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吴金辉 《低压电器》2011,(5):11-13,27
介绍了低压断路器限流技术,简述了双断点分断技术原理,分析了以双断点技术为代表的塑壳断路器的结构特点及优缺点。  相似文献   

2.
低压断路器中的限流新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介绍了低压塑壳断路器中的传统限流技术,分析了传统限流机构动作时的电压、电流变化及熄弧过程,指出传统限流塑壳断路器正朝着中等限流效应型和高限流效应型方向发展,并对传统限流机构的最新技术作了介绍与分析。同时,介绍了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两种新的限流技术,即VJC技术和绝缘屏幕分断技术,以及这两种限流新技术在塑壳断路器应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一种双断点限流断路器开断特性计算的数值方法,并把建立电弧数学模型作为重点,利用这种方法不但可以模拟断路器的开断特必限流性能,并可以通过计算机的动画技术显示整个开断过程。  相似文献   

4.
针对舰船直流电力系统极限短路电流难以分断的问题,开展了舰船电力系统新型混合式限流保护技术的仿真分析.通过建立含限流断路器的电力系统仿真模型,分析了舰船电力系统安装直流限流断路器的限流效果.仿真结果表明,新型限流断路器能够满足舰船电网对保护设备快速性和有效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THB1系列小型断路器广泛地用于建筑及类似场所的电力线路设施和电气设备进行过电流保护,亦可用于不频繁的通断操作。产品具有较高的短路分断能力及良好的限流技术性能,本文介绍了THB1小型断路器采用的限流技术,如U型触头系统、优化电弧分割的灭弧装置、气吹灭弧和双断点变电阻熄弧等概念。  相似文献   

6.
笔者简要分析了高速真空断路器、快速真空断路器以及基于快速真空断路器的深度限流装置的原理和基本特性,剖析了深度限流装置的换流过程。并对深度限流装置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技术风险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以期用户能够正确了解此类装置的技术特性、规避可能存在的技术风险。  相似文献   

7.
介绍在断路器中使用的新型限流电路,其满足了电力系统中限流技术的要求,大大提高了断路器的可靠性和分断能力,是很有前途的限流方案.  相似文献   

8.
断路器新型限流电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在断路器中使用的新型限流电路 ,其满足了电力系统中限流技术的要求 ,大大提高了断路器的可靠性和分断能力 ,是很有前途的限流方案  相似文献   

9.
《高压电器》2015,(11):10-15
高压直流断路器的成功研制是直流多端输电系统和直流电网发展的关键。目前高压直流断路器的发展方兴未艾,但开断的短路电流值仍然有限,笔者提出了一种基于超导限流技术的高压直流断路器,可以极大提高短路电流的开断能力。该直流断路器由直流超导限流模块和开断模块组成,文中的研究内容为超导限流模块的快速限流特性、电流转移特性、大电流耐受特性。实验结果表明,超导限流模块具有快速的限流特性,在1 ms内即开始限流,能将几十千安培甚至上百千安培的短路电流限制在几千安培,施加磁场后的超导限流模块具有宽电流限制能力。所提出的直流断路器将超导限流技术和直流开断技术有效结合,具有反应迅速,开断电流大,可用于高电压场合的优势,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高压直流断路器。  相似文献   

10.
小型断路器广泛地用于终端供电线路中,其中一个关键技术是断路器限流技术的应用.分析了限制短路电流的条件,介绍了目前小型断路器采用的限流技术,如U形触头系统、气吹灭弧和变电弧电阻熄弧等概念.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有源电力滤波器的补偿精度,提出一种基于电压空间矢量的有源电力滤波器双滞环电流控制方法.该方法利用电流误差矢量与参考电压矢量的空间分布给出最佳电压矢量输出,控制电流误差在滞环带内;双滞环的引入,保证了系统暂态过程中的响应速度,同时也具有较好的稳态跟踪能力,可有效限制电流误差.同时还提出了一种扇区判定和参考电压求解的优化算法,与其他电流控制方法相比,该控制方法提高了电压利用率,也显著降低了开关频率,在Pspice软件环境下的仿真结果证明了其良好的动静态性能.  相似文献   

12.
主要介绍的是应用于电池放电中的低压大电流DC-DC变换器。首先,就其工作原理做了详细的分析说明,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仿真和实验,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可以得出本拓扑适合应用在低压大电流的结构中。与之前广泛应用的能量从半桥侧传递到倍流侧不同,其重点在于将倍流拓扑当作双Boost拓扑进行放电,即能量从倍流侧传递到半桥侧,可实现输入输出电压相差倍数大,而且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放电的效率。  相似文献   

13.
电气/机械混合四余度无刷直流力矩电动机控制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了应用于直接驱动作动器(direct drive actuator,DDA)的电气/机械混合四余度无刷直流力矩电动机控制系统。为了解决DDA系统存在的小角度响应和系统稳定性这2个关键问题,在位置环加电流环的双闭环结构中引入了基于转速调节的电流限幅,位置环采用了适应小偏差输入的变结构PID控制算法。通过基于转速调节的电流限幅有效的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位置环采用的变结构PID控制算法保证了小角度响应的精度。同时,采用该控制方法后,系统具有较高的频响特性,在运行过程中能够实现余度平稳切换。DDA平台的实验结果充分验证了所设计的电气/机械混合四余度无刷直流力矩电动机控制系统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分析双馈电动机的等效电路和电压电流平衡方程,理论推导双馈电动机的功率表达式,得出双馈电动机功率因数主要受定子电压和转子电流两方面的限制。采用双变量控制原理,实现交‐交变频器自然无环流工作,并搭建以STM32F103ZE为控制芯片的六脉波双变量交‐交变频双馈调速系统。通过实验研究在转子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定子电压对双馈电动机功率因数的影响,分析得出增大定子电压的幅值,定子电流先减小后增大,定子侧功率因数先增大后减小,且定子电流最小点为功率因数最高点的结果。可以通过控制定子电压实现对双馈电机功率因数控制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差动保护的暂态可靠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差动保护的暂态可靠性取决于电流互感器的精度和差动继电器的动作特性。文中分析了P类电流互感器的暂态误差 ,提出了加倍P类TA的准确极限系数以限制其暂态误差。另一方面通过提高比率制动系数 ,对差动电流进行波形鉴别和采取快速测量可使差动继电器能避开暂态不平衡电流 ,只要求TA能在故障后 2ms内保持线性变换。所提出的快速测量方法不需要另外增加快速动作的故障检测元件捕捉故障起始的时刻。  相似文献   

16.
以SEPIC变换器两电感电流之和为控制量,对SEPIC变换器进行了滑模变结构控制设计,推导出了滑模面上的等效控制与运动状态方程,并对平衡点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数值计算和仿真结果表明,通过雅克比矩阵的特征值、分叉图、相轨迹图、庞加莱截面等可以判定:当参考电流不断增加,会导致平衡点失稳,产生超临界霍普分岔;分岔后变换器表现出丰富的动态行为,产生了单极限环、双极限环、准周期、混沌等非线性现象.  相似文献   

17.
颜浩  陈世元 《防爆电机》2008,43(2):15-17
外转子双凸极永磁电机运行在低速状态时,传统PWM 调制方式的电流斩波只有单一的电流限值范围,这样造成调速系统效率降低、斩波的效果不好.本文提出一种新型的分段电流斩波方式,设计了电流限值给定电路和其他相关电路,根据电机运行在低速状态时的不同转速范围,将电流限值范围分为几段,而得到斩波信号,进行PWM 调制的电流斩波,并且对桥臂上、下管进行轮换单斩, 保证了每个开关管损耗的一致性,改善了系统效率, 提高了可靠性.  相似文献   

18.
同步旋转d-q坐标系下的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广泛应用于三相电压型PWM整流器。该方案结构简单,比较适合基于数字处理芯片的数字控制系统。由于交流侧电感工艺存在差异,且当电流很大电感饱和时,电感值也会有变化,实际控制系统往往忽略掉耦合项;而电压外环的非线性也使得控制系统的性能提升受到限制。提出一种新的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策略,其中电流内环借鉴合成矢量的思想,提出同步旋转d-q坐标系下无电感L参数的电流解耦控制方法;电压外环采用电压平方为控制量实现线性化的间接电压控制。仿真与实验结果均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随着模块化电源系统的发展,开关电源并联技术的重要性日见重要。本文介绍一种新型并联型高频开关电源整流模块的系统设计方案,并对开关电源的驱动电路、缓冲电路、控制电路及主要磁元件进行优化设计。控制电路以UC3525为核心,构成电流内环、电压外环的双环控制模式,实现系统稳压和限流。并且通过小信号模型分析,对电压电流环PI调节器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20.
两级式单相逆变器输入电流低频纹波分析及抑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50Hz单相逆变器时变特性导致前级直直变换器输入电流中含两倍频100 Hz低频纹波,将有可能诱发变换器之间相互作用问题,如稳定性问题、输入纹波电流限制等。基于反向电流增益Ai(s)(输入电流对输出电流)模型,提出一种新的方法,用于分析直直变换器低频纹波特性。建立不同控制方式下的Ai(s)模型,并通过SABER软件仿真得到验证。指出并验证平均电流控制方式相比电压控制方式及开环控方式,在输入电流低频纹波抑制方面更有效,并基于Ai(s)模型给出相关的设计准则。最终给出不同控制策略下输入电流低频纹波仿真及实验作为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