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多时相HJ卫星的冬小麦面积提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HJ-1A/B具有较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在作物种植面积提取和长势监测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本文以江苏省姜堰市为研究区,根据冬小麦的物候规律和季相节律的差异性,选取返青期和拔节期两个生育期的HJ卫星影像,借鉴分层信息提取法原理,综合利用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法,结合人机交互目视解译和实地定位调查等资料提取了姜堰市的冬小麦种植面积,总体面积提取精度达到90.22%,样点空间匹配精度为81.25%,实验基地空间匹配精度为80.34%。结果表明:HJ卫星能够用于提取南方地区冬小麦种植面积和长势监测,满足农情监测的需要,且利用多时相遥感影像能有效地增加信息量,实现信息互补,有助于提高监测精度。  相似文献   

2.
乌兰布和沙漠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梭梭林解译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ALOS、SPOT5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结合野外调查,完成了乌兰布和沙漠研究区遥感影像信息的目视解译及植被制图,并结合GPS野外样点进行精度评价,解译精度为93.3%,梭梭林面积为165 410.62 hm2,占乌兰布和沙漠地区总土地面积的17.27%。最后,对乌兰布和沙漠遥感影像梭梭林解译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以江苏省姜堰市为例,进行了基于TM卫星遥感技术和小麦估产模型的冬小麦产量监测研究。在利用GPS实地采样调查和建立解译标志的基础上,通过影像校正、采用优化的ISODATA分类方法,结合人机交互式判读解译等操作,将样点的作物信息数据贯穿到整个校验分类过程中,信息解译精度在90%以上。利用分类提取的冬小麦数据,反演叶面积指数、生物量信息等,结合冬小麦估产模型,计算单点产量信息,经过线性转换,对整个区域的冬小麦产量进行监测预报,并制作了冬小麦产量分级专题图。  相似文献   

4.
基于HJ-1A/B卫星CCD数据的土地宏观监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HJ-1A/B卫星CCD数据质量进行分析,并采用人工解译和计算机自动分类两种方法进行土地利用信息提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HJ-1A/B卫星CCD数据能够满足制作1∶100 000比例尺数字正射影像图的平面精度要求,可用于不大于1∶100 000比例尺的土地利用宏观遥感监测。
  相似文献   

5.
卫星遥感技术已成为海冰监测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介绍了应用EOS系列卫星、HY-1B卫星和HJ-1A/B卫星等遥感数据提取河北省近海海域海冰分布、海冰类型、海冰厚度等海冰信息的方法。重点研究了应用HJ-1A/B卫星遥感数据进行海冰分类,及根据海冰类型与厚度的对应关系估算海冰厚度的方法,并以2013年1月17日的卫星遥感数据为例,提取海冰信息,制作相关海冰专题产品。结果表明:利用多种卫星遥感数据进行海冰监测,既可相互补充又能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率,制作更精细化的海冰监测产品,为河北海洋管理部门制定防灾减灾措施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鄂西聚磷区矿产开发多目标遥感监测目视解译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鄂西为研究区域,利用多源遥感影像对鄂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状况、规划执行情况、矿山环境以及环境破坏情况进行监测。在广泛收集研究区域卫星遥感数据及矿权资料等相关非遥感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对影像的处理与增强提取多目标信息,并针对矿产资源开发多目标遥感监测中相应的目视解译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基于TM影像的冬小麦苗期长势与植株氮素遥感监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叶面积指数和叶片氮素含量是决定小麦群体长势的重要生理指标,也是制定栽培管理措施的必要依据。利用遥感监测小麦返青后的叶面积指数和叶片氮素含量,便于及时采取施肥、灌溉、中耕等调控措施,达到优质、高产稳产、高效的目的。本文使用TM影像数据与实地GPS定位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冬小麦返青后叶面积指数及植株氮素含量的变化态势。结果表明:(1)TM影像的NDVI的地域性差异较大,且随纬度呈现极明显的线型负相关变化态势;(2)将用NDVI反演的LAI与实测的LAI进行比较,二者较为一致,其均方差根(RMSE)为0.111;(3)利用NDVI监测的小麦植株氮素含量与实地观测的植株氮素含量较为相近,二者的RMSE为0.085。总之,利用TM影像的NDVI可以快速、精确地监测返青期小麦的LAI和植株氮素营养状况。同时,本研究结果也可为冬小麦返青期的苗情诊断和管理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支持。  相似文献   

8.
摘要: 为探索新的数据源, 研究了IRS-P6卫星在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项目中的应用潜力并进行分析, 就IRS-P6 影像在最大成图比例、最小响应图斑面积、地类可解度、地类解译精度等方面进行试验, 通过试验并根据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项目的技术要求可知, IRS-P6 卫星影像可以用来制作1∶2. 5 万、1∶5 万等中等比例尺的图件, 更新或者辅助更新1∶2. 5 万、1∶5 万的土地利用现状图, 在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中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9.
利用中低分辨率卫星影像进行油菜面积提取时,需要考虑混合像元产生的影响,以提高面积提取的精度。本文以2009年湖北省潜江市油菜种植面积为例,利用中巴地球资源卫星(CBERS-02B)遥感影像,选取线性光谱混合模型进行油菜种植面积的分解计算研究,将结果与基于GVG(GPS、VIDEO、GIS)农情采样系统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面积提取精度为97.43%。表明线性光谱混合模型能够高精度地提取油菜的种植面积,不失为一种很好的监测油菜种植面积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以在农作物遥感估产中的应用为例,介绍了运用GVG(GIS&VIDEO&GPS)野外采样系统,检验遥感图像解译精度的方法.即在遥感影像解译过程中,利用GVG系统实地采样图像数据实时检验不确定图斑解译的结果;在遥感影像解译完成后,利用GVG采样统计结果其缓冲区(Buffer)抽样方式检验遥感图像解译精度.在武汉市新洲估产样区进行的试验表明,该方法简便易行,为提高与检验遥感图像解译精度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1.
应用冬小麦抽穗期的环境小卫星影像对关中地区依据行政区划划分,采用多种遥感监测方法进行冬小麦种植面积提取,提取精度达95.64%。结果表明:抽穗期是关中地区提取冬小麦种植面积的最佳时相,同时也表明环境小卫星可以用来监测大范围的冬小麦种植面积,并得到很高的精度。在未来的研究中,对于地形差异较大的地区,可依据地形和冬小麦的种植结构对研究区进行划分,针对每个子研究区采用不同的遥感监测方法以提高提取精度。  相似文献   

12.
基于面向对象分类的南方水稻种植面积提取方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南方丘陵地区水稻种植具有分散、地块小、形状多样等特点,利用中低分辨率遥感数据提取水稻种植面积,难以满足精度要求。以SPOT5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应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提取了广西玉林市辖区晚稻种植面积。针对试验区不同稻作区的种植特点,选择其适合的尺度及参数进行多尺度影像分割,建立影像对象的层次结构,计算对象的光谱、几何及拓扑关系等特征,形成分类规则对不同稻作区进行信息提取。采用野外实地调查数据对分类结果进行类别和面积一致性检验,总体精度96.31%,Kappa系数0.9226,面积一致性精度99.92%。
  相似文献   

13.
利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提取水稻种植面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广西水稻面积的遥感解译工作,应用SPOT4遥感数据和遥感处理软件ENVI,利用面向对象的遥感分类的方法提取早稻种植面积。分类结果表明,利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有效解决逐像素分类结果的"椒盐"效应,获得比传统的像素级分类方法更高的分类精度,为广西水稻种植面积的自动提取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基于GF-1影像的耕地地块破碎区水稻遥感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地块破碎区水稻遥感提取是作物监测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以苏州市高新区为例,通过挖掘关键物候期水稻与下垫面水体光谱特征组合差异,基于分蘖期与齐穗期两景16 m分辨率的GF-1 WFV数据,构建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差值法、归一化水体指数和比值植被指数(NDWI-RVI)差值法提取水稻分布,并深入探究了水稻面积提取精度及空间重合度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与非监督分类和监督分类方法相比,植被指数差值法水稻识别精度贡献率可提升30%以上,NDVI差值法提取水稻种植面积的精度、空间重合度、制图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为86.2%、66.1%、92.2%和0.72;NDWI-RVI差值法上述指标分别高达95.5%、78.4%、93.5%和0.846,实现了利用少量中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精确提取耕地地块破碎区水稻分布的目的,可实际服务于太湖地区农业生产及相关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5.
基于GF-1影像的耕地地块破碎区水稻遥感提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耕地地块破碎区水稻遥感提取是作物监测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以苏州市高新区为例,通过挖掘关键物候期水稻与下垫面水体光谱特征组合差异,基于分蘖期与齐穗期两景16 m分辨率的GF-1 WFV数据,构建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差值法、归一化水体指数和比值植被指数(NDWI-RVI)差值法提取水稻分布,并深入探究了水稻面积提取精度及空间重合度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与非监督分类和监督分类方法相比,植被指数差值法水稻识别精度贡献率可提升30%以上,NDVI差值法提取水稻种植面积的精度、空间重合度、制图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为86.2%、66.1%、92.2%和0.72;NDWI-RVI差值法上述指标分别高达95.5%、78.4%、93.5%和0.846,实现了利用少量中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精确提取耕地地块破碎区水稻分布的目的,可实际服务于太湖地区农业生产及相关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6.
数字区调新技术新方法—RS_OrthoMapper系统研制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适应当今数字区调工作的需要,开发一套3S技术有机结合简单实用的数字区调野外工作平台或软件系统,已成为燃眉之急。论文介绍了数字区调新技术新方法--RS_OrthoMapper系统研制与开发的基本需求、系统的总体结构与设计、系统实现等,并给出了系统中一些重要的逻辑视图。该系统在西藏昌务场和青海阿拉克湖等地区数字区调填图中示范应用,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以浙江省为试验区,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综合利用多种地理信息,探讨丘陵地区大面积提取水稻种植面积信息的可行性。开展了分类识别方法的比较试验及训练样点相对稳定性试验。针对丘陵地区的复杂地形,在数字化地形图的基础上,建立数字地形模型(DTM),并衍生出地面坡度等地貌因子的数字化图像,结合NOAA/AVHRR数据,进行分类。试验结果表明,传统的分类识别方法中,最大似然法的分类精度可满足业务化运行的要求;建立在混合像元分解基础上的模糊监督分类,有较高的分类精度和较好的稳定性,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地貌因子参与遥感影像的分类,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丘陵地区水稻种植面积信息的提取精度,而且还可以使面积信息提取精度保持一定的稳定性,提高空间精度;为探讨丘陵地区水稻种植面积信息遥感提取的可靠性和客观性,在训练样点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对1996年和1997年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进行测算,两年的数量精度均在92%以上。  相似文献   

18.
以浙江省为试验区,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综合利用多种地理信息,探讨丘陵地区大面积提取水稻种植面积信息的可行性。开展了分类识别方法的比较试验及训练样点相对稳定性试验。针对丘陵地区的复杂地形,在数字化地形图的基础上,建立数字地形模型(DTM),并衍生出地面坡度等地貌因子的数字化图像,结合NOAA/AVHRR数据,进行分类。试验结果表明,传统的分类识别方法中,最大似然法的分类精度可满足业务化运行的要求;建立在混合像元分解基础上的模糊监督分类,有较高的分类精度和较好的稳定性,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地貌因子参与遥感影像的分类,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丘陵地区水稻种植面积信息的提取精度,而且还可以使面积信息提取精度保持一定的稳定性,提高空间精度;为探讨丘陵地区水稻种植面积信息遥感提取的可靠性和客观性,在训练样点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对1996年和1997年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进行测算,两年的数量精度均在92%以上。  相似文献   

19.
简述了草原遥感影像目视解译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基于目视解译方法存在的不足, 尝试研究一种辅助草原遥感影像目视解译法的半透明叠加方法, 即: 在互联网上实现草原遥感影像与基础图的空间叠加, 通过控制上层影像的透明度, 实现两个图层间的对比和分析, 研究基于互联网的目的是使草原遥感影像达到共享。该研究主要应用WebGIS 原理和网络技术, 使用JAVA 编程语言,设计和开发试验版的软件, 来探讨这一新方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