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我国理想原油破乳剂的开发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原油乳状液稳定与破乳机理,认为理想的破乳剂的必备条件是:①较强的表面活性;②良好的润湿性能;③足够的絮凝能力;④较好的聚结效果。我国对理想的原油破乳剂的研究应用起步较晚,现在使用的破乳剂品牌虽多但单剂品种少,最近开发成功的破乳剂产品大多还是聚醚型。今后理想的原油破乳剂的研发目标应是:①应加大具有全新化学结构的高效破乳剂研究,逐步用非聚醚型破乳剂取代聚醚类破乳剂;②加强对三次采油技术采出的原油乳状液破乳机理的研究;③急需研制一种破乳能力强、脱后污水质量好并适应含聚合物、碱、表面活性剂的原油采出液处理的破乳剂;④适合于稠油乳状液的高效破乳剂的研制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
针对油田聚合物驱采出液脱水效果差,脱出污水油含量高等问题.开发了一种破乳助剂HF-31。考察了用破乳剂和破乳助剂HF-31复配后的破乳脱水效果,结果表明,HF-31浓度为60 mg/L,破乳剂浓度为200 mg/L,复配使用后,能有效提高脱水速度,降低脱出污水中油含量和悬浮物含量。破乳助剂HF-31在坨一联合站使用后,外输原油含水量下降了0.012%,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含聚合物采出液由于其乳状液粘度明显增大,乳化程度加重,利用现有的常规破乳剂很难达到原油破乳脱水的要求.针对真35块聚合物驱对应油井采出原油的破乳脱水问题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寻求针对注聚产出液处理的相关技术,通过室内试验复配各种破乳单剂及助剂,确定了3套稳定的破乳剂体系,确定了破乳剂的加药方案,完成了现场投加试验,现场应用破乳率达到了94%,基本满足了一定含聚浓度下采出液破乳要求.  相似文献   

4.
肖丽华  薛宝庆  吕鹏  宋鑫  夏欢 《油田化学》2022,39(4):699-710
为了提高渤海S油田原油乳状液的破乳效果,先采用苯乙烯和马来酸酐自由基聚合反应合成苯乙烯-马来 酸酐共聚物(SMA),然后与1.0 代聚酰胺-胺(1.0G PAMAM)进行酰胺化接枝反应,得到以聚苯乙烯-马来酸酐共 聚物为主链、以1.0G PAMAM 为侧链的多支化水溶性破乳剂TS-Z806。考察了该破乳剂在不同温度(50~ 90 ℃)下对原油乳状液的破乳效果,并与聚醚类破乳剂JM-01 的破乳效果进行对比,采用该破乳剂首次在渤海 油田进行现场应用。室内和现场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大于70 ℃后,聚醚类破乳剂JM-01 对原油乳状液的脱水率 明显降低,脱水水质变差,故破乳效果变差;而非聚醚类破乳剂TS-Z806 在高温下对原油乳状液仍表现出良好的 破乳效果。破乳剂TS-Z806 在处理渤海S油田原油综合管汇处含聚合物采出液时,表现出了优异的破乳性能,能 够明显改善脱出水的水质,破乳后上层油乳化层较低,脱水后乳化层减少约69%。该破乳剂可实现对含聚合物 采出液的高效处理,具有较好的现场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泡沫复合驱原油乳状液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乳状液稳定性试验考察了泡沫复合驱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结果表明:单一的泡沫剂和聚合物对原油乳状液稳定性有较大的影响;两种驱油剂之间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复合驱油剂对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远远大于单一驱油剂的影响;其次,破乳温度、破乳剂用量及乳化强度对原油乳状液的稳定性也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原油乳状液的稳定与破乳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丁德磐  孙在春 《油田化学》1998,15(1):82-86,96
本文综述了4个问题;(1)原油乳状液中的界面膜,沥青质,胶质,固体颗粒,石蜡对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2)乳化剂对原油乳状液破乳的阻碍作用;(3)原油乳状液稳定与破乳的几种模型;(4)有关破乳剂使用的几个问题(水溶性和油溶性破乳剂,破乳剂用量,线型和体型结构的破乳剂)。  相似文献   

7.
针对陕北长4+5层原油黏度大、胶质含量高、破乳难度大的难题,本文从9种有机硅类破乳剂中筛选出了针对性强的原油高效破乳剂WD-56,考察了破乳剂加量和破乳温度对破乳效果的影响,并通过显微观察分析了破乳过程中原油乳状液液滴的结构。实验结果表明,有机硅类破乳剂WD-56在45℃、加量100mg/L下,2h后的原油脱水率可达94.26%,破乳效果明显优于长庆油田目前普遍使用的聚醚型破乳剂Y。通过界面性质测定和化学结构分析,探讨了破乳机理,指出两种破乳剂的油溶性是造成破乳效果存在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聚合物驱原油采出液破乳剂的研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大庆油田实施聚合物驱油以后,使得含有聚合物原油采出液形成了稳定的乳状液,采用常规破乳剂已无法解决破乳脱水的难题,严重影响了原油脱水生产和商品油的质量。针对生产中这一难题,在室内通过采用不同分子结构破乳剂,并根据“协同效应”原理,研制出了FPW320破乳剂。室内经用不同聚合物含量的原油乳状液破乳脱水效果表明,提高了破乳速度,降低了脱后污水含油量,并且减少了乳化层的产生。该剂经在大庆油田最大的聚合物驱原油采出液处理站──北十三联合站推广使用,在原油采出液中聚合物含量90-130mg/L,破乳剂用量每天可节约200kg以上,脱后污水中含油量降低了100mg/L,降低电脱水器电流40mA,并且解决了电脱水器的波动,烧硅片、保险等影响脱水生产的难题,保证了原油脱水生产的正常运行和商品油质量。  相似文献   

9.
选用一种微生物表面活性剂分别与 3种破乳剂GE 189、XE 12 0和XP 12 0复配 ,对模拟原油乳状液进行破乳脱水。结果表明 ,微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引入能够明显地提高破乳剂的破乳速率和效率 ,而且当破乳剂的浓度较低时 ,微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影响更加明显。通过界面张力的测定 ,证实了微生物表面活性剂和破乳剂之间的协同作用。利用电化学方法测定水 油 水界面的膜电容和膜电阻 ,探讨了微生物表面活性剂对原油乳状液破乳效果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 ,单独使用微生物表面活性剂 ,观察不到膜电容和膜电阻的任何变化 ;微生物表面活性剂与破乳剂复配 ,界面膜电容随时间的升高与界面膜电阻随时间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单独使用破乳剂时的情况 ,也表明了微生物表面活性剂与破乳剂之间的协同效应。而且由于微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加入 ,引起膜电容的迅速升高和膜电阻的迅速下降与乳状液破乳脱水速率的加快密切相关 ,说明该种电化学方法用于破乳机理的研究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电化学方法研究微生物表面活性剂对原油乳状破乳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一种微生物表面活性剂分别与3种破乳剂GE-189、XE-120和XP-120 复配,对模拟原油乳状液进行破乳脱水。结果表明,微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引入能够明显地提高破乳剂的破乳速率和效率,而且当破乳的浓度较低时,微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影响更加明显。通过界面张力的测定,证实了微生物表面活性剂和破乳剂之间的协同作用,利用电化学方法测定水-油-水界面的膜电容和膜电阻,探讨了微生物表面活性剂对原油乳状液破乳效果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单独使用微生物表面活性剂,观察不到膜电容和膜电阻的任何变化;微生物表面活性剂与破乳剂复配,界面膜电容随时间的升高与界面膜电阻随时间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单独使用破乳剂时的情况,也表明了微生物表面活性剂与破乳剂之间的协同效应,而且由于微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加入,引起膜电容的迅速升高和膜电阻的迅速下降与乳状液乳脱水速率的加快密切相关,说明该种电化学方法用于破乳机理的研究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二元复合驱是中高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技术之一。为了研究聚表二元驱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选取含聚表水与模拟油组成油水界面体系,测试了油水界面张力、界面剪切黏度等参数,并结合乳状液静置脱水效果,分析聚表二元驱对油水采出液稳定性的作用机理。采用含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的水相与模拟油配制成模拟油采出液,用于测试不同聚合物及表面活性剂浓度对界面张力的影响。界面张力结果表明:聚表二元驱成分能够显著增大油水乳状液的稳定性,但聚合物与表面活性剂在界面活性上存在明显差异;界面剪切黏度的影响因素主要为聚合物;静置脱水实验表明,影响油水乳状液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为表面活性剂。这与过去的观点存在矛盾,即认为界面剪切黏度是影响乳状液稳定性的关键。因此本研究认为存在其他因素影响乳状液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Efficient flooding agents are required to produce additional oil from mature reservoir. In this work, oil-in-water Pickering emulsion systems stabilized using nanoparticles, surfactant, and polymer have been developed and tested for enhanced oil recovery with and without a conventional polymer flood. Stability of nanoparticles in the dispersion of surfactant-polymer solution was tested using zeta-potential before use. Several flooding experiments have been conducted using Berea core samples at 13.6 MPa and temperatures of 313 and 353 K. It has been observed that a combination of 0.5 PV polymer flood with 0.5 PV Pickering emulsion was efficient and have resulted in 1–6% additional oil recovery as compared to 0.5 PV Pickering emulsion flooding alone. The injection of polymer flood have shown to enhance the pressure drop in the core sample after emulsion flooding and considered as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an additional recovery of oil.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the viscosity of flooding agents in relation to pressure drop and oil recovery have also been investigated. Viscosity and pressure drop of emulsion flood systems have shown to marginally decrease with increase in temperature. Studies on nanoparticle retention using SEM have shown that nanoparticles were retained in the core sample during emulsion flooding which may be detrimental for permeability of core sample. It is observed that Pickering emulsion flood with polymer flood would be effective for the enhanced oil recovery suitable for matured reservoirs.  相似文献   

13.
阳离子型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在含油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括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阳离子型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在含油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情况;重点介绍了已用于处理含油污水的阳离子型人工合成高分子絮凝剂的机理、制备方法、种类、性能、应用方法以及对含油污水的应用效果;并对改性阳离子型天然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发展前景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Phase behavior of active crude oil/alkaline was systematically studied in the presence of cosolvents. For this purpose, several factors have been considered: alkaline concentration, oil concentration, and type of brine. The best composition was used to generate emulsion for rheology and displacement tests. Furthermore, precipitation of alkaline was eliminated by its synergy with EDTA. Next, rheology of emulsion was analyzed by which a Power law model was developed that indicates non-Newtonian behavior of emulsion. Moreover, the viscosity of emulsion was reduced by the addition of cosolvent as well as by the increase of alkaline concentration. Finally, the best formulation (containing iso-butanol as cosolvent) in the accompaniment with polymer was prepared to be flooded into a sandpack medium. The result was promising so that approximately 40% of original oil in place could be incrementally recovered.  相似文献   

15.
利用单滴法,通过测定含聚合物的O/W型油滴的生存时间,研究了含聚合物油水乳状液聚结的动力学特性。探讨了温废、聚合物浓度及水解度对液膜的排液时间,半生命期及破裂速度常数的影响。并对聚合物影响乳状液聚结的微观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两亲聚合物驱油剂对渤海油田采出液处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两亲聚合物驱油剂,研究了两亲聚合物对渤海油田原油乳状液和生产污水稳定性影响的规律性,探讨了两亲聚合物的结构和界面性能对采出液处理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①两亲聚合物对原油乳状液和污水体系的稳定性有明显影响;②随着聚合物浓度的升高,原油乳状液中的分散相水珠的直径明显变小,破乳难度增大,污水体系中的分散相油珠聚并的难度明显增加,且易形成水包油型乳状液;③两亲聚合物具有一定的界面活性,对采出液具有一定的乳化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有利于改进水包油钻井液性能的固体乳化剂的研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基泥浆中加入5—12%矿物油(或柴油)所形成的水包油钻井液已在胜利油田广泛应用于防止卡钻的发生。但在某些情况下,这种泥浆体系的乳化稳定性不能满足钻井作业的需要。为了克服这一缺点,研制出一种颗粒极细并具有特殊润湿性(弱亲水)的固体乳化剂,并已成功地应用于改进乳状液的稳定性和钻井液的其它性能。 在提出该项技术之前,对各种不溶于水的微细固体颗粒对水包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这些颗粒状物质包括膨润土、有机土、高岭石粉、重晶石粉、两种颗粒尺寸不同的碳酸钙粉、两种具有不同润湿性的硅石粉以及新研制的固体乳化剂。为评价这些微粒对乳化稳定性的贡献,分别开展了乳状液稳定性实验和液滴聚并实验。使用静置12h后乳状液的体积和油/水滴的半衰期作为乳状液稳定性的评价指标。实验结果显示,对于给定的油/水体系,乳状液类型和稳定性取决于固体颗粒的类型、尺寸、浓度和润湿性,以及是否有表面活性剂存在。与其它类型的颗粒相比,固体乳化剂的微粒可为水包油乳状液提供最有效的稳定性。同时实验中发现,在某些情况下,固体乳化剂微粒还能有效地稳定油包水乳状液,因为其润湿性接近于中性。 目前,使用新研制的固体乳化剂稳定的水包油乳化泥浆已经成为胜利油田钻定向井和水平  相似文献   

18.
由于外来的表面活性剂以及高分子聚合物进入油藏,导致原油产出液形成的O/W乳状液比较稳定.现场使用常规的破乳剂存在原油脱水速度慢。脱水后原油含水率以及污水含油率高。不能满足电脱水的要求。在研究聚合物驱原油乳状液形成的条件和机理的基础上。通过室内合成,研制出了JHW阳离子破乳剂。现场试验表明,该破乳剂脱水速度快.污水含油率低,JHW破乳剂在用量为常规破乳剂的一半的条件下.仍然满足现场聚合物驱化学脱水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聚合物弹性微球乳液调驱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大多数油田存在非均质性严重、调剖效果不理想的状况,中科院理化所研制了一种暂命名为“聚合物弹性微球乳液”的新型调剖驱油剂。对这种新型用剂进行了3种岩心实验模拟研究:人造短岩心实验表明,在多孔介质中这种新型乳液具有良好的封堵性能和稳定性;人造长岩心实验表明,该调驱剂在多孔介质中呈现出良好的黏弹性和拉伸性,能够起到深部调剖作用;三管并联短岩心非均质实验表明,这种新型乳液不仅能显著地降低高渗通道的分流量,具有良好的调剖效果,还具有较好的驱油效率。对新型乳液不同浓度对驱油效率的影响也进行了研究,表明聚合物弹性微球乳液是一种具有潜力的调剖驱油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