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梅片树叶挥发油和天然右旋龙脑的抑菌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梅片树叶挥发油、天然右旋龙脑的体外抗菌性能。方法:采用K-B纸片琼脂扩散法测定梅片树叶挥发油、天然右旋龙脑和合成龙脑对细菌、植物病原真菌和动物源真菌的抑菌圈大小,并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值)。结果:梅片树叶挥发油、天然右旋龙脑和合成龙脑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天然右旋龙脑和合成龙脑抑菌作用相似,梅片树叶挥发油的抑菌效果比较明显。结论:梅片树叶挥发油和天然右旋龙脑均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通过水蒸气蒸馏法从梅片树叶中提取挥发油,冷冻、离心得粗右旋龙脑,用石油醚、120号汽油和无水乙醇分别进行重结晶,得到高纯度右旋龙脑晶体,并对晶体的成分、旋光性、形态和热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梅片树树叶挥发油中右旋龙脑含量为68.10%;重结晶后纯度达98%以上,质谱图分析结果和标准品基本一致,旋光度也相近;石油醚和120号汽油重结晶晶体呈规则六边形大片状,边界清晰,无水乙醇重结晶晶体形状不规则,呈分散或团聚的小颗粒状,但两者的热分析结果基本相同,说明重结晶晶体形貌不影响其热性能。右旋龙脑晶体非等温结晶过程中,莫志深方程能很好地描述右旋龙脑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本实验结果可为梅片树的综合利用及高纯度天然右旋龙脑新资源的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超声强化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天然右旋龙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伟  丘泰球 《现代食品科技》2010,26(8):834-836,846
利用实验室自主研制的超声强化水蒸气蒸馏装置从梅片树叶中提取天然右旋龙脑,气相色谱法测定右旋龙脑的含量。结果表明:超声波能有效强化水蒸气蒸馏效果,其最佳工艺参数是:超声电功率400W,超声作用时间1h,投料比为0.2kg/L。在此条件下,挥发油得率可达到1.18%,右旋龙脑的纯度达到60.6%。  相似文献   

4.
龙脑樟鲜叶挥发油成分及其抗菌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雄  苏健裕  石磊  李琳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18):167-171
目的:研究龙脑樟鲜叶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和抗菌活性。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龙脑樟叶中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挥发油化学成分;采用K-B纸片琼脂扩散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分别测其对细菌、酵母菌和霉菌的抑菌圈直径和最小抑菌浓度(MIC值),以评估挥发油的抑菌性能。结果:GC-MS结果表明该挥发油有27种组成成分,占整个挥发油的98.14%,其中以右旋龙脑(81.58%)、樟脑油(2.96%)和α-蒎烯(2.03%)为主要成分;该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右旋龙脑对实验所选的细菌、酵母菌和霉菌三类微生物均表现出一定的抗菌效果。其中,挥发油对所测菌的抑菌直径范围为(9.21±0.6)~(22.12±1.30)mm,而右旋龙脑组分对所测菌的抑菌直径范围为(7.32±0.5)~(20.42±1.40)mm;对应两种物质对所测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范围分别为(31.25~125)μg/mL和(62.5~125)μg/mL。结论:该研究为龙脑樟叶的综合利用及天然右旋龙脑药用资源的研究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梅片树叶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饱和水溶液法、超声法、研磨法对梅片树叶挥发油进行包合,以综合评分为指标,筛选最佳包合方法。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考察了投料比、包合时间以及包合温度对包合物的得率和包合率的影响,筛选出饱和水溶液法制备包合物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制备包合物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梅片树叶挥发油与β-环糊精投料比为1:8,包合温度为30℃,包合时间为50 min,在此条件下,得到包合物的得率和包合率分别是75.64%和88.42%,说明本工艺具有良好的得率和包合率,这对于开发梅片树叶挥发油的药用价值提供了研究思路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了寻找高效、绿色的食品抗菌保鲜剂,本研究以水蒸气蒸馏法从河南产艾蒿、白蒿、牡蒿植物中提取挥发油,并对其化学成分进行GC-MS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三种蒿类植物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种类和含量差异显著。艾蒿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十氢二甲基甲乙烯基萘酚(16.82%)、氧化石竹烯(10.51%)、β-石竹烯(6.45%)、4-萜烯醇(5.22%)、右旋龙脑(4.60%)、桉树脑(4.55%)等;白蒿挥发油主要成分为氧化石竹烯(15.24%)、镰叶芹醇(14.34%)、桉油烯醇(6.61%)、大根香叶三烯-1-醇(6.27%)、棕榈酸(5.72%)、α-毕橙茄醇(5.19%)等;牡蒿挥发油主要成分为环己酮(30.14%)、氧化石竹烯(9.74%)、邻二甲苯(4.72%)、2-香豆酸(4.38%)、(Z,E)-α-金合欢烯(3.88%)、(E)-α-金合欢烯(3.80%)、β-石竹烯(3.31%)等。三种挥发油共有成分主要为石竹烯、氧化石竹烯、十氢二甲基甲乙烯基萘酚、匙叶桉油烯醇、萜烯醇等。采用滤纸片法对挥发油的抗菌活性进行了测定。研究表明三种挥发油对大肠杆菌、四联球菌和蜡样芽孢杆菌显示了良好的抑菌作用,白蒿和艾蒿挥发油抑菌活性优于牡蒿,不同挥发油的抗菌特性也不同。因此,蒿类植物挥发油有望成为潜在的天然抑菌剂及食品保鲜剂。  相似文献   

7.
梅片树叶挥发油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梅片树叶挥发油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得到挥发油,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挥发油对羟基(OH)自由基、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以及挥发油的还原能力,并与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BHT)比较。同时,对影响其抗氧化活性的物质进行分析。结果:挥发油对羟基自由基具有较好的清除能力,且清除效果要强于BHT;而挥发油对DPPH.的清除率和还原能力要明显弱于BHT,梅片树叶挥发油中高含量的总多酚和总黄酮可能是其抗氧化活性的主要物质来源。结论:挥发油在某些抗氧化活性方面有较好的抗氧化效果,具有作为天然抗氧化剂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8.
张晓琦  田光兰 《饮料工业》2014,17(10):44-48
以陕南秦巴山区干燥的厚朴树叶为原料,提取树叶中的厚朴酚与和厚朴酚,并分离出挥发油,分析挥发油的组成。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采用GC-MS联用技术对厚朴挥发油的组分进行分离和鉴定,利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利用碱提酸沉法、离心后获得厚朴酚类物质粗品,然后与硅胶按1∶1比例混合均匀,用石油醚进行索氏提取至无色,经旋转蒸发仪旋转得到厚朴酚晶体。从厚朴叶挥发油中鉴定出41种化合物,并将厚朴粗品经精制后,测得厚朴酚的熔点为101℃,和厚朴酚的熔点为86℃。厚朴叶挥发油中含量较高的组分为β—氧化石竹烯(32.0%),4—丙烯基苯酚(25.01%),喇叭醇(15.01%),龙脑香(12.01%)等。分离得到了较纯的起主要药用作用的化合物5,5′—二烯丙基—2,2′—联苯二酚(厚朴酚)和5,3′—二烯丙基-2,4′—联苯二酚(和厚朴酚)。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点地梅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 用两种方法提取挥发油,(1)挥发油提取器;(2)水蒸汽蒸馏法,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离分析鉴定化学成分.结果 方法(1)得33种化合物,方法(2)得50种化合物.结论 通过对点地梅挥发油成分的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6,(7):181-187
采用索式提取法对长白山野菊花挥发油进行提取,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挥发油得率为指标,利用响应面法优化长白山野菊花挥发油提取工艺条件,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在抽提温度50.17℃,料液比1∶40(g∶m L),提取时间9.44 h的条件下,长白山野菊花挥发油得率可达4.953 62%,提取率达到95%以上。应用GC-MS测定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有α-香树精、桉叶油素、乙酸龙脑酯、1,4-桉叶素、β–倍半水芹烯、(+)–雪松醇、红没药醇、右旋樟脑、异龙脑、石竹素以及(-)-α-柏木烯,均为倍半萜类化合物及其含氧衍生物,其中α-香树精含量为9.02%,也是长白山野菊花挥发油中特有的成分之一。  相似文献   

11.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柚子叶、花中的精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从柚子叶精油中分离出61个色谱峰,鉴定出39个化合物,占总离子峰相对含量的90.05%。其主要化学成分有匙叶桉油烯醇(21.36%),石竹烯氧化物(17.16%),β-石竹烯(8.40%),α-石竹烯(2.07%),异芳萜烯氧化物(2.01%)等。从柚子花精油中分离出42个色谱峰,鉴定出27个化合物,占总离子峰相对含量的89.31%。其主要化学成分有金合欢醇(19.02%)、橙花叔醇(18.24%),龙脑(6.60%),芳樟醇(4.03%),橙花醇(2.57%)等。柚子叶与柚子花精油共同鉴定出的化合物有橙花醇、香叶醇、香叶酸、β-石竹烯等12种,其相对含量存在不同程度差异。  相似文献   

12.
孙小媛  李铁纯  周雪 《食品科学》2010,31(22):442-444
为比较不同地区芹菜叶挥发油的化学组成,采用水蒸气蒸馏方法对产自辽宁3 个不同地区芹菜叶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并采用GC-MS 方法对提取的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结果从3 种芹菜叶中一共鉴定出32 种挥发性化学成分,其中鞍山芹菜叶中鉴定出12 种,其含量占挥发油的27.29%,特有成分为β-月桂烯、n-十六酸、9,12,15-十八碳三烯酸等;抚顺芹菜叶中鉴定出16 种,其含量占挥发油的21.78%,特有成分为苯酚、桉叶双烯、5-(1,5-二甲基-4- 己基)-2- 甲基-1,3- 环己二烯等;北票芹菜叶中鉴定出9 种,其含量占挥发油的12.59%,特有成分为桉叶双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十八烷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优化双水相法萃取肉桂挥发油工艺并研究其对风味物质的影响。方法:以肉桂挥发油得率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双水相萃取肉桂挥发油工艺;采用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比探究肉桂挥发油风味物质变化。结果:最佳萃取工艺为乙醇质量分数25%,磷酸二氢钠质量分数34%,固液比1:15 g/mL,萃取时间60 min,萃取温度35 ℃,此条件下肉桂挥发油和肉桂醛得率为2.82%和0.037%,与常规水蒸气蒸馏法相比分别提高了1.07和1.31倍。双水相萃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制得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14和15种物质,均以萜烯类和醛类为主。双水相萃取法制得挥发油中含有更多的α-蒎烯(59.93%)、杜松萜-1(10),4-二烯(10.20%)、α-衣兰油烯(7.35%)、环苜蓿烯(2.44%)和衣兰烯(1.50%)等萜烯类成分。结论:双水相萃取用于肉桂挥发油提取具有条件温和、得率高及溶剂易回收等优势,可作为香辛料挥发油萃取分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GC-MS对小黄花茶(Camellia luteoflora Y.K.Li)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分析和比较不同提取方法、不同器官间挥发性成分的异同。采用超声辅助提取法(Ultrasonic-AssistedExtraction,UAE)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提取法(HeadSpace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s,HS-SPME)分别提取小黄花茶花和叶的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对其成分进行分析,用NIST08.LIB标准质谱检索库定性,并用峰面积归一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花和叶中共检测到137种挥发性成分,鉴定出121种。花中共鉴定到74种化合物,其中含有15种萜类化合物,1种甾类化合物,11种芳香族化合物,及46种脂肪族化合物,含量最高的为芳樟醇(16.71%);叶中共鉴定到72种化合物,含有23种萜类化合物,2种甾类化合物,14种芳香族化合物,及33种脂肪族化合物,含量最高的是反式-2-己烯醛(20.63%);花和叶中共有芳樟醇、反式-2-己烯醛和己醛等25种化合物,分别占花挥发油含量的44.82%,叶的47.69%。本文从小黄花茶中鉴定到多种具有药理活性和吸引虫害的挥发性成分,为了解小黄花茶挥发性成分奠定了基础,为虫害防治及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旋覆花全草挥发油,出油率为0.32%。采用GC-MS联用技术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分离鉴定,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从其中鉴定出34个化学成分,鉴定成分占总峰面积的99.85%。旋覆花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分别为植酮(21.75%)、长叶烯(9.71%)、棕榈酸(7.98%)、邻苯二甲酸二丁酯(7.40%)、肉豆蔻酸(7.38%)、2,6-二甲基-4-甲氧基甲基苯酚(7.04%)、2-(对-茴香基)-4-甲基己烯(5.26%)、石竹素(5.03%)、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4.75%)等。鉴定出的34种成分中脂肪类占45.5%,芳香类成分占26.74%,萜类占26.43%,其他类占1.18%。  相似文献   

16.
采用气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联用仪(GC-Orbitrap-MS)对不同来源的辣椒精油、姜黄精油、香茅精油和小茴香精油的成分进行确定,通过谱库比对的正/反向匹配度和保留指数(retention index,RI),共同确证未知化合物,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相对含量,同时运用电子鼻技术对植物精油进行快速鉴别,测定DPPH、ABTS自由基清除率及总抗氧化能力,比较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辣椒精油鉴定出33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为辣椒碱类化合物;姜黄精油鉴定出95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为姜烯、长叶烯等倍半萜化合物;香茅精油鉴定出137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为香茅醛、香茅醇、丁香烯等;小茴香精油鉴定出56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为反式茴香脑。电子鼻可对不同来源精油进行快速区分,经电子鼻雷达图分析表明W1W、W2W和W5S三个传感器对区别不同来源的精油挥发性成分发挥了关键作用。根据DPPH、ABTS自由基清除率和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FRAP)检测结果,抗氧化活性从强到弱依次为姜黄精油,香茅精油,辣椒精油,小茴香精油,以来源三的姜黄精油抗氧化活性最强,DPPH、ABTS自由基的半数清除率以及FRAP值分别为1020.99 μL/L、464 μL/L、44.72 μmol Trolox/mL。GC-Orbitrap-MS分析技术可对植物精油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全面分析,为植物精油在食品行业中的深入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花生油和花生油香精的挥发性成分,鉴别出花生油和香精的特征成分,为花生油掺伪鉴别技术提供依据。运用静态顶空-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采集花生油和花生油香精的挥发性成分,由未知物分析软件对未知化合物进行解卷积处理,检索谱库,对化合物主要类别和含量进行了比较分析。花生油共鉴定出54种挥发性成分,种类较多,主要包括吡嗪类(35.37%),烃类、醇类、苯酚类、酯类和酮类含量均在5%~10%之间。花生油香精共鉴定出32种挥发性成分,吡嗪类占大多数(65.45%),其次是醛类(13.65%),吡啶占(6.87%),其他类别含量均少于5%,种类较少。通过分析得到花生油的特征化合物有丙基环丙烷、2-乙基-5-甲基吡嗪、吡咯-2-甲醛和2,3-二氢苯并呋喃,香精的特征化合物有2-乙酰基吡啶、乙酰吡嗪和2-苯氧基乙醇。通过上述特征化合物,可以有效的将花生油和香精区分,为鉴别花生油掺伪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重庆梁平地区不同树龄的梁平柚果皮精油挥发性成分组成和含量的差异性,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鉴定5个不同树龄梁平柚皮精油,并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和凝聚层级聚类分析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统计分析并找出特征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5个不同树龄梁平柚皮精油共分离鉴定出72种挥发性化学成分,其中d-柠檬烯、β-月桂烯、圆柚酮等8种成分相对含量较高(>1%),共占总挥发性成分的83.40%~87.61%;HCA分析法将5个不同树龄段梁平柚皮精油聚类为3类,结合PLS-DA分析结果得出E-2-已烯-1-醇、大根香叶烯B、L-薄荷醇等21个挥发性成分为3类精油的特征性挥发物质。研究结果同时发现不同树龄段梁平柚果皮精油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具有一定差异性,呈现出不同的香型特征,这为梁平柚果皮精油差异化开发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