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改变传统城市发展理念,通过低影响开发理念,建设生态排水设施,改善生态环境.本文基于北方地区某住宅小区项目,从设计思路、场地分析、海绵城市设计方案、竖向控制方案、目标实施,施工及建成效果,实现了从低影响方案、精细化设计到全过程施工全程把控,最终为小区居民呈现了一个与景观方案融为一体的海绵城市现场,对于海绵城市在北方地区的景观相融设计进一步做了典型示范.  相似文献   

2.
基于海绵城市景观现状问题及控制指标,以玉溪市东风广场海绵改造工程为例,提出海绵城市技术要点,提炼海绵城市设施中的景观设计要素,构建基于"水生态、水文化、水活力"的海绵城市景观的空间要素,解决东风广场的径流污染问题,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同时,对于该项目中的生态科普节点——树阵广场进行设计阐述,探求改造公园中的海绵城市技术思路与景观设计表达的综合应用途径。由此为一体化环境设计和跨学科的协同设计作出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3.
海绵城市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生态设计理念,主要利用场地竖向高差构建生态调蓄空间,对降雨径流进行调蓄和净化。通过对多个居住类海绵项目进行调研评估,海绵设施在完成自身调蓄雨水的功能外,其景观效果无法满足居民的审美需求,因此提高住区内海绵城市的景观效果是后期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方向。基于此,本文结合景观设计及海绵城市设计要素,探讨居住类项目内海绵设施的设计手法,为相关业内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聚焦北方民族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生态解决途径,将作为城市海绵体基本单元的单体工程项目地块作为研究对象,整合规划建筑景观市政各专业在雨水管理和低影响开发建设上的技术策略,与民族地区地域特点和城市建设现状相结合,从项目前期设计到施工图设计全过程的一体化方法进行研究,提出"海绵细胞"精细化设计的理念。从下至上,从点及面,从微观到宏观为我国民族地区推广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进而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微观设计,单体项目的全程设计提供前期经验。  相似文献   

5.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既有市政道路如何进行海绵化改造是业内面临的难点之一。从市政道路海绵改造中面临的技术措施选择、海绵设施景观效果保障、雨水溢流口布设等问题出发,结合鹤壁市淇滨大道海绵城市改造案例,阐述了不同类型市政道路的雨水控制系统构建策略、海绵设施景观统筹与细节设计要求、雨水溢流口设计要求等,并提供了相应的参考设计详图,以期为同类项目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临港新城某项目为例,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景观设计过程中,通过生态设计实现景观效果以及海绵城市目标。通过分区计算,项目未设置灰色雨水设施,即达到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90%,年径流污染控制率 60% 的设计目标。  相似文献   

7.
天津市是第二批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以天津中新生态城某地块建筑小区为例,介绍了海绵城市设计项目的设计理念及整体思路。本项目为新建小区,以规划目标为导向,从项目竖向条件、下垫面状况及排水系统进行分析,选取了适合本项目情况的低影响开发措施,通过下凹绿地、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等不同措施的选用,实现了年径流总量、面源污染控制、雨水回用等指标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8.
文中阐述了如何基于海绵城市的建设背景,结合城市雨水情况,明确对道路设计的要求,并采用低影响开发设施,优化洪水防涝系统,完成各系统与道路景观的衔接设计,为海绵城市的创建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董贺轩  王云静  吴巍 《新建筑》2022,(5):141-146
城市内部充斥着大量灰色基础设施,与高品质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需求相矛盾。通过对景观都市主义、基础设施景观化、生态都市主义及韧性城市等理论进行研究,对比分析国内外典型案例,从空间关系、景观形象、工程技术三方面,建立中小型灰色基础设施与公共空间一体化整合的理论框架,并提出设计策略。之后以武汉市中华路城市阳台工程项目为例进行实践检验,为城市中小型灰色基础设施与公共空间的一体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从"海绵城市"概念首次提出至今,海绵城市建设从规划到实施已经全面展开。《郑州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试行)》中提出了:"建设应坚持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的指导思想。论文针对滨河绿地景观项目类型,对海绵城市的景观设计手法和技术解决方案进行了因地制宜的设计与研究,并希望能借此超越单纯的技术与功能目的,探索出海绵城市的低影响开发(LID)设施多样化设计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以昆山市某高级中学为例,对校园海绵化改造系统方案进行了研究。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系统规划设计校园场地分区的海绵化改造策略,根据场地绿化、竖向等条件,结合景观需求合理确定汇水区径流组织形式,将校园分为分散式源头处理区、蓄水池收集处理区、生态湿地处理区,详细布置生物滞留池、蓄水池、生态湿地等海绵设施。同时,采用SWMM模型对设计方案进行校核,结果表明,校园海绵化改造方案合理可行,满足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提高了项目规划设计科学性,也为其他校园海绵化改造项目的方案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园林中,历来就有“无水不成景”的说法,恒大园林景观秉承了这一传统的造园理念,积极响应建设生态节能环保型社区倡导,推行海绵城市功能设计,打造可持续发展的高品质人居环境,并结合自身的项目产品开发,开展因地制宜的针对性设计,打造兼具生态涵养、景观塑造、海绵城市等多重功能,并有着自身鲜明特色的生态化人工水景观体系。本文通过对“恒大重庆国际文化城(首期)”景观环境设计的案例进行分析,提出人工水体景观的生态化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3.
随着教育资源需求的扩大,各地区均在大力推进中小学校园建设。基于传统校园设计硬化面积较大,不注重对场地雨水的控制和利用,有悖于当前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分析了中小学校园的特点及其对海绵城市设计的影响,并结合厦门某中学的设计案例,提出中小学校园海绵城市设计应以安全为主,兼顾景观要求与经济实用,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海绵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海绵城市理念宣传和教育。  相似文献   

14.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多层面、全方位综合推进,针对目前中国海绵城市建设中面临的问题,通过解析澳大利亚城市水管理目标的转型及水敏城市设计(WSUD)演进过程,将水敏城市设计演进分为萌芽、产生、示范及应用4个阶段,进而分析其演进中的成功经验与前沿趋势,为我国当前海绵城市建设与低影响开发景观规划设计以启示与借鉴。认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需要从行政与制度建设、设计科学依据、项目监测与评价、项目示范推广,以及处置序列合理组织5个方面进行改进与突破,从而真正实现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5.
在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海绵城市建设的大背景下,城市海绵型公园特别是城市湖体公园的建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海绵型城市公园已经成为城市公园建设的基本要求。但是,有的城市湖体公园设计只注重调蓄以及雨水滞纳的需求,而忽略了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所须具备的景观与休憩空间的需求,没有完全实现生态功能与游赏功能的统一。基于此,以福州琅岐红光湖公园设计为案例,分析设计条件及背景、设计理念与公园景观元素以及建设要点,探讨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城市湖体公园建设的实质所在。  相似文献   

16.
谢添  杨丹  胡红波  何书申 《中国市政工程》2016,(4):53-55,103,104
通过对海绵城市的解读,分析当前形势下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需求。以临港地区海绵城市试点规划为切入点,针对城市低影响开发总体规划目标、规划思路以及规划的5个转变进行重点研究,以期为同类海绵城市规划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海绵城市"概念所承载的"弹性"内涵,在借鉴国际倡导的低影响开发理论的基础上,将源头处理的观念进一步扩展为不同等级的雨水调控措施、系统的综合统筹,既涵盖了市政管网等传统工程措施,也涉及湿地、河流、低影响开发措施等绿色基础设施。"灰绿结合、系统统筹"可以说是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以天津大学阅读体验舱景观规划设计项目为例,探讨了如何在约束性极强的内涝场地上,通过灰绿基础设施的耦合、3个不同雨洪管理目标系统的构建叠加,在解决场地内涝积水问题的同时使雨洪管理功能与户外阅读空间景观有机融合,达到自然、趣味、亲和的设计目标。  相似文献   

18.
以滕州高铁新城养德公园海绵城市建设为例,针对工程实施中遇到的景观效果与LID设施功能需求之间如何平衡的问题,探索出一套海绵城市生态景观设计策略,将城市雨洪调蓄渗技术、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设计融为一体。为海绵城市规划与设计中植物选择、LID设施的应用、植物对雨水净化作用等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为如何平衡景观效果和功能需求提供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南宁市是第一批国家海绵城市试点之一,以南宁地铁心圩车辆段为例,通过海绵城市在地铁车辆段中的设计理念及思路。从车辆段功能布局,下垫面条件及排水系统等开展分析,进行了不同低影响开发措施组合方案的比较,并选取了适合本车辆段的开发措施。通过这一项目,探索海绵城市目标下的地铁车辆段低影响开发系统方案应用性研究,最终形成"海绵车辆段"的建设经验。  相似文献   

20.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效果评估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环节之一,关系到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的整体效果。以宁波某校园海绵改造项目为例,采用模型模拟方法评估海绵城市改造效果,结合在线监测数据验证模型参数,提高模拟结果的准确性。模拟与实际监测结果显示,通过低影响开发措施改造,该项目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径流污染、径流峰值、内涝积水均得到有效控制,满足海绵城市设计目标。模型与在线监测联合法是评估海绵城市建设效果的有效手段和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