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南海沉积盆地石油地质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现有资料为基础,通过对区域构造、沉积储层、烃源岩特征等基础石油地质条件研究,认为南海海域各盆地经历了断陷期和坳陷期沉积演化,沉积了巨厚的新生代地层,自下而上发育了冲积扇相、河湖相、滨岸沼泽相、滨海相、浅海相、半深海相沉积体系,区域上存在始新统、渐新统和中新统3套烃源岩,前新生代基岩潜山、渐新统砂岩、中新统生物礁3套储层,区域盖层为上新统和更新统浅海-半深海相泥岩。本文对中石油南海探区相关的曾母、北康、南薇西、中建南和琼东南5个盆地的石油地质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并对其油气资源潜力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2.
南沙海域沉积盆地及油气资源分布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南海新生代经历过大陆张裂与分离、海底扩张和地块碰撞等构造演化历史,南海北部为被动大陆边缘,南部为碰撞挤压边缘,东部为俯冲聚敛边缘,西部为走滑边缘。南海南部在新生代中期以后为挤压环境,形成张裂盆地、前陆盆地及前弧盆地。南沙海域位于南海南部,区内万安、曾母、北康、南薇、中建南和礼乐等主要沉积盆地油气勘探实践表明,南沙海域具有十分丰富的油气资源,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的一个重要油气区。烃源岩、高热流值、挤压构造发育和生储盖条件匹配等是南沙海域沉积盆地油气富集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3.
渤海海域盆地热历史及油气资源潜力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利用大地热流测量,磷灰石裂变径迹及镜质体反射率数据对浸海海域盆地进行了盆地热中恢复,结果表明,盆地现今热流值为50-75mW/m^2,背景热流值为63.6mW/m^2,而早第三纪沙河街组和东营组沉积时期(50-25Ma)古热流值达65-90mW/m^2,构造沉降史分析显示,盆地经历了早期(50-25Ma)裂谷阶段和后期(25Ma至今)热沉降阶段,其中裂谷阶段包含了两个理解谷亚旋回,热沉降阶段叠加了12Ma以来由地幔拆沉及岩石圈冷却诱发的快速均衡沉降,渤海海域盆地较低的现今大地热流值和较高的古热流值,以及典型的裂谷型构造沉降样式等支持了渤海海域盆地为板内裂谷盆地的大地构造属性,地层有机质热演化和烃源层生烃状态时空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海域盆地存在形成大气田的地热条件。 相似文献
4.
5.
南沙海域主要沉积盆地局部构造特征及组合样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局部构造是盆地油气聚集的场所,研究其形态和成因以及空间展布特点,有利于认识盆地的油气富集规律和油气藏特点对提高钻探成功率有重要的实用意义。总结了曾母盆地、北康盆地和南薇西盆地局部构造的基本规律,研究了局部构造的组合样式以及配套形成的油气圈闭类型,认为南沙海域具有形成有利局部构造的区域构造环境。主要沉积盆地中形成的局部构造与断层的控制因素密切相关;各沉积盆地局部构造的组合形式和圈闭类型,取决于构造发育部位以及所受区域构造运动的改造程度。 相似文献
6.
东非地区沉积盆地油气潜力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非地区发育众多克拉通内陆裂谷和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但对其勘探程度一直较低,也未发现大的油气田。随着世界对油气资源需求的日益增加,东非将成为未来国际石油勘探的重要地区。调研了大量区域地质和油气地质资料,认为东非地区沉积盆地是在前寒武系基底上发育起来的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复合-叠合盆地,总体上具有古生界Karoo群生气、中生界发育有利成藏组合、新生界盆地不利于油气保存等特点;保存较完整的Karoo群下部成藏组合、索马里-莫桑比克沿海中-新生代盆地、后期构造较为稳定的第三纪裂谷、与苏丹和红海相邻的东非沉积盆地是勘探或评价的潜在目标和地区。 相似文献
7.
8.
9.
麻阳盆地是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对外登记的第一个新区块。在大量野外工作的基础上,从地层、沉积、储层、生油岩特征入手,综合评价了麻阳盆地石油地质条件。明确了下寒武统海相黑色泥页岩和二叠系碳酸盐岩为烃源岩,前者为气源岩,后者为油源岩;二叠系生屑灰岩和生物礁为最有利的储层。指出二叠系自生自储的组合方式是目前研究区最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初步估算麻阳盆地油气资源量为4.2×108t,有一定勘探潜力。提出位于盆地东侧的二叠系分布区是有利勘探地区,为该区的进一步勘探部署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碳酸盐岩烃源岩吸附能力相对较弱,具有良好的排烃能力。马1段,马3段以及马5段具有膏岩,盐岩沉积分布,盆地东部受到马五段厚层状膏盐层的阻隔,导致来自碳酸盐烃源岩的气源在盐下形成自生自储的碳酸盐岩气藏。奥陶系发育了三类碳酸盐岩储层,第一种组合是风化壳溶孔型储层,第二种是中、下组合白云岩晶间孔储层,第三种是盆地南部台缘礁滩相带储层。研究区源储配置良好,易形成大面积气藏,烃源岩和储层是控制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南缘研究区碳酸盐岩具有良好的资源前景,是今后勘探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中国南沙海域的油气资源及地质特征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南沙海域面积为82.6×104km2,该区含油气沉积盆地发育,石油地质条件优越,油气资源十分丰富.油气资源量为136.7×108~246.7×108t.周边国家已发现大量大中型油气田,已成为世界海上重要的产油气区之一.我国应大力加强南沙海域的油气勘探,经过不懈努力,一定会形成相当规模的油气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2.
13.
南黄海盆地南部坳陷二叠系烃源岩已被证实为较好—好烃源岩。为厘清该烃源岩热演化和生烃过程,在分析近年来古生界油气勘探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地质参数,利用TSM盆地模拟方法,对其热演化及生排烃过程进行分析,进而对该区二叠系烃源岩油气资源潜力进行评价。研究表明,分布在南部坳陷新生代断陷内的二叠系烃源岩经历了两次生排烃过程,初次生排烃发生在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二次生排烃主要发生在古近纪;而分布在隆起区的二叠系烃源岩只经历了第一次生排烃过程。二叠系烃源岩总资源规模达20.76×108 t,资源丰度达12.2×104 t/km2,达到中等丰度级别,能够为油气田的形成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整个南部坳陷二叠系烃源岩二次生烃资源量占总资源量的30.4%,而在新生代断陷中,其二次生烃量占总资源量的比例可达55%,因此,发育二叠系烃源岩及新生界烃源岩的新生代断陷是有利的油气勘探区。 相似文献
14.
15.
赵兰全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1,18(1)
油气源条件关系到不同油气藏类型油气的富集程度.通过分析西湖凹陷平湖地区平湖组煤、炭质页岩及泥岩等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及成熟度等指标,认为该区平湖组不具备油气源条件.通过油气源对比及对前人资料的综合类比分析发现,平湖地区聚集的油气同源,且为二期成藏,主要来自东部三潭深凹陷,为源外油气藏.油气源条件决定了平湖地区主要发育构造油气藏,且由于不同部位的构造圈闭捕获油气的能力存在差异,造成油气充满度有所不同;对于岩性圈闭,只有存在断层或其他运移通道沟通油源时才能成藏.因此,在今后的部署工作中,要结合研究区的油气源条件,多角度分析不同类型圈闭成藏的可能性和富集程度. 相似文献
16.
在对南黄海盆地海相中、古生界烃源条件和后期保存条件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盆地模拟手段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海相地层烃源岩的排烃史进行了模拟,计算了海相地层油气资源量,从而进行了海相油气资源潜力的分析;同时通过对海相上构造层和下构造层两套含油气系统成藏条件的研究,预测了盆地内海相油气资源的有利运聚区,进而指出南黄海盆地海相油气勘探的有利区,为下一步南黄海盆地的勘探部署提供了依据。研究表明,南黄海盆地海相下构造层和海相上构造层栖霞组、龙潭组—大隆组烃源岩推测为好的烃源岩,海相上构造层青龙组烃源岩推测为中等—好的烃源岩;盆地海相地层具有一定的油气资源潜力,油气资源总量为35.37×108t,且在纵向上,油气资源主要来自海相下构造层烃源岩系,在平面上主要分布于南部坳陷;盆地海相地层存在两类油气资源勘探有利区,其中,最有利区位于中部隆起区南部、南部坳陷区和勿南沙隆起区北部。 相似文献
17.
南海南部曾母盆地新生界煤系烃源岩生油条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广泛调研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曾母盆地新生界典型煤系烃源岩的有机地球化学、有机岩石学以及沉积成因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进而探讨了该盆地煤系烃源岩的生油潜力。微观显微组分组成及成因分析,结合宏观沉积相研究,揭示出曾母盆地具有良好生烃潜力的下中新统煤系烃源岩发育于下三角洲平原带的红树林沉积环境中。对显微组分定量数据、基本生烃指标以及烃源岩热演化阶段的分析表明,该套煤系烃源岩具有在低熟阶段生油以及排烃的良好条件。另外,由于烃源岩中丰富的渗出沥青体生成而产生的内部增压,导致了大量相互连通的微裂隙发育,这有助于煤系烃源岩中析出油滴的汇聚以及排出。 相似文献
18.
按区域地质-盆地-含油气系统-成藏组合的研究思路,总结了南美地区不同类型盆地的油气成藏特征和富集规律,评价重点盆地资源潜力。研究认为,南美洲大陆受大西洋、太平洋的"开"、"合"区域构造作用的控制,造就了东、西、南、北不同构造位置(盆地)构造演化特征的不同,发育了克拉通、裂谷、被动大陆边缘和前陆等4类主要的原型盆地。平面上,油气主要分布于安第斯弧后的前陆盆地群和大西洋西岸的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群,已发现油气储量分别占80.4%和14.7%;层系上,主要分布在中、新生界;发育砂岩和碳酸盐岩两大类储集层,以前者为主。在地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以成藏组合为评价单元,完成了9个重点盆地34个成藏组合待发现资源量定量计算评价,优选了Ⅰ、Ⅱ类有利成藏组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