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挤出发泡聚丙烯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通过添加少量高熔体强度的支化聚丙烯,制备了开孔率低、泡孔密度大、泡孔尺寸小、泡孔分布均匀的聚丙烯挤出发泡材料;通过发泡材料断面的SEM分析,比较了成核剂类型和粒径对泡孔密度和尺寸的影响。以偶氮二甲酰胺为发泡剂,添加1%的成核剂,所得发泡材料的泡孔密度为5.331×106个/cm3、泡孔直径为93μm。同时发现较高的螺杆转速有利于得到均匀的泡体结构。  相似文献   

2.
用二氧化碳作为发泡剂,利用串联发泡挤出系统研究了聚丙烯(PP)/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混合物的膨胀比及泡孔密度,同时用马来酸酐接枝PP(PP-g-MAH)作为增容剂来提高PDMS与PP的相容性。结果表明,混合物的最大膨胀比可达25倍,而纯PP的最大膨胀比只有8倍。另外,与纯PP相比,混合物的泡孔密度显著提高(尤其是在低发泡剂浓度时)。  相似文献   

3.
以AC发泡剂对聚丙烯(PP)/改性纳米CaCO3发泡体系进行挤出发泡,对发泡体系进行单因素轮换法实验,通过观察纵截面泡孔形态,分析各工艺参数对泡孔形态的影响规律,利用正交实验与实验统计软件相结合的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回归,得到泡体平均直径、泡孔面积比的预测模型,并进行了实验验证.通过模型预测最佳的加工参数范围,可对实验和...  相似文献   

4.
刘共华 《塑料科技》2007,35(7):66-66
日本厂商最近开发出发泡倍率高达30倍的连续挤出成型技术,并开始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河南化工》2007,24(3):51-51
日本厂商最近开发出发泡倍率高达30倍的PP连续挤出成型技术,并开始推广应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以BIH40为发泡剂,采用挤出成型工艺,分别制备了聚丙烯(PP),低密度聚乙烯(PE–LD)和聚乳酸(PLA)挤出发泡材料,研究了发泡剂含量和螺杆转速对这3种发泡材料挤出发泡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螺杆转速为26 r/min时,随着发泡剂含量从0.5%增加到2.0%,3种发泡材料的发泡倍率均逐渐增大,PP和PE–LD的泡孔平均尺寸也增大,而PLA的泡孔尺寸先增大后减小。当发泡剂质量分数为2.0%时,随着螺杆转速从26 r/min提高到42 r/min,PP的发泡倍率增大,泡孔平均尺寸减小;PE–LD的发泡倍率和泡孔平均尺寸均先增大后减小;PLA的发泡倍率基本不变,泡孔平均尺寸略有下降。当发泡剂BIH40质量分数为2.0%时,在相同螺杆转速下,PLA的发泡性能要优于PP和PE–LD,其泡孔尺寸较PP和PE–LD更小更均匀,单位面积上的泡孔数量明显高于PP和PE–LD。  相似文献   

7.
吴德洋  毛家容  毛良冬  彭建  赵天宝 《塑料》2023,52(5):167-172
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间歇式发泡法,成功制备了聚丙烯(PP)、PP/POE(乙烯-辛烯共聚物)微孔发泡材料.研究了发泡温度、饱和压力、POE含量对PP复合材料发泡性能的影响,并且,通过研究发泡材料的微观形貌、泡孔直径和膨胀倍率,得到最佳POE添加量.结果表明,在156℃、20 MPa条件下,PP可形成泡孔直径均一、高体积膨胀比的闭孔结构材料.加入POE后,PP复合材料的发泡性能得到改善,对发泡区间影响显著,PP/POE(80:20)的发泡温度区在40℃以上;PP/POE(80:20)随着发泡温度的上升,泡孔平均直径先增加后下降,泡孔密度和体积膨胀比逐渐增大;在120℃、20 MPa条件下,添加20%POE,得到了发泡范围大且泡孔均一性较好的发泡材料,泡孔密度为1.13 × 1011个/cm3,泡孔孔径为 2.81 μm.  相似文献   

8.
邱启航  何海  何力  张纯  龚维 《塑料》2013,(5):30-33
采用化学发泡法制备出聚丙烯/纳米二氧化硅(PP/nano-SiO2)微发泡复合材料,探讨了不同模具温度对PP/nano-SiO2发泡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具温度对PP/nano-SiO2发泡材料发泡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一方面,影响PP/nano-SiO2复合发泡材料的泡孔结构参数,随模具温度升高,熔胶散热越慢,泡孔的直径越大,泡孔密度越小,分散状态越不稳定;另一方面,影响PP/nano-SiO2发泡材料制品内部区域面积,及随模具温度升高,发泡面积越大。发泡材料的冲击强度和拉伸强度随模具温度的升高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9.
黄兆阁  李荣勋  冯绍华  张鹏  周顺 《塑料工业》2004,32(9):17-18,22
采用自由挤出发泡工艺研究了两种高抗冲聚苯乙烯(HIPS)低发泡的成型配方,讨论了发泡剂DDL、SBS和硬脂酸钙[Ca(St)2]的用量对发泡制品的影响,利用SEM电镜和生物显微镜观察了制品的泡孔结构。结果表明,发泡剂用量为0.5份,SBS用量为10份和Ca(St)2用量为3份时,制品的泡孔比较均匀,机械性能良好。两种HIPS做发泡制品时效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
硬质低发泡PVC板材挤出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硬质低发泡聚氯乙烯(PVC)板材的挤出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板材密度先随复合发泡剂(AC/Na2CO3)用量的增加而减小,当用量大于约0.8份时,板材密度随发泡剂用量的增加而增大、当发泡调节剂和成核剂的用量分别为8份和5份时,板材能形成优良的泡孔结构。螺杆转速为38~42r/min、口模温度为180~190℃时,板材密度较小。  相似文献   

11.
采用扩链剂对聚乳酸(PLA)进行扩链改性,研究了扩链剂对PLA流变性能的影响。采用3种不同类型的化学发泡剂:发泡剂A(发泡母粒)、发泡剂B\[自制复合发泡剂:偶氮二甲酰胺(AC发泡剂)/碳酸氢钠(NaHCO3)\]、发泡剂C(自制改性AC发泡剂),利用单螺杆挤出机对PLA进行挤出发泡。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分析了发泡材料的断面泡孔结构。结果表明,加入扩链剂可有效提高PLA的熔体强度和黏度及降低其熔体流动速率,改善PLA的发泡效果,扩链剂含量为0.8份(质量分数,下同)时,发泡材料的发泡效果最好;实验所用的3种发泡剂中,发泡剂C的发泡效果最好,发泡剂含量为1.5份时,发泡样品的表观密度较小(0.6 g/cm3),泡孔直径最小(约为57 μm),泡孔密度最大(约为7.69×10^6个/cm3),泡孔分布均匀,无明显泡孔破裂和连通现象。  相似文献   

12.
聚丙烯挤出发泡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庆录  盛梅  李晶  高磊 《塑料》2002,31(4):41-43
利用熔体强度调节剂DMS-01改变PP的熔体强度.改性PP具有良好的发泡性能,泡孔细小均匀,发泡片材表面平整光滑.利用奥林巴斯光学显微镜简要分析了影响一步法挤出发泡工艺泡孔大小和结构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介绍不同的环氧树脂发泡工艺对泡孔形态的影响,综述了近些年国内外环氧树脂发泡的发泡方法、改性手段和工艺条件等进展,归纳了环氧树脂发泡材料的复合改性方法,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比较了不同工艺条件的优缺点,对未来环氧树脂发泡技术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用单螺杆挤出装置,以CO2为发泡剂,对聚丙烯(PP)/CaCO3复合材料进行挤出发泡;采用正交法设计实验,利用Design-Expert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观察制品纵截面上泡体的形态变化,从而得到加工工艺参数对泡体形态的影响规律,回归拟合得到泡孔平均直径、面密度、形变程度和倾向角的预测模型,并进行实验验证;最后用回归模型求解出较合适的加工参数范围。结果表明,转速为46~52 r/min、机头温度为170 ℃、熔体温度为180~189 ℃、CaCO3含量为6.67 %~7.9 %时,可得到较好的PP/CaCO3发泡制品。  相似文献   

15.
以超临界CO2为发泡剂,在连续挤出发泡过程中研究了超临界CO2用量对高熔体强度均聚聚丙烯(PP)发泡成型过程的影响.随着超临界CO2用量的增加,发泡挤出机口模压力降低,试样发泡倍率降低,泡孔尺寸变小,泡孔密度提高.在w(CO2)为3%,5%时,得到发泡倍率最高为13左右的PP发泡材料.w(CO2)为7%,发泡温度为12...  相似文献   

16.
采用化学发泡法,以异相成核理论为基础,研究不同含量云母粉对PP/云母粉复合材料发泡行为的影响,制备了微发泡PP/云母粉复合材料.结果表明:随云母粉含量的增加,泡孔平均直径逐渐减小,泡孔密度逐渐增加.云母粉质量含量为8%时,可得到泡孔直径22.1 μm左右、泡孔密度接近2.7×107的微发泡聚丙烯材料,可以作为聚丙烯发泡的良好发泡体系.  相似文献   

17.
利用线性聚丙烯(PP)和有机化处理的纳米蒙脱土(nano-OMMT)在双螺杆挤出机上熔融插层法制备了PP/nano-OMMT复合材料。通过在PP/nano-OMMT复合材料中加入少量的高熔体强度聚丙烯(HMS-PP)以及复合发泡剂,通过连续挤出制备了PP/HMS-PP/nano-OMMT发泡棒材。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不同HMS-PP和不同的OMMT含量对发泡棒材发泡行为的影响,并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了OMMT在发泡制品中的分散及分布状况。结果表明:适量加入HMS-PP可以改善复合材料的发泡性能,所得发泡制品的泡孔密度增大,泡孔的合并现象明显改善;nano-OMMT在靠近泡孔壁面的位置有取向分布的趋势,这有利于得到闭孔形式的泡孔结构。  相似文献   

18.
采用物理发泡剂和化学发泡剂的组合发泡剂对聚苯乙烯(PS)在串联挤出发泡机组中进行连续挤出发泡,探讨了不同含量发泡剂和不同发泡温度对PS发泡行为的影响。通过真密度测定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发泡制品的密度、发泡倍率和泡孔形态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组合复合发泡剂后,PS发泡制品的泡孔密度明显提高,发泡倍率增加,泡体结构优于单独使用物理发泡剂或化学发泡剂的发泡制品。在发泡温度为120℃,CO2注气量为5 mL/min,化学发泡剂用量为3份,SiO2用量为1份时,样品具有最佳泡孔形态,发泡倍率为18.42,泡孔密度为3.53×106个/cm3。  相似文献   

19.
以高熔体强度聚丙烯(PP)和乙烯–辛烯共聚物(POE)为主要原料,利用化学发泡法制备了PP/POE微发泡材料。研究了POE用量对PP/POE微发泡材料发泡性能、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研究PP/POE微发泡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结晶行为、泡孔结构,确定了POE的最佳用量。添加POE能改善微发泡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同时将PP的结晶峰温度提升117.01℃,加快了PP的结晶过程,为PP发泡提供合适的内部条件,有效地减少了发泡时过发泡、并泡现象的产生。当POE质量分数为10%时,PP/POE微发泡材料的综合性能达到最优,其缺口冲击强度达到13.2kJ/m2,相比未添加POE的微发泡材料提升了约158.8%,泡孔平均直径减小到60μm左右,泡孔密度达到最大值,为1.19×106个/cm3。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BIH40作为发泡剂,使用注塑方法化学发泡成型制备了PP、LDPE发泡材料,探讨了发泡剂含量对PP和LDPE发泡制品的密度、拉伸强度、缺口冲击强度等力学性能的影响,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测了断面的泡孔形貌。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发泡剂含量的增加,发泡试样的拉伸强度、冲击强度、断裂伸长率和密度等与未发泡试样相比总体呈现下降趋势,LDPE的断裂伸长率在发泡剂含量为1.0%(重量百分比wt.)时较其他发泡组分有所增加,PP的冲击强度在发泡剂含量为0.5%(重量百分比wt.)时与其他发泡组分相比有所提高。综合实验测试结果显示,发泡剂含量在1.0%(重量百分比wt.)时所得到的发泡制品力学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