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饱和软土单桩沉桩超孔隙水压力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分析工程桩沉桩过程中的实测资料,探讨了单桩桩周土体中产生的超孔隙水压力大小、分布规律及影响范围,得到桩周土中超孔隙水压力的分布随距离呈对数型衰减,影响范围约为30倍桩径。对实测值、理论值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从实测拟合直线中求得的塑性区半径代入圆柱孔扩张理论得到的估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2.
3.
4.
5.
水泥土搅拌桩在地基处理过程中产生一定的挤土效应,靠近桩身的土体发生屈服并产生很高的超静孔隙水压力.为得出饱和黏土中搅拌桩施工引起桩周超孔压问题的精确解答,文中采用钻杆和注浆对土体置换的方式确定扩孔半径,通过联合平衡方程、不排水强度的屈服准则并充分考虑不排水强度与有效上覆土压力的关系,推导了桩周超孔隙水压力沿半径和竖直方... 相似文献
6.
7.
管桩沉桩过程中孔隙水压力的产生与消散过程对桩承载力变化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在饱和软粘土中孔隙水压力消散比例与桩的承载力提高比例是同步的,研究沉桩前后孔隙水压力的变化对工程实践很有帮助。本文综述前人研究的工作成果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多种方法对工程算例进行计算并对结果和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提出各种理论的差异以及工程应用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通过进行孔隙水压力静力触探(简称孔压静探)模型试验,研究孔压静探贯入时周围土体超孔隙水压力的变化情况,并与理论研究进行对比,得出试验条件下周围土体因贯入产生超孔压的变化规律及初始超孔压的分布规律和影响范围。 相似文献
9.
PHC桩施工会引起地基土超孔隙水压力的变化,从而导致土中有效应力降低,影响成桩质量以及工程安全,因此在现场施工前常先进行PHC试桩以对地基土性质等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孔压静力触探(CPTU)在岩土工程领域应用得越来越广泛,将PHC试桩与CPTU结合应用于工程实践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在前人的成果上进一步分析研究,提出针对连云港地区的超孔压计算公式,并通过工程实例加以验证,对比发现理论计算值与监测值基本吻合。研究成果对该地区工程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进行了粉质砂土地层内静压H型钢桩的现场原型试验.观测了桩在压入过程中桩周砂质冲积土和花岗岩残积土内的超静孔隙水压变化,并以循环加载的慢速静载荷试验方法测定了桩的极限承载力.试验结果显示超静孔隙水压的聚集和消散与桩的压入和停歇具有同步性,超静孔压同时还与桩尖距观测点的距离密切相关.三种基于小孔扩张解答中,Baligh解能更好预测花岗岩残积土中的桩端极限阻力.Randolph的圆柱孔扩张解答与实测的超静孔压分布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11.
打桩施工对周围土性及孔隙水压力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假定土体为均质、各向同性的弹塑性介质,运用无限介质中圆柱形小孔和球形小孔扩张理论分别模拟饱和粘性土中打入桩的沉桩过程,求出沉桩过程中桩周土体的应力分布,分析沉桩引起桩周土体土性的变化及其对土体应力的影响。运用水力压裂理论推导出沉桩产生的超孔隙水压力在沉桩后瞬时沿桩身径向和竖向的分布。经与工程实测值作分析比较,发现理论预测值与实测数据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2.
13.
通过不同循环加载条件下模型试验和现场原型监测试验,研究在交通荷载条件下孔隙水压力累积特性及发展规律,探讨路基软土在循环动荷载下产生累积特性的原因和主要影响因素,通过试验分析得出了交通荷载下路基软土中孔隙水压力累积特性、发展规律以及影响累积特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15.
16.
饱和土体柱形扩孔时大变形不排水统一解析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柱孔周围的土体分为弹性区和塑性区,在弹性区中采用小变形理论,在塑性区中采用大变形理论和统一强度准则。根据应力平衡方程、应力和应变连续的边界条件,推导出考虑土体大变形和不排水时柱形扩孔问题的塑性区半径、极限扩孔压力和超孔隙水压力的理论解答。理论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较为接近,说明该理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通过计算分析还可知:扩孔压力随着参数b的增大而非线性增大,而超孔隙水压力则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17.
动力打桩过程可能会引起既有桩基产生较大位移,进而影响建筑物安全稳定。本文在K0 固结各向异性本构模型的基础上,推导了桩周土体破坏区和塑性区的半径计算方法,建立了打桩引起周围土体应力和超孔压的理论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以最小能量原理为理论依据,将超孔压视为外荷载,提出了其在向周围土层的传递方式,并在半无限空间体内推导了其对周围土体径向应力的影响,并结合天津典型软土对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柱孔口扩张弹塑性理论计算结果与既有方法基本一致,超孔压在塑性区沿径向衰减速度明显较大;当桩间距较小时,打桩会使邻近已打设刚性桩产生较大水平位移。 相似文献
18.
黏性土地基中静压桩沉桩过程桩–土界面受力变化是岩土工程中常见的问题。在东营某工地黏性土地基中进行了足尺静压桩的贯入试验,重点监测了桩身不同h/L位置处桩–土界面超孔隙水压力和土压力随入土深度的变化规律,并分析了桩身不同h/L位置处桩–土界面超孔隙水压力与上覆土体有效压力的关系,在同一入土深度桩–土界面土压力的变化特性,重点研究了影响桩–土界面有效土压力分布的原因。测试结果表明:沉桩引起的桩身不同h/L位置处桩–土界面超孔隙水压力与上覆土体有效压力比值最大是1.08,且该比值沿桩身向上逐渐减小;同一入土深度桩身不同h/L位置处桩–土界面土压力存在\"侧压力退化\"现象,且随着h/L的增加,该退化现象会越发明显,h/L=11/12位置处桩–土界面土压力仅约为10 kPa;除h/L=11/12位置处,桩身其它不同h/L位置处桩–土界面有效土压力是桩–土界面超孔隙水压力的1.88~2.20倍。研究成果对黏性土地基中静压桩施工和承载力确定具有一定的工程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