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彭芳 《市政技术》2019,(5):240-242
运用ABAQUS对坑中坑式基坑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得到了基坑开挖过程中内外坑围护结构的变形规律,探讨了内坑围护桩插入深度对坑中坑变形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内坑的开挖对外坑围护结构存在一定的影响,内坑开挖后,由于内坑对外坑各侧地连墙的影响差异,外坑围护结构的变形也有所不同;外坑围护墙的侧向位移曲线呈现明显的"中间大,两头小"特点,最大位移发生位置随着基坑的开挖逐渐移至基坑开挖面附近。  相似文献   

2.
在大量数据调研的基础上,对内外坑开挖深度、插入比对内外坑围护结构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外坑开挖完成后外坑围护结构的变形已基本达到稳定值,内坑开挖对外坑围护结构变形的影响较小;内墙插入比对内坑围护结构侧向变形以及外墙插入比对外坑围护结构侧向变形均有较大的影响,均随插入比的增加而减小;内墙插入比对外坑围护结构侧向变形以及外墙插入比对内坑围护结构侧向变形的影响均不大。内外坑坑底的最大竖向位移受外墙插入比的影响也比较小。  相似文献   

3.
通过翻阅大量的文献,采集、整理、研究大量有关坑中坑式基坑工程的变形数据,对内、外坑开挖深度、间距,围护结构侧向变形值等有关参数之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开挖总深度不变时,外坑围护结构最大侧向变形随内外坑间距的增大而减小,内坑围护结构最大侧向变形随内外坑间距的增大而增大;内墙插入比对外坑围护结构最大侧向变形量的影响不大,但内坑围护结构最大侧向变形量随内墙插入比的增大而减小。外坑围护结构最大侧向变形量随外墙插入比的增加有减小的趋势。在忽略内坑影响的情况下,外坑开挖深度与地表最大沉降量之间的关系类似,考虑内坑影响时周围地表沉降量相比单级基坑更大,同时内坑的开挖深度与地表最大沉降量不再符合单基坑的线性规律。  相似文献   

4.
桩锚支护结构是深基坑常用的支护形式之一,在工程中已获得广泛应用。深基坑开挖后再次开挖内坑会对基坑整体稳定性与变形造成不利的影响。依据合肥市滨湖新区恒大中心深基坑为原型,基于Flac3d数值模拟,分析了坑趾系数、内外坑深度比、外坑支护结构插入比对基坑整体稳定性及变形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坑坑中坑支护设计是可靠和安全的;内坑施工对基坑整体稳定性及围护结构最大变形的影响随坑趾系数、外坑支护结构插入比的增大而减小,随内外坑深度比的增大而增大;内外坑深度比和坑趾系数的变化对基坑整体稳定性及围护结构最大变形的影响皆敏感,且对围护结构最大变形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坑中坑开挖对悬臂式支护结构侧移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丰土根  熊中华  余波 《岩土工程学报》2013,35(11):2053-2059
悬臂式支护结构比内撑式支护结构对变形更为敏感,坑中坑开挖将对悬臂式支护结构侧移产生较大影响。利用有限元计算程序,建立坑中坑有限元模型并作全面数值模拟研究,得到了坑中坑不同开挖位置、深度及大小对围护结构变形的影响规律,并探讨了相应的变形控制措施。结果表明:外坑围护结构最大侧移随坑趾系数的增大而减小,并且坑趾系数存在临界值,最大侧移随着深度比和面积比的增大而增大;围护结构侧移受深度比影响最大,坑趾系数次之,面积比最小;增大内坑围护结构刚度和入土深度对抑制外坑围护结构变形增大的作用不明显,相反,内坑设置支撑能起到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广州海心沙地铁站坑中坑支护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海心沙地铁站建设工程实例,介绍了大型坑中坑围护结构及支撑设计。详细介绍了坑中坑支护技术的施工要点。基坑实施信息化施工,通过对基坑围护结构的深层位移及内力进行监测分析,密切关注基坑的变形趋势,保证了基坑施工安全,并结合桩体位移和轴力变化,对开挖过程中内坑与外坑的相互影响及该支护方案的经济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王文辉 《福建建筑》2014,(11):97-100
以福州某设有坑中坑的软土深基坑工程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工有限元分析技术,考虑桩土相互作用,建立基坑开挖模型,土体采用HS模型模拟,分析围护桩水平位移变化特性,研究坑中坑开挖对外坑基坑变形的影响。通过与实际监测资料的对比分析,表明了坑中坑的存在对外坑围护结构的变形有很大影响,数值模拟计算方法在坑中坑工程中有良好适用性,对于类似工程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不平衡堆载对坑中坑开挖围护结构的影响,采用了有限元软件PLAXIS模拟不平衡堆载情况下坑中坑开挖的过程。在外坑两侧不平衡堆载情况下,外坑左右侧地连墙和内坑灌注桩的位移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时在不同的外坑超载组合下,外坑左右侧地连墙弯矩最大值发生位置基本相同。内坑左右侧灌注桩的弯矩基本相同,弯矩随超载的增大基本保持不变,并且发生最大弯矩时的位置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9.
以坑中坑基坑空间效应为研究主题,着重分析了内坑开挖对外坑在空间上的影响。根据内外坑相对空间位置,将坑中坑基坑在空间上分为中心内坑、墙边内坑、角部内坑、三边内坑和夹心内坑。以大型通用软件ANSYS为研究平台,分别建立5种坑中坑基坑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内坑开挖对外坑空间上的影响,进而对设计、施工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郝鹏飞 《广东建材》2011,27(6):33-35
本文简要介绍了广州某坑中坑地铁车站围护结构方案设计,进行了围护结构受力和变形计算,指出了在地质条件允许下,采用人工挖孔桩有施工方便,速度快,性能良和投资省等优点,以期对同类型的基坑支护设计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采用土体卸载的HS有限元模型研究地铁换乘站坑中坑坑趾系数α对支护结构和土体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墙最大侧移随坑趾系数增大而显著减小,侧移位置上移,α从0.25增加到1.5,外墙最大侧移从44.96 mm减小到30.71 mm,侧移深度从18.875 m上移到16.0 m;内墙侧移随α增大而减小,α从0.25增加到1.5,内墙最大侧移从45.74 mm减小到24.48 mm,内墙墙顶竖向位移随α增大而增大;内坑坑底在内墙10 m范围内出现显著隆起区,最大隆起量随α增加而减小,隆起区外的隆起值稳定保持在90 mm左右;外坑坑底隆起随α增大而增大,最大隆起位置出现在内墙外侧边缘,外墙内侧边缘的挤压隆起随α增大而增大,隆起范围和隆起量都较为显著;外坑坑背沉降曲线相似,沉降量随α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一些主基坑竖向支护结构已施工再进行坑中坑后设计的工程项目的成功经验,对调整后的坑中坑对主基坑产生不利影响时,从多角度提出坑中坑后设计的办法及应对措施;从调整坑中坑位置、减少挖深、加强支护、调整工序等角度,提出基坑支护结构上的坑中坑处理措施;并对坑中坑影响主基坑格构柱安全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通过基坑工程坑中坑后设计处理措施予以分析、归纳、总结,以期对类似情况提供相应参考。  相似文献   

13.
徐伟  冯俊 《建筑施工》2011,33(5):353-355
相邻基坑开挖卸栽会影响周边基坑结构的受力状态,进而影响基坑的变形及内力等,特别是深大基坑,更容易引起工程事故。为此,在不同基坑间距、基坑深度、基坑宽度等情况下,选取合适的理论模型,对已开挖基坑的变化进行有限元模拟分析,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建筑用地资源越来越紧张,城市的高层、超高层建筑及地下空间的应用发展迅速,从而使城市建设中基坑工程数量越来越多,规模和深度也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5.
谢军  江明杰 《中国电梯》2009,(21):19-20
电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制造企业为了节能与节约资源,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都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上寻求创新,纷纷向国家质检总局特设局申请突破现有安全技术规范与强制标准要求的等效安全评价。2008年以来,在中山市出现由某电梯公司制造的无机房电梯,将曳引机安装在底坑中(经咨询其申报浅底坑等效安全评价未获通过)。在深1.6m左右的底坑中,当轿厢完全压在缓冲器上时,底坑空间分析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6.
超高层建筑往往配置多台低速、中速、高速电梯,不同电梯的电梯井深度存在较大差异,位于大基坑内部的电梯井基坑的施工安全及工期对整个项目的安全及工期影响不容忽视,对于支护形式的选择尤为重要,结合本公司在施项目工程实际,阐述了坑中坑支护形式的设计、施工技术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7.
笔者以芜湖轨道交通2号线1期工程梦溪路站水泵房深基坑工程为例,对跨座式单轨车站消防水泵房基坑工程中"坑中坑"支护方案进行了优化设计,提出了一种实用、经济的轻轨车站水泵房"坑中坑"双层钢板桩支护结构设计方案,工程实践表明,该支护结构设计方案可行,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苏州润华环球大厦工程基坑开挖深度-24.30 m,采用灌注桩排桩结合两道混凝土支撑的支护体系,工程通过坑内坡道挖土和坑中坑混凝土后浇技术,不仅加快了基坑施工速度,同时也避免了基坑施工的安全风险.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9.
段辉乐 《土工基础》2006,20(3):68-69
1引言目前在软土地区的基坑工程中,广泛采用坑底部分加固的方法来限制基坑的变形和位移。文献[1]、[2]分别从实测和有限元角度对其进行了探讨,但对于其工作机理的理论研究,目前的相关文献尚不多见。通过分析,对坑内加固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总结,不仅具有理论研究意义,更具有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