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介绍了利用地震资料预测地层破裂压力的方法。该法主要是先从地震资料中提取地层速度,然后预测地层孔隙压力,在此基础上按一定的模式进行地层破裂压力的预测。该方法在塔里木和吐哈油田两个构造上应用,预测精度达90%以上,能满足工程需要。  相似文献   

2.
用全波列测井资料预测地层破裂压力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预测地层的破裂压力在钻井施工、钻井液的选取及水力压裂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系统介绍了利用声波全波资料和岩石力学理论预测地层的破裂压力和压裂裂缝高度的方法.用该方法对吉林某区块一口井的破裂压力和压裂裂缝高度进行了预测,并通过现场资料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破裂压力预测的精度是比较高的,误差控制在4%以内,从而提供了比较合理的钻井液密度参考值和人工压裂时的压力参考值。由此可见,该方法对合理选取钻井液密度和压裂施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说明了在破裂压力预测模型中,引入了广义构造应力系数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速度谱校正及其在地层压力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油气勘探中,地层压力预测主要依靠地震速度谱数据,但地震速度的精度较低。时由于影响速度分析的因素较多,速度谱异常值较多,因此利用地震速度资料做地层压力预测要保证其可靠性,需对速度资料进行校正,本文提出应用中值滤波技术剔除地震速度资料中的异常值,提高地层压力预测的精度。  相似文献   

4.
地震资料覆盖范围广,在预测压力时可以得到压力分布的纵向和横向的全局特征。在钻前压力预测方面有其独特优势。利用地震方法预测地层压力,其理论依据主要是对于存在异常超压的地层,相比正常压力的地层,其孔隙度一般较大,因此层速度会减小。同理,对于异常低压地层,其层速度会增大。本文主要是针对M地区得到的压力与速度的关系来预测地层压力。  相似文献   

5.
地层压力的预测是石油地质研究的重点。利用地震速度谱资料预测地层压力 ,可以有效地指导钻井和其它油气地质研究工作。文章从分析压力预测方法入手 ,认为地震精度、流体性质、断裂、岩性等因素可能导致压力预测结果存在误差。  相似文献   

6.
基于灰色神经网络的测井预测地层破裂压力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在新兴的信息处理技术中,灰色系统预测法和神经网络预测法都可用来解决精细测井解释和油藏描述中的模式识别和参数预测等问题。基于灰色GM(0,N)静态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提出了一种新的参数估算方法即灰色神经网络判释法,由此分析了利用测井资料预测地层破裂压力的可行性。以H盆地中部气田为实例,综合应用现场试采测压资料和测井资料,建立了该气田石盒子组马家沟组地层破裂压力的灰色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成功地处理了该区25口气井(油井)资料。结果表明,该法简便好用,预测精度高,为应用测井资料预测地破裂层压力开拓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地层压力的预测是石油地质研究的重点。利用地震速度谱资料预测地层压力,可以有效地指导钻井和其它油气地质研究工作。文章从分析压力预测方法人手,认为地震精度、流体性质、断裂、岩性等因素可能导致压力预测结果存在误差。  相似文献   

8.
随钻地震是地震勘探技术和钻井技术的结合。基于随钻地震原理,应用时间序列方法结合某地层已有的随钻地震信号记录和地层相关信息,建立预测待钻地层压力特性的ARMA模型,利用多总体判别分析,对其反映的地层压力特性参数进行判别。应用该模型对某油田随钻地震信号实时计算,得出待钻地层为中压层,与实际结果相吻合。该方法能够很好地预测钻头前方地层压力特性,从而提高了钻井的目的性、安全性及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地层破裂压力预测技术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层破裂压力是钻井和压裂设计所需的基础参数之一,准确地预测该参数对于预防钻井事故及确保压裂成功具有重要意义。对预测破裂压力的主要模型进行分析,指出了破裂压力预测技术中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页岩气储层地层破裂压力预测精度和方法的适应性,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利用地层孔隙流体压力梯度、地层孔隙度、地层脆性指数及等效上覆地层压力梯度、上覆地层岩性系数等参数计算地层破裂压力梯度、地层破裂压力的数学模型。建南气田、涪陵页岩气田及丁山、湘鄂西、宜昌等地区390多口井的应用实践表明,本方法克服了传统方法计算包括页岩气在内的等非常规油气储层地层破裂压力误差偏大、不适用的问题,60口井的抽样检查显示平均误差小于10%。  相似文献   

11.
随着地震勘探技术的快速发展,二维地震勘探在找煤工作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指导作用。豫中南某煤预查区在20世纪50年代就曾做过煤田预测工作,但由于覆盖层较厚,当时技术手段单一、仪器落后、方法陈旧、资金短缺等原因,对深部构造认识不清,找矿未能有大的突破,但从以往资料分析认为该区有较好的成煤岩系存在,找煤前景较好。本文通过地震勘探在该区找煤中的应用实例,说明运用现代地震勘探技术能够获得高分辨的地震资料,很好地指导了钻探验证孔的布设和后续设计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2.
低渗透薄砂岩储层裂缝描述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潜江凹陷王场油田和黄场油田潜江组潜43油组为例,介绍了低渗透砂岩薄储层裂缝识别和预测的综合技术,通过岩心观察、地应力分析、全井眼微电阻率扫描成像(FMI)测井、无源地震、生产动态及3DMove裂缝预测软件,摸索和建立了一套适应于描述潜江凹陷薄储层裂缝的技术,提高了油田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实测莺歌海盆地莺歌海组二段泥岩盖层的排替压力,建立了盖层排替压力与声波时差的线性关系,进而提出了利用声波时差及地震速度资料求取排替压力的方法。接着,利用测井声波时差和地震速度资料,按等效深度法确定莺歌海组二段下部泥岩盖层的超压分布。综合考虑盖层累计厚度、排替压力、剩余压力、气藏内部压力、断裂对盖层破坏程度和天然气本身性质(比如流动黏度),提出了盖层封闭能力综合评价指数,并据此对莺歌海组二段泥岩盖层综合封闭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莺歌海组二段泥岩盖层封闭能力强的地区分布在乐东区大部、临高区南部及东方区东部到一号断裂之间的地区,一号断裂南段、东方区东部和北部地区则为盖层封闭能力较强的地区,研究区边部由于地层上倾出露地表,盖层封闭能力逐渐减弱。莺歌海组二段泥岩盖层封闭能力中等及以上地区可作为天然气的有效盖层;由现有气藏分布可知,莺歌海组二段泥岩盖层封盖能力良好,中深层的天然气保存条件优越。  相似文献   

14.
薄互层疏松砂岩储层时移地震AVO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薄互层疏松砂岩油藏特征,提出了基于各向异性介质理论的时移地震AVO响应分析方法.利用测井数据和实验室岩石物理测量数据,确定了适合目标油田储层的高孔低胶结岩石物理模型,利用移动平均法计算薄互层油藏Backus参数,从而计算岩石弹性参数变化和分析Thomsen参数变化,计算各向异性介质界面反射和透射系数,利用测井资料合成角道集,分析了油藏含油饱和度和压力变化时的时移地震AVO效应.模拟数据分析表明,疏松砂岩对油藏有效压力变化十分敏感,含油饱和度与压力变化时,P-P波和P-SV转换波的时移地震AVO响应是不同的.研究表明,地震模拟是进行时移地震可行性分析和有效区分油藏压力与含油饱和度变化的重要工具,对于充分挖掘我国油田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常规构造研究主要是依靠地震和定向井资料。当定向井资料缺乏时,构造精度很大程度上受地震垂向分辨率的影响和制约,基于低地震品质的构造研究难以满足油田精细开发和评价的要求。以珠江口盆地A油田为例,在地震品质差、井资料少的条件下,根据已钻井的测井资料,构建测井响应特征与构造顶面距离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定向井与水平井的测井响应特征的精细对比,快速、准确地对少井区域的地震小层进行刻画和校正,提高构造精度。研究表明,在无井或少井条件下,应用定向井和水平井测井资料对比优化后的小层构造精度得到较大的提升,后期钻井误差明显减小。该方法规避了地震资料不足引起的构造风险,增加了海上油田的经济效益,可供其他类似油田的构造研究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三维压裂压力递减分析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前人提出的拟三维压力递减分析模型基础上,建立了解释压裂后压力递减的三维模型,模型考虑了压裂液的续流影响.利用所建模型分析的压裂停泵后的压力递减数据,可计算裂缝几何参数(裂缝宽度、高度、长度)、压裂液滤失系数、地层应力强度因子、压裂液效率和裂缝延伸时间等,为调整大型压裂设计方案和新区整体压裂优化设计提供可靠的参数.研制了一套windows环境下的解释软件,运用该软件可获得有关评价参数.用计算实例说明了三维压裂压力递减分析方法的适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1996年江汉油田在潜江凹陷马王庙地区进行过三维地震资料采集,但是由于受当时采集技术和设备的制约,所获资料已不能满足油田勘探开发的需要。因此,江汉油田于2008年又在该区部署了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项目。针对以往采集技术缺陷,结合地质任务,对采集观测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激发采取了动态井深设计,并在过汉江禁炮区采用了多种震源联合施工优化设计技术,最终所获地震剖面品质较以往有显著改善,信噪比和分辨率明显提高。其高精度三维采集方法值得在江汉水网地区推广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利用地震属性技术和模式识别方法预测岩溶裂隙发育带的基本原理,利用梧桐庄煤矿一采区的实际地震资料对奥陶系灰岩岩溶裂隙发育带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地震属性技术及模式识别方法的综合应用为预测岩裂隙发育带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