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新新 《化工设计通讯》2023,(4):121-123+172
1+X证书制度试点是一种全新的职业教育制度。“1”是学历证书,是职业教育的主体和基础,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X”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它是毕业生、社会成员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反映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如何推进“1”和“X”的有机衔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值得思考。以高职《化工安全生产》课程为例,探索通过课证融通的实施路径和条件保证,实现课证融通。  相似文献   

2.
岗课赛证融通,就是一种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进行技能技术人才创新培养的重要模式,有着多元学习评价、多样化教学情境、层次化技能体系的优势。岗课赛证融通一般指的就是产业技术在不同面向与层次的贯通与融合,是学科课程在技术逻辑方面的具体呈现与重要载体,其课程体系的构建面临教学实施难度高、内部体系复杂、生成逻辑不同等问题,基于此,以高职环境监测技术专业为例,对于如何构建岗课赛证融通课程体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为了更好地探索开展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途径,提出了依据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促进书证融通,重构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1+X证书课程体系相融通的做法与举措。  相似文献   

4.
《化工设计通讯》2020,(1):150-151
依据职业标准,从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教学方法、课程考核、课程实施保障条件等方面对制定高职油气储运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标准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课程定位和设计要遵循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项目任务为载体、突出能力目标;课程目标与内容要对接职业标准,融入岗位技能,针对岗位实际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同时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采取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教学、仿真模拟教学等;课程考核以过程考核为主,同时以课证融通、课赛结合等方式对课程成绩进行互认;实施保障条件需注重"互联网+教学"信息化手段应用。  相似文献   

5.
徐丽娟  王颖  亓伟 《广东化工》2014,41(22):187+191
双证融通旨在将学历教育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衔接起来,突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按照双证融通的思路,应以工作体系为基础设置课程体系,以职业技能培养标准为依据设置课程标准,探讨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实训课程的教学改革,实现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融通。  相似文献   

6.
当前教育工作极为关注职业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走出校园就能够走上工作岗位,体现个人职业价值取向。“岗课赛证”育人模式下,要根据职业岗位的标准和要求,调整专业课程的内容与教学方式,并通过职业技能竞赛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通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取快速提升学生职业水平,各个要求彼此关联,有机融合,持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更加符合社会和岗位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化工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与行业标准相衔接,将职业技能鉴定的考核点有机地整合到课程教学内容中,构建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相对应的教学内容,实现课证一体化,推进了职业技能竞赛及实践教学建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基于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基础,依托山西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导师开发了《煤化工装备操作与维护》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该课程旨在开发高质量课程资源,打造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课程团队以培养操作与维护职业技术能力为目标,坚持“岗位上做什么,课程就讲什么、技能就练什么”的原则,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知行合一、理实一体的课程设计思路,创新“4精神+2教育”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实施学分认定与转换,实现岗课赛证融通等,使学生(员工)收获了专业知识、提升了技能水平、具备了一定职业素质,掌握了专业核心能力,思想政治水平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9.
基于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定位和目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有必要在学科体系内在逻辑的基础上达成课程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的融通。本文以药品生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生物制药技术》课程为例,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需做到三个结合:教学模块与职业功能结合、教学项目与岗位工作任务结合、教学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结合,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10.
从2019年开始,国家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了"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这几年,高职院校成了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第一主力军。当前,药品生产技术专业的技能鉴定证书急剧减少,用"1+X"证书制度鼓励学生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增强就业本领,缓解就业矛盾至关重要。通过分析现行背景下药品生产技术专业发展的特点,提出了实施"1+X"证书制度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和职业岗位需求,发现中职眼视光与配镜专业存在课程设置和岗位需求之间的不匹配问题,影响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前景。通过改进中职眼视光与配镜专业的“课岗”融通途径,发现增加实践环节、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引进最新技术和工具可提升学生的实际技能水平,适应新时代的就业需求。  相似文献   

12.
高职专业类的课程思政建设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以“水利工程造价”课程为例,运用“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的育人理念,从“课程—专业—行业—国家”四个层次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从组织课程设计、教学活动、教学过程等三方面入手,构建“三化、三段、三融”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形成“精算量善计价懂管理,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才”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为高职专业类课程思政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建设符合“两性一度”标准的“金课”是当前课程建设的目标。燕山大学材料化学专业结合 OBE教学理念,以项目实施为主线,从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将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环节有机结合、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等方面着手,进行“超级金课”课程群建设;将 CDIO 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实现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有机融合;同时采用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式,注重考查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课程群建设可为其他高校的“金课”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职业院校要深化产教融合,助力校企合作,需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意蕴,充分发挥专业课的育人功效,重视项目化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通价值。分析了当前专业课教学脱离企业元素、思政育人不到位、考评机制不完善等现状,基于企业项目研发流程对课程内容进行组合重构,形成项目引导、项目实施及项目验收等模块,结合项目、思政及教学三重评价手段,在“做”“学”“思”中规范学生的价值导向。该教学模式注重德技并修,能够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有效贯彻课程思政理念。  相似文献   

15.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实施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对于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华东理工大学分离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围绕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金课”要求,课程教学团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重点,从重组课程内容、案例贯穿授课全过程、实施慕课教学和小班研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打造科教融合和学术育人的“学习共同体”、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革与实践措施。  相似文献   

16.
化工原理作为化工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其课程教学改革历来受到重视。本文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入手,探讨了中职化工原理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改革思路,实施了探究式课堂教学以及"双证融通"教学等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张军科 《安徽化工》2022,(4):200-203
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已逐步成为课程实施的主流模式。“精细化学品检验技术”课程借助“职教云”教学平台,通过引入线上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开展互动教学,构建了“课前引导、课堂指导、课后辅导”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了教学效果,学生对课程总体满意度高达98.3%,为同类课程改革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8.
构建一体化的课程衔接体系是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其中职业能力是职教中、高、本课程衔接之间的桥梁枢纽。针对建筑类职教中、高、本的课程衔接的现状分析,从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评价四要素出发,基于职业岗位群分析与职业能力发展规律,并结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技能大赛的考核内容,探索建筑类职教中、高、本课程衔接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2019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其中明确提出要开展"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证书)制度的试点工作,表明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这一制度.然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依然存在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部分教学内容与企业用人需求不适应、焊接专业部分实训科目实用性不强、焊接实训设备更新缓慢等问题.基于此,本课题主要对"1+X"证书制度试点背景下高职院校焊接专业课证融通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宋祥  杨谦  张喆 《四川水泥》2020,(3):299-299
探索实施1+X证书制度,是职教20条的重要改革部署,也是重大创新。作为职业院校应该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进行融合创新,走出一条有特色的、有品质的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