系统的网络化程度,也能反映某一段连通工程在整个系统连通中的价值,去支撑高成本高难度的地下空间发展决策。探索地下步行系统中的连通度计算方法。文章通过收集北京、深圳、南京、杭州的中心区地下步行系统规划方案作为算例研究,希望能为其他城市地下步行系统规划提供思路和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地下步行街的外露要素较少,但发挥着宣示地下空间存在、连通地上地下空间、体现城市文化等重要作用,一旦建成,其位置、功能、形态即受地下空间的约束而调整,改造的余地较小,因此需慎重设计。笔者指出了当前城市地下建筑的外在形象开发中存在着外部形象与城市环境不相称的问题,列举了地下商业街外部形象的构成要素,探讨了影响外部形象设计的功能、文化、地面环境等多种影响因素,阐述了地下步行街外部要素的设计与布置原则,最后,通过对绵阳市地下步行街外部形象设计的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为相关设计提供思路参考。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重车行轻步行的现状使得城市慢行网络急剧恶化,城市健康问题也更加严重,本课题由此产生。我国城市慢行网络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尺度失衡、慢行网络片段化及人文关怀缺失等问题,本文以城市慢行网络为研究对象,以提高城市健康水平为目标,引入“小尺度街道网络”及“发现之旅”生态慢行系统的设计策略,以重庆大渡口区建桥工业园A区城市设计为例,以促进城市慢行网络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