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造宇 《海河水利》1989,(1):47-49,30
一、灌区概况人民胜利渠(又名引黄灌溉济卫工程)是建国初期在黄河下游兴建的第一个大型灌区。1951年3月开工,1953年8月竣工,设计灌溉面积72万亩,1957年后发展到103万亩,实灌面积达75万亩。经过36年的努力,灌区工程日臻完善。初步形成灌排并举,沉沙改土,渠井结合,旱涝保收的大型灌区。农业生产逐年提高,大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人民胜利渠灌区泥沙分布现状和泥沙问题的具体表现,提出了灌区泥沙处理的具体措施:加强引黄水沙科学调度;采取先进节水灌溉技术;修建沉沙池集中处理泥沙;加快泥沙应用研究;采用技术改造等工程措施,提高渠道输水输沙能力,逐步达到“浑水灌溉,输沙到低级渠道和田间”的总体泥沙处理方针。  相似文献   

3.
对人民胜利渠灌区稻改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肯定稻改在“改水土,治碱荒,改良洼区低产田”方面的主导作用。论述因种植结构的变化而引起的灌溉制度变革及其对灌区造成的各种影响,提出灌区相对稳定的种植结构,并从黄河水资源日益短缺、灌区可引用水量严重不足的现实出发,地对灌区水稻进行分类改,推广水稻旱种及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维持灌区水量供需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4.
人民胜利渠灌区灌溉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人民胜利渠灌区的水资源现状是制约灌区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分析了灌区的水资源现状及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灌区的实际情况提出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5.
人民胜利渠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立正 《人民黄河》2004,26(9):26-28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胜利渠灌区水资源短缺形势日趋严重。在对灌区水资源现状和供需平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模式,主要包括:空间配置、时间配置、用水配置、水源配置、工程布局模式等。实现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式的途径为:①建立具有权威性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②确定大中型灌区在区域水资源管理中的法律地位;③建立水价体系;④统一规划灌区工程建设;⑤建立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体系等。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水利部提出了加快推进灌区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但要实现向现代化灌区的成功转变,首先要解决灌区信息化的问题。文章结合人民胜利渠灌区的实际,提出了解决引黄灌区实现信息化的建设方法。  相似文献   

7.
对人民胜利渠引黄水质状况及城市供水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防污治污的具体措施:①进行流域治理;②搞好灌区技术改造;③加强排污管理。  相似文献   

8.
地下水水质评价是掌握水质状况及保护水资源的一项重要工作。基于2016年人民胜利渠灌区22个主要监测井的丰、枯水期监测结果,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内梅罗指数法、模糊-熵值评价法对研究区地下水水质进行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G04、G05、G14、G15监测点的污染最严重,较为严重的污染因子有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亚硝酸盐等;丰、枯水期的地下水水质均较差,由丰水期到枯水期,受耗氧量、亚硝酸盐、氨氮等评价因子变好的影响,水质有转好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民胜利渠灌区工农业生产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提高,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节约和合理配置有限的水资源愈显重要,为此人民胜利渠灌区实施了水资源实时监控系统建设。该系统由信息采集传输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远程监控系统和监控中心等组成,具有规模较大、涉及范围广、技术要求高等特点。通过比较监测性能的优缺点,选择适合引黄灌区高含沙量和计量精度要求的仪器设备。系统建成后,将实行分级负责、分级管理,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最终实现系统规划目标。  相似文献   

10.
灌区一般是指有可靠水源和引、输、配水渠道系统和相应排水沟道的灌溉面积,是由水库、渠道、田地、作物组成的一个综合体.伴随着水资源的短缺,为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大力发展灌区.灌区也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产物,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从人民胜利渠建成60多年来和在灌区的运行情况来看,在农田灌溉、抗旱补源、沉沙改土等方面取得了...  相似文献   

11.
《人民黄河》2016,(2):63-66
基于复合系统理论,利用分层和矩阵原理,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从水资源禀赋、水资源开发利用、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4个层次16个指标对人民胜利渠灌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灌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分为50%频率年的大于75%频率年的,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准则评分随不同年型的变化规律相一致,而水资源禀赋准则的变化规律为50%频率年的评分小于75%频率年的,说明人民胜利渠灌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处于可持续利用状态,具有连续性和持久性。  相似文献   

12.
人民胜利渠灌区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下游兴建的第一个大型引黄灌溉工程。灌区渠道混凝土衬砌的破坏原因主要是侧向水压破坏和冻胀破坏。通过对渠道破坏原因分析,在以后的工程中设计、施工会更全面、合理,最大限度减少这些问题的发生,使灌区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3.
《人民黄河》2014,(9):134-136
在对灌区计算参数概化的基础上,采用经验公式法和实测曲线拟合法分别计算了人民胜利渠灌区渠道单公里渗漏量,以斗渠为控制单元,分不同方案自下而上计算不同级别渠道渗漏损失、推算渠首流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计算基于空间分布的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分析认为实测曲线拟合法回归分析计算结果更适合该灌区实际情况,并提出了适用于该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4.
人民胜利渠灌区井渠结合灌溉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黄灌区靠近黄河自流灌区,引水便利,灌溉定额高,地下水丰富而不开采,水资源浪费严重;远离黄河的补源区,当地水资源缺乏,地下水超采严重。因此,引黄灌区采用地下、地上水联合运用是非常必要的,井渠结合技术就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节水灌溉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人民胜利渠灌区积累了丰富的井渠结合灌溉经验。  相似文献   

15.
人民胜利渠灌区渠井结合节水灌溉的斗渠、农渠全部采用了混凝土U形渠道,田间灌水工程中推广短畦窄垄,达到了节水的目的.渠井结合工程布局方案包括机井合理密度、渠井位置、田面工程规格、配套排水工程布设等.以翟坡镇灌溉区为典型,进行了渠井结合工程的效益分析:666.7 hm2耕地工程建设需要投资105.64万元,每年可创经济效益74.14万元,还本年限为1.76 a,经济效益显著;渠井结合节水灌溉的田间工程措施还可调控地下水位,提高水的利用率,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6.
人民胜利渠灌区是我国开展计划用水工作较早的灌区之一,灌区摸索出了一套适用于引黄灌区实际情况的用水管理办法,在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渠井结合综合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用水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经验,对提高黄河下游引黄灌区的用水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人民胜利渠是解放初期在黄河中下游兴建的第一个大型引黄灌溉工程。1952年开闸放水以来,为灌区内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随着经济发展,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渐突出,人民胜利渠灌区在产生巨大效益的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文章围绕灌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为灌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人民黄河》2014,(5):87-89
人民胜利渠自1952年开始引黄灌溉,至2012年累计引黄河水360亿m3,引入泥沙5.1亿t,为灌区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提供了物质基础。开灌前占灌区耕地面积34.6%的盐碱地、低洼沼泽地以及黄河故道的沙荒地得到改良,成为稳产、高产田;灌区对黄河泥沙的控制性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黄河背河洼地的排水条件,消除了该区的渍、涝灾害;引黄灌溉对灌区地下水的补充以及"井渠结合"灌溉维持了灌区地下水的动态平衡,苦咸水区的地下水水质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9.
为寻求适合气象资料相对较少的人民胜利渠灌区的潜在蒸散发量(PET)计算方法,利用新乡站历年逐日气象监测资料,以Penman-Monteith法估算结果为标准,评价Hargreaves法和Priestley-Taylor法计算潜在蒸散发量的效果。结果表明:采用初始参数时,应用Priestley-Taylor法计算的年和日的PET误差较小,应用Hargreaves法计算的月PET误差较小;采用校正参数的Hargreaves法在年、月和日尺度上误差明显减小,在年和月的计算结果中误差指标均小于Priestley-Taylor法,日计算结果 Priestley-Taylor法优于Hargreaves法,建议今后该区在估算年、月的PET时优先选用Hargreaves法,而在估算日的PET时优先选用Priestley-Taylor法。  相似文献   

20.
灌区干旱事件频发严重制约农业的可持续绿色发展,为了定量分析人民胜利渠灌区的干旱风险,基于灌区1951—2017年逐月降水量与平均气温系列数据,构建不同时间尺度下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利用游程理论识别不同时间尺度的干旱历时和干旱强度两个特征变量,并结合Copula函数建立联合概率分布函数,进而分析不同时间尺度的灌区干旱联合分布概率及其同现重现期。结果表明:不同时间尺度的最大干旱历时和干旱强度均不同,12个月尺度在干旱历时为31个月时干旱强度最大(24.4);1个月尺度、3个月尺度和6个月尺度的灌区干旱事件以短历时低强度的情况居多,而12个月尺度存在较少的长历时、高强度情况;不同时间尺度的干旱联合分布概率和同现重现期均不同,如6个月尺度在干旱历时大于5个月且干旱强度大于5时的联合分布概率为19.65%、联合分布概率的变化率为32.37%,干旱历时为5个月且干旱强度为5时的同现重现期为1.65 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